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Infobox Former Country |
|||
|native_name = 고구려(高句麗) |
|||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高句丽 |
|||
|common_name = 高句丽 |
|||
| |
|||
|region = 东北亚 |
|||
|country = 朝鲜半岛,中国 |
|||
|era = |
|||
|status = |
|||
|status_text = |
|||
|empire = |
|||
|government_type = 君主制 |
|||
| |
|||
|year_start = 前37年 |
|||
|year_end = 668年 |
|||
| |
|||
|<!--- Flag navigation: Preceding and succeeding entities p1 to p5 and s1 to s5 ---> |
|||
|p1 = Buyeo kingdom |
|||
|flag_p1 = Blank.png |
|||
|s1 = Balhae |
|||
|flag_s1 = Blank.png |
|||
|s2 = Unified Silla |
|||
|flag_s2 = Blank.png |
|||
| |
|||
|image_flag = <!--- Default: Flag of {{{common name}}}.svg ---> |
|||
|flag = <!--- Link target under flag image. Default: Flag of {{{common name}}} ---> |
|||
|flag_type = <!--- Displayed text for link under flag. Default "Flag" ---> |
|||
| |
|||
|image_coat = |
|||
|symbol = |
|||
|symbol_type = |
|||
| |
|||
|image_map = 476年的朝鲜三国.png |
|||
|image_map_caption = 476年的朝鲜三国 |
|||
| |
|||
|capital = [[卒本扶余]]<small>(前37年–3年)</small><br />[[国内城]]<small>(3年–427年)</small><br />[[平壤]]<small>(427年–668年)</small> |
|||
| |
|||
|latd = |
|||
| |
|||
|national_motto = |
|||
|national_anthem = |
|||
|common_languages = [[高句丽语]]([[古朝鲜语]]分支) |
|||
|religion = [[佛教]], [[道教]], [[萨满教]] |
|||
|currency = |
|||
|footnotes = |
|||
}} |
|||
{{Infobox East Asian |
{{Infobox East Asian |
||
| title = 高句麗 |
| title = 高句麗 |
2009年7月8日 (三) 22:44的版本
高句麗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高句麗 | ||||||
简化字 | 高句丽 | ||||||
| |||||||
朝鲜语名稱 | |||||||
諺文 | 고구려 | ||||||
汉字 | 高句麗 | ||||||
|
高句(gōu)丽(lí) 或 高氏高丽 (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又写作高句骊,是古代位于朝鮮半岛北部的民族国家,朝鲜半岛三国之一。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鸭绿江沿岸的卒本扶餘,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统一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并吞并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鼎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三国的强势,控制了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中国隋唐年间,高句丽不断与中国交战,国力陷落,668年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抵御中国隋朝百万大兵的入侵和倭对朝鲜半岛的入侵,在东北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界过去一直将高句丽化为朝鲜半岛历史范畴。80年代后,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韩国、朝鲜,中国开始与朝韩一起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1]
高句丽的名称被朝鲜半岛的高丽国延用。高丽的英文名“Goryeo”源于高句丽的英文名“Goguryeo”。 而韩国的英文名“Korea”是由高丽英文名“Goryeo”衍变而来。[2]
历史
朝鲜半岛历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 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栉文土器) | ||||||||||||
青铜器時代(无文土器) | ||||||||||||
傳說 时代 |
桓国·倍达国·檀君朝鮮 | |||||||||||
古朝鮮 | 辰国 | 箕子朝鮮 卫满朝鮮 | ||||||||||
前 三國 時代 |
三韩 | 漢四郡 樂浪 帶方 |
東 濊 |
沃 沮 |
扶 餘 |
耽 羅 | ||||||
三国 时代 |
伽倻 | 高 句 丽 | ||||||||||
新 罗 |
百 济 | |||||||||||
唐 熊津·安东 | ||||||||||||
统一新罗 | 渤海 屬地 | |||||||||||
後三國 時代 |
新罗 | 後百濟 | 後高 句麗 | |||||||||
高麗王朝 | 遼金 屬地 | |||||||||||
元征东行省 | 元遼陽行省 双城·东宁·耽罗 | |||||||||||
朝鲜王朝 | ||||||||||||
大韓帝國 | ||||||||||||
朝鮮日治時期 | ||||||||||||
盟軍託管時期 | ||||||||||||
駐朝美軍政廳 | 蘇聯政廳·北朝鲜委會 | |||||||||||
大韩民国 (韩国) |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朝鲜) | |||||||||||
建国 (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鸭绿江沿岸的卒本扶餘,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3]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中记载:‘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不过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1世纪中期。一些考古发现表明高句丽最初所在地在公元前2世纪就有集权化的濊貊部落国家存在。不过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濊貊人自称自己为高句丽。首次将高句丽和濊貊部落联系起来的是《汉书》对公元前12年高句丽起义摆脱玄菟郡控制的记载。[4]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是由濊貊人和扶余人组成的。 [5] 据《三国志》记载,扶余和濊貊属同一族,说同一种语言。
据公元4世纪的好太王碑记载,高句丽的始建者朱蒙是扶餘国王(金蛙)与河伯女儿柳花夫人的儿子。 朱蒙遭到带素的谋杀后,逃离东扶余,来到卒本扶余。朱蒙与卒本扶余国王的女儿(召西奴)结婚,后又成为卒本扶余国国王,创建高句丽国。建國第一年驅逐勿吉,公元前36年,高句丽灭沸流国;公元前33年,灭荇人国;公元前28年,灭北沃沮。[6]大武神王時代殺東扶餘王帶素。高句麗一名,來自沸流國的高夷。高句麗的王族是桂婁部。 沸流國的高夷是高句麗基本族源,溶入一部分扶餘與貊人,漢人。高句麗一字有人以它字根桂婁解釋,說是城池,另一說法是貊人。
中央集权化和早期的扩张(公元53 -243年)
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7] 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高句丽与曹魏的战争(公元244年--公元299年)
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8]
复兴与进一步的扩张(公元300年--公元390年)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控制整个朝鲜半岛北部。[9] 朝鲜半岛从此进入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371年,百济近肖古王袭击高句丽最大城市平壤,并在战场上杀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10]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公布“律令”(当于宪法和刑法)。372年立佛教为高句丽国教,并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11] 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鼎盛时期(391年–531年)
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 后来好太王灭了遼東地區的后燕(404年);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大敗百济;瓦解了伽倻;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将新罗变为高句丽的保护国(399年)。就这样,在好太王时期,朝鲜半岛形成了一个长达50年的松散统一局面。[12] 好太王时期,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面积已达到半岛面积的1/2。北部包括今中国东北大部分,东最远延伸到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南部。
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於475年攻破百濟首都漢山城,殺百濟蓋鹵王,併吞漢江流域,使國家在半島領土的面積增加成3/4,他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到長壽王末年時,高句麗人口增加到九万户,疆域也空前擴大,其南境自牙山灣經鳥嶺、竹嶺到平海與百濟、新羅相接,擴大到今朝鮮大同江、載寧江、臨津江、漢江沿岸,為高句麗全盛時期。據《魏書•高句麗列傳》載,其“民戶三倍於前魏時,其地東西二千裏,南北一千餘裏”。即東臨日本海,西濱黃海,南到漢江流域,北抵遼河為界,是東北亞地區最為強大的王國之一,此時的高句麗聲震中原,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但由于其扩张方向已经转向朝鲜半岛,故位见于后世的中国历史中。 491年長壽王死後,高句麗再於494年徹底消滅扶余,領土達到最大狀態。
内部纷争(531年-551年)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逐渐地衰落。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551年,百济和新罗联合开始攻打高句丽。
6世纪末和7世纪初的战乱
6世纪末和7世纪初,高句丽开始与隋,唐频频交战。高句丽与百济和新罗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很复杂,一会儿是友,一会儿是敌。
丢失汉江流域(551年)
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
朝鲜半岛中部的战争,对朝鲜半岛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罗对百济的攻击使百济成了朝鲜半岛的最弱者。新罗由于霸占到了人口众多,富裕的汉江流域,给其日后扩张打下良好基础。相反,高句丽却因丢失汉江流域而国力大减。另外新罗获得汉江流域后,疆域到达黄海,使其可以和中国直接贸易和建立外交。这样新罗就不再依赖高句丽而是直接从中国学到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新罗与中国的直接沟通与联盟最终在7世纪给高句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 | ||||||||||||||
---|---|---|---|---|---|---|---|---|---|---|---|---|---|---|
中国东北史前史 | ||||||||||||||
燕国 | (辽西郡) | 箕子朝鮮 | 东胡 | 肃慎 | 濊貊 | |||||||||
(辽东郡) | ||||||||||||||
秦朝 | (辽西郡) | |||||||||||||
(辽东郡) | ||||||||||||||
西汉 | (辽西郡) | 卫满朝鲜 | 匈奴 | |||||||||||
(辽东郡) | ||||||||||||||
(漢四郡) | 扶餘國 | 沃沮 | 高句丽 | |||||||||||
东汉 | (辽西郡) | 乌桓 | 鲜卑 | 挹娄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孫度)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西晋 | (平州)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前燕 | (平州) | |||||||||||||
前秦 | (平州) | |||||||||||||
后燕 | (平州) | |||||||||||||
北燕 | ||||||||||||||
北魏 | (营州) | 柔然 | 契丹 | 库莫奚 | 室韦 | 勿吉 | ||||||||
东魏 | (营州) | |||||||||||||
北齐 | (营州) | |||||||||||||
北周 | (营州)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 | 靺鞨 | |||||||||||
(燕郡) | ||||||||||||||
(辽西郡) | ||||||||||||||
唐朝 | (营州) | (松漠都督府) | (饶乐都督府) | (室韦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国 (渤海都督府) |
(安东都护府) | |||||||
辽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东京道) |
女真 | 东丹国 | |||||||||||
定安国 | ||||||||||||||
(东京道) | ||||||||||||||
金朝 | (东京路) | (上京路) | ||||||||||||
東遼 | 大真國 | |||||||||||||
元朝 | (辽阳行省) | |||||||||||||
明朝 | (辽东都司) | (奴尔干都司)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清朝 | (东三省:东三省总督·黑龍江將軍、吉林将军、盛京将军) | |||||||||||||
(满洲地区) | 帝俄外满洲 | |||||||||||||
中華民國 (奉系军阀) |
远东共和国 | |||||||||||||
苏联远东 | ||||||||||||||
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 满洲国 | ||||||||||||||
苏联占领下的满洲 | ||||||||||||||
中華民國 东九省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东北地区 |
俄罗斯联邦远东 | |||||||||||||
注 | 政区、政权大部在今东北三省者用粗体。 | |||||||||||||
参见 |
高句丽与隋的战争
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高句丽与隋朝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590年,高句丽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随时准备迎战隋朝大军。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突袭辽西的营州,激怒隋文帝,引发高句丽与隋朝第一次战争。隋文帝发兵攻打高句丽。但隋军因遭大雨,运粮困难,水军遭遇风暴,与高句丽交战损失惨重。
607年,隋炀帝发现高句丽与隋朝的藩属突厥联盟。导致隋炀帝612年,率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路同时入侵高句丽,但遭到高句丽的毁灭性打击,几乎全军覆没。 613年和614年隋炀帝再次攻打高句丽,但因杨玄感起义反隋炀帝和高句丽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使得隋对高句丽的这两次战役取消。615年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
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减,引发隋末的农民起义。[13] 618年,隋朝灭亡。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也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与新罗的联盟
中国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14]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642年高句丽将军渊盖苏文刺杀荣留王后,渊盖苏文对唐的挑衅使唐与高句丽的关系紧张。
645年,唐太宗再一次对高句丽发动进攻,但高句丽在渊盖苏文和安市城主(18世纪以后朝鲜的笔记小说称其名为杨万春)的带领下击退了唐的入侵。649年,直至唐太宗离世前也一直经营海军意图大局拿下高句丽[2]。660年,唐和新罗的联军灭了高句丽西南的盟友百济。 又随后的661年—662年,唐与新罗的联军持续攻打高句丽。虽然唐的攻击给高句丽带来损失,但在渊盖苏文在世期间,唐和新罗一直都没能击灭高句丽。[15][16] 662年后,渊盖苏文的离世给战争带来了转机。
灭亡
666年,渊盖苏文去世后,渊盖苏文长子渊男生到前方视察军情备战。让两个弟弟渊男建和渊男产留守平壤。渊男建和渊男产趁大哥不在诬陷他叛逃到唐,并逼高句丽宝藏王通缉渊男生。渊男生走头无路,只好投靠唐朝并被唐重用。渊男生率领唐军攻打高句丽,以期望能夺回大权。许多高句丽护城将领见到渊男生纷纷放弃抵抗。渊男生投靠唐朝成为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渊男生为唐朝提供了可靠的高句丽军事信息,唐朝于是大幅增加了攻打高句丽的兵力。 十二月十八,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以司列少常伯郝处俊副之,与契苾何力、庞同善率兵15万并力以击高句丽。诏独孤卿云由鸭渌道,郭待封由积利道,在百济故地驻守的刘仁愿由毕列道,新罗金仁问由海谷道,并为行军总管,与运粮使窦义积,皆受李勣节度,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667年,李勣在推进途中遇到极其顽强的抵抗,推进受到限制,但仍然攻下高句丽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由于新城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城的失守对于高句丽西线战线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后薛仁贵以策略拿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领路的渊男生顺利在鸭绿江附近集合;李勣等攻取扶余城后,又攻下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经过了漫长的冬天,668年春夏,各路唐朝兵力在鸭绿江边会师。高句丽发动最后的反击,唐军依然继续推进到平壤城。高句丽经过了数个月的守城,渊男产被宝藏王委派投降,但渊男建拒绝投降。同年九月十二,高句丽僧人信诚打开平壤城门,唐军有机会攻入平壤,渊男建被俘虏投降。
与此同时,在南线由于金庾信的攻势,渊盖苏文的弟弟渊净土向新罗投降。就这样高句丽由于内部纷争,长年饥荒和唐与新罗南北联合攻击下最终灭亡。
高句丽被灭后,唐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试图控制朝鲜半岛。但遭到了新罗的反击。新罗拥立投降的渊净土的儿子安胜为高句丽王(史称报德王),赏赐金姓。并协助高句丽移民策动叛乱。经过数年的反唐战争, 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后来崛起的渤海国占据。
复兴运动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大批高句丽遗民展开了反对唐和新罗联盟的复兴高句丽运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原高句丽将军剑牟岑,乞乞仲象和大祚荣等。唐曾多次试图在高句丽故地建立督府控制此地区,但都失败了。
唐为管理原高句丽故地而设置的安东都护府,最初是由薛仁贵来管理的。但由于新罗人的反对,唐朝开始羁縻治理高句丽故地,任命高句丽宝藏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朝鲜王。后来宝藏王因暗中支持高句丽遗民起义被流放。宝藏王的儿子高德武接管了安东都督府。9世纪初,安东都督府被更名为小高句丽,小高句丽后来被渤海国吸收。
安史之乱时期,高句丽遗民淄青節度使李正己联合从营州南迁的高句丽遗民在山东割据反唐,试图复兴高句丽。[17]781年李正己病死后,其割据政权后被其后裔李纳,李师古和李师道继承。
剑牟岑最初在百济故地汉城立宝藏王后裔安胜为王,试图重建高句丽,并得到了新罗 文武王金法敏的支持。但后来由于内部纷争,剑牟岑被谋杀, 安胜投靠到新罗。新罗给了安胜一片土地, 让他建立了报德国。新罗神文王灭了报德国后,安胜被赐予新罗王室的“金”姓。
粟末靺鞨酋长乞乞仲象和他的儿子大祚荣原都是高句丽的大将。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698年,乞乞仲象和大祚荣在高句丽故地建立起震国并收复了高句丽的大部分国土。乞乞仲象去世后,713年,震国改名为渤海国。渤海国自称继承高句丽控制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和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则被新罗控制。
10世纪初,弓裔反新罗建立摩震国,史称后高句丽。摩震国和后来取代新罗的高丽也都自称继承高句丽。有些高句麗人到了日本,姓武藏的人可能與他們有關,也有一武藏國。
政治體制
高句麗王位以世襲方式傳承,王以下有部落首領,稱大加、相加或古雛加,合稱為「諸加」,與扶餘國相同。王的臣僚包括沛者或對盧(即宰相)、主簿、優台、丞、使者、皂衣、先人,而諸加同樣有類似臣僚制度。諸加可支配下戶(百姓)、奴婢,數目達萬人。受支配的下戶、奴婢需向諸加供以穀物、魚鹽。
高句麗由諸加審理犯法案件,重罪者死,其妻沒為奴婢,竊盜罪賠償12倍。[18]
社會文化
高句麗人民以農業、漁獵為生,但農作物產量不多,使人民習慣節食[19]。每年10月舉行秋收祭典「東盟」,祭祀國祖神、隧穴神(衪有農業神的性質,從洞穴中迎出,移到木製神象,象徵水神與日神交接,東盟的高潮),其間人民飲酒歌舞慶祝。也有養馬,朱蒙的果下馬是高句麗的土種馬。高句麗與勿吉,鮮卑不同,不剪髮與辮髮,而是結髮為髻(與扶餘相同)
高句丽人习练的武术成为后来朝鲜半岛的跆拳道的重要参照、[20][21][22][23][24][25]韩式摔跤[26][27]等竞技运动。这两项运动也被后世韩国民众认为是起源与高句丽时期。高句丽的舞蹈与当今的朝鲜传统舞蹈也很相似。高句丽人使用的温突后来为朝鲜半岛其他民族使用。
高句麗社會崇尚厚葬,以石為棺,加以金銀等貴重陪葬物,外層多次封墳,砌成石塚。高句麗有二座神廟,一是祭祀扶餘神柳花夫人)由朱蒙立祀,一是祭祀登高神(朱蒙)由大武神王立。周書/卷49中记载:‘一曰夫余神,刻木作妇人之象;一曰登高神,云是其始祖夫余神之子。并置官司,遣人守护。盖河伯女与朱蒙云。’舊唐書卷199上记载后世的高句丽‘頗有箕子之遺風’,‘其俗多淫祀,事靈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28].
婚俗方面,高句麗行一夫一妻制,並允許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謂「有婚嫁,取男女相悅,即為之」。成婚後男方入住由女家準備的「婿屋」,待兒女長大,男方才可攜妻兒返回男家。
高句丽社会虽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其俗尚淫",并不认为男女之间有染可耻。在这种风俗之下,"男女多相奔诱"。可见未婚男女和已婚男女中,性关系随便而不受约束,"兄死妻嫂"(如山上王续娶兄长故国川王之妻),寡妇改嫁,均属常见。‘多诈伪,言辞鄙秽,不简亲疏,乃至同川而浴,共室而寝。风俗好淫,不以为愧。有游女者,夫无常人。婚娶之礼,略无财币,若受财者,谓之卖婢,俗甚耻之。’[3]
国王世代与绝奴部通婚,通过婚姻关系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29]
高句麗語言
高句丽灭亡之后衰亡,作为一种语言已不存在。根据中国资料的记载,与扶余、沃沮、东濊、百济(统治阶层)的语言属于同系,在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形成扶余语系。此语言系列被认为与肃慎的语言有相当大的差异。由于朝鲜半岛南部居民先于北方人民从大陆迁徙而来,高句丽语与三韩的语言在用字上也有所不同。
有不少人尝试把高句丽语、百济语及现时的日本语系诸语连系在一起(Beckwith 2004)。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白桂思(Christopher I.Beckwith)尝试透过约140个含有高句丽词语的地方面来重新构建高句丽语的发音。他发现:高句丽语在文法构词方面与日语相似,例如:genitive -no及attributive -si。他提出古代日本人(倭)和高句丽人的共同源地可能是在面向渤海的中国辽西地区;之后这个人群的一支向东越海到达日本,而过了几百年后另一支则向东北迁徙,形成了高句丽人。 不过白桂思的这一的观点,遭到了很多的质疑。一些学者认为白桂思对古高句丽语言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被认为是错误的。《三国史记》中记载的高句丽地名大多为高句丽占领的原百济与濊的领地,之后更变为新罗的版图,故亦有看法认为重构的辞汇可能事实上属于百济语和濊语的范畴。此外,由于资料所限,重构辞汇中有相当部份仅有孤证或少数证据支持,故其精确度值得怀疑。有的研究者认为不甚可信,从而强调新罗、高句丽、百济三者语言间的亲缘关系(金东昭)。
高句丽三足鸟
高句丽人崇拜三足鸟。把其当做最高权力的象征。高句丽人也崇拜龙和凤,但龙和凤的地位不如三足鸟高。这与中国中原地区有所不同。高句丽人对三足鸟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描述。
世界文化遺產
朝鮮从2000年开始申请世界遗产名录,当初在2003年举行的第2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巴黎会议上准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过由于中国的阻挠,未能列入。中国从2003年开始了申请,在2004年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蘇州会议上,朝鲜的“Complex of Koguryo Tombs”(高句丽墓葬群)和中国东北的“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两项独立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包括王城3座、王陵14处及贵族墓26座-- 王城: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 王陵:麻线0626号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线2100号墓、麻线2378号墓、七星山0211号墓、七星山0871号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临江墓、禹山0992号墓、将军坟及1号陪葬墓。 贵族墓:角抵墓、舞踊墓、马槽墓、王字墓、环纹墓、冉牟墓、散莲花墓、长川2号墓、长川4号墓、长川1号墓、禹山3319号墓、五盔坟1号墓、五盔坟2号墓、五盔坟3号墓、五盔坟4号墓、五盔坟5号墓、四神墓、禹山2112号墓、四盔坟1号墓、四盔坟2号墓、四盔坟3号墓、四盔坟4号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龟甲墓。
高句丽旧地
高句丽建立之初所在地区曾经是汉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的汉四郡,唐朝在高句丽旧地设置了都督府,重新建立起中原王朝对辽东地区的统治,不久高句丽遗民和新罗联合展开抗唐战争,渤海国和新罗夺取辽东半岛以外的高句丽领土。
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后,自称继承高句丽的高丽王朝进行北伐政策,接着渤海遗民回复到鸭绿江以南的高句丽旧地。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将不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会出现一个王建的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式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
明朝以前,如契丹(辽)、金朝等的王朝仍控制有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和图门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元朝控制鸭绿江以南和图门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元朝失去中原後高丽王朝再次进行北伐政策、再次回复到鸭绿江以南土地。朝鮮王朝建国过程中,继承高丽王朝的北伐政策,派兵占领图门江以南的女真部落。后来朝鮮王朝鮮得到明朝封册,正式明确图门江为朝鮮和女真的界河。
高句丽遗民
高句丽遗民裡一部分变为新罗人, 渤海人[30],渤海国灭亡前后和复国运动过程中部分渤海人迁入到高丽王朝境内融入高丽人。复国运动过程中被契丹俘虏的一部分渤海人融入契丹。
一部分高句丽王族和百济王族被拉到唐朝境内,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发掘面世的高句丽王族渊男生、渊男產、渊獻誠、高慈、高震、泉毖,以及百济王族扶餘隆的墓誌铭,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学者罗振玉编成《唐代海东藩阀志存》一书。[31]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保隆认为有1/3到一半的高句丽曾被内迁至内地,并且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32]
高句丽王族高丽若光率领高句丽遗民1799人亡命到日本,在日本武藏國[33]开拓高丽郡,並建立高丽神社。[34]
高句麗史和渤海国史的現歷史定位
以正史「二十四史」為根據,高句麗史和渤海国史同時是朝鲜半岛史、韩民族史和中國東北史的一部分。
许多中國歷史學者認為渤海國是一個由靺鞨民族組成的國家,不承认与高句丽存在继承关系,渤海国王室雖然沒有漢化,但是受到中原及中亞深厚的影響;且由于该国绝大部份领地都在当时及现今的中国境内,且粟末靺鞨也为起源并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因此渤海国历史应当属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份。朝韓和日本的歷史學者根据史书認為渤海国与高句丽存在继承关系。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上說大祚荣是粟末靺鞨的酋長,粟末靺鞨是從高句麗分離出來的。《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上說粟末靺鞨的大祚荣,原來附于高句麗。由于國王大祚荣是高句麗的從屬,故渤海国可說与高句丽存在继承关系,原高句麗的大部被大祚荣這個高句麗大將占領下來建立了渤海國,926年渤海國被契丹遼國征服,被征服前後大量渤海王族貴族和人民逃命到稱繼承高句麗的高麗王朝,高麗進行恢復高句麗舊地的北伐政策,收回到鴨緑江南岸。《金史·本紀第一世紀》載「金之始祖諱函普,初從高麗來,年已六十餘矣。」,由此可說金的始祖的函普來自高句麗。《金史·太祖本紀》載:1114年十月完顏阿骨打「招諭渤海人曰:“女直、渤海本同一家 ”」。1114年到1117年間據《金史》載黑水靺鞨(即女真)佔鴨緑江以北的渤海舊地。女真 金國登用被遼國俘虜的原渤海貴族,地位在契丹人和漢人之上。《金史》中姓「大」這個渤海國國姓的人有不少:海陵王完顏亮的母親姓「大」、大㚖、大懷貞和大興國。這都是被拉到中原的原渤海貴族(即白山靺鞨),後又并入女真金國的直接證據。[35]。渤海國及其繼承的高句麗不是漢族史,但卻是女真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6][37]
高句丽的现代争议
由于高句丽的地理敏感性,现在为中国、南韓和朝鲜(北韓)的政治敏感话题。
注釋與參考資料
- ^ Byington, Mark.“The Creation of an Ancient Minority Nationality: Koguryo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In Embracing the Other: The Interaction of Korean and Foreign Cul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World Congress of Korean Studies, III. Songnam, Republic of Korea: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2002.
- ^ History: South Korea, wiuec.org
- ^ 'Christopher I. Beckwith, "Koguryo, The Language Of Japan's Continental Relatives", 2004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page 33'
- ^ 'Mark E. Byington, "A History of the Puyo State, it's History and Legacy", p. 233'
- ^ Rhee, Song nai (1992) Secondary State Formation: The Case of Koguryo State. In Pacific Northeast Asia in Prehistory: Hunter-fisher-gatherers, Farmers, and Sociopolitical Elites, edited by C. Melvin Aikens and Song Nai Rhee, pp. 191-196. WSU Press, Pullman ISBN 0-87422-092-0.
- ^ (MyGoguryeo & Unknown year)
- ^ '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24'
- ^ 'Gina L. Barnes', "State Formation in Korea", 2001 Curzon Press, page 23'
- ^ '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20
- ^ (MyGoguryeo & Unknown year)
- ^ '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38
- ^ De Bary, Theodore and Peter H. Lee, "Sources of Korean Tradition", p. 25-26
- ^ 东汉外戚宦官专政隋灭与唐兴
- ^ (MyGoguryeo & Unknown year)
- ^ 資治通鑑:卷198、卷199、卷200、卷201
- ^ 三国史记:卷22[1]
- ^ 试论唐代营州的高句丽武人集团(刊于《江苏社会科学》2007第2期)
- ^ 朱立熙(2003),《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臺北:三民書局,頁13。
- ^ 高句麗人的衣食,鳳凰網,2006年9月15日。
- ^ Kukkiwon: Taekwondo History. [2008-06-27].
- ^ About Tae Kwon Do. The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 ^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aekwondo. The Korea Taekwondo Association (KTA).
- ^ Tae Kwon Do.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Microsoft Corporation. 2008.
- ^ Tae Kwon D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
- ^ Comparing Styles of Taekwondo, Taekkyon and Karate(Video). TaekwondoBible.com.
- ^ Korean Sirum Research Institue
- ^ What's Sirum
- ^ 其俗多淫祀,事靈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
- ^ 高句麗人的婚俗,鳳凰網,2006年9月15日。
-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
- ^ 高句丽遗民高足酉墓志铭考释,搜文網,2006年4月29日。
- ^ http://www.trends.com.cn/travel/a/1-83541.htm
- ^ 大約在今日日本首都附近,具體位置是:埼玉縣全縣、東京都隅田川以東的陸地及神奈川县東北部
- ^ 高麗神社網站,2007年3月28日驗證。
- ^ 《金史·太祖本紀》:“(太祖為都勃極烈二年)十月朔,...。召渤海梁福、斡答剌使之偽亡去,招諭其鄉人曰:「女直、渤海本同一家,我興師伐罪,不濫及無辜也。」使完顏婁室招諭系遼籍女直。”“(收國)二年正月戊子,詔曰:「自破遼兵,四方來降者衆,宜加優恤。自今契丹、奚、漢、渤海、系遼籍女直、室韋、達魯古、兀惹、鐵驪諸部官民,己降或爲軍所俘獲,逃遁而還者,勿以爲罪。其酋長仍官之,且使從宜居處。」”
- ^ 《舊唐書·渤海靺鞨傳》:“祚榮驍勇善用兵,靺鞨之衆及高麗餘燼,稍稍歸之。聖曆中,自立爲振國王,遣使通於突厥。其地在營州之東二千里,南與新羅相接。越熹靺鞨東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編戶十余萬,勝兵數萬人。風俗瑟高麗及契丹同,頗有文字及書記。 ”
- ^ 《新唐書·渤海傳》:“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衆保挹婁之東牟山,地直營州東二千里,南比新羅,以泥河爲境,東窮海,西契丹。築城郭以居,高麗逋殘稍歸之。”
参见
外部链接
- 高句丽问题相关资源一览 - 中国学者和民间人士对于高句丽的研究和观点
- (韩国)申滢植《高句丽史》结语 - 梨花女子大学出版部2003年9月版
- 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 中国学者对于高句丽归属问题的观点
- 走進高句麗──中韓歷史的交叉點,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