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Jack No1/中华春节存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春
别名春节新年农历新年旧历年
参与者大中华地区、其他世界各地华裔人士
类型华人传统节日
意义一年之始
活动拜年、贴春联、发红包舞龙舞狮、家庭团聚、年夜饭(团圆饭)、团年饭
相关节日除夕
美国西雅图庆熙园,人们在历史悠久的唐人街门口舞狮
新春时分的伦敦唐人街
北京东城区地坛公园的春节

中华春节华人汉族)华夏传统历法农历元旦,亦即大中华地区与海外华人过的新年,又称岁首正旦、正月朔日。1914年1月,在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主政期间,将基督教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1][2]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称为春节农历新年大年,口头上亦称为过年度岁庆新岁

中国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岁首。从明代开始,新年节庆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

小年及大年

[编辑]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 小年,即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婆)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亦有:敬神如在)。
  • 在中国北方,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二月)廿三日过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样是汉族聚集地的省份,则往往于农历腊月(十二月)廿四日过小年,而上海,江苏南部,浙江于农历腊月(十二月)廿九日过小年。因此,农历小年在中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并非是同一天。
  •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 在中国部分地区(如:江淮地区等),亦将元宵节称为“小年”。
  • 在中国的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在农历腊月三十过小年,正月十五过大年。

假日政策

[编辑]

华人社会,新春是最重要的节日。大中华地区及众多海外华人聚居的国家及地区均把春节列为假期:

  • 中国大陆:假期为除夕和正月前两天并通过邻近周末的调休(把工作日和周六周日的双休日进行调换)使之成为由除夕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初六的连休七日的春节黄金周。2008年以前为正月首3天,另外通过和相邻两个周末的调休,春节假期一般由初一一直持续到初七。
  • 港澳地区:假期为正月首3天。如果正月首3天中任何一天碰巧是星期日,大除夕会被纳入公众假期,例如2007年的农历正月初一(2月18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大除夕2月17日)被纳入公众假期。另外,香港已通过法例,由2012年2月24日起,凡正月首三天中任何一天碰巧是星期日,则农历正月初四将会成为补假。
  • 台湾:假期为除夕及正月首5天,若除夕或正月初一遇到星期六或星期日,则正月初六补假,如2013年农历除夕(2月9日)及正月初一(2月10日)正好为星期六、星期日,因此正月初六(2月15日)纳入连续假期。另外,2008年起,政府顾及民众返乡需求,若连续假期终了后隔一工作日又逢周休二日者,该工作日则会挪做假期,于连假前一周六另行补班补课。例:2009年春节假期(含补假)为除夕~初四(1月25日至1月29日),但逢上班日(1月30日,星期五)1天后即为周休二日(1月31日、2月1日),则该上班日亦变更为连续假期,连续假期前一周六(1月17日)则为工作日。
  •  马来西亚:假期为正月首2天(吉兰丹登嘉楼两州只休一天)。
  •  新加坡:假期为正月首2天。
  •  印度尼西亚:假期为正月首日,自2003年起成为公众假期。

习俗

[编辑]

饮食

[编辑]
年糕

贴春联

[编辑]
云南丽江旧城区,房门两侧贴上了春联
  • 贴法:
通常春联为两幅直联,每联的末字均有平仄声韵之别。正确的贴法为:平声贴在左边,仄声贴在右边。
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右)
春满乾坤福满堂(左)
  • 典型的对联:
    • 万事平安幸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顺。
    • 人和家顺百事兴,富贵平安福满堂。
    • 新春福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
    • 日子红火喜迎门,天随人意福星照。
    • 门迎百福福星照,户纳千祥祥云开。

传统上,除夕晚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因为初一不可动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观看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传统。随着中国经济条件改善和观众对春晚节目的认同度下降,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或进行其他活动。

  • 初一:早晨包饺子。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 初二:要祭财神,要喝“元宝汤”(馄饨)。北方一般习惯是回娘家拜年团聚。
  •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天同样是要上坟的。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拜年
  • 初五:穷日,在中国北方,这一天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因为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从春节开始直到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门,然后放鞭炮庆祝,希望迎来下凡的五路财神;有一副对联“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即为对此风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天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亦称“破五”,是要在家包饺子吃。
  • 初六:开市
  • 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

关于过春节,在中国北方有这样的民俗: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的说法。

香港利舞台“恭喜发财”

新年依然是香港澳门最重要的节日。港澳没有类似中国的春节晚会节目,亦不流行吃饺子,而只流行吃汤圆和外游,但习俗和忌讳亦多不胜数,胪列如下:

  • 年宵:香港年宵市场在年廿四开始直到初一凌晨结束,分布新界各地,以铜锣湾维园规模最大,出售年花、风车、精品、小吃,自90年代末开始,年宵市场亦流行一批香港流行文化产品,比如仿模古惑仔电影中打架用的吹气折椅、印有港币钞票的纸巾。
  • 食品:传统上,过年时要吃年糕萝卜糕角仔煎堆;一些家庭有吃汤丸习俗,但吃饺子的传统并不普遍;传统年盒放上瓜子、莲子、各类糖果。饭菜常配上发菜(发财)、蚝豉(好事)。
  • 禁忌:“鞋”在粤语跟“骸”同音,“书”与“输”同音,避免正月中选购;通胜意指通书,是查吉日的传统历法书,按俗要叫成“通胜”;香港人认为初一后理发不祥,新正头(约初八前)亦不能洗发,而初一至初三又有不动刀的传统,因此过年前,理发店其门如市,部分会提高收费;封红包时,以“好事成双,白事成单”的原则,红包的金额必须是双数,而单数是白事时使用的数目。初三是“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怀有身孕、身有白事或者锁定于春节结束之后结婚的人,亦不宜拜年;“死”、“惨”、“唉”等字眼属于忌讳。如打破碗碟,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以求消灾;不扫地、不倒垃圾,怕把财富扫出门外。
  • 年廿八:“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时,家家户户要大扫除
  • 十五:元宵节,很多公园会有挂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吸引不少民众游逛。也会吃汤丸像征团圆,同样亦是年货回收和再造之黄金大良机。

台湾

[编辑]
  • 冬至:台湾汉人旧俗,冬至已开始有年节气氛,当天祭祖,称为祭冬,部分宗亲组织也会于当天集会聚餐。当天可以打开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许多家族亦借由此日检视神主,抄录资料作为族谱依据。
  • 尾祃:俗写为“尾牙”,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号则借此聚餐,酬谢员工辛劳。早期尾牙聚餐有避开鸡头之习俗,避免有开除的暗示。近年来,台湾大企业尾牙聚餐则聘请影视歌星演出,并有高额奖金股票摸彩,成为台湾媒体瞩目焦点。
  • 送神: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烧云马纸为神祇坐骑,返天过年,依例会准备果实甜汤。送神之后,方能打扫神明厅,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炉、除去旧门神,准备换新。香炉中的香灰须于当日重新筛滤过,门神画像则随送神焚烧金纸时焚去。而旧日台湾本地传说,送神之后,廿五日玉帝会遣神下凡,代替已经上天述职的神祇巡视人间,所以当日不可当天曝晒亵衣、内裤
  • 除夕:依农历十二月大小月,台湾话称为二九暝或三十暝。过年前数日,各家便开始蒸年糕,年糕有甜咸之分,称为甜粿、咸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红豆者,俗谚称“吃甜甜,好过年”;咸粿则以在来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丧事者则不做年糕,由亲友邻朋致赠。通常台湾民间都在除夕当天或前一、二日更换春联、门神,随时代演进,亦有不贴春联,只贴“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贺春釐”等贺语红纸者。除夕当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称“拜门口”,而后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后,会于神明像上贴上春花;祭祖之后,则会摆上发糕及米饭各一,插上纸作的红花,称为“饭春仔”。当晚则围炉,并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一般是带根的菠菜(俗称菠菱仔菜以南部居多),也有用芥菜(俗称刈菜以北部居多)者。依旧俗,农业社会中一年的欠债,须于除夕前还清。所以台湾俗谚中调侃手头经常窘迫的人为“天天二九暝”。
  • 初一:祭拜天地祖先,称为“贺正”。出门拜年,称为“行春”,正月初一至初五,称为“新正”或“新正年头”,所以出门拜年也称“贺正”;一般而言都会依农民历决定出行方向及开门、关门的时辰。当天台湾人通常会前往庙宇、佛寺烧香,祈求新年吉祥。
  • 初二:为“回娘家”之日,依旧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据称会分掉娘家之福。然随时代进步,近年来台湾妇女团体努力推展女儿回家过年的新观念。
  • 初三:“初三困佮饱”,赤狗日,惯例出行不利,须在家孝亲,共度天伦之乐。无年俗活动。
  • 初四:接神接神的祭典,惯例选在近傍晚之时,俗谚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说。接神之后,当年生肖冲犯太岁星君者,则安上太岁符或神位祭祀。现今台湾诸多庙宇亦设有太岁厅殿,供奉值年太岁星君,供信徒登记祭祀。
  • 初五:隔开,据说是玄坛真君等五路财神巡游人间之日,故商家此日开市,各行各业开张营业,可扫地、倒垃圾。
  • 初六:挹肥,清除水肥,可略整理家庭,尤其厕所,把初一以来的垃圾、秽物清除干净。
  • 初七:七元,人日,准备猪脚面线,据说食用可消除楣运,以保长寿。
  • 初八:完全,新春的玩乐到今天为止,故曰“完全”。恢复平常的生活,并把过年祭拜的食物全部吃完。
  • 初九:天公生,传说为道教玉皇大帝圣诞,称为“天公生”,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声连绵不断。
  • 初十:有食食,拜完天公的供品饼果,又有得吃一顿了。
  • 台湾年俗念谣: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佮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囝转来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马来西亚、新加坡

[编辑]

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人众多,亦有华人过春节之风俗。

  • 初一前:购买贺年物品,俗称“办年货”。
  • 年三十晚:吃团圆饭。
  • 初一:到庙宇上头香、出门拜年。
  • 初二:出门拜年,回娘家之日。
  • 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 初七:人日,捞鱼生,是新马一带独有的年菜。把食材准备好后要站起来,用筷子把鱼片和其他配料配料拌匀,边说:“捞起,捞起,捞个风生水起!”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 初九:如果是福建人后裔则有天公诞,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
  • 十五:元宵节。新马一带的元宵节和七夕一样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会结伴到河边抛柑祈求姻缘(男性则捞柑)[3],而且普遍上没有提灯笼或赏灯等习俗。

汉化程度较深的少数民族

[编辑]

云南白族

[编辑]

云南白族过年时,要进行“放高升”的庆祝活动,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将整个竹子崩上高空数十丈。有的地区还进行“抛绣球”的活动。

通古斯民族

[编辑]

中国东北鄂伦春族习俗

[编辑]

东北鄂伦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辈给长辈叩头,平辈互相请安。初二、初三举行赛马活动。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尝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鄂伦春族人会进行互相抹黑脸的活动。晚辈给长辈抹黑脸之前要先叩头。

历史

[编辑]
  • 上古:有说法说尧舜时期已有类似新春的庆祝活动,但是未成规模。
  • 殷商:新春起源于殷商时期祭神、祭祖活动。
  • 西周:新春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
  • 汉朝:形成正式新春礼仪。
  • 汉朝:开始有爆竹(烧竹子)。
  • 汉朝:团拜礼仪。官员朝贺天子。
  • 魏晋:开始有鞭炮
  • 魏晋:开始有守岁习俗。
  • 五代后蜀:开始有春联。后蜀太子题写的“天地纳馀庆,佳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 宋朝: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 中华民国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又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到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春节不再放假。全国的报纸一片响应之声,要求举国上下“过一个革命化春节”。改革开放春节休假被恢复。

文学作品

[编辑]
  • 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 孟浩然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 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 来鹄除夜》:“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杨元咎双雁儿·除夕》:“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
  • 元好问:“三十七岁今日过,可怜出处两蹉跎。”

燃放鞭炮烟火的限制政策

[编辑]

鞭炮烟火的声音是隔音门窗也不能完全阻挡的,也会造成空气污染及公共安全问题,老人、小孩、宠物等很容易受到噪音惊吓,深夜的鞭炮声造成的困扰更大。另外如果烟花、爆竹等使用不当,还会造成火灾和人身伤害事件。另外,鞭炮烟火有较为环保的选择,借由改变成分,可以降低噪音、空污及残留纸削。过去亦曾有过用电子鞭炮代替传统鞭炮的例子,但不为民众所接受。

  • 各地的限制政策:
    • 中国大陆:政府允许民众在包括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但是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城市规定民众只能指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燃放。另外,有些地区也规定烟花炮竹必须通过指定的店铺购买,以最大程度确保安全。在2006年以前,一些大城市规定(例如北京深圳广州武汉济南)燃放鞭炮是违法的。
    •  香港:法例禁止非法燃放烟花炮竹,但每到农历新年,新界乡村地区有不少人无视法例,施放炮竹。官方烟火表演有正月初二维港上空的贺岁烟火汇演。
    •  澳门:设有指定地点给市民燃放烟花,以免影响民居。
    •  马来西亚:法律规定燃放鞭炮是违法的。但是多数的华人民众仍然不管该条例,在农历新年期间燃放鞭炮。
    •  新加坡:法律规定燃放鞭炮是违法的。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北大讲座》:“1914 年 1 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 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
  2. ^ 林克伦. 陸天文學家指稱 農曆春節歷史 只有99年. 中国时报. 2012-01-23 [2012-01-23]. 
  3. ^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7-03/05/content_5802018.htm

外部链接

[编辑]

相关资料

[编辑]

Template:中国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