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唇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白唇鹿
白唇鹿(雄性)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屬: 鹿屬 Cervus
種:
白唇鹿 C. albirostris
二名法
Cervus albirostris

「白唇鹿」也叫黃鹿、紅鹿、黃臀鹿、扁角鹿是鹿類中體形較大的一種,它們僅分佈在青藏高原,是中國的特有種。白唇鹿在青藏高原特有的條件下演化而來,由於它的棲息地人煙稀少,直到19世紀才被研究人員所認識。由於白唇鹿對生存環境高度適應,使它們的分佈十分狹窄,距1990年代中後期的統計估計有15800頭[1]

分佈[編輯]

白唇鹿僅在中國有分佈,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帶的高山草原地區,包括了青海甘肅四川西部、西藏雲南北部五個省,是現今分佈海拔最高的鹿科動物。目前白唇鹿的實際分佈地區比過去已經大大減少,而且呈島狀分散的分佈。島狀分佈對物種的血緣交換、取食範圍等都有不利的影響,是物種臨近最後生存的表現。

起源與進化[編輯]

第四紀更新世,青藏高原逐步抬升,至晚更新世,高原的特有種類已基本形成。上新世動物的繼承者鹿科中的代表種是黑鹿Epirusa wilzheimeri)和斑鹿,在特殊的地理條件下,黑鹿的一部分分化為特殊的種屬,白唇鹿就是從黑鹿系統中分化出來的。白唇鹿的化石種和現生種都發現在青藏高原地區,世界上唯一的白唇鹿化石發現於西藏聶拉木縣全新世地層中,此地處於青藏高原腹地,說明整個物種的演化都發生在這一地區。

特徵[編輯]

雌性白唇鹿

白唇鹿體形高大,體長約2米,通體被毛十分厚密,毛粗硬且無絨毛,毛色在冬夏有差別。鼻端兩側、下唇記下頜白色。在臀部尾巴周圍有黃色斑塊,因此當地人也稱它為「黃臀鹿」。雄性白唇鹿具角,角的主幹扁平,故也稱其「扁角鹿」。

白唇鹿的心肌細胞線粒體密集,功能活躍,還可見到肥大的線粒體,和是機體對低氧環境代償的結果。

習性[編輯]

白唇鹿是一種典型的高寒動物,它們的棲息地海拔在3000~5000,植被主要是高山針葉林和高山草甸。它們的食物主要是禾本科莎草科植物。

白唇鹿以集群方式活動,群體的規模因季節和棲息環境的差異而不同,這與鹿科的其他種類十分相似,即一般在植被較密集的生境中通常分散活動或結小群,而在開闊地帶通常借大群。它們的社會群體中有等級序位,群體具有較強的內聚力來應付天敵和其他威脅。

白唇鹿一般3歲性成熟,發情期在每年的9月至11月,它們是多次發情動物(polyestrous)。孕期一般在8個月左右,每年的5~6月份產仔。新生的幼仔有本能的藏匿行為,除吃奶時間外,均在隱蔽的地方臥下睡覺。一個月大的幼鹿開始吃草,有反芻行為。

在野外環境,白唇鹿和馬鹿的生態地理分佈和發情期有重疊較差,偶爾會有二者的雜交後代。人工飼養條件下,有用白唇鹿作母本,馬鹿作父本,繁殖出可育後代的案例。

研究歷史[編輯]

1883年,俄國的Przewalski在甘肅北部首次獲得白唇鹿的標本,這一物種才進入生物學家的視野。1893年,英國的Blanford在西藏考察時又見到白唇鹿,隨之命名為「Thorold's deer」。此後,德國美國的考察在1938年~1939年期間分別報道了白唇鹿在四川等地的分佈。這些早期的考察結果提供了白唇鹿地理分佈的零散信息。

1960年代,中國政府開始對自然資源進行本地調查,開展了幾次重大的動物資源普查,對各地的物種給出了普遍性的描述。但對於白唇鹿給出的物種信息還不全面,對其保護與管理還不能給出有效的科學資料。1985年起,中科院西北瀕危動物研究所開始對白唇鹿進行生態學及保護的調查研究,這期間日本北海道大學的大泰司紀之(Noriyaki Ohtaishi)組成聯合調查隊也參與了5年的聯合調查。這次調查,對了解白唇鹿的情況給出了全面的信息。

保護狀況[編輯]

目前,白唇鹿的整體數量處於下降的趨勢。在青藏高原的自然條件下,白唇鹿的天敵有等食肉動物,但由於數量有限對其威脅不大。威脅它們生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分佈孤島化。島狀的分佈主要是由於其生殖力低,家畜競爭草場以及偷獵所致。島狀分佈讓物種的基因交流不足,取食範圍縮小,隱蔽所缺乏,從而使物種的衰退,甚至絕滅。

青藏高原的牧民受宗教文化的影響,對鹿類有崇拜的情結,不進行捕殺,起到了保護的作用。獵殺者主要來自內地。由於鹿茸和其他器官在市場上有很高的需求,這種消費造成了對鹿類動物的獵殺,雖然在中國白唇鹿是一級保護動物,但從1958年開始對鹿類進行了大量捕殺,白唇鹿也不能倖免,直至當前非法的獵殺活動依然存在。對於分佈密度很低且成島狀的白唇鹿,獵取少量雄性個體對整個種群的危害很大。

白唇鹿的飼養始於1958年,1961年北京動物園成功地進行了繁殖。1960年代至1980年代初,西部許多省份曾建立過許多鹿場,初衷是希望用飼養代替非法捕殺野生動物,飼養活捕的鹿類來滿足市場需求,其中也包括白唇鹿。由於鹿場片面追求短期的鹿茸產量,對繁殖的管理十分混亂,造成雜交和近親繁殖嚴重,白唇鹿的繁殖成功率很低,為了維繫鹿場生存,有大量捕捉野生白唇鹿進行飼養,對野生種群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雖然在1980年代末許多鹿場由於經營不善紛紛倒閉,但人工飼養的鹿類依然有7000隻左右,其中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養鹿場飼養有數百隻白唇鹿[2]。現在牧場多採用放牧的形式,既可以降低成本,也可提高繁殖力,但這種人為方式對環境和種群的影響還有待評估。

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使白唇鹿種群的下降與家畜數量的增長呈相關趨勢,野外調查表明,白唇鹿從不與家畜在同一塊草地上同時吃草。此外,在脆弱的高寒生態系統,家畜的急劇增長對草場的過度消耗是很難恢復的,這使白唇鹿的生境發生,直接加重了島狀分佈的狀況。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皮書從1994年對白唇鹿定為易危,此前一直認為信息缺乏而沒有定級。[3][4]

參考文獻[編輯]

  1. ^ Harris, R.B. Cervus albirostr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5. [2018-7-17]. 

外部連結[編輯]

  1. ^ 吳家炎,王偉 編著 《中國白唇鹿》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9年 ISBN 7-5038-2167-1
  2. ^ Animal Info - White-lipped (Thorold's) De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 珍貴的白唇鹿 李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