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西虢國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虢國
地位周朝諸侯國
國都1.虢
(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虢鎮
2.上陽
(今河南省陝縣東南李家窯遺址)
政府封地
• 始封此國者
周武王
• 爵位
公爵[1]
• 
• 始祖
虢叔
• 亡國之君
虢公丑
分封
• 創始
西周初年
• 滅亡
前655年
• 滅亡原因
因受犬戎侵擾而東遷,
前655年被晉國所滅。
史書記載1.《春秋左氏傳》
(始見於《左傳·隱公元年》)
2.《史記》
(始見於《史記·卷四·周本紀》)

西ㄍㄨㄛˊ周朝姬姓諸侯國,始封君是王季的第三子、周文王的同母弟虢叔。為別於周文王的異母弟虢仲所封的東虢國,稱西虢。西虢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歷代君主多在周天子手下擔任重要職位。

西虢國的國都最初為虢(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虢鎮),後因規避犬戎游牧民族的襲擾遷至山西省平陸縣東北和河南省三門峽市之間,地跨黃河兩岸。上陽(今河南省陝縣東南李家窯遺址)為國都,稱南虢;下陽(又稱夏陽、大陽,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盤南村遺址)為重要城邑,稱北虢;原西虢故地存有一小虢國。由於西虢君主奉行追隨周王室的政策,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衰落以及虢國君主聽命於周天子,屢次干涉晉國內政,直接影響到了南、北虢國的國力。晉國旁族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東)一支崛起後,南、北虢國於前655年被晉獻公所滅。

國名含義

[編輯]

虢字是由甲骨文金文中雙手奮力搏擊或持械攻擊虎形成的會意兼形聲字。[2]虢仲、虢叔成長在多猛虎的岐山,形成虢族,其封地為虢。[3]後虢叔被分封於此,以封地為國號,稱作虢國。[4]此外,也有虢國的國名來源於職事、[2]城虢[4]以及以虎為族徽[3]的觀點。

金文中西虢國也被稱為城虢或鄭(奠)虢,城虢仲簋鄭虢仲簋均出土於陝西省鳳翔縣即可證明,[5][2]但也存在城虢和鄭(奠)虢是東虢國的爭議。[6]

古代虢與郭字通用,虢國被晉國滅亡後,虢國人以郭為氏,成為郭姓虢姓的來源之一。[7]

歷史

[編輯]

虢叔受封

[編輯]

西虢國的始封君是王季的第三子、周文王的同母弟虢叔。虢叔與周文王的異母弟虢仲都擔任周文王的卿士,輔佐文王立有大功。[8]周文王執政時與二人關係密切,遇事多向他們諮詢意見。[9]武王克殷後,大規模分封同姓諸侯。出於為安撫四方諸侯、保衛西周王畿領土的安全以及便於周王室向東擴展領土的需要,虢仲被封於制(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虢叔被封於虢,二人分別把守西周的東西屏障虎牢關大散關[2]而虢叔作為周武王周公旦的老師,比虢仲更加受到周王室的器重。[10][11]

由於先秦文獻和考古資料缺乏東、西二虢建國的記載以及史料注釋的矛盾,後代學者對於東、西二虢的始封君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虢叔受封於西虢,虢仲受封於東虢,[註 1]這種觀點目前得到學術界的大多認可;另一種觀點認為虢叔受封於東虢,虢仲受封於西虢。[註 2]

虢叔雖然早逝,[15]但他的後代卻在周成王時期擔任要職。《逸周書·王會篇》記載郭叔在周成王朝見各諸侯、方國的諸侯之會上位於堂下的東面,替天子登錄禮品,所佩戴的冠冕上無垂珠。[16]

即簋銘文拓片 即簋於1974年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強家村

金文中的虢國氏族

[編輯]

自周成王之後文獻資料缺乏西虢國事跡和人物的記載,但青銅器的金文提供了虢國[註 3]人物的信息。《班簋銘文》記載有周天子命毛伯代替虢城公的職位。郭沫若根據清代梁詩正的《西清古鑒》一書認為虢城公為西虢國開國國君虢仲,名遣,在周成王時期擔任師保一職。[14]劉心源楊樹達於省吾等學者認為班簋的器主「班」即《穆天子傳》中周穆王的重臣毛班,虢城公應為周昭王、穆王時期人。[17]

金文中記載的虢國人物有虢伯(白)、虢仲、虢叔、虢季四個氏族。[18]朱鳳瀚認為虢季氏出自西虢國,三門峽虢國墓地中出土有虢季氏的青銅器,可證明虢季氏與虢叔氏為同宗。[19]任偉認為虢叔的後代有稱虢仲的,可能是虢叔仲的簡稱。[20]李學勤認為虢國君主歷代在西周王朝任職,而東虢國為子爵男爵的小國,所以任職的虢君均應屬於西虢國。[12]

虢季氏的虢季子白虢文公,有爭議為虢季氏家族的虢季易父、師師望師臾,以及虢叔氏家族的虢叔旅,他們大多在西周王室擔任諸如卿士、師氏(輔政、守衛王宮以及教育國內貴族子弟)、宮人(管理周王宮的貴族)之類的要職,[21][20]其中可能有的同時兼任西虢國君主。但由於缺乏文獻記載以及對金文考證的爭議,無法確切斷定其世系。

此外,《今本竹書紀年》中記載周懿王二十一年,虢公率兵攻打犬戎失利。[22]周夷王七年,虢公率軍討伐太原(今甘肅省平涼市附近)之戎至俞泉,獲得馬千匹。[23]蔡運章認為這兩位虢公分别是即和師臾,[24]郭沫若認為周夷王時期伐太原之戎的虢公是虢季子白,[25]但這兩種觀點都有待考證。

虢公長父時期

[編輯]

虢公長父又稱虢厲公,主要活躍於周厲王時期,[26]擔任卿士之職。[27]周厲王時期,曾為西周南方屏障的鄂國國君鄂侯馭方聯合淮夷東夷發動大規模的叛亂,叛軍深入伊水洛水流域的西周腹地。周厲王調集西六師殷八師派虢公長父征討,甚至下達了「勿遺壽幼」的命令,但未能取勝。多虧大臣武公派屬下調動兵車百輛、甲士200、徒兵千人參與作戰,最終擊退聯軍,俘獲鄂侯,滅亡鄂國。[28][29]周厲王隨後又與虢公長父親自率兵征討淮夷至角(今江蘇省淮陰市南)、津(今江蘇省寶應縣南)、桐(今安徽省桐城市北)、遹(今安徽省霍邱縣西南),終於平定了這次叛亂。[30]這場戰爭自周厲王三年開始,[31]至周厲王十三年仍未結束,[30]曠日持久的戰爭極大的損耗了周王室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持續這場戰爭,周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壓榨國人,最終激發了國人暴動[32]而虢公長父作為這場戰爭的參與者和引發國人暴動的禍首,也背上了嬖臣的惡名。[27]

虢季子白和虢文公時期

[編輯]

虢季子白和虢文公都活躍於周宣王時期。虢季子白又稱虢宣公。[33]前823年,獫狁向西周發動大規模進攻,周宣王派尹吉甫擊退獫狁後,[34]又於前816年再次派虢季子白率軍攻打獫狁。虢季子白在洛水北岸大敗獫狁,斬首500人,俘獲50人。虢季子白在班師回朝舉行獻俘禮時,又命屬下不其[註 4]率兵追擊敗退至洛水的獫狁,取得勝利。此戰過後西周解除了獫狁之患,周宣王在太廟為虢季子白舉行了隆重的慶典來表彰他的功績,賞賜他馬匹、弓箭、彤矢和斧鉞並賜予其征討蠻夷的權力,此事跡都記載於《虢季子白盤銘文》中。[35][21]王國維考證《虢季子白盤銘文》與周宣王時的「十二年正月乙酉朔,三日得丁亥」相吻合,推斷此盤鑄造於周宣王時期;[36]但郭沫若推斷虢季子白盤鑄造於周夷王時期。[25]

虢文公在周宣王時期任卿士之職。[37]周宣王在位時,不到千畝(今山西省介休市南)舉行藉禮,虢文公曾勸諫周宣王,宣王不聽。[38][39]藉禮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種農業勞動開始前,由首領帶頭舉行儀式,耕種集體所有的藉田,具有鼓勵集體耕作的作用。西周時期,原本屬於集體所有的藉田,即公田變為天子、諸侯以及貴族私有,藉禮也成為在春耕、耨耘、收穫時,天子、公卿百官舉行儀式,監督和巡查庶人耕種、無償占有庶人勞動成果的一種活動。[21]有觀點認為,井田制在周宣王時期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公田被大量私有化,周宣王承認了既定事實,相關的藉禮也被取消。[40]

虢季子白盤 周宣王時期青銅器,一說為周夷王時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讒諛巧從的虢石父

[編輯]

虢石父又稱虢公鼓,[27]季嬴銅鬲銘文》作虢碩父,[41]主要活躍於周幽王時期。虢石父為人善於阿諛奉承並且貪圖財利,周幽王重用虢石父為卿士,國人都怨聲載道。虢石父又幫助周幽王廢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這激怒了申後之父申侯。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及繒國殺周幽王與伯服於驪山之下,西周滅亡。[42][43]西周的滅亡與虢石父的輔政不當有直接的責任,[27]但據《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前775年,虢石父攻滅了位於三門峽市的焦國,占據了它的城邑、封地和百姓,為虢國拓展了發展空間。[44]

擁立攜王的虢公翰

[編輯]

虢石父之後的虢國君主是虢公翰梁玉繩認為他可能為虢石父之子。[45]周幽王死後,申侯、繒侯及許文公申國擁立原來被廢的宜臼為周天子,即周平王。而虢公翰則在攜擁立周宣王之子余臣[註 5]為周天子,即攜王,形成二王並立的局面。[47]直到前750年,晉文侯攻殺攜王,才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面。[46]關於攜王被擁立的細節,史料多有矛盾不同之處。[註 6]虢公翰在不合時宜之時違背宗法制度擁立攜王,使周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公開化、尖銳化,惡化了周朝的統治形勢,也加快了平王東遷的速度。[13]

西虢東遷

[編輯]

西虢東遷後形成的南虢和北虢,地跨黃河兩岸,南虢稱上陽,北虢稱下陽,兩虢實為一國。但由於史料記載混亂,造成南虢和北虢之間存在許多爭議,其中南虢有虢叔、[48]虢仲封國、[49]西虢東遷[50]和北虢南遷[51]多種觀點;北虢又有虢仲封國、[48]東虢分支、[52]西虢東遷[51]和虢城公分支[53]多種觀點。最早辨明南、北二虢為一國的是清代學者趙一清,他指出下陽並非虢國國都,只是虢國的重要城邑。[54]王先謙指出陝縣與大陽隔河對岸,所以有上陽、下陽之分,又有南虢、北虢的稱呼。[55]對於東遷後的西虢,應稱其為上、下陽之虢;南、北之虢;平陸—陝縣之虢或三門峽之虢。[13]

關於西虢國東遷的原因,傳統的觀點認為是為規避犬戎等游牧民族的襲擾。而西虢東遷的時間,史學界有厲、宣之際、宣王或幽王時期和隨平王東遷三種觀點。持厲、宣之際西虢東遷的學者認為:1.三門峽虢國墓地最早的墓葬年代為宣、幽之際,而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及陶器帶有明顯的西周晚期的特徵,包括墓主去世前後不久鑄造的明器,有的銅器對應年代甚至在宣王之前。[56][57]2.王國維考證獫狁等游牧民族的東侵,在厲、宣之際是最為厲害的。[36]3.厲、宣之際關中地區頻發的旱災、[58][59]周王室統治重心向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王城公園附近)轉移以及對諸侯控制力減弱、[20]西虢故地政治、經濟、軍事和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都是西虢在厲、宣之際東遷的原因。[13]

持宣王或幽王時期西虢東遷的學者認為:1.李豐通過對三門峽虢國墓地銅器的分期研究,認為西虢在虢文公時期東遷。[60]2.雷學淇認為西虢東遷在周幽王時期虢人滅焦之後。[51]

持西虢隨平王東遷說的學者認為:1.《水經注·卷十八·渭水》引《太康地記》中明確記載了西虢國隨周平王東遷。[50]2.西周分封諸侯的目的在於「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西虢國的封地是抵禦西部少數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周天子是不會允許西虢國在周王室東遷之前遷移的。3.周宣王時期多次擊退游牧民族的進攻,締造了宣王中興,西虢國未受威脅到非東遷不可的地步。[61]4.俞偉超認為三門峽虢國墓地所出土的文物「形態變化不大,可見時代是很接近的」,其南的李家窯遺址文化層堆積不厚,可見延續的時間也不長,墓地和遺址所出土的器物和陶片「皆屬一般所推定的兩周之際的東西」,與古籍所記載的西虢隨平王東遷的史實相符。[62]5.李學勤認為「如果不能在三門峽虢國墓地中找到確切屬於西周的墓葬,還是要承認西虢隨平王東遷的記載」。[12]

西虢國東遷後,在故地存有支庶一族的小虢國,前687年被秦武公所滅。[63]

虢宣公子白鼎銘文拓片 虢宣公子白鼎,周宣王時期青銅器,一說為周夷王時期,現藏於北京頤和園管理處

中興之主虢公忌父

[編輯]

平王東遷後,因先前虢石父和虢公翰的所作所為,使周平王失去了對虢國君主的信任,取而代之的是幫助平王東遷立有大功的鄭國國君。鄭武公鄭莊公兩代國君在周平王時期都擔任卿士的職務。[64]前767年,鄭武公攻滅了位於河南省滎陽市的東虢國。[65]鄭莊公時期,他的過分專權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滿。前722年,鄭國國內發生共叔段之亂共叔段戰敗後他的兒子公孫滑逃到衛國。衛國率軍攻打鄭國,奪取了廩延(今河南省延津縣北),鄭莊公竟然調用周天子和虢國的軍隊攻打衛國南方邊境。[66]趁鄭國內亂,時任虢國君主的虢公忌父積極參與王政,得到了周平王的信任。前720年,周平王為限制鄭莊公的權力,想將鄭莊公的權力分與虢公忌父,卻遭到了鄭莊公的強烈抵制,由此發生了周鄭交質事件。周平王去世後,與鄭莊公不睦的周桓王準備將王室政務交給虢公忌父掌管,結果激怒了鄭莊公。鄭莊公命祭足率軍隊割取了溫地(今河南省溫縣)的麥子和成周的禾,由此周鄭兩國交惡。[64]經過多年的努力,虢公忌父於前715年終於被周桓王任命為右卿士。[67][68]

前718年,晉鄂侯去世,曲沃莊伯趁機發兵攻打晉國國都翼(今山西省翼城縣西)。周桓王命虢公忌父攻打曲沃莊伯,曲沃莊伯敗逃回曲沃。晉國國人立晉鄂侯之子光繼位,為晉哀侯。這是虢國國君首次奉周天子之命干涉晉國內政。[69]

虢公林父時的國力再衰

[編輯]

虢公忌父死後,虢公林父繼位。前707年,周桓王完全剝奪了鄭莊公主政的權利,鄭莊公於是不再朝見周天子。周桓王怒於鄭莊公的無禮,於同年秋聯合諸侯討伐鄭國。周桓王親自統帥中軍,虢公林父統帥右軍及、衛兩國軍隊,周公黑肩統帥左軍及陳國軍隊。而鄭國方面,鄭莊公採納子元的建議,使用魚麗之陣,由曼伯指揮右方陣,祭足指揮左方陣,原繁高渠彌帶領中軍護衛鄭莊公,雙方大戰於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東北)。鄭軍猛攻側翼的陳、蔡、衛的軍隊,諸侯聯軍不敵敗逃,繼而引發周軍的混亂。鄭莊公命兩翼部隊合攻周軍,周軍大敗,周桓王也被鄭將祝聃的箭射中肩膀。[70]繻葛之戰的失利標誌着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喪失,而周桓王不得不藉助虢國的力量施行天子的餘威,干涉其他諸侯國內政。[13]

前705年冬,晉國再次爆發內亂,曲沃武公誘殺晉小子侯。次年冬,周桓王派虢公林父討伐曲沃武公,曲沃武公敗退回曲沃,周桓王立晉哀侯之弟晉侯緡為晉國君主。[71]前703年,虢公林父再次聯合四國討伐曲沃武公。[72]

虢公林父曾在周桓王面前說大夫詹父的壞話,但周桓王沒有相信。前702年,詹父率領王師討伐虢公林父。同年夏,虢公林父被迫出奔至虞國,此後事跡不詳。[73]

亡國之君虢公丑

[編輯]

虢公林父之後在位的是虢國末代國君虢公丑。虢公丑在政治上重神輕民、殘暴昏庸,拜丹朱神請土和夜夢蓐收是兩個典型事例;軍事上他興師動眾、濫用武力,在位期間數次發動對外戰爭。[13]前673年,鄭厲公聯合虢公丑,幫助周惠王平定了王子頹之亂。[74]前664年,虢公醜奉周惠王之命討伐樊國,將前年背叛周惠王的樊仲皮押解至京師。[75][76]前660年,虢公醜在渭汭(今陝西省華縣渭河入河口地帶)擊敗犬戎。[77]前658年,虢公醜又在桑田(今河南省靈寶市境內)擊敗戎族。[78]而虢國與鄰國晉國的關係長期不睦是導致虢國滅亡最重要的原因。

前679年,曲沃武公攻滅晉侯緡,又用寶器賄賂周僖王,周僖王遂承認曲沃一支代替晉國國君成為諸侯,曲沃武公正式更名為晉武公,而此前屢次興兵討伐曲沃一支的虢國國君又轉而支持晉武公。[79][80]晉獻公繼位後,為徹底解決國內君位隱患,採納士蔿的建議,唆使諸公子誅滅游氏家族,然後將他們集中起來築城居住,最後派兵全部誅殺。[81]僥倖逃脫的公子出奔至虢國,在他們的教唆下,虢公醜於前668年兩次派兵攻打晉國,但未能取勝。[82][83]晉獻公在完全解除國內隱患後,決定滅亡虢國。前658年,晉獻公派大夫荀息屈地(山西省吉縣東北)出產的馬和垂棘出產的璧玉賄賂虞國國君,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虞公貪圖晉國的寶物,不顧宮之奇的勸諫,率軍回合晉國里克、荀息的軍隊,攻取了虢國的重鎮下陽,[84]隨後命瑕父呂飴甥駐紮於此。[85]而虢公醜不顧亡國的威脅,反而興兵攻打桑田的戎族。[78]前655年,晉獻公再次使用假道伐虢之計,向虞國借道。宮之奇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諫虞公,虞公不聽。同年冬,晉軍會和虞師奪取上陽,攻滅虢國,虢公醜出奔至東周京師。[註 7]歷經四百多年的虢國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晉國又以駐軍為名,趁機攻滅了虞國。[86]梁玉繩認為,晉獻公攻滅虢國之後,將土地賜予晉惠公之舅虢射作為食邑。虢射本為允姓,後因食邑於虢而以虢為氏。[87]

後續

[編輯]

虢國被晉國滅亡後,虢公丑出奔京師,又輾轉來到蘇國,最後客死於此。[88]為了防範虢、虞兩國遺民反抗,晉國將他們遷往山西省汾陽市陽城鄉一帶,強迫其築城居住。[89]這一支遷徙的虢族遺民,後來發展成為郭姓大族。[90]

春秋時期諸侯大國簡圖 其中標註的西虢即東遷後的南、北虢國

疆域

[編輯]

西虢國的疆域大體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岐山縣扶風縣、鳳翔縣境內。[2]漢書·地理志》中記載右扶風虢縣(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虢鎮),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南)也位於西虢境內,[91]而西虢國的始封地就在今寶雞市陳倉區虢鎮。[92]除文獻記載外,清道光年間虢季子白盤出土於寶雞縣虢川司、1974年師鼎、師望鼎即簋師臾鍾諸器出土於今扶風縣強家村、1975年公臣簋諸器出土於今岐山縣董家村、1991年虢仲鬲出土於今岐山縣京當鄉,以上足以證明。[2]

西虢東遷後的南、北虢國的疆域,可以根據史料的記載推斷出大致的範圍。南、北虢國的邊界東起河南省澠池縣。前763年,虢公丑為周惠王在玤建造行宮。周惠王感激虢公丑,便賞賜他酒泉的土地。[93]玤和酒泉均位於澠池縣境內;[94][18]後漢書》又記載:陸渾西有虢略地,[95]略為經略土地之意。陸渾西的虢略位於河南省嵩縣西北,但這一地區遠離虢國國都,期間又有崤山之險,虢國軍隊只是在此作戰,並非長期占領。[18]

南、北虢國的邊界西到今河南省靈寶市、陝西省華縣、潼關一帶。前658年,虢公丑在桑田擊敗戎族,桑田位於靈寶市境內。《左傳·僖公十五年》又記載(晉惠公)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河外指黃河在潼關由南北流向轉為東西流向後的黃河以南地區,在古代屬於靈寶縣。前660年,虢公醜在渭汭擊敗犬戎,渭汭即渭河在陝西省華縣的入河口地帶。這次戰爭由於犬戎入侵渭汭而引起,說明虢國的西部邊境在陝西省華縣、潼關一帶。[18]

南、北虢國的南界至今河南省盧氏縣。史料記載與虢國有密切關係的虢山[96]虢台虢台廟都位於盧氏縣。[97]南、北虢國的邊界北跨越黃河,到達今山西省平陸縣一帶,又稱下陽或北虢,是南、北虢國的重要城邑。南、北虢國東西跨度約200公里、南北長約100公里,按疆域來劃分屬於諸侯國中的中上等國家。[18][13]

經濟

[編輯]

三門峽地區自古以來是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武王克殷後,這裡又成為連接關東和關西兩大經濟區的樞紐。[98]西虢國東遷後形成的南、北虢國很好的利用了這一地利優勢來發展經濟。

農業

[編輯]

農業生產的進步首先表現在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西周至春秋時期常用的農具如鏟、錛、斧等,在南、北虢國都有發現。[13]李家窯虢國鑄銅作坊遺址曾出土過一批鏟范。[99]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有銅臿、銅錛、銅斧和銅削等,特別是M2009號虢仲墓出土的銅柄鐵削銅銎鐵錛,都是由隕鐵製成。這些生產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大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虢國人對農業知識也有了深刻的認識,表現在對墾耕時節及技術的總結。虢文公勸周宣王行藉禮的時候,向周宣王指出立春前后土壤、氣候的變化以及對春耕的把握,都是虢國人長期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的總結。[13]

此外,位於南、北虢國都城的李家窯遺址發現了窖穴式糧倉21座,面積達130平方米。[99]三門峽虢國墓地還發現了大量的狩獵工具,以骨鏃、銅鏃為主,以及青銅魚和馬、狗等牲畜遺骨,反映了南、北虢國的農業、狩獵業、漁業和畜牧業都非常發達。[13]

手工業

[編輯]

隨着農業水平的提高,虢國的手工業也得到了明顯的發展。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了大量的手工業生產工具,包括銅斧、錛、鑿、鑽、刻刀、三棱刮刀、錐等,特別是鐵錛等鐵製工具的出現,反映了虢國手工業的進步。冶鐵業、青銅製造業、玉器製造業、製陶業、骨器加工業、漆器製造業、黃金冶煉業、絲織業、麻紡織業以及造車業都在虢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3]

軍事

[編輯]

虢國崇尚武勇,從西周及春秋時期虢國頻繁地參與戰爭即可證明,而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大量軍事裝備展示了虢國的軍事水平。

西周及春秋時期車陣戰是戰爭的主要形式,戰車是軍隊的核心裝備。虢國擁有發達的造車技術,三門峽虢國墓地先後發現車馬坑8座,出土的戰車的轅、輪、箱、軸等為木質結構,各部位靠膠、筋、漆、革、鑿、柄連接在一起,戰車上配有青銅配件和裝飾。由於造車技術複雜,需要木工、漆工、革工、青銅工等多種手工業者的合作,而戰車的製造者和設計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數學力學幾何知識。

西周晚期人工冶鐵技術處於起步階段,而在M2001號虢季墓出土的虢季氏玉莖銅柄鐵劍和M2009號虢仲墓出土的銅內鐵援戈銅骹鐵葉矛,證明了虢國人已經掌握了先進的冶鐵和鑄造技術。[100]其中虢季氏玉莖銅柄鐵劍被確認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中華第一劍」。[101]

西周時期的鎧甲是把銅片甲或甲泡連綴在襯之上,穿着於前身。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鎧甲不但有以銅甲泡為主體結構的鎧甲,還有以蚌甲泡為主體結構的鎧甲;不僅有人體鎧甲,還有馬匹鎧甲。[100]1991年,在M2009號虢仲墓又出土了皮馬夾和盾牌,這些都是屬於防護性的軍事裝備。[102]

虢季子白盤銘文拓片

文化

[編輯]

青銅文化

[編輯]

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有大量的青銅器,不僅數量巨大,而且品種齊全,按照用途可分為生產工具、兵器、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器、馬器、棺器和其他器物等七類。生產工具包括斧、錛、鑿、鑽、刻刀、三棱刮刀、錐等;兵器包括戈、矛、劍、鏃、盾鍚等;飪食器包括等;酒器包括方彝等;水器包括等;樂器包括編鐘等;車器包括轄、鑾鈴、軛飾等;馬器包括銜、鑣、獸面紋鈴、節約、絡飾、帶扣、小腰、環、游環等;棺器包括棺環、小鈴、青銅魚、雙龍紋圓形飾、翣殘片等;其他器物包括鏡、小罐等。[103][13]鑄造工藝均採用當時先進的渾鑄法分鑄法[104]這些青銅器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是虢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3]

玉文化

[編輯]

除青銅器外,三門峽虢國墓地還出土有大量的玉器,根據用途可分為禮器、佩飾、殮玉、棺飾、用具和其他飾件等六類。禮器包括等;佩飾分為組佩飾和單體佩飾;殮玉包括瞑目綴玉、手握玉、口琀玉、腳趾夾玉、踏玉等;用具包括韘、觽、刀、匕等;其他飾件包括獸形飾、獸首形飾、小環、玉管、柄形器等。[103]根據材料可分為軟玉(包括青玉白玉青白玉黃玉碧玉等)、岫玉碧石綠松石瑪瑙等。[105]其中在M2001號虢季墓出土的虢季氏綴玉面罩虢季氏玉佩組飾擁有極高的價值。[106]玉器被廣泛的用於虢國的祭祀、喪葬和裝飾等領域,而用玉的多少、佩戴的複雜程度以及長短成為區別貴族身份的標誌。[105]

書法

[編輯]

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文物中帶有銘文的共84件,約2000餘字;玉片10個,共25字,從字體來劃分均屬於大篆。青銅器的金文用筆圓潤勻稱,筆劃粗細基本一致,體現了西周晚期的字體特點。其中在M2009號虢仲墓出土的玉遣冊,「南中」二字由毛筆墨書,填補了西周無大篆真跡的空白。[107]

音樂

[編輯]

在M2001號虢季墓出土的虢季編鐘,由8件甬鍾構成,從造型、紋飾、銘文到音樂性能,典型的體現了西周中晚期編鐘的風格。經專家測定,虢季編鐘能構成相當準確的「宮、角、徵、羽」音列。[108]而在M2009號虢仲墓出土的兩套編鐘,一套為8件甬鍾,一套為8件紐鍾,是目前中國出土年代最早的兩套編鐘。[109]

外交

[編輯]

與周王室的關係

[編輯]

虢國君主與周王室的關係極為密切,虢國的歷代君主大多在周天子手下擔任要職,其中有擔任卿士的虢叔、虢公長父、虢文公、虢石父、虢公忌父和虢公林父;虢季氏家族擔任師氏、宮人等。[21]虢國君主輔佐周天子執政、抵禦外敵侵擾、平定國內叛亂,對周王室的政權鞏固和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衰落也對緊密追隨周天子的虢國產生了負面影響。[110]

與晉國的關係

[編輯]

南、北虢國與晉國不但同為姬姓諸侯,又同為鄰國,但兩國長期不睦。主要在於南、北虢國君主屢次奉行周天子之意,干涉曲沃代翼。肇自晉君晉昭侯將曲沃封於其叔成師後,七十年間便開始了曲沃小宗與晉國大宗對君位的爭奪,而虢公忌父、虢公林父和虢公丑三代君主奉周天子之命屢次率軍討伐曲沃。曲沃代翼後,晉國在曲沃系君主晉武公、晉獻公的統治下迅速強大,而長期不睦的虢晉邦交,為虢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13]

與其他諸侯國的關係

[編輯]

虢國與其他諸侯國的關係主要表現在通婚上。虢國君主和貴族嚴格遵守同姓不婚的原則,主要與己姓的蘇國、姞姓噩國姜姓齊國嬴姓梁國通婚,這在三門峽虢國墓地中出土的青銅器的金文上都有記載。[111]

與游牧民族的關係

[編輯]

虢國與許多游牧民族長期處於敵對關係,例如淮夷、犬戎、獫狁等,而西虢東遷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規避犬戎等游牧民族的襲擾,長期與游牧民族的交戰也損害了虢國的國力。[13]

遺址及墓葬

[編輯]

都城遺址

[編輯]

南、北虢國都城上陽所在地李家窯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澗河北岸的台地上,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350米,面積52萬平方米,由城垣、城壕、宮城、宮殿以及制骨、製陶、鑄銅作坊和糧倉等組成。[112]1956年,三門峽虢國墓地被發現後,考古隊多次調查陝縣至平陸一帶,共發現三處與三門峽虢國墓地同時代的遺址:位於陝縣東南4.5公里的李家窯遺址、三門峽虢國墓地以北的上村嶺遺址和平陸縣東北3.5公里的盤南村遺址,其中李家窯遺址被推斷為最有可能是虢國都城上陽的所在地。但由於未能發掘宮殿、城牆等標誌性建築遺址,學術界對於此觀點存在爭議。[56]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再次對李家窯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城垣、城壕、宮城、宮殿等建築遺址,確認了李家窯遺址所在地為南、北虢國國都上陽。[113]1963年6月,李家窯遺址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2]

墓葬

[編輯]

三門峽虢國墓地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北上村嶺一帶,南北長590米,東西寬550米,占地32.45萬平方米。從1956年發現至今,該墓地先後經過五次鑽探、兩次大規模發掘,探明各類遺址800餘處,已發掘清理了250多座墓葬、7座車馬坑和3座馬坑,出土文物近3萬件。其中M2001號虢季墓和M2009號虢仲墓因其出土文物數量多、價值高和墓主人的級別高,分別被評為1990年、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14]

西周至春秋時期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家族,三門峽虢國墓地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聚族而居,墓地的墓葬嚴格遵守周禮中的列鼎制度昭穆制度。列鼎制度是根據死者生前不同的社會地位,隨葬不同數量的青銅禮樂器。分為九鼎的國君;七鼎的國君、太子;五鼎的國君夫人、卿大夫;三鼎的貴族夫人、士大夫;一、二鼎的貴族家族成員、破落貴族;無鼎的貴族家庭一般成員、已破產貴族。墓葬的分級是宗法制社會等級關係的現實體現。昭穆制度是根據血緣關係,按照左昭右穆的順序對於墓葬進行排列。第一個葬於此墓的家長居最北部的中央,子輩為昭,居於家長南部的左邊;孫輩為穆,居於家長南部的右邊,以後各代依次序由北向南排列。由於子孫的繁衍,家族的墓葬逐漸形成三角形。此外在三門峽虢國墓地還發現了70多個祭祀坑,都是虢國貴族祭祀祖先留下的痕跡。三門峽虢國墓地的葬制反映了虢國貴族遵守西周的宗法制度、禮樂制度家族制度[13]

三門峽虢國墓地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且保存完好的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邦國公墓。1996年12月,三門峽虢國墓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4]

君主列表

[編輯]
稱號 別稱 官職 出身與關係 相關文物 備註
1 虢叔 卿士 王季第三子
周文王同母弟
虢仲之弟
西虢國與東虢國開國國君有爭議,一說虢叔被封於東虢國,虢仲被封於西虢國。
2 郭叔 一作虢叔
世系待考
3 虢城公 一說名遣[14] 師保 班簋 一說虢城公為東虢國之君。[17]
世系待考
4 虢公長父 墨子·卷一·所染》作虢厲公 虢仲 長父 卿士 虢仲盨
虢仲鬲
公臣簋
一說三門峽虢國墓地中M2009虢仲墓的墓主為虢公長父。[32]
5 虢宣公 虢季子白 虢季 子白 虢季子白盤
虢宣公子白鼎
一說虢季子白為虢宣公之子;[115]虢季子白為虢文公。[12]
6 虢文公 虢季 卿士 虢季鼎
虢季盨
一說三門峽虢國墓地中M2001虢季墓的墓主為虢文公。[116]
7 虢石父 一作虢石甫
呂氏春秋·卷二·仲春紀·當染》作虢公鼓
《季嬴銅鬲銘文》作虢碩父
石父 卿士 季嬴銅鬲
虢碩父銅簠
8 虢公翰 一說為虢石父之子
9 虢公忌父 忌父 右卿士
10 虢公林父 虢仲 林父 卿士
11 虢公醜 虢叔 前655年被晉國所滅。

相關條目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記載虢叔受封於西虢,虢仲受封於東虢的資料有:《左傳正義·僖公五年》引賈逵曰:虢仲封東虢,制是也。《國語注·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衰》:東虢也,虢仲之後,姬姓也。《水經注·卷十八·渭水》引《太康地記》:(雍縣故地)…虢叔之國矣,有虢宮,平王東遷,叔自雍之上陽,為南虢矣。《史記正義·秦本紀》引《輿地誌》:此虢,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史記集解·周本紀》引韋昭曰:文公,虢叔之後,西虢也。《太平寰宇記·卷三十·關西道六·鳳翔府》:鳳翔府虢縣,古虢國之地也,即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元和郡縣誌·卷二·關內道二·鳳翔府》:虢縣,次畿。北至府三十里。古虢國,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李學勤認為:西周時期有兩個虢國,始封是文王兩弟虢仲、虢叔。虢仲封東虢,在今河南滎陽;虢叔封西虢,在今陝西寶雞東。[12]梁寧森、鄭建英的《虢國研究》一書認為:西虢所處戰略地位重要,承擔的任務特殊性的需要,始封君只能是一位與周王室關係密切,德高望重,能征能戰的人物,這位人物也只能是虢叔,而非虢仲。[13]
  2. ^ 記載虢叔受封於東虢,虢仲受封於西虢的資料有:《後漢書·卷一百零九·郡國一·司隷》:滎陽有虢亭,虢叔國。《左傳正義·隱公元年》引杜預曰:虢叔,東虢君也,恃岩險而不修德,鄭滅之…虢國今滎陽縣。《太平御覽·卷一百五十九·州郡部五》、《太平寰宇記·卷六·河南道六·虢州》引《帝王世紀》:封虢叔於東虢,即城皋是也。《史記正義·鄭世家》引《括地誌》:洛州汜水縣,古東虢叔之國,東虢君也。《國語注·周語上·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引賈逵曰:文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後,為王卿士。《史記集解·周本紀》引賈逵曰:文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後。郭沫若贊同此說,他認為虢文公是西虢之君的後裔,而西虢的始封君則是賈逵所說的虢仲。[14]
  3. ^ 本條目的虢國均指西虢國和西虢東遷後的南、北虢國,為省略簡稱為虢國。
  4. ^ 一說不其即秦莊公,見楊寬所著《西周史》第572頁。[21]
  5. ^ 關於攜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記載其為周幽王之弟,[46]而《古本竹書紀年》中又記載攜王為西周某位君王之子,[47]據此推斷攜王為周宣王之子。
  6. ^ 見攜王條目。
  7. ^ 《古本竹書紀年·晉紀》記載為虢公丑出奔至衛國。[8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陳槃.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 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11月: 第304頁至第305頁. ISBN 9787532553112. 
  2. ^ 2.0 2.1 2.2 2.3 2.4 2.5 蔡運章. 《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三》. 鄭州市: 《中原文物》1996年第二期. 1996年. 
  3. ^ 3.0 3.1 王嬌. 《释“虢”》. 銅仁市: 《銅仁學院學報》2011年第六期. 2011年. 
  4. ^ 4.0 4.1 李其甫; 李大力. 《虢国始封时限之我见》. 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 《三門峽虢國文化探秘》. 2005年. 
  5. ^ 《春秋左傳注·僖公五年》:西虢,金文稱為城虢,有城虢仲簋出於鳳翔可證。
  6. ^ 陳夢家. 《西周青铜器断代(六)》. 北京市: 《考古學報》1956年第四期. 1956年. 
  7. ^ 《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二·以國為氏·周同姓國》:春秋有郭(虢)公,遂以為氏。公羊曰虢謂之郭,聲之轉也,或言虢為晉所滅,虢公丑奔周遂為郭氏。
  8. ^ 《左傳·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於盟府。《左傳正義·僖公五年》引馬融曰:虢叔,同母弟;虢仲,異母弟。
  9. ^ 《國語·晉語四·胥臣論教誨之力》:(周文王)事王不怒,孝友二虢…詢於「八虞」,而咨於「二虢」。
  10. ^ 《新序·卷五》:武王學乎郭叔。
  11. ^ 《白虎通·卷四·辟雍》:周公師虢叔。
  12. ^ 12.0 12.1 12.2 12.3 李學勤. 《三门峡虢国墓新发现与虢国史》. 北京市: 《中國文物報》1991年2月3日. 1991年2月3日.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梁寧森; 鄭建英. 《虢国研究》. 鄭州市: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6月: 第78頁至第212頁. ISBN 9787215062559. 
  14. ^ 14.0 14.1 14.2 郭沫若. 《班簋的再发现》. 北京市: 《文物》1972年第九期. 1972年. 
  15. ^ 《孔從子·禮義》:昔者虢叔、閎夭、太顛、散宜生、南宮适,五臣同寮比德以贊文武,及虢叔死,四人者為之服朋友之服。鄭玄註:庶幾輔佐武王,蹈有天祿,虢叔先死,故曰四人。
  16. ^ 《逸周書·王會》:堂下之東面,郭叔掌為天子菉幣焉,絻無繁露。
  17. ^ 17.0 17.1 梁寧森. 《试论班簋所属时代兼及虢城公其人》. 新鄉市: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六期(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年.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李久昌. 《虢国史迹考略》. 三門峽市: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一期. 2004年. 
  19. ^ 朱鳳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7月: 第363頁. ISBN 7805049602. 
  20. ^ 20.0 20.1 20.2 任偉. 《西周封国考疑》. 北京市: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年5月: 第237頁、第240頁、第243頁. ISBN 7801902386.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楊寬. 《西周史》. 上海市福建中路193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4月: 第271頁、第367頁、第571頁、第572頁. ISBN 7208045380. 
  22. ^ 《今本竹書紀年·周紀》:(周懿王)二十一年,虢公帥師北伐犬戎,敗逋。
  23. ^ 《今本竹書紀年·周紀》:(周夷王)七年,虢公帥師伐太原之戎,至於俞泉,獲馬千匹。
  24. ^ 蔡運章. 《西虢史迹及相关问题—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四》. 鄭州市: 《中原文物》特刊. 1996年. 
  25. ^ 25.0 25.1 郭沫若. 《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北京市: 科學出版社. 1957年. 
  26. ^ 《墨子·卷一·所染》:厲王染於厲公長父、榮夷終。
  27. ^ 27.0 27.1 27.2 27.3 《呂氏春秋·卷二·仲春紀·當染》:周厲王染於虢公長父、榮夷終;幽王染於虢公鼓、祭公敦,此四王者,所染不當,故國殘身死,為天下僇。高誘註:厲王,周夷王之子,名胡,虢、榮二卿士也。
  28. ^ 李先登. 《禹鼎集释》. 北京市: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1984年. 
  29. ^ 《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厲王無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
  30. ^ 30.0 30.1 馬承源. 《关于翏生盨和者减钟的几点意见》. 北京市: 《考古》1979年第一期. 1979年. 
  31. ^ 《今本竹書紀年·周紀》:(周厲王)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長父伐之,不克。
  32. ^ 32.0 32.1 蔡運章. 《论虢仲其人─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一》. 鄭州市: 《中原文物》1994年第二期. 1994年. 
  33. ^ 陳世輝. 《虢宣公子白鼎略记》. 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考古通訊》1958年第八期. 1958年. 
  34. ^ 見《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六月》。
  35. ^ 康少峰. 《兮甲盘铭文考释三则》. 寶雞市: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2年第一期(社會科學版). 2012年. 
  36. ^ 36.0 36.1 王國維. 《观堂集林》.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59年6月: 第603頁. 
  37. ^ 《史記集解·周本紀》引賈逵曰:文公,文王母弟虢仲(應為虢叔)之後,為王卿士也。
  38. ^ 《史記·卷四·周本紀》:宣王不修籍於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
  39. ^ 見《國語·卷一·周語上·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
  40. ^ 王連升; 張榮明. 《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先秦卷》. 太原市: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6月: 第195頁. ISBN 7544009319. 
  41. ^ 王龍正; 趙成玉. 《季嬴铜鬲与虢石父及虢国墓地年代》. 北京市: 《中國文物報》1998年11月4日. 1998年11月4日. 
  42. ^ 《史記·卷四·周本紀》: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
  43. ^ 《國語·卷七·晉語一·史蘇論驪姬必亂晉》:褒姒有寵,生伯服,於是乎與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
  44. ^ 《今本竹書紀年·周紀》:(周幽王)七年,虢人滅焦。
  45. ^ 《漢書人名表考》:竹書其時有虢公翰,又未知與石甫何屬,或謂翰其子也。
  46. ^ 46.0 46.1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系年·第二章》:周幽王取(娶)妻於西申,生坪(平)王,王或(又)取(娶)孚(褒)人之女,是孚(褒)姒,生白(伯)盤。孚(褒)姒辟(嬖)於王,王與白(伯)盤迖(逐)坪(平)王,坪(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坪(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白(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者(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於虢(攜?),是攜惠王。立廿(二十)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攜?)王於虢(攜?)。
  47. ^ 47.0 47.1 《通鑑外紀·卷三下·周紀一》引《竹書紀年》:幽王死,申侯、魯侯(應為繒侯)、許文公立平王於申,虢公翰立王子余,二王並立。
  48. ^ 48.0 48.1 《左傳正義·僖公五年》引馬融曰:虢仲封下陽,虢叔封上陽。
  49. ^ 《水經注·卷四·河水》:虢仲之所都,爲南虢。
  50. ^ 50.0 50.1 《水經注·卷十八·渭水》引《太康地記》:(雍縣故地)…虢叔之國矣,有虢宮,平王東遷,叔自雍之上陽,為南虢矣。
  51. ^ 51.0 51.1 51.2 《竹書紀年義證》:西虢之君石甫,為王卿士,讒諛巧從,滅焦而遷於河北之下陽,是為北虢…桓王時,虢仲為王卿士,因下陽阻於大河,行有不利,乃以上陽為下都,時往居之,是為南虢。
  52. ^ 郭沫若. 《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 北京市: 《文物》1959年第一期. 1959年. 
  53. ^ 戚桂宴. 《班簋铭文补释》. 北京市: 《中國古文字學第四屆年會(油印本)》. 1981年. 
  54. ^ 《水經注釋·卷四》:下陽,虢邑,在河東大陽縣。《穀梁傳》僖公二年虞師、晉師滅夏陽(下陽),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下陽)也…下陽者,虞虢之塞邑也,滅夏陽(下陽)而虞、虢舉也。
  55. ^ 《漢書補註·卷二十八上》:陝與大陽夾河對岸,故有上陽、下陽之分,亦有南虢、北虢之稱,實一虢也。
  56. ^ 56.0 56.1 中國考古研究所. 《上村岭虢国墓地》. 北京市: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57. ^ 林壽晉. 《上村岭发掘的学术贡献》.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78年第九卷上冊. 1978年. 
  58. ^ 《詩經正義·雲漢》:宣王遭旱,非止一年,故皇普謐以旱積五年。
  59. ^ 《太平御覽·卷八百七十九·咎徵部六》引《隨巢子》:幽、厲之時,天旱地坼。
  60. ^ 李豐. 《虢国墓地铜器群的分期及其相关问题》. 北京市: 《考古》1988年第十一期. 1988年. 
  61. ^ 寧會振. 《上村岭虢国墓地时代刍议》. 鄭州市: 《華夏考古》2000年第三期. 2000年. 
  62. ^ 俞偉超. 《上村岭虢国墓地新发现所揭示的几个问题》. 北京市: 《中國文物報》1991年2月3日. 1991年2月3日. 
  63. ^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五·陝西四·鳳翔府》:桃虢城,在(寶雞)縣東五十里。古虢君之支屬也。《史記》:秦武公十一年,滅小虢。即此地矣。
  64. ^ 64.0 64.1 《左傳·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65. ^ 《今本竹書紀年·晉紀》:(周平王)四年,鄭人滅虢。
  66. ^ 《左傳·隱公元年》:鄭共叔之亂,公孫滑出奔衛。衛人為之伐鄭,取廩延。鄭人以王師、虢師伐衛南鄙。
  67. ^ 《左傳·隱公八年》:夏,虢公忌父始作卿士於周。
  68. ^ 《左傳·隱公九年》:鄭伯為王左卿士。
  69. ^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鄂侯六年卒。曲沃莊伯聞晉鄂侯卒,乃興兵伐晉。周平王(應為周桓王)使虢公將兵伐曲沃莊伯,莊伯走保曲沃。晉人共立鄂侯子光,是為哀侯。
  70. ^ 《左傳·桓公五年》: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蔡人、衛人屬焉;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鄭子元請為左拒以當蔡人、衛人,為右拒以當陳人,曰:「陳亂,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顧之,必亂。祭、衛不枝,固將先奔,既而萃於王卒,可以集事。」從之。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戰於繻葛,命二拒曰:「旝動而鼓。」蔡、衛、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
  71. ^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晉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誘召晉小子殺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於曲沃,乃立晉哀侯弟緡為晉侯。
  72. ^ 《左傳·桓公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
  73. ^ 《左傳·桓公十年》:虢仲譖其大夫詹父於王。詹父有辭,以王師伐虢。夏,虢公出奔虞。
  74. ^ 《左傳·莊公二十一年》:春,胥命於弭。夏,同伐王城。鄭伯將王,自圉門入,虢叔自北門入,殺王子頹及五大夫。
  75. ^ 《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樊皮叛王。
  76. ^ 《左傳·莊公三十年》:春,王命虢公討樊皮。夏四月丙辰,虢公入樊,執樊仲皮,歸於京師。
  77. ^ 《左傳·閔公二年》:春,虢公敗犬戎於渭汭。
  78. ^ 78.0 78.1 《左傳·僖公二年》:虢公敗戎於桑田。
  79. ^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晉侯二十八年,曲沃武公伐晉侯緡,滅之,盡以其寶器賂獻於周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於是盡並晉地而有之。
  80. ^ 《左傳·莊公十六年》: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
  81. ^ 《左傳·莊公二十五年》:晉士蒍使群公子盡殺游氏之族,乃城聚而處之。冬,晉侯圍聚,盡殺群公子。
  82. ^ 《左傳·莊公二十六年》:秋,虢人侵晉。冬,虢人又侵晉。
  83. ^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晉武公)九年,晉群公子既亡奔虢,虢以其故再伐晉,弗克。
  84. ^ 《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乃使荀息假道於虞…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宮之奇諫,不聽,遂起師。夏,晉里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
  85. ^ 85.0 85.1 《古本竹書紀年·晉紀》:晉獻公十有九年,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丑奔衛(應為晉獻公二十二年,虢公丑亡國後出奔)。獻公命瑕父、呂甥邑於虢都(應為下陽)。
  86. ^ 《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弗聽,許晉使…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
  87. ^ 《漢書人名表考》:虢射,惠公舅。考惠公母小戎子是允姓,疑射以戎人事晉,食采於新滅之虢,遂以為氏也。
  88. ^ 《史記集解·晉世家》引皇覽:虢公冢在河內溫縣郭東,濟水南大冢是也。其城南有虢公臺。
  89. ^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一·河東道二·汾州 嵐州》:板谷,在縣東北三十八里。虞、虢二城,相傳,晉滅虞、虢,遷其人於此,築城以居之。
  90. ^ 曹文東. 《郭姓源流考》. 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虢國墓地的發現與研究》. 2000年: 第245頁. ISBN 9787801493514. 
  91. ^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右扶風…虢(縣),有黃帝子、周文武祠。虢宮,秦宣太后起也。弘農郡…西虢在雍州。
  92. ^ 《史記正義·周本紀》引《括地誌》:虢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十里。
  93. ^ 《左傳·莊公二十一年》:王巡虢守。虢公為王宮於玤,王與之酒泉。
  94. ^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玤,春秋虢邑,在今河南澠池縣界。
  95. ^ 《後漢書·卷一百零九第十九·郡國一·司隷》:陸渾西有虢略地。
  96. ^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盧氏縣,春秋西虢(應為南、北虢)邑。虢山,在河南盧氏縣東北半里許,世傳虢公初都於此。
  97. ^ 《盧氏縣誌·光緒十八年》:虢台,世傳春秋時虢國在此建有行宮,虢君逢夏來此避暑。虢台廟,在虢台,康熙二十四年重修,周虢仲封此(應為西虢遷於此),土人立廟祀之。
  98. ^ 李健超. 《三门峡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 《三門峽旅遊開發文集》. 1995年. 
  99. ^ 99.0 99.1 李家窯遺址考古隊. 《三门峡发现周代窖仓和铸铜作坊》. 北京市: 《中國文物報》1991年5月19日. 1991年5月19日. 
  100. ^ 100.0 100.1 張彥修. 《虢国人素质考》. 新鄉市: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二期(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年. 
  101. ^ 王斌. 《虢季氏铁剑的制作工艺之我见》. 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虢國墓地的發現與研究》. 2000年: 第169頁. ISBN 9787801493514. 
  102.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 《虢国墓地发掘又获重大发现》. 北京市: 《中國文物報》1992年2月2日. 1992年2月2日. 
  103. ^ 103.0 103.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 《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 北京市: 文物出版社. 1999年12月. ISBN 7501011893. 
  104. ^ 吳坤儀;苗長興; 郭移洪;王斌. 《虢国墓出土青铜器铸造工艺分析与研究》. 北京市: 《經濟日報》1991年1月20日. 1991年1月20日. 
  105. ^ 105.0 105.1 蘭花巧. 《西周晚期用玉的认识—浅谈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 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虢國墓地的發現與研究》. 2000年: 第258頁、第263頁. ISBN 9787801493514. 
  106. ^ 毛銘三. 《虢国墓地考古的重大发现》. 北京市: 《經濟日報》1991年1月20日. 1991年1月20日. 
  107. ^ 師安衷. 《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发现》. 三門峽市: 《三門峽日報》1992年11月16日. 1992年11月16日. 
  108. ^ 薛琴娜; 辛娜娜. 《浅析虢季编钟》. 北京市: 《科技創新導報》2008年第三十二期. 2008年. 
  109. ^ 侯俊傑; 王建明. 《三门峡虢国墓地2009号墓获重大考古成果》. 北京市: 《光明日報》1999年11月2日. 1999年11月2日. 
  110. ^ 劉社剛. 《试论虢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鄭州市: 《中州今古》2003年第二期. 2003年. 
  111. ^ 劉社剛. 《铭记虢国对外联姻的青铜器》. 北京市: 《中華文化畫報》2010年第九期. 2010年. 
  112. ^ 112.0 112.1 李家窑遗址. 三門峽市湖濱區人民政府. 2012年3月19日 [2013年5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6月3日) (中文(簡體)). 
  113. ^ 李家窯遺址考古隊. 《河南三门峡发现虢都城上阳城》. 北京市: 《中國文物報》2001年1月10日. 2001年1月10日. 
  114. ^ 114.0 114.1 李清麗. 《精美绝伦的虢国玉器》. 石獅市: 《東方收藏》2011年第十二期. 2011年. 
  115. ^ 吳鎮烽. 《金文人名汇编(修订本)》.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6年: 第379頁. ISBN 7101047114. 
  116. ^ 蔡運章. 《虢文公墓考─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二》. 鄭州市: 《中原文物》1994年第三期. 1994年.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