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仔轄·阿拉米
甘仔轄·阿拉米 Kamachat Aslamie | |
---|---|
白晝之王 Lelien | |
前任:不詳 繼任:甘仔轄·馬祿 | |
國家 | 大肚王國 |
時代 | 臺灣荷治時期 |
族裔 | 拍瀑拉族 |
其他名號 | 番仔王 柯大王 |
出生 | 1600年代左右 |
逝世 | 1648年 大肚社 |
在位年代 | 10年以上 |
阿庫瑪 • 甘米仔[註 1](荷蘭語:Kamachat Aslamie[註 2];?—1648年)為臺灣大肚王國的一代國王(本質上較類似部落聯盟領袖),於荷蘭統治前中期在位,並且統領大甲溪以南的18個不同部族的村社,雄據於一方。在位末期,曾率領拍瀑拉族擊退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的侵擾;然而,終究因為荷蘭強勢的攻擊而低頭和議,不過卻依然維持着王國的獨立狀態。
名稱
[編輯]於荷蘭語的文獻中,稱呼阿拉米及其繼承人甘仔轄·馬祿(Kamachat Maloe)為「Keizer van Middag」,即是「白晝的帝王」之意(荷蘭文的middag對應到英文的midday、noon或afternoon tea,字面上有「中午」、「白天」的意味,但在現代荷蘭文中專指「下午」);其他原住民尊稱「Lelien」(可能原自巴宰語「dalian」,同樣意為「白晝之王」。
生平
[編輯]臺灣史前時期,英勇善戰的拍瀑拉族開始兼併周邊部族,建立跨部族的大肚王國。[1]至阿拉米在位時期,除了拍瀑拉族的五個村社之外,巴宰族、巴布薩族、洪雅族等眾多部族及村社也都臣服於大肚王國的領導之下,統治著中台灣廣大的領土。[1]1644年,統治大員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在擊敗北台灣的凱達格蘭族之後,順勢南下進攻大肚王國[2];由於易守難攻的地形優勢,以及拍瀑拉族強勢的反擊,使得大肚軍成功擊退荷蘭軍隊。然而,翌年,荷蘭再次進攻大肚,摧毀13座王國內的村落,阿拉米只能被迫接受范布鍊牧師的調停,向荷蘭低頭和議,前往由荷蘭召開的北路地方會議。[3][4]
1645年4月,阿拉米與東印度公司於南部地方會議簽署條約,表示大肚王國向荷蘭人臣服,大肚王國於同年也失去了牛罵社、沙轆社等村社;然而,他並不允許基督教的傳播以及歐洲人在境內定居滯留,更無設置荷蘭語的譯官。[5]不過,阿拉米仍然保有大肚王的頭銜,並持續統治著半獨立的王國。阿拉米向東印度公司臣服之後,荷蘭逐漸取代大肚王於轄下領土的仲裁權力,從荷蘭駐兵處理村設紛爭的諸多例子中,可以看出臺灣長官與大肚王之間的權力消長。[6]1648年,阿拉米駕崩,確切死因不詳[註 3];死後由其外甥甘仔轄·馬洛繼承大肚王國王位、由馬洛的繼父Tarraboe攝政(實際上的統治權在馬洛的外祖母手上)。而荷蘭東印度公司方面,也在阿拉米駕崩後更加積極削弱大肚王在大肚王國的權力和影響力,直到退出臺灣為止。[6]
相關
[編輯]相關作品
[編輯]- 《大肚王 甘仔轄 · 阿拉米》
註釋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大肚番王傳奇 -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3-12.
- ^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頁74。
- ^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頁78。
- ^ 賴永祥長老,"十七世紀荷蘭駐臺宣教師名單"[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賴永祥長老史料庫,retrieved on 2013-07-29.
- ^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板橋市:稻鄉,頁82。
- ^ 6.0 6.1 環境、空間與區域:地理學觀點下十七世紀中葉「大肚王」統治的消長 (PDF). [2014-10-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05-30).
- ^ 杜福安,大肚王傳奇 42-1[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