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風暴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36年美國奧克拉荷馬州錫馬龍縣一位農民和他的兩個兒子在沙塵暴中

黑色風暴事件(英語:Dust Bowl),或稱骯髒的三零年代(Dirty Thirties)是1930-1936年(個別地區持續至1940年)期間發生在北美的一系列沙塵暴侵襲事件。由於乾旱和持續數十年的農業擴張,對北美大平原原始表土的深度開墾破壞了原本固定土壤、貯存水分的天然草場,以及未有相關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1] ,風暴來臨時捲起沙塵,使得美國加拿大草原上的生態以及農業受到了巨大影響。

1930年代的乾旱期,由於缺乏自然植被固定土壤,乾旱使其轉變為沙塵,向東和向南的大風捲起沙塵,形成巨大的深色雲霧。情況嚴重時,雲霧所到之處遮天蔽日,能抵達美國東海岸,例如紐約華盛頓特區等地。多數沙塵抵達大西洋後才逐漸沉降、固定下來。這些巨大的沙塵暴在美國曾被稱為「Black Blizzards(黑色風暴)」或「Black Rollers(黑色巨浪)」——風暴襲來時,能見度驟然下降,僅僅只能維持1米左右(幾英尺)的能見度。黑色風暴曾影響了約400,000 km²(100,000,000英畝或20萬平方英里)的廣闊地域,災害的中心區域為德克薩斯州奧克拉荷馬州的走廊地帶,以及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堪薩斯州的銜接區域。[2]乾旱致使上百萬英畝土地荒蕪,成百上千人背井離鄉。許多家庭(在美國被稱為「俄克佬」(Okie),代表那些來自俄克拉荷馬的人)被迫遷往加州或其他州,而經濟狀況卻未有太多改觀。由於失去土地,他們寄人籬下,往來於農莊間靠替人採摘葡萄或幹農活勉強為生。後來美國作家約翰·史坦貝克創作了關於此類人群的小說《人鼠之間》和《憤怒的葡萄》,並在此後獲得了普立茲獎諾貝爾文學獎

發生原因[編輯]

美國中央大平原西部的氣候較為乾燥,屬於乾旱草原氣候,降水量低於密西西比河沿岸及美東地區。由於19世紀後期美國城市化和工業化加速,牛肉和小麥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當時缺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導致環保和農業相關的法律缺乏,很多農場主和牧場主為了經濟利益對土地過度開發,包括超載放牧和不休耕等行為,這導致土地荒漠化和鹽漬化,原有的草原植被被破壞殆盡,加上放牧和耕種導致表層土壤鬆動,裸露的土壤被大風揚起,最終形成了巨型沙塵暴。而由於大蕭條破壞了供需關係,很多農場主和牧場主破產,導致大量土地被撂荒,沒有了管理和耕種的荒地進一步擴大了土地裸露面積,加劇了沙塵暴的烈度。

產生後果[編輯]

「黑色風暴」持續三天,根據聯邦政府的調查,接近一千萬農田被摧毀,表面有至少5英寸厚的肥沃表層土壤被強風颳走,總計差不多有3.5億噸。美國冬小麥減產510多萬噸。

相關條目[編輯]

註釋[編輯]

  1. ^ Drought: A Paleo Perspective -- 20th Century Drought. 美國國家氣象數據中心. [2009-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8) (英語). 
  2. ^ Hakim, Joy  . A History of Us: War, Peace and all that Jazz. 紐約: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5. ISBN 0-19-509514-6 (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