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
馬浮 | |
---|---|
出生 | 馬福田 大清光緒九年二月廿五 1883年4月2日 大清四川省成都府 |
逝世 | 1967年6月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 (84歲)
別名 | 一佛(字)、湛翁(號)、被揭(號)、蠲叟(晚年之號)、蠲戲老人(晚年之號) |
職業 | 中國國學研究者、書法家、篆刻家 |
家鄉 | 浙江紹興 |
經歷
|
馬一浮(1883年4月2日—1967年6月2日),原名浮,字一佛,幼名福田,號湛翁、被揭,晚號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今浙江紹興上虞)人。中國國學家、書法家、篆刻家;是近代新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梁漱溟、熊十力齊名,是「新儒學三聖人」之一,有「一代儒宗」之稱。
儒家 |
---|
儒家文化圈 |
履歷
[編輯]1883年4月2日(光緒九年二月廿五)在四川省成都市出生,排行第四。其父馬廷培,曾任四川仁壽縣令。5歲時回到紹興原籍。[1]
9歲能誦《文選》、《楚辭》,1899年(16歲),應科舉鄉試名列第一。1901年與謝無量、馬君武等人合辦《翻譯世界》。1903年,留學美國,學習歐洲文學,後又遊學德國、日本,研究西方哲學。歸國後寓西湖畔廣化寺,廣閱文瀾閣《四庫全書》。1911年,回國,支持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後又潛心國學。民國初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應聘為秘書長,不久因意見不合離去。抗日戰爭期間,任國立浙江大學教授。1939年,在四川建復性書院並親任院長。解放後,蔣國榜邀請馬一浮住進杭州西子湖畔蔣莊。1951年副總理陳毅專程到蔣莊看望馬一浮。1953年,任浙江文史館館長。文化大革命時期,一生耿介的他晚年向紅衛兵低頭,被迫遷出蔣莊,住在安吉路23號一處寓所裏;被抄家時,他懇求道:「留一方硯台給我寫字好不好」,得到的卻是一記耳光。他激憤怒號:「斯文掃地!斯文掃地!」不久,胃病加劇,出血不止,1967年6月2日於浙江醫院病逝。
著作
[編輯]主要著作有:《泰和會語》、《爾雅台答問》、《爾雅台答問繼編》、《老子道德經注》、《朱子讀書法》、《蠲戲齋怫學論著》、《宜山會語》等等。
藝術成就
[編輯]馬一浮書法造詣極高,也是一位很有藝術成就的篆刻家。其有《馬一浮篆刻》、《蠲戲齋詩集》等著作傳世。
其他
[編輯]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現代三聖」,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禮聘他為浙大教授的浙江大學文學院院長梅光迪認為馬一浮和柳詒徵是當時中國學問最淵博的人,稱兩人的組合「或可周知有關中學和中國文化的知識,目前在中國還沒有第三個人可以和他們相比。」
浙江大學校歌由馬一浮作詞。
2013年4月23日上午,在馬一浮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暨國學研討會上,浙江大學國際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