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化 (心理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合理化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其中给出明显的逻辑理由来证明由无意识本能冲动驱动的行为是正当的。[1] 它试图找到行为的原因,尤其是自有的原因。[2] 合理化用于抵御内疚感、保持自尊和保护自己免受批评。

合理化分两步进行:

  1. 决定、行动、判断是基于给定的原因做出的,或者根本没有(已知的)原因。
  2. 进行合理化,构建看似合理或合乎逻辑的理由,试图在事后(为自己或他人)证明行为是正当的。

合理化鼓励不合理或不可接受的行为、动机或感觉,并且通常涉及临时假设。这个过程的范围从完全有意识(例如,对他人的嘲笑提出外部防御)到大部分是无意识的(例如,阻止内心的内疚羞耻感)。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合理化——有时我们认为我们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合理化可能会区分有关行为或感觉的原始确定性解释。[3][4]

合理化有三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三是推诿(projection),此种自卫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带其过错。三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酸葡萄心理、甜柠檬的自我解嘲方式,都是为减低痛苦与冲突,选择性地相信特定解释,或是刻意强调或忽视某些事实,以得到让自己舒服的解释。

示例[编辑]

  • 美化个体行为动机:某个男生个性软弱,和女友吵架总被对方占尽上风,于是便推诿因为自己是“好男友”,不愿以尖酸言词伤害对方。
  • 个人喜好成为借口:一个没被邀请去参加舞会的女孩说:“假如有人请我去,我也不去,因为我不喜欢参加舞会的那群人。”
  • 归罪于他人或情境:“妈妈没叫醒我”,“有太多其他事要做”。这些陈述可能为真,但对个体没有表现“准时”、“记得”的行为来说,却不是真正的理由;假使个体真的关心上述事物,则会注意时间或有所警觉。
  • “无可避免的”的理由:“往后复古车款的保养费很贵,所以我买了新型车。”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Rationaliz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2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3). 
  2. ^ Rationalization. 
  3. ^ Kendra Van Wagner. Defense Mechanisms – Rationalization. About.com: Psychology. [200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4. ^ Defenses. www.psychpage.com. [2008-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1). 

来源[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