曾文溪
曾文溪 | |
---|---|
流域 | |
流向 | 臺灣海峽 |
源頭 | |
• 位置 | 東水山[1] |
• 海拔 | 2,609m |
河口 | 臺南市安南區青草崙 |
流域面積 | 1,176.64km² |
流經國家 | 臺灣 |
本貌 | |
長度 | 138.47km |
流量 | 74.9m³/s |
曾文溪(臺灣話:Tsan-bûn-khe)位於臺灣南部,是全臺灣第四長的河流,屬於中央管河川。曾文溪發源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東水山[1]。流經台南市楠西區、玉井區、大內區、山上區、善化區、官田區、麻豆區、安定區、西港區、七股區、最後在安南區和七股區交界流入臺灣海峽,全長138.5公里,流域面積1,176.7平方公里,源頭海拔高2,440公尺,其主要支流有塔乃庫溪、普亞女溪、草蘭溪、後堀溪、菜寮溪、官田溪等。歷史上曾文溪頻頻改道,被居民戲稱是「青瞑蛇」。昭和十三年(1938年)堤防竣工之後,河道趨於固定。
曾文溪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全臺灣最大的水庫曾文水庫,即在曾文溪上游,此外,在曾文溪的支流上,尚有南化水庫及烏山頭水庫等,除了供水發電之外,也都成為重要的觀光景點。此外,由於曾文溪挾帶砂石與生物碎屑在出海口沉積,提供了大量養分,因而蘊育了河口地區豐富的底棲生物與浮游生物,也吸引了大批水鳥在此處棲息。著名的珍貴鳥類黑面琵鷺即棲息在曾文溪河口北岸,因此設有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台江國家公園範圍也包括曾文溪口。
臺南市地理上以曾文溪作為地區分界線,劃分為溪南與溪北兩區。溪南以原臺南省轄市為核心,溪北以原臺南縣縣治新營區為核心。
名稱演變
[編輯]在荷蘭時期,曾文溪在歐洲古地圖上記為「River Soulang」(蕭壠溪),另外也有稱為「Zant River」(砂河)[2]:128。而根據《諸羅縣志》記載,當時的曾文溪在上游到石仔瀨(在大內區)這段稱為「灣裏溪」,往西到蕭壠渡這段叫「加拔溪」,再往西到入海這段稱為「漚汪溪」[2]:128、129。
至於「曾文」之名的由來,在連橫《雅堂文集》中有記載相傳是荷蘭時期有一個名叫「曾文」的人在此開墾,並設置渡口,該溪因此得名[2]:129、130。《大臺南的河川》一書則認為是清道光三年(1823年)曾文溪改道後,溪上出現了重要渡口「罾門渡」[註 1],灣裏溪因而改稱罾門溪[註 2][2]:131。之後因發音相似,又有記做「層門」[註 3],後來再變成「曾文溪」[2]:131。
改道歷史
[編輯]早期的曾文溪改道頻仍,沒有固定的流路而迫使下游附近村落遷居,日治初期縱貫鐵道興建時亦遷就水文,選擇在相對穩定的拔林渡河,造成原先較大的市鎮──麻豆摒除在鐵路服務範圍外。詳見縱貫線 (南段)#選線。
1930年的日治時期才開始有系統的治理,自縱貫鐵路橋以下至河口之間的兩岸築堤以約束水流,才有今日曾文溪的面貌[3]。治水計劃整體於1939年大功告成,目前在台19線西港大橋下游北岸尚立有「曾文溪治水工事紀念碑」,敘明完成兩岸堤防長達39公里[3]。
主要河川
[編輯]以下由下游至源頭列出水系主要河川,其中粗體字為主流河道:
- 曾文溪:臺南市、嘉義縣、高雄市
主要橋樑
[編輯]以下由河口至源頭列出主流上之主要橋樑:
曾文溪河段
[編輯]- 國姓橋(台17線)
- 西港大橋(台19線)
- 國道一號曾文溪橋(國道一號)
- 麻善大橋(台19甲線)
- 高鐵曾文溪橋(台灣高鐵)
- 臺鐵曾文溪橋(台鐵西部幹線)
- 曾文溪橋(台1線)
- 嘉南大圳曾文溪橋
- 國道三號曾文溪橋(國道三號)
- 大內橋(南182線)
- 二溪大橋(南182線)
- 台84線曾文溪一號橋(台84線)
- 台84線曾文溪二號橋(台84線)
- 無名橋(南182線)
- 走馬瀨大橋(南182-1線)
大埔溪河段
[編輯]- 豐里吊橋
- 玉豐大橋(南183線)
- 台84線大埔溪橋(台84線)
- 中正橋(南189線)
- 永興吊橋
- 曾文一號橋(市道174號)
- 曾文二號橋(南183線)
- 曾文三號橋(南183線)
- 曾文五號橋(南183線)
- 曾文水庫壩底道路
- 曾文水庫壩頂道路
- 大埔橋(台3線)
- 內葉翅吊橋
- 射兔潭吊橋
- 茶山橋(鄉道嘉129線)
- 山美大橋(鄉道嘉129線)
- 達邦橋(縣道1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