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亞日佔時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馬來亞日佔時期
馬來
マライ
1941年—1945年
馬來亞日本帝國陸軍旗
日本帝國陸軍旗
1942年的日佔馬來亞。
1942年的日佔馬來亞。
地位 大日本帝國的軍事佔領地
首都昭南特別市(今新加坡
歷史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
• 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8日a
• 日軍登陸哥打巴魯
1941年
12月8日
• 英軍撤退至新加坡
1942年1月31日
1945年8月15日
1945年
9月12日
• 建立馬來亞聯邦

1946年4月1日
面積
1943年132,027平方公里
人口
• 1943年
5333000
貨幣日本發行貨幣
前身
繼承
馬來聯邦
海峽殖民地
玻璃市
吉打
吉蘭丹
登嘉樓
柔佛
馬來四邦
英國軍事管制區 (馬來亞)
今屬於 馬來西亞
 新加坡
  1. 太平洋戰爭在亞洲時區於1941年12月8日爆發,但經常寫成12月7日爆發,是因為在歐洲和美國(包括夏威夷領地)的時區中仍是7號。

馬來亞日佔時期馬來語Pendudukan Jepun di Tanah Melayu、日語:日本占領時期のマラヤ,另稱馬來亞日治時期馬來亞日據時期)是指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軍隊在1941年12月8日凌晨侵略馬來亞並軍事佔領、直到1945年8月日本二戰投降為止的一段時期。在這期間,英屬馬來群島(包括馬來亞新加坡北婆羅洲砂拉越汶萊)都先後被日軍軍事統治;馬來西亞人俗稱這段時期為「三年零八個月」。

背景[編輯]

馬來亞當時是英國殖民地。英國在馬來亞設有遠東軍司令部東方艦隊以控制遠東的殖民地。為了將東亞各國從西方列強的佔領下奪取過來,日本決定先攻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英屬馬來亞,既可以取英國人而代之控制當地,擴大自己的勢力,而且可以作為進入荷屬東印度(即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的基地。

日本的進攻與英軍的潰敗[編輯]

1941年12月14日英軍的威爾斯親王號戰艦被日軍的炸彈和魚雷擊沉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軍突然強行登陸馬來亞北部吉蘭丹州的哥打巴魯並發動太平洋戰爭,馬來亞英軍總司令部決定抵抗。當天,英日雙方激戰到夜晚,英軍大敗,結果日軍佔領了哥打巴魯的市區和機場。日軍繼續進攻,而英軍由於缺乏足夠準備,再加上訓練和裝備等問題,而多次敗於日軍。日軍還轟炸了關丹等英軍基地和機場,使英國的空軍力量受到沉重打擊。不久,英國東方艦隊就失去了作戰能力,而日本則控制了馬來亞的制空權和制海權。隨後,日軍沿馬來半島東西海岸分兩路迅速向南推進。英軍曾試圖在柔佛州阻止日軍前進,但未成功。日本陸軍在海軍配合下於12月31日佔領關丹,1942年1月11日攻佔馬來亞首都吉隆坡。英軍全線潰敗,損失慘重,被迫於1月31日退守新加坡。至此,日軍全面擊敗了馬來亞的英軍,從入侵到佔領馬來亞共經過了55天。

日軍佔領時期[編輯]

日軍佔領馬來亞後,為淡化馬來亞的殖民象徵,當局採取措施沖淡本地的華人英國文化,尤其英國國旗一律取締。當局也為了配合大東亞共榮圈的政策,向人民允諾戰後讓馬來亞獨立,並且協助訓練了馬來人成立武裝部隊與政府部門菁英。

宣傳[編輯]

於1943年在廖內群島丹戎檳榔發行的郵票,在日本佔領期間,原屬於荷屬東印度廖內群島被歸入馬來亞的管轄範圍。

入侵的日軍用「Asia untuk orang Asia」(亞洲屬於亞洲人)為口號,以尋求當地馬來人的支持。日軍努力讓當地人相信他們是馬來亞真正的解放者,並將英國宣傳為帝國主義的壓迫者,其目的是壓榨馬來亞的資源。然而,在1943年11月日本舉辦的的大東亞會議中,馬來亞、北婆羅洲和東印度(今印尼)都被排除在外,因為日本需要這些地方的重要資源。

內政[編輯]

日本人和台灣人出任了馬來亞的內政與警察機關的領導階層。內政結構與馬來亞戰前的英國殖民時期相似,然而馬來人出任更高階職位的機會提高了,因為英國人皆被免職。大部份英國統治時期的法律與規則持續沿用。日本人允許各個蘇丹繼續維持名義上的統治。

泰國併吞馬來四邦[編輯]

1943年7月,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宣佈吉打玻璃市吉蘭丹登嘉樓等馬來土邦將歸還給泰國,以履行泰國和日本之間於1941年12月21日簽訂的〈日泰攻守同盟條約〉。泰國將吉打州納為榕市府英語Syburi(ไทรบุรี),其他三邦照原名設府,從1943年10月18日起一直統治馬來四邦直到日本投降後還給英國。這段時間日軍和日本憲兵隊一直駐守在這四邦。

行政區劃[編輯]

日本佔領當局把馬來亞更名為馬來,建立軍政監部。下轄吉打霹靂雪蘭莪森美蘭彭亨吉蘭丹丁加奴馬六甲柔佛彼南10個州和1個昭南特別市。

戰後[編輯]

遣返[編輯]

日本戰敗後,於1945年10月,留在馬來亞、爪哇蘇門答臘和緬甸的日軍士兵,被送往倫龐島(原先被日軍改稱為高良島)和加朗島(原先被日軍改稱為榮島),等候遣返回日本。日本帝國陸軍中將石黑貞蔵在五名英國官員的監督下,被盟軍指派為加朗島待遣送日軍的管理人。有超過二十萬名日軍士兵在這座島中轉。[1]前憲兵隊隊員在該島上不受歡迎,其他日軍士兵會搶他們被分配到的香煙。1946年7月,最後一批日軍士兵離開該島[2]

評價[編輯]

馬來西亞前首相马哈迪·穆罕默德於2011年的著作《醫生當家:敦馬哈迪醫生回憶錄》評論稱:「許多馬來亞人,尤其是華人被處死,我們害怕他們會強姦我們的婦女並殺死男人。許多年輕女性急忙把頭髮剪得極短,並躲在房子脆弱的天花板上。然而日軍顯然忙着打仗,我們所擔憂的大部分恐怖事件並沒有發生。但是在整個日治時代,我們都是活在日本軍警的陰影下。他們扣留那些被懷疑是間諜、支持敵人、或參與抗日游擊隊的人。在被佔領之前,一些參與協助中國人對抗日本人的人被扣留。日本軍警最喜歡的虐待方式是用高壓水管強灌囚犯喝水,肚子會因此膨脹,而他們這時就猛踩囚犯的腹部,使他把水嘔吐出來。重複幾次後,囚犯若仍未被折磨死,他必然會招供。」[3]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Japs to leave Rempang Prison Isle,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18 June 1946, Page 5
  2. ^ A Sime Roader Looks At Rempang, The Straits Times, 8 July 1946, Page 4
  3. ^ 醫生當家:敦馬哈迪醫生回憶錄》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