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羅文峪戰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文峪戰鬥
中國抗日戰爭長城戰役的一部分

美國傳教士兼探險家威廉·蓋爾於1907年至1908年期間拍下的羅文峪
日期1933年3月16日-19日
地點
羅文峪段長城
結果 國民革命軍獲勝
參戰方
 中華民國  大日本帝國
 滿洲國
兵力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暫編第二師、三十七師二一九團、第三十八師二二八團[1] 第八師團第4旅團、第8騎兵聯隊和中國偽軍的兩個旅[1]

羅文峪戰鬥中國抗日戰爭長城戰役期間的一次戰鬥,共歷時三天(1933年3月16日-19日)。

雙方兵力

[編輯]
雙方兵力[1]
日軍方面 西義一指揮日軍第8師團,該師團的第4旅團、第8騎兵聯隊聯合偽軍的兩個旅向羅文峪方向進攻。
國軍方面 防守羅文峪的軍隊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暫編的第二師,師長為劉汝明,守衛薄弱。軍長宋哲元後來命第37師的219團和第38師的228團前去增援。
  • 二十九軍
    • 暫編第二師
    • 第37師219團(增援)
    • 第38師228團(增援)

戰鬥歷程

[編輯]
宋哲元

喜峰口戰鬥日軍失利後,日軍轉攻羅文峪等地,希望打破二十九軍在遵化的指揮中樞[2]:235

1933年3月16日凌晨,日本軍隊的第8師第4旅、騎兵第3旅在部分中國偽軍的協助下,[3]:82開始朝羅文峪關口前的三岔口行動[4]。隨後29軍的潛伏移動哨發現了他們,並以槍聲的形式發出警報。而日軍恰好位於國民革命軍的射程範圍內。[5]祁光遠團受命跑步繞出黃崖口截擊日軍,日軍隨後被擊退[6]:127

17日8時,日軍派出了攜帶機槍、野炮且約有三四千人的步騎炮混合部隊和20餘架輪番轟炸的飛機進攻羅文峪、沙寶峪山楂峪[7]:208[8]:261[9]:311劉汝明的官兵[10]:87將日軍誘導至革命軍附近,突然衝出陣地並投擲了大量手榴彈。隨後又用大刀與之肉搏。但陣地失得交替,雙方僵持不下[11]:105。傍晚時分,宋哲元派出第二十九軍三十七師[6]:127李金田旅前去增援。結果雙方戰鬥了整整一天後,日軍向鸞手營方向撤退。[4][12]:72

18日晨,日軍方面增調步、騎、炮混合部隊3000餘人向羅文峪發動了猛烈的進攻[9]:312。宋哲元和張自忠指揮二十九軍全面出擊,在城牆和碉堡的掩護下與日軍抗爭[8]:261。劉汝明與日軍正面交鋒並戰鬥至深夜;李金田旅兵分兩路,攻擊敵軍側面[10]:87。羅文峪戰鬥自此全勝[13]:5,數千名日軍受傷,二十九軍也繳獲了許多武器彈藥。

評價與紀念

[編輯]

羅文峪戰鬥的勝利得到了全國各大報紙的讚揚,《申報》在每日戰況中對二十九軍作出了讚揚。它的勝利,鼓舞了全國人民[14]:280[15]:25,後來的資料稱羅文峪戰鬥與喜峰口戰鬥「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年僅19歲的孫培元還以筆名「麥新」創作了《大刀進行曲》,將副標題定為「獻給二十九軍大刀隊」,並在當時於二十九軍之中傳唱開來[2]:235。1937年,《風雲兒女》將《大刀進行曲》定為其曲目之一併使其風靡全國。[4][16]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炎之羽. 战史今日:3月14日 台儿庄战役打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2017-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0). 
  2. ^ 2.0 2.1 馮世平. 抗战档案.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507319071. 
  3. ^ 羅煥章; 高培.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 編. 中国抗战军事史. 北京出版社. 1995. ISBN 9787200026825. 
  4. ^ 4.0 4.1 4.2 李惠蘭; 韓明. 二十九军大刀队与《大刀进行曲》. 人民政協報. 人民政協報社. 2010-08-26 [2017-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4). 
  5. ^ 張帆. 罗文峪三日激战 威武之师壮声威. 中國網 傳媒經濟. 2015-11-28 [2017-06-22]. [永久失效連結]
  6. ^ 6.0 6.1 夏以溶. 中国革命史话 1919-1949 第7卷 救亡御侮. 長沙: 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35811172. 
  7. ^ 郭汝瑰; 黃玉章; 田昭林. 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记 1.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9787214030344. 
  8. ^ 8.0 8.1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硏究部 (編). 中国抗日战争史 1. 解放軍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06548670. 
  9. ^ 9.0 9.1 文史資料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全國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 編. 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抗日战争 6.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2. ISBN 9787503412547. 
  10. ^ 10.0 10.1 章紹嗣; 田子渝; 陳金安. 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 武漢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43013223. 
  11. ^ 鄧麗蘭; 魏宏運; 劉景泉. 民囯史纪事本末:南京囯民政府确立時期 4.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9. ISBN 7-205-04437-5. 
  12. ^ 賈繡君; 張文玲. 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传.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0. ISBN 9787503503283. 
  13. ^ 黨德信; 楊玉文. 国民党抗战骁将:炎黄忠魂录. 解放軍出版社. 1994. ISBN 9787506525633. 
  14. ^ 馬齊彬. 中国共産党创业三十年 1919-1949. 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1. ISBN 7-80023-277-8. 
  15. ^ 薛啟亮. 中国民主党派史丛书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卷 5.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ISBN 7-202-02486-1. 
  16. ^ 李惠蘭; 韓明. 二十九军的“无极刀法”:令日军毫无招架之力. 新華網. 2010-08-26 [2017-07-01]. [永久失效連結]

延伸閱讀

[編輯]
  • 劉廣志. 血战长城:长城抗战纪实.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