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吶鷗
劉吶鷗 | |
---|---|
出生 | 劉燦波 1905年9月22日 日治臺灣 |
逝世 | 1940年9月3日 中華民國(汪兆銘政權)上海 | (34歲)
死因 | 槍傷不治 |
國籍 | 大日本帝國 |
公民權 | 大日本帝國 中華民國(1921年–1940年) 汪兆銘政權(1940年) |
母校 | 震旦大學 |
職業 | 小說家、電影製片人 |
知名作品 | 《都市風景線》 |
家鄉 | 今臺南市柳營區 |
配偶 | 黃素貞 |
劉吶鷗(1905年9月22日—1940年9月3日),本名劉燦波,鹽水港廳查畝營(今臺南市柳營區)人,是一位在上海發展的日治台灣小說家及電影製片。曾為中華電影公司的製作部次長。劉吶鷗在小說、電影和作為電影製片人這些領域留下許多成就。然而,他在1940年9月被暗殺,年僅三十五歲。
早年生活
[編輯]劉吶鷗先後就讀於台南鹽水港公學校、台南長老教會初級中學,後離開臺灣到日本就讀於東京青山學園中學部、高等部,1926年秋插班入讀上海震旦大學[1]。
作品及風格
[編輯]其寫作風格為現代主義路線,與施蟄存等有交往;代表作為《都市風景線》,描寫都市男女的狂熱迷亂,並借鑒日本新感覺派的技巧。翻譯作品包括日本小說選集《色情文化》、弗理契的《藝術社會學》。攝製的電影多屬「軟片」性質,大多已遺失;其亦引進稱「影戲眼」的拍攝技巧。[2]
上海生活
[編輯]劉吶鷗在上海的生活,正如上海方言「白相」一般,成天過着無所事事的頹廢生活。零用錢多半由母親供給,平日興趣則是閱讀、漫遊與鑑賞女性。他認為女人等同於性慾的權化,女性的存在是為了滿足性慾,在性之中,女人的快感大於男人。女人沒有真正的感覺和愛,女人只追求性愛快感。女人就像是慾望的化身,挑起觀察者蠢蠢欲動的情慾,以致能毀滅男人。劉吶鷗在上海多與好友穆時英、戴望舒來往,不與沈從文、魯迅等人交往。他活在東洋與西洋的矛盾中,而上海這座城市,是他既厭惡又喜愛的地方。[3]
在劉吶鷗日記1927年7月20日,明確指出上海會是他「將來的地」。但是實際上他對上海的感情十分複雜。日記中一方面經常記載他對上海醉生夢死的反感,一方面又歌頌上海的「魔力」。在劉心目中,上海是個「斷髮露膝的混種」,換句話說,是剪短髮、穿短裙的時髦女子。「混種」一方面指這些時髦女子長相中西合璧,一方面指上海到處是外國租界,呈現次殖民地的特色。在東洋人、西洋人對比之時,劉寧可認同東洋人,對西洋人則十分排斥。[4][5]
1940年劉吶鷗曾任汪精衛政府機關報紙《國民新聞》之社長一職,並在同年9月3日於上海遇刺身亡,認為是因捲入黑幫糾紛,也有稱是因其與日方過從甚密而被國民黨特務懷疑為漢奸並暗殺之。[6]
現存手稿
[編輯]劉吶鷗作為日本統治時代下的台灣人,沒有像林獻堂那樣強烈的家國情懷,而是一位沉迷在文學、電影、女色與美食的唯美主義者,是時代的局外人,也是一位沒有太多國族認同或者說是超越國族認同的文化人。其一生多采多姿,但只留下了一本1927年的日記,現藏於國立臺灣文學館[7]。這本日記沒有一天中斷,提供了有關他家庭、嗜好、讀書、創作和交往的珍貴線索,是了解這位大時代裏不願隨波逐流的新潮人物的第一手資料。據劉吶鷗在中央電影攝影廠任職的同事黃天佐說,劉吶鷗是一名語言天才,除了會講日文、英文、法文、拉丁文外,北京話、上海話、廣東話與他家鄉的臺灣話都應對如流。[8]
家族等相關人物
[編輯]- 劉吶鷗出身柳營望族,其妹劉瓊瑛嫁給葉廷珪。葉廷珪戰後曾任臺南市長。
- 劉吶鷗之子劉吶明,為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機關報《臺灣民報》(The Taiwan-Minpo)主編。
- 日治時期臺灣的其他知名電影人:羅朋(羅克朋)、鄭連捷、詹天馬、郭柏霖、張秀光、張天賜。
- 李香蘭
參考資料
[編輯]- 引用
- ^ 薛建蓉. 劉吶鷗(1905.9.22~1940.9.4).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22-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 ^ 許, 秦蓁. 重讀臺灣人劉吶鷗(1905-1940):歷史與文化的互動考察.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8.
- ^ 彭, 小妍. 浪蕩天涯:劉吶鷗一九二七年日記.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1998-03-01, (12): 1-39.
- ^ 彭, 小妍. 海上說情慾:從張資平到劉吶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001-12.
- ^ 許秦蓁. 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 台北: 秀威資訊. [2020-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8).
- ^ 陳允元:臺灣文青的歧路——劉吶鷗的《新文藝日記》1927. [2023-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9).
- ^ 林雪娟. 劉吶鷗1927年日記 新感覺派文學發展重要史料. 中華日報. 2016-06-07 [2018-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 余杰. 1927:民國之死(新版). 臺北: 八旗. 2019-04-24.
- 來源
- 臺灣大百科全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史書美着,何恬譯:《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 彭小妍:〈浪蕩天涯︰劉吶鷗一九二七年日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藤井省三:〈魯迅與劉吶鷗:「戰間期」在上海的《獾山艷史》、《春蠶》電影論爭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田村志津枝『初めて台灣語をパソコンに喋らせた男―母語を蘇らせる物語』(2010年)p197~198 現代書館 ISBN 4768456316
- 田村志津枝『李香蘭の戀人―キネマと戦爭』(築摩書房,2007)
- 《李香蘭的戀人:電影與戰爭》 [田村志津著,石觀海、王建康譯(臺北:臺灣書房,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