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呐鸥
刘呐鸥 | |
---|---|
出生 | 刘灿波 1905年9月22日 日治台湾 |
逝世 | 1940年9月3日 中华民国(汪兆铭政权)上海 | (34岁)
死因 | 枪伤不治 |
国籍 | 大日本帝国 |
公民权 | 大日本帝国 中华民国(1921年–1940年) 汪兆铭政权(1940年) |
母校 | 震旦大学 |
职业 | 小说家、电影制片人 |
知名作品 | 《都市风景线》 |
家乡 | 今台南市柳营区 |
配偶 | 黄素贞 |
刘呐鸥(1905年9月22日—1940年9月3日),本名刘灿波,盐水港厅查亩营(今台南市柳营区)人,是一位在上海发展的日治台湾小说家及电影制片。曾为中华电影公司的制作部次长。刘呐鸥在小说、电影和作为电影制片人这些领域留下许多成就。然而,他在1940年9月被暗杀,年仅三十五岁。
早年生活
[编辑]刘呐鸥先后就读于台南盐水港公学校、台南长老教会初级中学,后离开台湾到日本就读于东京青山学园中学部、高等部,1926年秋插班入读上海震旦大学[1]。
作品及风格
[编辑]其写作风格为现代主义路线,与施蛰存等有交往;代表作为《都市风景线》,描写都市男女的狂热迷乱,并借鉴日本新感觉派的技巧。翻译作品包括日本小说选集《色情文化》、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摄制的电影多属“软片”性质,大多已遗失;其亦引进称“影戏眼”的拍摄技巧。[2]
上海生活
[编辑]刘呐鸥在上海的生活,正如上海方言“白相”一般,成天过著无所事事的颓废生活。零用钱多半由母亲供给,平日兴趣则是阅读、漫游与鉴赏女性。他认为女人等同于性欲的权化,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性欲,在性之中,女人的快感大于男人。女人没有真正的感觉和爱,女人只追求性爱快感。女人就像是欲望的化身,挑起观察者蠢蠢欲动的情欲,以致能毁灭男人。刘呐鸥在上海多与好友穆时英、戴望舒来往,不与沈从文、鲁迅等人交往。他活在东洋与西洋的矛盾中,而上海这座城市,是他既厌恶又喜爱的地方。[3]
在刘呐鸥日记1927年7月20日,明确指出上海会是他“将来的地”。但是实际上他对上海的感情十分复杂。日记中一方面经常记载他对上海醉生梦死的反感,一方面又歌颂上海的“魔力”。在刘心目中,上海是个“断发露膝的混种”,换句话说,是剪短发、穿短裙的时髦女子。“混种”一方面指这些时髦女子长相中西合璧,一方面指上海到处是外国租界,呈现次殖民地的特色。在东洋人、西洋人对比之时,刘宁可认同东洋人,对西洋人则十分排斥。[4][5]
1940年刘呐鸥曾任汪精卫政府机关报纸《国民新闻》之社长一职,并在同年9月3日于上海遇刺身亡,认为是因卷入黑帮纠纷,也有称是因其与日方过从甚密而被国民党特务怀疑为汉奸并暗杀之。[6]
现存手稿
[编辑]刘呐鸥作为日本统治时代下的台湾人,没有像林献堂那样强烈的家国情怀,而是一位沉迷在文学、电影、女色与美食的唯美主义者,是时代的局外人,也是一位没有太多国族认同或者说是超越国族认同的文化人。其一生多采多姿,但只留下了一本1927年的日记,现藏于国立台湾文学馆[7]。这本日记没有一天中断,提供了有关他家庭、嗜好、读书、创作和交往的珍贵线索,是了解这位大时代里不愿随波逐流的新潮人物的第一手资料。据刘呐鸥在中央电影摄影厂任职的同事黄天佐说,刘呐鸥是一名语言天才,除了会讲日文、英文、法文、拉丁文外,北京话、上海话、广东话与他家乡的台湾话都应对如流。[8]
家族等相关人物
[编辑]- 刘呐鸥出身柳营望族,其妹刘琼瑛嫁给叶廷珪。叶廷珪战后曾任台南市长。
- 刘呐鸥之子刘呐明,为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机关报《台湾民报》(The Taiwan-Minpo)主编。
- 日治时期台湾的其他知名电影人:罗朋(罗克朋)、郑连捷、詹天马、郭柏霖、张秀光、张天赐。
- 李香兰
参考资料
[编辑]- 引用
- ^ 薛建蓉. 劉吶鷗(1905.9.22~1940.9.4). 台湾文学馆线上资料平台.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3).
- ^ 许, 秦蓁. 重讀臺灣人劉吶鷗(1905-1940):歷史與文化的互動考察.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1998.
- ^ 彭, 小妍. 浪蕩天涯:劉吶鷗一九二七年日記.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1998-03-01, (12): 1-39.
- ^ 彭, 小妍. 海上說情慾:從張資平到劉吶鷗.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2001-12.
- ^ 许秦蓁. 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 台北: 秀威资讯.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8).
- ^ 陳允元:臺灣文青的歧路——劉吶鷗的《新文藝日記》1927. [2023-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
- ^ 林雪娟. 劉吶鷗1927年日記 新感覺派文學發展重要史料. 中华日报. 2016-06-07 [2018-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 余杰. 1927:民國之死(新版). 台北: 八旗. 2019-04-24.
- 来源
- 台湾大百科全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史书美著,何恬译:《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 彭小妍:〈浪荡天涯︰刘呐鸥一九二七年日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藤井省三:〈鲁迅与刘呐鸥:“战间期”在上海的《獾山艳史》、《春蚕》电影论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田村志津枝‘初めて台湾语をパソコンに喋らせた男―母语を苏らせる物语’(2010年)p197~198 现代书馆 ISBN 4768456316
- 田村志津枝‘李香兰の恋人―キネマと戦争’(筑摩书房,2007)
- 《李香兰的恋人:电影与战争》 [田村志津著,石观海、王建康译(台北:台湾书房,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