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隸書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
漢朝隸書《華山廟碑》

隸書秦書八體之一[1],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風格,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相傳起源於秦朝,相傳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楷」之稱。

隸變,是漢字由小篆演變為隸書的過程,大約發生在秦漢之間,是漢字發展的轉折點,對後世的漢字有很大的影響。中國文字在小篆以前仍然遵從「六書」造字原則,漢隸則不再遵守「六書」原則,自行變化造形[2]。現代的楷書行書寫法絕大部份和隸變之後相差不遠。

名稱

[編輯]

過去一般認為隸書之由來為「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但近來指出「隸」字亦有「附屬」的含意,可能意旨其為篆字之衍生。今之楷書也稱「今隸」或「隸書」[3]:79[4]

發展

[編輯]

起源

[編輯]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漢字從小篆到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逐漸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因為在竹簡、木簡(簡牘)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傳說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獄吏程邈整理的新字體,並將其命名為「隸書」。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嬴政妄改文字後,漢朝恢復和發掘傳統文字的歷史 :「秦燒經書,滌蕩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孝宣皇帝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蓋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也有人認為,作為秦國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例如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5]

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引孫暢之所言,指臨淄人發掘古塚,得到稱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銅棺,上面只有三個是古字其餘與隸書同,可證隸書非始於秦朝[6]北宋宣和書譜》更據此推論胡公先始皇時已四百餘年,懷疑隸書與篆籀相生,只是未通行於當時,搞不好是程邈知此體,就自作一家上奏朝廷來解雲陽之難,否則隸書怎會在胡公之棺出現[7]。近年出土《青川木牘》、《天水放馬灘秦簡》、《雲夢睡虎地秦簡》等,至少證明戰國後期的秦國已有隸書雛形。[8][9]

繁盛與變化

[編輯]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乙瑛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再創高峰

[編輯]

魏晉以後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書寫方式

[編輯]
範例:東漢時期的曹全碑

隸書主要有五句口訣,即
「蟬頭雁尾,
衡平竪直,
一波三折,
蟬不兩設,
雁不雙飛。」

蠶頭雁尾

[編輯]

行筆的時候,將筆鋒有重處進行逆鋒後斜筆。行筆重處即「蠶頭」,在收筆時候的斜鋒處,由於形似大雁的翅膀。因此也故名「雁尾」。

一波三折

[編輯]

書寫隸書的時候,需注意筆劃。例如寫「一」字的時候,先逆鋒行筆,再慢慢彎曲筆刃後上提收筆。即「一波三折」。

蟬不兩設,雁不雙飛

[編輯]

楷書不同的是。寫一個字的時候,須注意不要二次重複開鋒與重筆。即「蟬不兩設,雁不二尾」。

隸書的名稱

[編輯]
  • 秦隸
  • 漢隸
  • 古隸,指秦隸跟漢隸
  • 今隸,指魏晉以後演化而來的楷書
  • 佐書,新莽六書所列書體,即秦隸
  • 八分,筆畫分出波磔的隸書。唐代人將今天所說的楷書稱為「隸書」,將漢隸稱為「八分」
  • 草隸,草書與隸書,或即是草書

參考來源

[編輯]
  1. ^ 許慎說文解字》中敘「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2. ^ 教師入口網--千古追蹤--文字的演變.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裘錫圭. 文字学概要.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8. ISBN 7-100-00413-6. 
  4. ^ 唐六典·卷十·秘书省 维基文库有与“唐六典/卷10”相关的資訊. 字體有五:一曰古文……二曰大篆……三曰小篆……四曰八分……五曰隸書,謂典籍、表奏及公私文疏所用。 
  5. ^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
  6.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孫暢之嘗見青州刺史傅弘仁說臨淄人發古冢,得銅棺,前和外隱起為隸字,言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餘同今書,證知隸自出古,非始於秦。」
  7. ^ 北宋宣和書譜》:「然而後人發臨淄塚,得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棺,棺之上有文隱起,字同今隸。按胡公先始皇時已四百餘年,何為已有隸法?豈是書元與篆籀相生,特未行於時耶?若邈者,既知此體,乃自作一家法而上於秦,特以解雲陽之難耳。不然,何胡公之棺有是哉?」
  8. ^ 從簡帛書看隸變的歷程. [2020-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9. ^ 雷長春《雲夢睡虎地秦簡書法藝術論析》

外部連結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隸書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