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費爾巴哈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7年2月9日) |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 Ludwig Feuerbach | |
---|---|
出生 | 1804年7月28日 神聖羅馬帝國巴伐利亞選侯國蘭茨胡特 |
逝世 | 1872年9月13日 德意志帝國巴伐利亞王國紐倫堡 |
時代 | 19世紀哲學 |
地區 | 西方哲學 |
學派 | 形上學唯物主義[1] 世俗人文主義[2] 青年黑格爾派(19世紀20年代) |
主要領域 | 宗教 |
著名思想 | 宗教是人內在本性的外在投射 |
受影響於 | |
簽名 | |
路德維希·安德烈亞斯·馮·費爾巴哈(德語: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德語發音:[ˈluːtvɪç ˈfɔʏɐbax];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德國哲學家。出生於巴伐利亞選侯國下拜恩地區的首府蘭茨胡特,逝於同一州的紐倫堡,是德國法學家保羅·約翰·安塞爾姆·馮·費爾巴哈的第四個兒子。
生平
[編輯]費爾巴哈先在海德堡大學學習神學,受到當時教授的影響,對黑格爾的哲學感興趣,不顧父親的反對,到柏林跟隨黑格爾學習哲學,兩年後,他成為「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成員。
1828年,他到紐倫堡附近的埃爾蘭根學習了兩年自然科學,並任大學講師,1830年匿名發表了第一部著作《論死與不朽》,抨擊個人不朽的概念,擁護斯賓諾莎的人死後會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學。他的這種激進思想加上不善演講,他一直在學術界無法取得成功,並被永遠驅逐出大學講壇。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廠中的股份生活,居住在紐倫堡附近的勃魯克堡。
1834年發表了《阿伯拉爾和赫羅伊絲》,1838年發表《比埃爾·拜勒》, 1839年發表了《論哲學和基督教》,宣稱「基督教事實上不但早已從理性中消失,而且也從人類生活中消失,它只不過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公開反叛當時的觀念。同時發表了《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對黑格爾的唯心論作了分析批判。1841年發表《基督教的本質》,重申對基督教的看法,認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對象,將宗教歸結為對無限的認識。宗教「不過是對於知覺的無限性的認識;或者說,在對無限的認識中,有意識的主體以其自身本能的無限性作為認識的對象」。也就是說,上帝不過是人的內在本性的向外投射。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發揮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類學的本質」,論及上帝作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為「愛」等方面,都是為了適應人類的本性的各種不同的需要。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費爾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虛偽的或神學的本質」,認為把上帝看成是離開人的存在而存在,會使人相信啟示和奇蹟,不僅會「損壞和消除人類的最重要的感覺,對真理的追求」,而且相信宗教儀式的「聖餐」和獻祭,導致「必然的結果是迷信和不道德」。他認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個幻像,論及到其他學科時,尤其是哲學,他認為黑格爾的哲學是偽宗教的,他提出一種機械論的唯物主義。他的這本書被翻譯成英語和法語出版。
費爾巴哈不承認自己是無神論者,但這只是口頭的,他的所謂有神論實際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無神論,他稱之為人道主義的神學,以人為上帝,是力圖應用主觀的感覺恢復所謂的神性。
在1848年到1849年間,德國各公國中出現的革命運動中,由於他對宗教的抨擊,使許多革命黨人將他看成英雄,但他自己從沒有參加過政治活動,只作過一些演講,全部精力用在寫作上。但他明白地反對君主制度,認為「無限制的君主國乃是無道德的國家」,革命失敗後,他公開責罵當時歐洲的反動局勢,比做「空間略大的監獄」。1857年出版了《神統》。1860年由於他賴以為生的瓷廠倒閉,他只得離開在勃魯克堡的家,搬到紐倫堡。只是由於朋友們的幫助,他才得以出版最後一本書《上帝、自由和不朽》(1866年)。1870年他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由於長時間的精力消耗,僅兩年後的1872年在紐倫堡去世。
觀點
[編輯]費爾巴哈對反基督教的政論家有很大的影響,他的某些觀點在德國教會和政府的鬥爭中被一些極端主義者接受。對卡爾·馬克思的影響也很大,雖然馬克思並不贊同他觀點中的機械論,馬克思曾寫過《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批判他形上學的唯物主義。
著作
[編輯]版本
[編輯]- Sämtliche Werke, Leipzig 1846–66
- Gesammelte Werke, Akademie Verlag/De Gruyter, 1967至今
主要著作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 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路德維希·費爾巴哈的作品或與之相關的作品
- 來自路德維希·費爾巴哈的LibriVox公共領域有聲讀物
- 扎爾塔, 愛德華·N (編).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史丹佛哲学百科全书》.
- Ludwig Ludwig Feuerbac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 Axel Honneth, Hans Joas, Social Action and Human N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18.
- ^ Robert M. Price, Religious and Secular Humanism – What's the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