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級救難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Miao870714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22日 (五) 21:46 →‎外部連結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新型救難艦(安海計劃)
概觀
艦種救難艦
擁有國 中華民國
前型大湖級救難艦
同型5艘 [1](預計)
結局預計2023年首艘原型艦完工
現況簽約
技术数据
排水量3,250噸
全長87公尺
全寬15公尺
吃水公尺
續航距離10,000海里
乘員95名
武器裝備T-75 20毫米機砲

新型救難艦,又稱「安海計畫」,為中華民國海軍執行的十二項造艦計劃(國艦國造)項目之一,2018年8月31日,中華民國國防部編列的2019年國防預算公開部分送交立法院。計畫在2019至2029年編列總計316億3,844萬3,000元新台幣,預算建造「微型飛彈突擊艇」、「潛艦國造」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編列493億6,170萬9,000元、「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編列245億4,916萬2,000元研發與建造一艘原型艦、首艘「新型救難艦」預算為29億7516萬元[2][3]。2020年12月2日台船發布訊息指出,國防部新型救難艦建造案由台船得標[4],以新台幣29億7,516萬元得標,合約將自12月4日起生效,預計到2023年8月4日前完工並交付海軍[5]

簡介

新型救難艦,主要任務為拖帶、救難以與水下作業,配備有先進的難與防護系統,水深可達100公尺的水下救難系統(潛水鐘),以及可在水深500公尺作業的水下遙控載具系統(ROV),將可提升海軍在深海救援的能量。新型救難艦完工後,具有速度快、機動力佳、自動化作業能力高、拖帶拉力大等特性,遂行艦艇救難、拖帶及與水下失事物體打撈等任務,不易受操作安全及風力等因素限制,有利救難任務達成[5]

同型艦

舷號 艦名 承造船廠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交船日期 成軍日期 狀態
台灣國際造船 預計2020年 規劃中 預計2023年8月4日(合約交期) [5] 規劃中 簽約

參見

中華民國海軍12項造艦計劃

參考文獻

  1. ^ 艦船與海洋工程產業特性與發展前景 (PDF). 2016-08-05 [2017-09-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9-13) (中文(臺灣)). 
  2. ^ 海軍打造新型救難艦 專家:符潛艦國造需求
  3. ^ 75歲最老拖救艦鎮基隆 蔡適應:提前於2023年換新艦. [201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7). 
  4. ^ 國防部新型救難艦台船得標,契約金額 29.75 億元. 中央社.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記者吳旻洲. 新型救難艦台船得標 2023年交付海軍. 大紀元.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