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
德语 | |
---|---|
Deutsch | |
发音 | [dɔʏ̯tʃʰ]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德国 奥地利 列支敦斯登 瑞士 卢森堡 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 |
区域 | 主要为中欧 西欧 |
母语使用人数 | 有9,500万人为母语 (2010年)[1] 2006年有8,000万人作为第二语言[2] |
语系 | |
早期形式 | |
文字 | 拉丁字母(德语正写法) 德语盲文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德国 奥地利 列支敦斯登 瑞士 卢森堡 欧洲联盟 比利时 作为地方性官方语言的: 丹麦 义大利( 南蒂罗尔) 波兰 法国 (在1990年前是西南非洲,即独立前 纳米比亚的官方语言) |
语言代码 | |
ISO 639-1 | de |
ISO 639-2 | ger (B) deu (T) |
ISO 639-3 | 分别为:deu – 标准德语gmh – 中古高地德语goh – 古高地德语gct – 委内瑞拉阿勒曼尼语bar – 奥地利-巴伐利亚语cim – 辛布里语geh – 哈特德语ksh – 库尔施语nds – 低地德语sli – 低地西里西亚语ltz – 卢森堡语vmf – 美因-法兰肯德语mhn – 默切诺语pfl – 普法尔茨德语pdc – 宾夕法尼亚德语pdt – 门诺低地德语swg – 施瓦本语gsw – 瑞士德语uln – 新几内亚拉包尔德语sxu – 上撒克逊语wae – 瓦尔瑟语wep – 斯特法伦语 |
官方语言,且为主要使用语言
官方语言,但非主要使用语言
被承认的少数使用语言
不被承认的事实少数使用语言 | |
德语(德语:Deutsch,发音:[dɔʏ̯t͡ʃʰ] (ⓘ)),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语支的一门语言。德语是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3],其母语使用者约有9,000万[4]到9,800万人[5]。若以将其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数量计,德语是世界第六大语言。以德语为母语者现今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东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目前在一些历史上曾属泛德意志的地区(如一战前属奥地利的意大利南蒂罗尔、一战前属普鲁士的东比利时、一战前属普鲁士的丹麦南日德兰/北什勒斯维希、一战前属普鲁士的波兰西里西亚、在德法间数度易手的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原德国殖民地纳米比亚)仍居有众多以德语为母语的德意志人,是当地的少数民族。
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其日耳曼语族的祖先语言(由原始日耳曼语发展而来的古高地德语、中古高地德语、古法兰克语等),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及古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语字母在26个常规拉丁字母之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ß。
历史
[编辑]中世纪初期德语这个词首次出现。其词根来源于日耳曼语中的人民(thioda, 形容词 thiodisk)一词,意思是这是一种被大众使用的语言。当时法兰克人的高级阶层一般使用“法兰克式的拉丁语”,后来称为法语。德语当时并不是一种统一的语言,它是许多地方方言的总称。
中世纪德意志境内诸侯割据,加上交通不便,各个德语方言的发展相差很大。虽然曾试图建立共同语言,但一般都只局限于各地区,而且只在一定的阶层中被利用。比如北德的低地德语在汉萨同盟最兴盛的时候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沿海地带成为当地经商的通用语言。
16世纪,马丁·路德为了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将《圣经》翻译成德语的一种方言,为德语的统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路德圣经》所使用的德语方言,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普及,成为后来标准德语的基础。
1781年约翰·克里斯托弗·阿德隆出版了第一部德语字典。1852年起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开始编辑最广泛的德语字典。这部著作一直到1960年才完工。1880年康拉德·杜登出版了德语全正体书写字典。1901年经过小修改后,这部字典成为标准德语的唯一典范。其中的内容一直到1998年才被重新订正,以配合具争议性1996年德语正写法改革。在过渡期内,新拼法在大部份学校里教授,但媒体则出现新旧拼法混合并行的情况。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指出各州仍可自行决定是否采用新正写法,而且只在学校中具有强制性。这意味著人们在学校以外的领域,仍可使用旧有正写法。2007年,在德国国会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又对正写法作了一次重大检讨。2007年,一些旧拼法最终失效。新正写法最明显的影响是词语结尾的-ss,如dass及muss成为可接受的拼法。这种拼法在传统正写法中是不允许的,一定要写成daß及muß。[来源请求]
地理分布
[编辑]在以下国家德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
在以下国家(和地区)德语是官方语言之一:
在以下国家德语是少数族裔语言(按使用人数多少排列):
德语在欧洲占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的26个州中的19个州、意大利的南蒂罗尔地区、比利时的德语文化区、卢森堡(卢森堡占优势的语言为卢森堡语,在德国和法国,卢森堡语被认为是德语的方言)。
德语是世界上最常被学习的外语之一(在欧洲常作为第二外语教学)。在日本,医学的术语是德语,而不是拉丁语。
国家 | 以德语为母语人口[10] | 备注 |
---|---|---|
德国 | 77,000,000 | |
奥地利 | 7,570,000 | |
列支敦斯登 | 35,000 | |
卢森堡 | 470,000 | |
瑞士 | 5,010,000 | |
荷兰 | 380,000 | |
比利时 | 78,000 | |
法国 | 1,200,000 | 大部分在亚尔萨斯、洛林两大区 |
英国 | 230,000 | |
义大利 | 330,000 | 大部分在波尔扎诺省 |
西班牙 | 100,000 | |
波兰 | 150,000 | |
爱尔兰 | 100,000 | |
哈萨克斯坦 | 360,000 | |
以色列 | 200,000 | |
美国 | 1,100,000 | |
巴西 | 900,000 | |
阿根廷 | 500,000 | |
加拿大 | 450,000 | [10] |
澳大利亚 | 110,000 | |
南非 | 75,000 | [10] |
玻利维亚 | 60,000 | |
智利 | 40,000 | |
巴拉圭 | 16,000 | |
纳米比亚 | 30,000 | [10] |
墨西哥 | 90,000 | |
委内瑞拉 | 10,000 |
字母
[编辑]德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除了拉丁字母的26个字母外德语还有四个字母的变体。
德语字母 | |||||||||||||||||||||||||||||
---|---|---|---|---|---|---|---|---|---|---|---|---|---|---|---|---|---|---|---|---|---|---|---|---|---|---|---|---|---|
A | a | (Ä | ä) | B | b | C | c | D | d | E | e | F | f | G | g | H | h | I | i | J | j | K | k | L | l | M | m | N | n |
O | o | (Ö | ö) | P | p | Q | q | R | r | S | s | (ẞ | ß) | T | t | U | u | (Ü | ü) | V | v | W | w | X | x | Y | y | Z | z |
其中 Aa、Ee、Ii、Oo、Uu 以及三个变体字母 Ää、Öö、Üü 为元音字母。包括 ß 的其他字母为辅音字母。
乱码问题
[编辑]由于德语的电脑编码为西欧语言,国际标准为ISO-8859-1,所以在使用GB系列或BIG5编码的中文系统(如常见的Windows系列)中用一些纯文本无法正确显示变音字符,必须将德文文字转换为Unicode编码才能在文字编辑工具中正常显示。特别是在使用默认GB2312的浏览器查看没有给出语言编码的德文网页时也会出现乱码。但在中文版的GNU/Linux中由于预设使用UTF-8而避免了乱码。如果变音字符直接用GB系列或BIG5编码保存再次打开就会变成乱码。
发音
[编辑]德语的发音并不统一。以下主要是在德国使用的标准德语。
重音
[编辑]德语词的重音一般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但不是非常规则,尤其表现在外来词上。大部分情况下词干的音节为重音(如ˈSpra-che,语言),但有时也有前缀(首码)(如Aus-spra-che,发音)或后缀(尾码)(如Bä-cke-rei,面包坊)为重音的。假如一个词是由多个词合成组成的那么第一个组成部分词得重音。外来词的重音一般按该词在其原语言来标重。得到重音的音节一般发音比较响一些。假如该音节是长音的话,这个音节往往被故意更加拖长一些。
语调
[编辑]德语的语句有降调,升调和平调。降调一般用在肯定句中。升调一般用在问句中。平调一般用在主句和从句之间。
元音(母音)
[编辑]德语有15个元音(母音):[aː]、[a]、[iː]、[ɪ]、[oː]、[ɒ]、[uː]、[ʊ]、[eː]、[ɛ]、[øː]、[œ]、[yː]、[ʏ]和[ɛː]。
语法
[编辑]德语属于语法学上所谓“屈折语”,即德语主要靠词形变化,而不是像孤立语一样靠语序、虚词来表达清楚一个句子的含义,如汉语。德语属于语法较为传统的语言,它保留了较多来自古代的静词的格词尾变化以及动词的变位。相对于英语、荷兰语、瑞典语这些日尔曼兄弟语言而言,德语的语法变化是相当复杂的(冰岛语除外)。但和俄语、波兰语、拉丁语及梵语等非同族语言相比,德语的屈折变化相对来说又是简单的。马克·吐温说过:“聪明人3个月能学会英语、3年学会法语,但要花30年学会德语。”[11]这种说法容或有夸张成份,但也说明德语比一般人认为难学的法语更难学好。
德语名词分为三个性,四个格,有单复数之分。名词借由其本身及修饰、定义它的形容词、副词、冠词之变化来表现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功能和意义,称为变格,而德语的动词需要根据人称和时态、语态而变化,称为动词变位。
德语名词的语法性别没有严格的规律可遵循,如:
- das Auto (汽车,中性)
- der Bus (公车,阳性)
规则动词变化以 kommen(来、到达)为例 :
- ich komme (我)
- du kommst (你)
- er/sie/es kommt (第三人称单数)
- wir kommen (我们)
- ihr kommt (你们)
- sie/Sie kommen (第三人称复数/您)
正写法
[编辑]德语正写法即书写德语的一套指导规则,例如一个单词的首字母何时大写,连写单词构成新词时应如何处理其连接处,以及标点符号的规则等。
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德语地区(除卢森堡外)同意自1998年起在学校内使用新德语正写法。1999年起也适用于德国所有行政机关[12]。
截至2004年,大部份会使用德语的平面媒体如路透社和德新社已经采用了新正写法。
在德国,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及对新正写法作出修订(如部份旧拼法得到保留,或与新拼法并行)后,自2005年8月1日起,除北莱茵-威斯伐伦和巴伐利亚两个邦已经正式拒绝使用新正写法外,在学校里,旧有拼写方法会被视为不正确。自2006年起,德国上述两个邦的公立学校也会强制采用新规则。2004年版的杜登词典(Duden dictionary)也包括了这些改动。2007年,一些旧拼法最终失效。这意味著新拼写规则将会由学校开始,广泛推展到说德语的大众。[来源请求]
德语方言
[编辑]德国方言一般分为低地德语和高地德语两种。(某些语言学家[谁?]认为,不宜把低地德语作为德语的一部分。)
现代德语方言分为中部德语和上德语两部分,标准德语以中部德语为基础。奥地利和瑞士的方言属于上德语。德语语言区南部有比较多的方言如奥地利方言、施瓦本方言、巴伐利亚方言、黑森方言、科隆方言、柏林方言等。一般来说越向南方方言的发音越强硬,多短音,多a音。
高地德语
[编辑]高地德语,为南德国、奥地利、瑞士的德语方言。“高地”指阿尔卑斯山和临近的德国南部山区。
值得注意的是,常有人将高地德语与标准德语混为一谈,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高地德语对应的德语词汇是Oberdeutsch,“Ober”一词意为“高处、上方”,指阿尔卑斯山和临近的德国南部山区;而标准德语对应的德语词汇则是Hochdeutsch,其中“hoch”一词也有“高”的含义但在这里则意为“高贵的、高级的”,而不是指地理概念。
Hochdeutsch一词在德语中专指标准德语,标准德语发音以德国中部(汉诺威周围)方言为基础,德国、奥地利、瑞士使用相同的德语正写法。
低地德语
[编辑]低地德语(通常分为三大体系):
- 东低地德语,包括柏林、梅克伦堡等地区所使用的东、西普鲁士德语都属于东低地德语。
- 低地萨克森语,例如北美堪萨斯的德裔群体所使用的门诺低地德语(Mennonite Plautdietsch),不来梅、杜塞尔多夫等地使用的北莱茵-西伐利亚、下萨克森、什勒斯维希-霍尔斯坦绝大多数城市、以及荷兰东南部很多省的一部分。
- 低地法兰克语,包括荷兰语、比利时的佛拉芒语(它与荷兰语虽然用词不同,但对应词的发音相同)、荷兰的西林堡语等,所以实质上荷兰语也是一种低地德语,只不过因为政治因素被独立称为荷兰语。
一般语言学家认为低地德语是一些独立的语言,而不是德语的一些方言。低地德语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受到标准德语的冲击很大。今天在德国北部地区仍广泛使用低地德语。低地德语保存了日耳曼语族中一些比较原始的成分,它们与荷兰语和古英语的共同点比同各类高地德语之间更接近。各类低地德语的发音通常比较柔软,e:音和长音比较多。
瑞士德语
[编辑]一般语言学家认为瑞士德语是德语的一个方言,它与施瓦本方言比较接近。但瑞士德语的发音与标准德语的发音相差悬殊,以至于一般德国人听不懂。瑞士德语的正体法与标准德语的完全一致,虽然在瑞士也有人利用瑞士德语的发音来书写,但这种书写方式不被正式承认。
官僚德语
[编辑]官僚德语(Beamtendeutsch)是德国机关、法庭等等使用的语言。理论上来说是最标准的德语。但因为官僚德语语句往往非常累赘(从句套从句等等),混有许多机关、法庭用的缩写和引用法律,公报的条例,加上许多官话中的特用词(比如火灾在官僚德语中不用一般人使用的 Brand 一词,而用冗长的 Feuerereignis ,失火事故),教育比较低的德国人,或对一个专业不熟悉的人也往往看不懂用官僚德语写的公报或官方信件。官僚德语常被用来讽刺德国庞大死板的官僚机构。
其他语言对德语的影响
[编辑]对德语影响最大的语言是拉丁语。作为中世纪时的学术和高阶层语言,今天德语中许多学术概念或表示抽象概念的词依然来自于拉丁语或希腊语。
德国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处交通要道,也是中世纪诸诸侯的逐鹿之地,故德语中含有许多从其他印欧语系的罗曼、波罗地·斯拉夫、意大利语族语言及其他语言(如法语、波兰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希伯来语)借用的外来语。
英语对德语的影响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德语影响最大的外语是英语。英语有时被戏称为“新标准德语”。据曼海姆的德语研究所2004年初统计,在过去10年中德语中共产生了约700个新词,其中40%以上直接来自英语或是英语与德语组成的混合词。英语对德语的冲击来自下面三个方面:
- 许多新的科技术语直接由英语进入德语词汇。有些术语虽然也有相应的德语词,但英语原词被更广泛地应用和接受(如 Computer →代替→ Rechner,DNA →代替→ DNS 等等)。
- 许多跨国公司(甚至德国的跨国公司,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内部以英语为工作语言。[13]
虽然德国政府不像法国使用强制措施维护法语那样来维护德语,但德国社会也已经意识到了德语的英语化问题,也还有很多移民使用英德交杂的错误用法。许多有影响的报刊和电视文化节目抨击这个趋势,但它们自身也往往无法摆脱和漠视这个趋势的要求。
德语中也有一些“仿英语”(或称德制英语)词汇——最具代表性的是Handy(手机)一词,英语中handy是个形容词,意思是“便于使用的”。
英语中的德语借词
[编辑]英语从德语中借取了很多借词,而且通常没有伴随任何拼写变化(通常除了消除分音符和取消名词的首字母大写之外):
德语单词 | 英语借词 | 德语单词的意思 |
---|---|---|
abseilen | abseil | 用绳索吊下 / 快速游绳(绳降) |
Angst | angst | 恐惧 |
Ansatz | ansatz | 开端,开始/ 延长部分,套口/ 附加物/ 估计,估价/ 方法,手段 |
Anschluss | anschluss[可疑] | 连接、端子、接口/ 附加、附加物 |
Automat | automat | 自动化/ 自动售货机、自动装置 |
Bildungsroman | bildungsroman | 关注故事主角个人的发展与教育的小说 |
Blitz | blitz | 闪光灯/ 闪电 |
Bratwurst | bratwurst | 油煎香肠 |
Delikatessen | delicatessen | 美味精致的食物 |
Doppelgänger | doppelganger | lit. "double going / living person alive", 面貌极相似的人 |
Dramaturg | dramaturge | professional position within a theatre or opera company that deals mainly wi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plays or operas |
Edelweiß or Edelweiss (Swiss spelling) | edelweiss | 火绒草花 |
Ersatz | ersatz | lit. "replacement", typically used to refer to an inferior substitute for a desired substance or item |
Fest | fest | 节日、庆典/宴会 、派对 |
Gedankenexperiment | gedankenexperiment | 思想实验 |
Geländesprung | gelandesprung[可疑] | ski jumping for distance on alpine equipment |
Gemütlichkeit | gemütlichkeit | 温暖舒适的感觉, 舒适, 天性善良, 亲切,和蔼 |
Gestalt | gestalt | form or shape / creature / scheme; a concept of 'wholeness' (etymologically die Gestalt is the past participle of stellen used as an abstract noun, i. e. the same form as contemporary die Gestellte)[14] |
Gesundheit! | Gesundheit! (Amer.) | 健康;健康状况/ 上帝祝福你! (当有人打喷嚏时) |
Glockenspiel | glockenspiel | 钟琴、打击乐器 |
Heiligenschein | heiligenschein | 气象学. "神圣的光亮" / (日月等的)晕 |
Hinterland | hinterland | lit. mil. "area behind the front-line": interior / backwoods |
kaputt | kaput | 弄乱了的, 坏了的,破碎的 |
Katzenjammer | katzenjammer | 字面意义"猫的悲叹": 酒后的头痛, 酗酒、暴饮暴食 |
Kindergarten | kindergarten | 字面意义"小孩的庭院" – 托儿所或幼儿园 |
Kitsch | kitsch | 虚假的,只为了赚钱而产生的“艺术” |
Kraut | kraut | sauerkraut 的缩写 |
Leitmotiv | leitmotif | 引导情节发展的主题 (动词 leiten为"领导、指引"的意思) |
plündern (v.) | to plunder | lit. "taking goods by force" (original meaning "to take away furniture" shifted in German and was borrowed by English both during the Thirty Years War) |
Poltergeist | poltergeist | 字面意思为"敲击吵闹恶作剧的鬼" |
Realpolitik | realpolitik | diplomacy based on practical objectives rather than ideals |
Reich | the Reich | 第三帝国 |
Rucksack | rucksack | 背包(Ruck → Rücken 是"后背"的意思) |
Sauerkraut | sauerkraut | 在自己汁液发酵的盐腌切丝包心菜、德国酸菜 |
Schadenfreude | schadenfreude | 幸灾乐祸 |
Spiel | spiel | lit. "game / play": sales pitch / lengthy speech with the intent to persuade |
Sprachraum | sprachraum | lit. "place/area/room of a language": area where a certain language is spoken |
über | uber | 在...上方、超过、优于 |
verklemmt | verklemmt (Amer.) | 字面意义 "卡住的/受压缩的": 受抑制的, 内向的,退缩的 |
Waldsterben | waldsterben | 字面意义 "森林顶梢枯死", dying floral environment |
Wanderlust | wanderlust | desire, pleasure, or inclination to travel or walk |
Weltanschauung | weltanschauung | 字面意义"世界观": 意识形态、思想体系 |
Wunderkind | wunderkind | 字面意义"神奇儿童": 天才儿童,神童 |
Zeitgeist | zeitgeist | 字面意义“时间的精神”:时代精神;时代潮流 |
Zugzwang | zugzwang | 下棋术语. "非走不可的一步" |
歌德(1749–1832) | 席勒(1759–1805) | 格林兄弟(1785–1863) | 托马斯·曼(1875–1955) | 黑塞(1877–1962) |
---|---|---|---|---|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Världens 100 största språk 2010 [The world's 100 largest languages in 2010]. Nationalencyklopedin. 2010 [2014-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1). (瑞典文)
- ^ National Geographic Collegiate Atlas of the World. Willard, Ohio: R.R. Donnelley & Sons Company. April 2006: 257–299. ISBN 978-0-7922-3662-7.
- ^ European Commission. Many tongues, one family. Languag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PDF). Europa (web portal). 2004 [2007-02-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1-20).
- ^ Lewis, M. Paul (编). 存檔副本.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16. Dallas, Texas: SIL International. 2009 [2005-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4).
- ^ Marten, Thomas; Sauer, Fritz Joachim (编). Länderkunde - Deutschland, Österreich, Schweiz und Liechtenstein im Querschnitt [Regional Geography - An Overview of Germany, Austria, Switzerland and Liechtenstein]. Berlin: Inform-Verlag. 2005: 7. ISBN 3-9805843-1-3 (德语).
- ^ P. Wiesinger: Die Einteilung der deutschen Dialekte. In: Dialektologie. Ein Handbuch zur deutschen und allgemeinen Dialektforschung, series: HSK 1.2, Berlin, New York, pp. 807-900
- ^ W. König: dtv-Altas Deutsche Sprache, 2019, Munich, pp. 230.
- ^ J. Goossens: Deutsche Dialektologie, Walter de Gruyter, 1977, pp. 48.
- ^ C. Giesbers: Dialecten op de grens van twee talen, Radboud Universiteit Nijmegen, 2008, pp. 233.
- ^ 10.0 10.1 10.2 10.3 Handwörterbuch des politischen Systems der Bundesrepubli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German). Source lists "German expatriate citizens" only for Namibia and South Africa!
- ^ 存档副本. [200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08). Mark Twain once stated: For a clever person, it took three months to learn English, it took three years to learn Francais, and took thirty years to learn German.
- ^ 德国内阁: Bundesverwaltung übernimmt Neuregelung der deutschen Rechtschreibu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Juli 2005.
- ^ 翁震华. “德语作为外语”测试的研究 第1版.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11: 8. ISBN 978-7-5536-1314-7. OCLC 1053679263.
- ^ Gestalt. Duden /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GmbH. 2017 [2017-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mittelhochdeutsch gestalt = Aussehen, Beschaffenheit; Person, Substantivierung von: gestalt, althochdeutsch gistalt, 2. Partizip von stellen.
来源
[编辑]- Fausto Cercignani, The Consonants of German: Synchrony and Diachrony, Milano, Cisalpino, 1979.
- Michael Clyne, The German Language in a Changing Europe (1995) ISBN 978-0-521-49970-5
- George O. Curme, A Grammar of the German Language (1904, 1922) — the most complete and authoritative work in English
- Anthony Fox, The Structure of German (2005) ISBN 978-0-19-927399-7
- W.B. Lockwood, German Today: The Advanced Learner's Guide (1987) ISBN 978-0-19-815850-9
- Ruth H. Sanders. German: Biography of a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240 pages. Combines linguistic,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in a "biography" of German in terms of six "signal events" over millennia, including the Battle of Kalkriese, which blocked the spread of Latin-based language n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