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抗日根據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抗日根据地

中國共產黨抗日根據地是指1937年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各地成立的軍事、政治相結合的地方組織。1937年11月聶榮臻創立了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1]。開闢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這些抗日根據地成爲1938年以後很長一段時間的抗日戰場之一。抗戰勝利時,中共領導根據地軍民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軍52.7萬人,消滅偽軍118.7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餘支,各種炮1800餘門。抗日根據地面積發展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中共黨員人數發展到120多萬,人民軍隊120餘萬,民兵260萬[2]

歷史

[編輯]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1937年至1940年的抗日戰爭前期中國正面戰場失利,中國大片領土被日軍佔領。中共控制的武裝主要是八路軍,新四軍等開始在敵占區活動,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游擊區和敵後根據地。到武漢失守前,建立了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和華中五個根據地。,這些根據地不斷發展,同時,新建立了華南抗日根據地。到1940年底,共產黨員發展到八十萬人,中共領導的中國軍隊發展到近五十萬人,根據地人口包括中心區和游擊區約達一億[3]

第二個時期,1941年至1942年日軍在佔領區發動治安戰以及進行掃蕩、實習「三光政策」設立無人區等行動,其中中共抗日武裝與日軍進了多起如「冀中五一戰役」「太行1942年春季戰役」「晉察冀1941年秋季戰役」等多起「反掃蕩」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控制的敵後根據地大幅縮小[3][4]

第三時期,1943年至1945年日本戰敗,因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的失利,日軍的攻勢放緩,在1943年基本恢復到了1940年規模。從1944年開始中共軍隊對日軍進行局部反攻,發動如「晉冀魯豫邊區1944年對日大反攻」等戰役,大大的擴展了根據地規模,至1945年1月,中國共產黨七大召開前夕,受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共有19塊,根據地人口9550萬,面積95.6萬平方千米,軍隊91萬,民兵220萬,自衛軍1000餘萬[3]

中共抗日根據地列表

[編輯]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

陝甘寧抗日根據地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晉綏抗日根據地

  • 由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和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合併而成,1942年合併後,以晉綏邊區行政公署為正式領導機構。公署主任續範亭
  • 範圍包括山西西北部與綏遠東南部,是陝甘寧邊區的前衛陣地。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山東抗日根據地

  • 最早由山東民兵自主創立的遊擊隊開闢,以沂蒙山區為根據地中心。當地民兵在1938年被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1939年羅榮桓率領八路軍115師與山東縱隊匯合。於1940年8月成立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作爲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最高政權,黎玉為首席代表。
  • 活動範圍由山東大部與河北、江蘇一小部分,縂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

蘇北抗日根據地

  • 蘇北抗日根據地包括淮(陰)海(州)、鹽(城)阜(寧)兩個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它是聯結華北八路軍和南方新四軍的重要樞紐,是華中敵後抗戰最有利、最能發展的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東江抗日根據地

東江抗日根據地,地 處珠江江口、廣(州)九(龍)鐵路兩側,包括東莞、惠陽、寶安、增城、博羅等縣。油在東江一帶的紅軍游擊隊,在曾生等領導下,組成抗日游擊隊,後建立的東江根據地。

江北抗日根據地

蘇中抗日根據地

蘇南抗日根據地

淮北抗日根據地

淮南抗日根據地

皖江抗日根據地

浙東抗日根據地

瓊崖抗日根據地

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

河南抗日根據地

閩浙贛抗日游擊區

東北抗日游擊區

廣西抗日游擊區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八路军创立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 近代中國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7-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5). 
  2. ^ 劉志青. 中共领导下的七大抗日根据地. 黨史博覽. 2015, (2015(000),009): 4-9 [2021-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0). 
  3. ^ 3.0 3.1 3.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 综合资料 - 抗日战争纪念网. www.krzzjn.com. [2021-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31). 
  4. ^ “五一”反扫荡:毙伤日伪万余人 - 重大战役 - 抗日战争纪念网. www.krzzjn.com. [2021-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