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伊寧市

座標43°54′29″N 81°16′29″E / 43.908048°N 81.274800°E / 43.908048; 81.27480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寧市
哈薩克語قۇلجا قالاسى
維吾爾語غۇلجا شەھىرى
縣級市
傍晚的伊犁河畔
傍晚的伊犁河畔
坐標:43°54′29″N 81°16′29″E / 43.908048°N 81.274800°E / 43.908048; 81.274800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設立1952年5月23日[1]
下級行政區
政府
 • 市長賽福丁·伊木熱木則[3]
 • 市委書記李寧平[4]
面積
 • 總計644.01 平方公里(248.65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5]
 • 常住778,047人
 • 密度1,208人/平方公里(3,129人/平方英里)
 • 城鎮654,726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新疆時間UTC+6
郵政編碼835000
電話區號999
車輛號牌新F
行政區劃代碼654002
網站中國伊寧

伊寧市位於新疆西北部,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伊犁河谷內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工業中心。清代伊犁將軍駐地,後為寧遠縣(伊寧縣)轄區。1952年5月,以伊寧縣縣城的五個設立伊寧市[7]。現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武警新疆總隊機動第四支隊駐地。市人民政府駐新華西路。

唐朝時,為蟄失密城所在。後,地名為古麗扎。清代突厥語地名稱固勒扎維吾爾語غۇلجا‎,拉丁維文:Ghulja,哈薩克語قۇلجا)。當代別名古麗斯坦(花城)[8]

歷史

[編輯]

烏孫國

[編輯]

西元前三世紀(相當於秦代)時,伊犁河谷是塞迦斯基泰)人與烏孫人活動的區域。前二世紀初,匈奴崛起,迫使大月氏西遷伊犁河谷,大月氏攻擊烏孫牧地,烏孫族大敗,昆莫難兜靡被殺害。匈奴冒頓單于收留烏孫餘部,孫兒軍臣單于於前113年左右指派難兜靡之子獵驕靡率領烏孫征討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烏孫軍大獲全勝,隨後獵驕靡在伊犁河谷建立了烏孫國。匈奴通過烏孫間接控制從伊犁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的交通線[9][10]。雖然軍臣單于死後,烏孫國便「不肯復事匈奴」[11],但是很長時間內一直羈屬匈奴[9]

《漢書·西域傳》記載:「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去長安八千九百里。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認為烏孫在西域「最為疆國」。西元前110年,烏孫與西漢結盟,西漢利用烏孫牽制匈奴在天山以北的勢力。西元前58年,匈奴分裂,對西漢而言,烏孫失去盟友的價值,舉動開始受到西漢新組織西域都護府監視。加上烏孫在「狂王」泥靡死後發生繼承人問題,內部分裂後由大小昆彌分治,在二世紀中葉又遭到鮮卑首領檀石槐攻擊,國勢漸漸衰弱。

三世紀時,烏孫曾經向曹魏政權進貢[12]。西元318年,鮮卑拓跋部首領鬱律重創烏孫。五世紀初,蒙古高原的柔然與烏孫西北方的悅般聯手,烏孫被迫避居天山山中[13]

西元439年,北魏統一華北,烏孫向其進貢[14]。早在437年之前,蒙古高原的柔然就曾經數次攻打烏孫國[15]。北魏希望挑戰柔然,曾經在437年派遣董琬、高明等人出使西域,途經烏孫,受到烏孫王的禮待。此後烏孫往蔥嶺遷徙,在漢文史籍上消失。

突厥與蒙古

[編輯]

西元552年,古突厥首領土門擊潰柔然,在蒙古高原建立了突厥汗國,土門的弟弟室點密則在伊犁河流域建立西突厥汗國,成為第一代西突厥可汗,他的牙帳位在今伊犁特克斯河流域。西元657年,唐帝國桃花石)派遣蘇定方西征,西突厥被滅國。伊犁等地歸入唐北庭大都護府管轄。當時伊犁的主要部族是突厥葛邏祿部。《新唐書》記有蟄失密城,為伊寧古稱。「蟄失蜜」即古波斯語yasmin,當時漢語翻譯為耶悉茗,即素馨花。因波斯語阿拉伯語突厥語中,yasmin為的素馨花和茉莉花的統稱。故「蟄失密城」在當代又翻譯為茉莉花城。蟄失密城之名日後演變為古麗扎城(花園城)、固勒扎城(盤羊城)[8]

十世紀時,葛邏祿與回鶻聯合,建立了喀喇汗國,伊犁在此時開始伊斯蘭化。1124年,伊犁的葛邏祿部族臣服於東來的西遼(喀喇契丹)。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邏祿部投附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亞廣大地區後,在1224年建立察合台汗國,統治包括伊犁與吉爾吉斯斯坦在內的中亞地區。1346年,察合台汗國分裂,伊犁被歸給東察合台汗國蒙兀兒斯坦),並在1418-1508年以「亦力把里」一名作為東察合台汗國國都。此時東察合台汗國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於伊斯蘭教信仰之中,史冊中稱之為蒙兀兒人(Mongol)。

1514年,亦力把里汗速檀阿黑麻(Ahmad Alaq)之子薩亦德(Sultan Said Khan)在喀什噶爾建立葉爾羌汗國,伊犁也成為其勢力範圍。此時喀什噶爾的白山派葉爾羌城的黑山派兩大和卓系統興起,彼此互鬥不已。1677年,瓦剌衛拉特)蒙古崛起,獲得葉爾羌汗國的臣服。南進新疆的瓦剌四部中,準噶爾部以伊犁為根據地相繼控制阿爾泰、塔城等地,逐漸取得統治地位,建立準噶爾汗國

清朝

[編輯]

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朝征服伊犁盆地的準噶爾部與喀什噶爾的白山派,決定以伊犁盆地作為控制新疆的主要根據地,於1760年設立伊犁辦事大臣,兩年後在伊犁設立了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作為當時西域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統轄天山南北各路,並在伊犁河谷建立「九城」,在今哈薩克的伊犁河南岸特克斯河上游、恰倫河兩岸有厄魯特營,春賈有錫伯營和北岸扎爾肯特有索倫營到北天山沿線之間設有卡倫。伊寧市為當時的寧遠城,又稱老固勒扎(Old Ghulja)或塔蘭奇固勒扎(Taranchi Kulja)。1888-1914年間為寧遠縣。

1864年,在同治新疆回亂期間,新疆一些地區被新出現的哲德沙爾汗國(Yettishar)佔領,伊犁的東干族塔蘭奇則成立了塔蘭奇蘇丹政權,整個伊犁河谷只有惠遠城由清軍控制,其他地方都被穆斯林叛軍佔領。穆斯林叛軍大肆屠殺寧遠城的滿族人,伊犁將軍明緒(Mingsioi)也連同家人殉死城中。1871年,俄羅斯帝國侵略伊犁,直到1880年才經由《伊犁條約》將霍爾果斯河以東地區還給中國清朝。

1884年(光緒十年)十月,新疆建省,伊犁將軍改為「伊犁駐防將軍」,民政功能移除,軍事方面也只管伊犁與塔城。軍府制(Amban)與伯克制(Baig)廢除,由取代。

1888年,伊塔道設立,道員駐寧遠城,下設伊犁府、塔城直隸廳和精河直隸廳,寧遠城設為寧遠縣[16]

民國時期

[編輯]

1914年2月1日,伊犁鎮守使改設鎮守使,由中央直轄改為新疆省管轄。寧遠縣因為與東北寧遠同名,改名為伊寧縣。[來源請求]

1943年設立伊犁專區,下轄11縣與新源設治局[17]

1944年9月,在蘇聯的支持下,伊犁、塔城、阿山發生「伊寧事變」(中共稱為三區革命),伊寧的維吾爾族人武裝蜂起,會同阿勒泰與塔城的哈薩克族人,成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新疆省政府對立。1948年8月1日,阿合買提江·哈斯木在伊犁成立「新疆保衛和平民主同盟[18],並通電支持中國共產黨。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0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20日進駐新疆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

共和國時期

[編輯]
  • 1949年12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伊寧縣縣城。1950年6月,成立伊寧縣人民政府[7]
  • 1952年5月23日,政務院批准設立伊寧市,時伊寧縣轄9個區,縣城5個析置劃歸伊寧市[7]
  • 1953年,伊寧縣六區七鄉(庫色木契克鄉)劃歸博樂縣、八區三鄉(瑪勒巴扎)劃歸伊寧市[7]
  • 1954年11月,以伊犁、塔城、阿勒泰3個專區為基礎成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駐伊寧市
  • 1955年12月,伊犁專區撤銷,所屬市、縣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州轄塔城、阿勒泰兩個專區和直屬1市9縣,共轄1市23縣(1966年撤銷水定縣)。此時不停有維吾爾與哈薩克族人越境逃入蘇聯。
  • 1969年5月,成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革命委員會,只管轄伊犁1市8縣。
  • 1975年8月,恢復自治州權限,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遷至奎屯市,同時恢復伊犁地區黨政建制,伊犁州直轄奎屯市。
  • 1977年,霍城縣發生伊犁農墾局六十一團場禮堂火災,造成694人死亡、161人受傷。
  • 1979年,再次撤銷伊犁地區建制,首府遷回伊寧市。原則管理塔城、阿勒泰地區,直轄2市8縣。
  • 1985年1月,伊犁地區建制再次恢復,伊犁州直轄奎屯市。
  • 1997年2月5日,發生「伊寧二五、二六事件」。
  • 2001年3月,第三次撤銷伊犁地區建制,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轄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直轄伊寧 、奎屯等2市和7縣1自治縣。
  • 2014年6月26日,設立縣級霍爾果斯市,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

地理

[編輯]

伊寧市地處伊犁河谷盆地中央。東連伊寧縣,西鄰霍城縣,南瀕伊犁河與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隔河相望,北依天山支脈科古爾琴山。地表水徑流主要有伊犁河、人民渠、北支幹渠、團結渠、北山溝及泉水等。伊犁河從本市南沿由東向西蜿蜒流過,在本市流程為35.3千米,在中國境內的流程150餘千米,集水面積5萬餘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118.06億立方米。

伊寧市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氣溫10.5℃,1月最冷年均12℃,7月最熱年均22。8℃,年均降水量245.1毫米,無霜期190天,年均日照3080.8小時,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水土光熱資源優勢。冬季市區一般年份最低溫≤-30℃,海拔850~1500米的地帶屬內暖帶(逆溫層),其中以海拔900~1200米的淺山地帶最明顯,1月平均溫度較平原地區高4℃以上,一般在11月初形成,次年3月上旬結束。春季氣溫上升快,但不穩定,由於冷空氣的侵入頻繁,易使上升的溫度又急劇下降,倒春寒每兩年1次。夏季炎熱,平原地區極端最高溫度可達39℃~41℃,有穩定的炎熱期,最熱7月,平均溫度在22℃~23℃。秋季溫度下降快,由於北方冷空氣活動加強,於9月上旬出現寒潮和霜凍,農作物易受害。

伊寧市氣象數據(1971年至200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11.8
(53.2)
19.6
(67.3)
27.6
(81.7)
33.5
(92.3)
36.0
(96.8)
36.5
(97.7)
39.2
(102.6)
38.3
(100.9)
37.3
(99.1)
31.1
(88.0)
22.6
(72.7)
14.5
(58.1)
39.2
(102.6)
平均高溫 °C(°F) −2.1
(28.2)
0.2
(32.4)
9.0
(48.2)
20.4
(68.7)
24.8
(76.6)
28.5
(83.3)
31.0
(87.8)
30.4
(86.7)
25.8
(78.4)
18.0
(64.4)
8.7
(47.7)
1.3
(34.3)
16.3
(61.4)
日均氣溫 °C(°F) −8.8
(16.2)
−6.2
(20.8)
2.8
(37.0)
12.7
(54.9)
17.2
(63.0)
20.9
(69.6)
23.1
(73.6)
22.0
(71.6)
17.1
(62.8)
9.5
(49.1)
2.1
(35.8)
−4.6
(23.7)
9.0
(48.2)
平均低溫 °C(°F) −15.0
(5.0)
−12.2
(10.0)
−2.5
(27.5)
5.8
(42.4)
10.2
(50.4)
14.0
(57.2)
15.8
(60.4)
14.1
(57.4)
9.3
(48.7)
2.9
(37.2)
−2.8
(27.0)
−9.5
(14.9)
2.5
(36.5)
歷史最低溫 °C(°F) −40.4
(−40.7)
−34.7
(−30.5)
−23.8
(−10.8)
−8.6
(16.5)
−2.3
(27.9)
3.4
(38.1)
6.9
(44.4)
2.8
(37.0)
−2.8
(27.0)
−11.7
(10.9)
−37.2
(−35.0)
−37.2
(−35.0)
−40.4
(−40.7)
平均降水量 mm(吋) 17.9
(0.70)
19.1
(0.75)
20.2
(0.80)
28.0
(1.10)
27.2
(1.07)
28.5
(1.12)
20.2
(0.80)
14.2
(0.56)
14.6
(0.57)
26.1
(1.03)
27.8
(1.09)
25.0
(0.98)
268.8
(10.57)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8.1 7.6 8.1 7.6 8.6 9.1 8.1 6.2 4.4 6.7 7.4 8.3 90.2
平均相對濕度(%) 78 78 70 55 58 59 56 54 57 66 74 78 65
月均日照時數 159.7 170.9 213.8 252.2 291.5 299.6 327.4 316.0 274.8 213.8 168.6 145.7 2,834
可照百分比 56 58 58 63 64 65 70 73 73 68 58 53 64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

行政區劃

[編輯]

伊寧市下轄8個街道辦事處、4個、5個[19]

薩依布依街道、​墩買里街道、​伊犁河路街道、​喀贊其街道、​都來提巴格街道、​瓊科瑞克街道、​艾蘭木巴格街道、​解放路街道、​巴彥岱鎮、​潘津鎮、​英也爾鎮、​達達木圖鎮、​漢賓鄉、​塔什科瑞克鄉、​喀爾墩鄉、​托格拉克鄉、​克伯克圩孜鄉伊寧邊境經濟合作區

交通

[編輯]

人口

[編輯]

2020年末,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市常住人口為778047人。[20]

伊寧目前所屬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了新疆西北部的伊犁、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等三地區,是中國唯一的副省級自治州。伊寧是其直屬的縣市之一,並為首府所在地。伊寧歷史上一直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現在全市人口中維吾爾族漢族回族哈薩克族較多,另有錫伯族蒙古族烏茲別克族俄羅斯族等,民族風情濃郁,其中維吾爾、回、哈薩克等民族的人口有人信伊斯蘭教。生活在伊寧的錫伯族,系清乾隆年間從中國東北西遷而來。

產業

[編輯]
1964年的伊寧毛紡廠
伊寧站

伊寧地處伊犁河谷中部的綠洲內,全境地勢平緩,年平均氣溫8.4℃,降水量262毫米。城區內綠樹成蔭,綠化率達40%以上,有「塞外江南」之稱。溫和濕潤的氣候和充裕的水資源使這裏很適合發展農業。這裏主要種植小麥亞麻甜菜煙草等作物,以及蘋果西瓜甜瓜等各類瓜果。境內煤炭資源非常豐富,工業有採礦、紡織、食品、皮革、建材等。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通過臨近的霍爾果斯口岸,伊寧與哈薩克斯坦中亞各國的貿易增長較快。

文化和旅遊

[編輯]

清朝伊犁將軍最初駐伊寧,並從這裏統治整個新疆地區。後築伊犁九城,其中惠遠城(位於今霍城)為將軍駐地,而寧遠城即今伊寧市為商民聚集之所。城內外古蹟較多,有伊犁將軍府、陝西大寺(回族大寺)、拜都拉大寺、火龍洞等許多名勝和宗教建築。

教育

[編輯]

2010年9月,伊寧市所有中小學校實行民漢合校。[21]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伊宁市概况. 新疆伊寧市人民政府. [2011-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2月6日) (中文(簡體)). 1952年5月23日,從伊寧縣析置伊寧市 
  2. ^ 2.0 2.1 2.2 伊宁市概况. 行政區劃網. 2011-01-05 [2011-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1). 全市轄8個街道、1個鎮、8個鄉 
  3. ^ 政务公开-市长之窗-市长. 伊寧市人民政府. [2011-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5). 市長:賽福丁·伊木熱木則 
  4. ^ 國際在線專稿. 政务公开-市长之窗-市长.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0-10-21 [2011-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5). 專訪伊寧市委書記李寧平 
  5.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6. ^ 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至2009年12月31日). 國家統計局. 2010-06-23 [2011-01-28] (中文(簡體)). 654002 伊寧市 [永久失效連結]
  7. ^ 7.0 7.1 7.2 7.3 畢亮. “历史文化. 伊寧縣人民政府網站. 2024-02-14 [2024-09-02] (簡體中文). 
  8. ^ 8.0 8.1 畢亮. 鑫報 , 編. “花城”伊犁:芳名由来. 大西北網站,來源:新疆都市報. 2011-12-28 [2024-09-02] (簡體中文). 
  9. ^ 9.0 9.1 余太山等. 余太山 , 編. 西域通史 1.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年. 
  10. ^ 《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自烏孫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則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
  11. ^ 班固等. 《漢書‧西域傳》. 
  12. ^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魏興,西域雖不能盡至,其大國龜茲、于寘、康居、烏孫、疏勒、月氏、鄯善、車師之屬,無歲不奉朝貢,略如漢氏故事。」
  13. ^ 薛宗正, 柔然汗國的興亡──兼論丁零、鐵勒系族群的西遷與崛起,西域研究,1995年3期,37-46頁.
  14. ^ 《資治通鑑·宋紀四》:「〔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十二年(乙亥,公元四三五年)〕龜茲、疏勒、烏孫、悅般、渴槃阤、鄯善、焉耆、車師、粟持九國入貢於魏。」
  15. ^ 《魏書·西域傳》:烏孫國……居赤谷城,在龜茲西北,去代一萬八百里。其國數為蠕蠕所侵,西徙蔥嶺山中……太延三年,遣使者董琬等使其國,後每使朝貢。
  16. ^ 阿拉騰奧其爾著. 清代伊犁将军论稿. Publishing House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1996.  also see Archived copy 清代伊犁将军论稿. book118.com. 2018-08-23 [2019-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 
  17. ^ Archived copy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来源、地位及与塔城、阿勒泰地区关系. fangdd.com. 2016-06-03 [2019-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 
  18. ^ 劉文遠. 论中国共产党对新疆三区革命的影响. 理論學刊. 2004, (2004年04期): 71-76. 
  19. ^ 2023年伊宁市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20. ^ 中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2-25]. 
  21. ^ 政协委员:"民汉合校"等措施提升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國際在線. [2023-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