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圣书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聖書體
古埃及語
类型
使用时期
公元前30世紀–公元391年
书写方向從右至左書寫、從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古埃及語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子体系原始西奈字母古希伯來字母南阿拉伯字母
ISO 15924
ISO 15924Egyp (050), ​Egyptian hieroglyphs
Unicode
别名Egyptian Hieroglyphs
范围
埃及人墓碑上的聖書體
孟斐斯博物馆的聖書體,后面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塑像

圣书体(或称圣书文圣书字神碑体碑铭体)是古代埃及的正式书写体系,它由表音字母、表意文字、限定符號(類似中國六書裡面的「象形」)共同构成,并被分为音节。它拥有1000多个单独的文字图形。[1][2]圣书字有三种字体,其中碑铭体(圣书体)被视为正规体,此外還有草体的「僧侣体」和简化的「大众体」(或称世俗体)。幾乎所有現代字母系統均發源於聖書體。

圣书字发源于5200年前(即公元前32世纪)的青铜时代早期,最早的被破解的成句的书写文字来自第二王朝(前28世纪),并在中王國時期形成了成熟的书写文字体系。圣书字一直使用到公元5世纪后消亡。1820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罗塞塔石碑的帮助下重新破解。

语源

[编辑]

西方语言中象形文字一词的拼法(英语hieroglyph、法语hiéroglyphe等等),源自于希腊文单词ἱερογλύφος,“hiero-”(ἱερός)意为“神圣的”,“glyph” (γλύφειν)意为“镌刻”。古埃及的原称是mdw nṯr,意为“神辞”。

R8S43Z3

历史和演化

[编辑]

1890年代在希拉孔波利斯(又譯希拉康坡里斯)发掘时发现的纳尔迈石板(公元前31世纪)多年来被认为是埃及象形文字的最早文献。然而,在1998年德国考古队在阿拜多斯(现在地名为烏姆·卡伯)发现了前王朝奈加代三期的一个统治者的U-j坟墓,復原了几百块骨片,从中找到了具有完全规模的埃及象形文字。这一坟墓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3世纪。[3]

埃及象形文字包含3种字符:音符,包含单音素文字,还有许多单音节文字和多音节文字;意符,表示一个单词;限定符,加在单词的最后以限定语意的范围。埃及學家商博良对这一文字系统作了如下说明:

当文字发展并在埃及普及时,对文字的简化也就发展了。这就导致出现了僧侣体世俗体字体。这些字体适合于在纸草上书写。但是圣书体并没有因此而衰落,而是与这些字体共存,類似於今天篆字在漢語的使用。罗塞塔石碑就包含了圣书体和世俗体

在波斯人的统治期间(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间断),在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之后,在马其顿和罗马统治时期,圣书体继续被使用。晚期埃及象形文字的地位有点复杂。一种说法是埃及象形文字区分了“真正的埃及人”和外国统治者(以及埃及的仆从),这可能归因于希腊和罗马的作家对于埃及象形文字的偏见。另一个原因是出对自己的文化的自尊心,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家不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方的文化。由于埃及象形文字是神圣的,那个时代的作家们把它想像成寓言式的,甚至是魔术式的、秘传的、神秘的知识。这种自尊心导致的不是好奇心,而是无视。虽然这种文字系统尽管复杂但却合理。埃及象形文字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即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是一个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

公元4世纪左右,只有很少的埃及人还能够读出这些埃及象形文字,此后逐渐就真的成了一个“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在公元391年发布敕令,关闭了所有非基督教的神殿,从此就再也没有建造过刻有埃及象形文字的纪念碑或者神殿。最后写下的埃及象形文字是在391年不久后,在遥远南方的一座神殿裡发现的。

公元4世纪出现了赫拉波罗的《象形文字集》,对将近200个象形文字作了解释。到底谁是作者至今还不清楚,这部著作长期以来成为解读埃及象形文字的障碍物。早期研究者认为它源出于希腊文,近期的研究则倾向于它含有真正的知识的残片,把它定性为埃及知识阶层试图挽救濒于失传的文化的一次“绝望”的尝试。《象形文字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符号主义起了主要的影响,特别是安德烈亚·阿尔恰托的《图形的寓意》,还有弗朗切斯科·科隆纳的《寻爱绮梦》。

几百年来,有许多近代学者对解读这些象形文字进行了尝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7世纪的阿塔納斯·珂雪。然而这些尝试不是失败,就是漫无边际的想像力的虚幻。对解读埃及象形文字最有成就的是托馬斯·楊让-弗朗索瓦·商博良,在1800年的初始。拿破仑军队远征埃及时,在罗塞塔城附近发现了一块用三种文字(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写成的黑色玄武石碑,被称为“罗塞塔石碑”。这块石碑给解读带来了关键性的资料。商博良借助自己丰富的语言知识,从国王托勒密的名字入手,在1830年代几乎完全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这对当时诞生不久的埃及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文字

[编辑]
象形字的演化

埃及象形文字有30个单音字,80个双音字,和50个三音字,也有直接能够表示意义的图形字符。真正的表形文字不多,多数是借数个表形文字的读音来表示其它的概念。类似于汉语的假借用法。限定符则类似于汉语中的偏旁部首的作用(形聲字)。埃及象形文字中表形、表意和表音相结合,其意符和声符都来源于象形的图形。与汉语所不同的则是它们依然保持单独的图形字符。有趣的是,这种文字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可以向右写也可以向左写,而到底是什么方向则看动物字符头部的指向来判断;至于在单词单元上则以体现匀称美观为主,只要不影响意思,上下左右均可。这可以说是埃及象形文字的书法特征之一。埃及象形文字一般特指圣书体,主要用于庄重场合,多见于神庙、纪念碑、金字塔的铭文的雕刻。僧侣体则多用于书写于纸草上,相当于汉字的行书或草书。而世俗体则是对僧侣体的再简化,常見於一般的日常生活。

表音文字

[编辑]

古埃及文的书写中元音被忽略,这一点类似于阿拉伯文。当时的单词是加了什么样的元音发音的已经不很清楚,现代的人们在辅音之间加上中性的“e”予以补上。比如说:“nfr” -> “nefer” = 美丽的,好的。

托勒密”这个词,圣书体写作:
p
t
wAl
M
iis
以上的王名图章转写为字母,则是:
P
T
O L
M
E E S

其中的“EE”是一个字,可写成“I”或者“Y”。

有一些字具有几个不同的读音,例如“阶梯”
Q1

在不同的环境裡可以读作 stws 或者ḥtm。必须加其他表音符号来消除歧义:

  • st :
Q1t
pr
s.t (写法为st+t,第二个符号t用来消除歧义,不能单独读出来,最后一个字是“房子”的表形文字) “宝座”
<
Q1t
H8
>
s.t. (写法为st+t,最后一个字是女性的表形文字),《Isis》
  • ḥtm :
HQ1m&t E17
ḥtm.t (写法为 ḥ+ḥtm+m+t,这里m有助于消除歧义,不能单独读出来,最后加野兽的表形文字) “一种野兽”

表形文字

[编辑]

象形文字

[编辑]

埃及文的一些表形文字和漢語的甲骨文形式相似。這些字可以單獨使用,不需要添加任何表音文字。例如:

ra
Z1
r3.w “太陽”
pr
Z1
pr.w “房子”
swt
Z1
sw.t “植物”
Dw
Z1
ḏw “山”

有時候,文字及其所表達的概念只有間接的語意關係:

nTrZ1
nṯr “神”(這個字表示的是神殿的旗幟)
G53Z1
b3, “靈魂” (這個字表示人頭鳥,因為在埃及的宗教裡,人頭鳥就是人的灵魂“Ba”)
G27Z1
dšr, “紅色” (這個字表示的是火烈鳥,在埃及人心目中,這種鳥的顏色是紅色的典範)

埃及文的“部首”

[编辑]

除此之外,其他表形文字类似于汉字部首。因为没有元音符号,埃及文字不能完全表现古埃及文的所有语音对立,所以发生许多歧义。为了消除歧义,只好用不同的表形文字来补充。例如:

纸莎草纸的符号表示抽象的概念
Y1

表形文字一般放在表音文字的后面。在古埃及文裡,有许多单词发音十分相似,例如:有113个词读作nfr。可能元音不同,我们无法知道。我们举例说明表形文字的用法:

nfrwA17Z3
nfr.w.w 是複數后缀): “英俊青年”,就是说年轻的新战士,这个字具有两个表形文字:
A17
Z3
第一个是孩子和青年的符号,第二是复数。
nfrf&r&t B1
nfr.t.t阴性后缀): “达到生育年龄的女孩子” 有“女性”的表形文字
B1
nfrnfrnfrpr
nfr.w (重复三次表示複数.w后缀也表示複数):“房基”有“房子”的表形文字
pr
nfrf
r
S28
nfr :“衣服”有“布料”的表形文字
S28
nfrW22
Z2
nfr :“酒”有“饮料”的表形文字
W22

Unicode 編碼

[编辑]

Unicode 5.2 編碼埃及象形文字於 U+13000 - U+1342F 範圍內。

現在支持這些字符的字體有“Aegyptus”[4]、“Noto Sans Egyptian Hieroglyphs”[5]和“Segoe UI Historic”(Windows 10自带字体)[6]

埃及聖書體
Egyptian Hieroglyphs[1][2]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碼表(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1300x 𓀀 𓀁 𓀂 𓀃 𓀄 𓀅 𓀆 𓀇 𓀈 𓀉 𓀊 𓀋 𓀌 𓀍 𓀎 𓀏
U+1301x 𓀐 𓀑 𓀒 𓀓 𓀔 𓀕 𓀖 𓀗 𓀘 𓀙 𓀚 𓀛 𓀜 𓀝 𓀞 𓀟
U+1302x 𓀠 𓀡 𓀢 𓀣 𓀤 𓀥 𓀦 𓀧 𓀨 𓀩 𓀪 𓀫 𓀬 𓀭 𓀮 𓀯
U+1303x 𓀰 𓀱 𓀲 𓀳 𓀴 𓀵 𓀶 𓀷 𓀸 𓀹 𓀺 𓀻 𓀼 𓀽 𓀾 𓀿
U+1304x 𓁀 𓁁 𓁂 𓁃 𓁄 𓁅 𓁆 𓁇 𓁈 𓁉 𓁊 𓁋 𓁌 𓁍 𓁎 𓁏
U+1305x 𓁐 𓁑 𓁒 𓁓 𓁔 𓁕 𓁖 𓁗 𓁘 𓁙 𓁚 𓁛 𓁜 𓁝 𓁞 𓁟
U+1306x 𓁠 𓁡 𓁢 𓁣 𓁤 𓁥 𓁦 𓁧 𓁨 𓁩 𓁪 𓁫 𓁬 𓁭 𓁮 𓁯
U+1307x 𓁰 𓁱 𓁲 𓁳 𓁴 𓁵 𓁶 𓁷 𓁸 𓁹 𓁺 𓁻 𓁼 𓁽 𓁾 𓁿
U+1308x 𓂀 𓂁 𓂂 𓂃 𓂄 𓂅 𓂆 𓂇 𓂈 𓂉 𓂊 𓂋 𓂌 𓂍 𓂎 𓂏
U+1309x 𓂐 𓂑 𓂒 𓂓 𓂔 𓂕 𓂖 𓂗 𓂘 𓂙 𓂚 𓂛 𓂜 𓂝 𓂞 𓂟
U+130Ax 𓂠 𓂡 𓂢 𓂣 𓂤 𓂥 𓂦 𓂧 𓂨 𓂩 𓂪 𓂫 𓂬 𓂭 𓂮 𓂯
U+130Bx 𓂰 𓂱 𓂲 𓂳 𓂴 𓂵 𓂶 𓂷 𓂸 𓂹 𓂺 𓂻 𓂼 𓂽 𓂾 𓂿
U+130Cx 𓃀 𓃁 𓃂 𓃃 𓃄 𓃅 𓃆 𓃇 𓃈 𓃉 𓃊 𓃋 𓃌 𓃍 𓃎 𓃏
U+130Dx 𓃐 𓃑 𓃒 𓃓 𓃔 𓃕 𓃖 𓃗 𓃘 𓃙 𓃚 𓃛 𓃜 𓃝 𓃞 𓃟
U+130Ex 𓃠 𓃡 𓃢 𓃣 𓃤 𓃥 𓃦 𓃧 𓃨 𓃩 𓃪 𓃫 𓃬 𓃭 𓃮 𓃯
U+130Fx 𓃰 𓃱 𓃲 𓃳 𓃴 𓃵 𓃶 𓃷 𓃸 𓃹 𓃺 𓃻 𓃼 𓃽 𓃾 𓃿
U+1310x 𓄀 𓄁 𓄂 𓄃 𓄄 𓄅 𓄆 𓄇 𓄈 𓄉 𓄊 𓄋 𓄌 𓄍 𓄎 𓄏
U+1311x 𓄐 𓄑 𓄒 𓄓 𓄔 𓄕 𓄖 𓄗 𓄘 𓄙 𓄚 𓄛 𓄜 𓄝 𓄞 𓄟
U+1312x 𓄠 𓄡 𓄢 𓄣 𓄤 𓄥 𓄦 𓄧 𓄨 𓄩 𓄪 𓄫 𓄬 𓄭 𓄮 𓄯
U+1313x 𓄰 𓄱 𓄲 𓄳 𓄴 𓄵 𓄶 𓄷 𓄸 𓄹 𓄺 𓄻 𓄼 𓄽 𓄾 𓄿
U+1314x 𓅀 𓅁 𓅂 𓅃 𓅄 𓅅 𓅆 𓅇 𓅈 𓅉 𓅊 𓅋 𓅌 𓅍 𓅎 𓅏
U+1315x 𓅐 𓅑 𓅒 𓅓 𓅔 𓅕 𓅖 𓅗 𓅘 𓅙 𓅚 𓅛 𓅜 𓅝 𓅞 𓅟
U+1316x 𓅠 𓅡 𓅢 𓅣 𓅤 𓅥 𓅦 𓅧 𓅨 𓅩 𓅪 𓅫 𓅬 𓅭 𓅮 𓅯
U+1317x 𓅰 𓅱 𓅲 𓅳 𓅴 𓅵 𓅶 𓅷 𓅸 𓅹 𓅺 𓅻 𓅼 𓅽 𓅾 𓅿
U+1318x 𓆀 𓆁 𓆂 𓆃 𓆄 𓆅 𓆆 𓆇 𓆈 𓆉 𓆊 𓆋 𓆌 𓆍 𓆎 𓆏
U+1319x 𓆐 𓆑 𓆒 𓆓 𓆔 𓆕 𓆖 𓆗 𓆘 𓆙 𓆚 𓆛 𓆜 𓆝 𓆞 𓆟
U+131Ax 𓆠 𓆡 𓆢 𓆣 𓆤 𓆥 𓆦 𓆧 𓆨 𓆩 𓆪 𓆫 𓆬 𓆭 𓆮 𓆯
U+131Bx 𓆰 𓆱 𓆲 𓆳 𓆴 𓆵 𓆶 𓆷 𓆸 𓆹 𓆺 𓆻 𓆼 𓆽 𓆾 𓆿
U+131Cx 𓇀 𓇁 𓇂 𓇃 𓇄 𓇅 𓇆 𓇇 𓇈 𓇉 𓇊 𓇋 𓇌 𓇍 𓇎 𓇏
U+131Dx 𓇐 𓇑 𓇒 𓇓 𓇔 𓇕 𓇖 𓇗 𓇘 𓇙 𓇚 𓇛 𓇜 𓇝 𓇞 𓇟
U+131Ex 𓇠 𓇡 𓇢 𓇣 𓇤 𓇥 𓇦 𓇧 𓇨 𓇩 𓇪 𓇫 𓇬 𓇭 𓇮 𓇯
U+131Fx 𓇰 𓇱 𓇲 𓇳 𓇴 𓇵 𓇶 𓇷 𓇸 𓇹 𓇺 𓇻 𓇼 𓇽 𓇾 𓇿
U+1320x 𓈀 𓈁 𓈂 𓈃 𓈄 𓈅 𓈆 𓈇 𓈈 𓈉 𓈊 𓈋 𓈌 𓈍 𓈎 𓈏
U+1321x 𓈐 𓈑 𓈒 𓈓 𓈔 𓈕 𓈖 𓈗 𓈘 𓈙 𓈚 𓈛 𓈜 𓈝 𓈞 𓈟
U+1322x 𓈠 𓈡 𓈢 𓈣 𓈤 𓈥 𓈦 𓈧 𓈨 𓈩 𓈪 𓈫 𓈬 𓈭 𓈮 𓈯
U+1323x 𓈰 𓈱 𓈲 𓈳 𓈴 𓈵 𓈶 𓈷 𓈸 𓈹 𓈺 𓈻 𓈼 𓈽 𓈾 𓈿
U+1324x 𓉀 𓉁 𓉂 𓉃 𓉄 𓉅 𓉆 𓉇 𓉈 𓉉 𓉊 𓉋 𓉌 𓉍 𓉎 𓉏
U+1325x 𓉐 𓉑 𓉒 𓉓 𓉔 𓉕 𓉖 𓉗 𓉘 𓉙 𓉚 𓉛 𓉜 𓉝 𓉞 𓉟
U+1326x 𓉠 𓉡 𓉢 𓉣 𓉤 𓉥 𓉦 𓉧 𓉨 𓉩 𓉪 𓉫 𓉬 𓉭 𓉮 𓉯
U+1327x 𓉰 𓉱 𓉲 𓉳 𓉴 𓉵 𓉶 𓉷 𓉸 𓉹 𓉺 𓉻 𓉼 𓉽 𓉾 𓉿
U+1328x 𓊀 𓊁 𓊂 𓊃 𓊄 𓊅 𓊆 𓊇 𓊈 𓊉 𓊊 𓊋 𓊌 𓊍 𓊎 𓊏
U+1329x 𓊐 𓊑 𓊒 𓊓 𓊔 𓊕 𓊖 𓊗 𓊘 𓊙 𓊚 𓊛 𓊜 𓊝 𓊞 𓊟
U+132Ax 𓊠 𓊡 𓊢 𓊣 𓊤 𓊥 𓊦 𓊧 𓊨 𓊩 𓊪 𓊫 𓊬 𓊭 𓊮 𓊯
U+132Bx 𓊰 𓊱 𓊲 𓊳 𓊴 𓊵 𓊶 𓊷 𓊸 𓊹 𓊺 𓊻 𓊼 𓊽 𓊾 𓊿
U+132Cx 𓋀 𓋁 𓋂 𓋃 𓋄 𓋅 𓋆 𓋇 𓋈 𓋉 𓋊 𓋋 𓋌 𓋍 𓋎 𓋏
U+132Dx 𓋐 𓋑 𓋒 𓋓 𓋔 𓋕 𓋖 𓋗 𓋘 𓋙 𓋚 𓋛 𓋜 𓋝 𓋞 𓋟
U+132Ex 𓋠 𓋡 𓋢 𓋣 𓋤 𓋥 𓋦 𓋧 𓋨 𓋩 𓋪 𓋫 𓋬 𓋭 𓋮 𓋯
U+132Fx 𓋰 𓋱 𓋲 𓋳 𓋴 𓋵 𓋶 𓋷 𓋸 𓋹 𓋺 𓋻 𓋼 𓋽 𓋾 𓋿
U+1330x 𓌀 𓌁 𓌂 𓌃 𓌄 𓌅 𓌆 𓌇 𓌈 𓌉 𓌊 𓌋 𓌌 𓌍 𓌎 𓌏
U+1331x 𓌐 𓌑 𓌒 𓌓 𓌔 𓌕 𓌖 𓌗 𓌘 𓌙 𓌚 𓌛 𓌜 𓌝 𓌞 𓌟
U+1332x 𓌠 𓌡 𓌢 𓌣 𓌤 𓌥 𓌦 𓌧 𓌨 𓌩 𓌪 𓌫 𓌬 𓌭 𓌮 𓌯
U+1333x 𓌰 𓌱 𓌲 𓌳 𓌴 𓌵 𓌶 𓌷 𓌸 𓌹 𓌺 𓌻 𓌼 𓌽 𓌾 𓌿
U+1334x 𓍀 𓍁 𓍂 𓍃 𓍄 𓍅 𓍆 𓍇 𓍈 𓍉 𓍊 𓍋 𓍌 𓍍 𓍎 𓍏
U+1335x 𓍐 𓍑 𓍒 𓍓 𓍔 𓍕 𓍖 𓍗 𓍘 𓍙 𓍚 𓍛 𓍜 𓍝 𓍞 𓍟
U+1336x 𓍠 𓍡 𓍢 𓍣 𓍤 𓍥 𓍦 𓍧 𓍨 𓍩 𓍪 𓍫 𓍬 𓍭 𓍮 𓍯
U+1337x 𓍰 𓍱 𓍲 𓍳 𓍴 𓍵 𓍶 𓍷 𓍸 𓍹 𓍺 𓍻 𓍼 𓍽 𓍾 𓍿
U+1338x 𓎀 𓎁 𓎂 𓎃 𓎄 𓎅 𓎆 𓎇 𓎈 𓎉 𓎊 𓎋 𓎌 𓎍 𓎎 𓎏
U+1339x 𓎐 𓎑 𓎒 𓎓 𓎔 𓎕 𓎖 𓎗 𓎘 𓎙 𓎚 𓎛 𓎜 𓎝 𓎞 𓎟
U+133Ax 𓎠 𓎡 𓎢 𓎣 𓎤 𓎥 𓎦 𓎧 𓎨 𓎩 𓎪 𓎫 𓎬 𓎭 𓎮 𓎯
U+133Bx 𓎰 𓎱 𓎲 𓎳 𓎴 𓎵 𓎶 𓎷 𓎸 𓎹 𓎺 𓎻 𓎼 𓎽 𓎾 𓎿
U+133Cx 𓏀 𓏁 𓏂 𓏃 𓏄 𓏅 𓏆 𓏇 𓏈 𓏉 𓏊 𓏋 𓏌 𓏍 𓏎 𓏏
U+133Dx 𓏐 𓏑 𓏒 𓏓 𓏔 𓏕 𓏖 𓏗 𓏘 𓏙 𓏚 𓏛 𓏜 𓏝 𓏞 𓏟
U+133Ex 𓏠 𓏡 𓏢 𓏣 𓏤 𓏥 𓏦 𓏧 𓏨 𓏩 𓏪 𓏫 𓏬 𓏭 𓏮 𓏯
U+133Fx 𓏰 𓏱 𓏲 𓏳 𓏴 𓏵 𓏶 𓏷 𓏸 𓏹 𓏺 𓏻 𓏼 𓏽 𓏾 𓏿
U+1340x 𓐀 𓐁 𓐂 𓐃 𓐄 𓐅 𓐆 𓐇 𓐈 𓐉 𓐊 𓐋 𓐌 𓐍 𓐎 𓐏
U+1341x 𓐐 𓐑 𓐒 𓐓 𓐔 𓐕 𓐖 𓐗 𓐘 𓐙 𓐚 𓐛 𓐜 𓐝 𓐞 𓐟
U+1342x 𓐠 𓐡 𓐢 𓐣 𓐤 𓐥 𓐦 𓐧 𓐨 𓐩 𓐪 𓐫 𓐬 𓐭 𓐮 𓐯
註釋
1.^ 依據 Unicode 15.0
2.^ 灰色區域表示未分配的碼位

参考文献

[编辑]
  1. ^ There were about 1,000 graphemes in the Old Kingdom period, reduced to around 750 to 850 in the classical language of the Middle Kingdom, but inflated to the order of some 5,000 signs in the Ptolemaic period. Antonio Loprieno, Ancient Egyptia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5), p. 12.
  2. ^ The standard inventory of characters used in Egyptology is 加汀納符號表 (1928–1953). A.H. Gardiner (1928), Catalogue of the Egyptian hieroglyphic printing type, from matrices owned and controlled by Dr. Alan Gardiner, "Additions to the new hieroglyphic fount (1928)", in The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15 (1929), p. 95; , "Additions to the new hieroglyphic fount (1931)", in The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17 (1931), pp. 245-247; A.H. Gardiner , "Supplement to the catalogue of the Egyptian hieroglyphic printing type, showing acquisitions to December 1953" (1953). Unicode Egyptian Hieroglyphs英语Egyptian Hieroglyphs (Unicode block) as of version 5.2 (2009) assigned 1,070 Unicode characters.
  3. ^ Richard Mattessich. The oldest writings, and inventory tags of Egypt (PDF). Accounting Historians Journal. 2002, 29 (1): 195–208. JSTOR 40698264. [永久失效連結]
  4. ^ Aegyptu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Script and font support in Windows

延伸閱讀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