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姓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8年9月13日) |
姓氏 | |
宗 | |
《百家姓》第176位 | |
21: | 虞萬支柯 昝管盧莫 |
22: | 經房裘繆 干解應宗 |
23: | 丁宣賁鄧 郁單杭洪 |
郡望 | 京兆郡 |
宗姓在中國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但也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76位。
來源
[編輯]一、四岳之後,以職官命氏。四岳,堯時官名,司掌四時、方岳。在周朝時,有人為宗伯官,掌握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也稱太宗、上宗,相當於後來的禮部尚書。太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襲宗伯者,其子孫以祖上官職命姓,稱為宗氏。據《元和姓纂》,宋襄公之同母胞弟在晉國做官,後代中一個叫伯宗的人被晉國權臣郤氏所害,兒子州犁逃往楚國宛地(今河南省南陽市)定居,以祖父的字為姓。
二、出自子姓,以祖字為姓。與鍾氏皆晉伯宗之後也。春秋時,宋桓公生三子:長目夷;次子茲甫,嫡出立為襄公;三子敖。公子遨奉其兄襄公茲甫之命,出使晉國,不辱使命,再也沒有回宋國。在晉生一子名扈,改姓伯名伯扈。伯扈生一子:伯宗。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於直言遭人嫉恨而被三郤害。伯宗生一子:伯州犁,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伯州犁生二子:長伯郤(音細)宛,次連(五十一世),連居南陽,以其祖父伯宗的名字為姓,成為宗姓的始祖 (見《唐書·宗姓世系表》)。伯郤宛生一子:伯嚭(音匹)。伯嚭仕吳為太宰,但在公元前473年,越王打敗了吳國後被殺。其子笪(音撫)在家鄉鍾離小國以土為氏改姓鍾離。
三、出自偃姓,春秋時有偃姓宗國(在今安徽舒城東南),宗子的後代也稱宗氏。
四、出自媯姓,陳宣公六世孫宗來氏之後《元和姓纂》。左傳陳有宗豎,世族譜云:「宣公六世孫。」
五、出自劉姓,以職官名命姓,是漢楚元王劉交的曾孫叫劉德,官至宗正,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的官員。劉德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上官職名命姓,稱宗正氏,後來加上偏旁而寫為宗政。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併入宗姓。
分佈
[編輯]宗姓源出多頭,先秦時期宗姓已在今河南南陽、安徽廬江、四川渠縣、河南淮陽、淇縣以及山東淄博一帶落籍,如:《左傳》中陳國的宗豎,衛國的宗魯,齊大夫宗樓。漢代,河南南陽宗氏是當時名門望族,不但人丁興旺,而且名家輩出,如:五官中郎將宗伯,河內太守宗均(宗伯子),遼東太守宗京(宗均族兄),司隸校尉宗意(宗京子),漢司空宗俱(宗意孫),汝南太守宗資(宗均孫),宗資子宗承字世林以及從事曆法研究的宗紺、宗誠。東漢以後,宗姓在陝西西安落籍,並以此為跳板繁衍播遷到今甘肅隴西、蘭州一帶。三國時,河南南陽宗預因入仕而進入四川,蜀亡後,又徙居洛陽。兩晉時,已有宗姓落籍到了山西介休。河南南陽宗氏歷魏晉南北朝而不衰,如:宜都太守宗承,及其後代宗繇之、宗炳、宗夬、宗愨、宗測、宗懍等。隋唐間南陽宗姓徙於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如:唐宰相宗楚客曾祖宗丕,為後梁南弘農太守,南陽人,梁亡入隋後居蒲州河東。唐末五代時宗澤八世祖,由南陽遷於浙江義烏,此際宗姓已廣佈於黃河中下游諸省,並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帶定居者。宋代以後,宗姓之發展重心漸移到了今江蘇、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後來的夷族入侵則導致了他們逃亡於今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明初,山西宗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湖南、湖北、山東、河北等地。清一代,宗姓在全國分佈愈廣,並有山東等地之宗姓入居東北三省。 如今,宗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浙江、江蘇、山東、安徽、江西、河北等地多此姓。
南陽郡:秦代設置,治所在宛縣(故城在今河南南陽)。
京兆郡:即首都直轄區。漢武帝時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首。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北)。三國魏時置京兆郡名。
彭城郡:指今江蘇徐州。傳堯封彭祖於此,為大彭氏國。秦置彭城縣。西漢後期一度以楚國為彭城郡。東漢建彭城國。以後或為彭城郡,或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縣於元初撤銷,併入州治。
堂號
[編輯]忠簡堂: 宋抗金名將宗澤,文武全才,抗金戰爭中屢戰皆捷。他前後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復失地,被奸臣壓抑,未達到目的,憂憤而死。諡忠簡。
安西堂:後魏宗政珍孫,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孝昌時為都督,討平樂汾州叛賊。
堂號還有:「河東」、「希晦」、「京兆」、「碧山」、「南陽」、「松柏」、「新柳」、「忠誠」、「含香」、「忠簡」等。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 《百家姓》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宗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