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末日幻想: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18行: 第18行:
除了上述灾难主题之外,此类虚构作品还包含[[人工智慧叛變|电脑起义]]、[[末世论|末日审判]]、[[劣生学|物种退化]]、{{Link-en|生态崩溃|Ecological collapse}}、[[瘟疫]]、[[资源枯竭]]、[[超自然现象]]、[[技术奇异点|技术奇点]]及其他一般性灾难。
除了上述灾难主题之外,此类虚构作品还包含[[人工智慧叛變|电脑起义]]、[[末世论|末日审判]]、[[劣生学|物种退化]]、{{Link-en|生态崩溃|Ecological collapse}}、[[瘟疫]]、[[资源枯竭]]、[[超自然现象]]、[[技术奇异点|技术奇点]]及其他一般性灾难。


== 社会影响 ==
== 社会描写 ==
末日及后末日虚构作品往往不会以全球视角为特征,这是由于作品里的主角经常是独自一人,通常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或干脆一无所知<ref name="Hicks">{{cite book |author1=H. Hicks |title=The Post-Apocalyptic Nove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odernity beyond Salvage |date=2016 |publisher=Springer |isbn=9781137545848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9ivuCwAAQBAJ |accessdate=2020-08-24}}</ref>。此外,主角们经常探索的是一个没有现代技术的世界<ref name="Ekstein-Kon">{{cite news |last=Ekstein-Kon |first=Alexandra |url=https://moviepilot.com/p/why-post-apocalyptic-movies-tv-shows-are-popular/4211285 |title=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Why Are So Many Movies And Shows Set In A Post-Apocalyptic World? |work={{Link-en|电影试看|Moviepilot}} |date=2017-02-27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04115020/https://moviepilot.com/p/why-post-apocalyptic-movies-tv-shows-are-popular/4211285 |archivedate=2017-03-04 |accessdate=2020-08-24 }}</ref>,而[[技术革新|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可能会让人不知所措,因为人类的大脑并没有{{Link-en|大脑进化|Evolution of the brain|适应}}当代社会,而是进化来处理那些基本上已经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迫在眉睫的身体威胁。这些作品所描绘的社会往往是复杂程度较低且联系更为直接,同时人们的需求、威胁和行为也更加原始<ref name="Ekstein-Kon" />。根据巴里·布鲁米特({{lang|en|Barry Brummett}})教授的说法,变化的概念与破坏的概念其实是一致的,而这都常常会引起人们对世界末日主题的兴趣<ref name="Harris">{{cite news |last=Harris |first=Paul |url=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09/aug/09/hollywood-apocalypse-movies-anxiety |title=Hollywood searches for escapism after the apocalypse |work=[[卫报]] |date=2009-08-08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04115527/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09/aug/09/hollywood-apocalypse-movies-anxiety |archivedate=2017-03-04 |accessdate=2020-08-24 }}</ref>。

[[社会科学]]研究这样的小说,可以洞察一种对文化的恐惧,以及对[[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角色的想象<ref name="Hicks" />{{rp|16,83}}<ref name="Harris" /><ref name="Yeung">{{cite news |last=Yeung |first=Kristi |last2=Zhang |first2=Zinan |url=https://princetonbuffer.princeton.edu/2014/01/23/the-neverending-apocalypse/ |title=The Neverending Apocalypse |work=[[普林斯顿大学]] |date=2014-01-23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04114155/https://princetonbuffer.princeton.edu/2014/01/23/the-neverending-apocalypse/ |archivedate=2017-03-04 |accessdate=2020-08-24 }}</ref>。


== 古代作品 ==
== 古代作品 ==

2020年8月24日 (一) 07:17的版本

视觉艺术中的“世界末日”题材。
阿尔伯特·古德温英语Albert Goodwin (artist)作品《大灾变》(1903年)
约瑟夫·彭内尔英语Joseph Pennell绘制的自由女神债券英语Liberty bond海报。
海报中描绘了纽约市被轰炸并最后毁于火灾风暴的预言景象。事实上,在当时并无任何空军武器可以造成这个效果。

末日及后末日虚构作品(英語:Apocalyptic and Post-Apocalyptic Fiction)是隶属于科学幻想科学奇幻反乌托邦恐怖英语Horror fiction类型下的子类型,着重描写地球的技术文明正在崩溃或已经崩溃。世界末日灾难可能是气候原因,例如气候失控英语Tipping points in the climate system;天文原因,例如天地冲撞;毁灭性事件,例如核浩劫资源枯竭;医学原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瘟疫大流行;末世论时间终结),例如最后的审判第二次降临诸神的黄昏;或者其他一些更具想象力的因素,例如僵尸大灾变英语Zombie apocalypse人工智能叛变技术奇点遗传畸化外星生命入侵等。

末日虚构作品中的故事可能涉及诸如尝试预防世界末日灾难事件的发生、处理世界末日灾难事件本身的影响和后果。末日虚构作品的场景往往在世界末日灾难事件发生一段时间后,故事着眼于幸存者的心理、维持人类生存及团结的方式;也有可能是发生了很长的时间后,通常此时灾难前文明的存在已经被神化。而后末日虚构作品的故事则致力于构建一个非技术性的未来世界或者技术及社会都处于消散边缘的世界。

包括古代巴比伦人和古犹太人在内的绝大部分古代人类社会都有世界末日题材的文学作品或讲述世界及人类社会终结的神话故事,例如写于公元前1500年至2000年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而在19世纪上半叶没,在玛丽·雪莱的小说《最后的人类英语The Last Man》出版前就已经确认有世界末日题材小说的出现[1]。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此类作品得到了广泛普及,这是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并有可能导致全球毁灭的可能性开始进入公众意识。

类型概述

想象》杂志封面
(1954年3月出版)
封面描绘了核爆炸场景。

导致世界末日的大灾变事件可能是气候因素(气候失控英语Tipping points in the climate system)、天文因素(天地冲撞)、人为因素(核浩劫)、疾病因素(瘟疫大流行)以及其他更富想象力的原因,例如僵尸大灾变英语Zombie apocalypse外星生命入侵等。此类主题的虚构作品可能是试图阻止一起大灾变事件以及处理该事件的影响或后果;也有可能是发生在大灾变事件之后。故事的时间范围可能是在大灾变发生后不久,此时的作品会着眼于幸存者的苦难及心理,以及如何维系人类的生存和团结;也有可能是发生在大灾变很久之后,此时灾变前的人类文明存在已经被遗忘或被神化。后末日虚构作品会将故事设定在丧失技术的未来世界,或社会与技术都只零星存在的世界。

除了上述灾难主题之外,此类虚构作品还包含电脑起义末日审判物种退化生态崩溃英语Ecological collapse瘟疫资源枯竭超自然现象技术奇点及其他一般性灾难。

社会描写

末日及后末日虚构作品往往不会以全球视角为特征,这是由于作品里的主角经常是独自一人,通常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或干脆一无所知[2]。此外,主角们经常探索的是一个没有现代技术的世界[3],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可能会让人不知所措,因为人类的大脑并没有适应英语Evolution of the brain当代社会,而是进化来处理那些基本上已经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迫在眉睫的身体威胁。这些作品所描绘的社会往往是复杂程度较低且联系更为直接,同时人们的需求、威胁和行为也更加原始[3]。根据巴里·布鲁米特(Barry Brummett)教授的说法,变化的概念与破坏的概念其实是一致的,而这都常常会引起人们对世界末日主题的兴趣[4]

社会科学研究这样的小说,可以洞察一种对文化的恐惧,以及对公共行政角色的想象[2]:16,83[4][5]

古代作品

近代作品

现代作品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M. Keith Booker; Anne-Marie Thomas. The Science Fiction Handbook. John Wiley & Sons. 2009-03-30 [2020-08-23]. ISBN 9781444310351. 
  2. ^ 2.0 2.1 H. Hicks. The Post-Apocalyptic Nove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odernity beyond Salvage. Springer. 2016 [2020-08-24]. ISBN 9781137545848. 
  3. ^ 3.0 3.1 Ekstein-Kon, Alexandra.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Why Are So Many Movies And Shows Set In A Post-Apocalyptic World?. 电影试看英语Moviepilot. 2017-02-27 [202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4). 
  4. ^ 4.0 4.1 Harris, Paul. Hollywood searches for escapism after the apocalypse. 卫报. 2009-08-08 [202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4). 
  5. ^ Yeung, Kristi; Zhang, Zinan. The Neverending Apocalypse. 普林斯顿大学. 2014-01-23 [202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4).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