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经济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民国经济史分为四个阶段:民初实现宪政的阶段(1911-1915), 军阀混战时期(1916-1927) ,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时期 (1928-1938) , 及抗战和国共内战(1945-1949)时期[1]。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律法规,促使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的热潮[2]。军阀混战时期,不同军阀在其占领某地时期重复收税,并预收未来的税,操纵实物与货币的换算率,增加苛捐杂税,战时捐税,并进行强制粮食征购,使经济不勘重负。由於连年战乱,农业的商业化趋势被逆转,农业生产力和产量下降,城乡之间的贸易被中断。1928年,中國國民黨领导國民革命軍北伐统一全国后,经济、外交等方面进入黄金十年。广大的农村地区则陷入持续的危机之中。1937年后,随着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发展,经济方面亦长期陷入恶性通货膨胀,致使国民政府渐失人心。最终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局多变,战乱频繁。经济虽有发展,诞生了三五牌台钟、永久牌自行车、培罗蒙西服、五洲肥皂、金星金笔、三枪牌内衣、414毛巾等民族工业,但仍被赵鼎新评价为“不成功”[3],而經濟學家鄒至莊在總結最近的學術研究時說:“儘管政治不穩定,但經濟活動仍在繼續,經濟發展發生在 1911 年到 1937 年之間”,簡而言之,現代化正在發生。他繼續說,直到 1937 年,中國的市場經濟表現良好[4]。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爱思想. 2004-07-28 [202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 ^ 胡绳武、程为坤. 《民国初年的振兴实业热潮》. 学术月刊 (上海市: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987, (1987年02期). ISSN 0439-80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简体中文).
- ^ 赵鼎新. 赵鼎新:晚清和民国为什么经济不成功?丨战略讲坛. 腾讯网. 2016-12-31 [2019-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简体中文).
- ^ Chow, Gregory.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2023-01-15 [2022-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书籍[编辑]
- 郑成林. 民国时期经济统计资料续编. 2017-06. ISBN 978-7-5013-6118-2.
- 朱斯煌. 民国经济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6-10-01. ISBN 9787215105270.
- 肜新春. 民国经济.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02. ISBN 97875000829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