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潘漠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潘漠华(1902年—1934年12月24日),浙江宣平(今武义)人,一名,又名恺尧。中国近代诗人。

生平

[编辑]

1921年10月,经他倡议,和同学汪静之、柔石、魏金枝等发起,组织了杭州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晨光社”,朱自清、叶圣陶、刘延陵三位老师还被聘为顾问。他们以《新浙江报》的“晨光”副刊为阵地,经常发表新文学作品,在当时的杭州文学界,有很大影响。

1920年开始写作,1922年3月底,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结成湖畔诗社,编辑出版《湖畔》诗集,为中国第一个新诗社[1],后写小说,著有《雨点集》[2]。1924年8月,潘漠华考入北京大学一院(文学院)预科,后升入一院外国文学系学习。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罢课和集会游行。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在《京报》副刊等多种报刊上发表评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秋,潘漠华毅然离开北大,南下武汉,在北伐先遣军第三十六军,任该军第二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组织科长等职,随军沿京汉路北上,到郑州。

1927年四一二后,潘漠华所在部队停止了北进,回师武汉。期间,他参与主持欢迎由上海转移到武汉的浙江籍革命同志的欢迎会,并亲赴汉口邀当时的《民国日报》总编辑沈雁冰到会讲话。七一五,宁汉合流,形势日益紧迫,潘漠华离开北伐军,从武汉经上海潜回杭州。

1927年10月,潘漠华在杭州被捕,关押在杭州公安局的柴木巷拘留所。经他在浙一师的老师许宝驹出面保释,得以获救。出狱后,他回到宣平上坦,继而又因宣平党内同志被捕而暂时避居于冷泉岩。

1928年春夏之交,潘漠华离开宣平,转辗于上海、厦门等地。1929年初,宣平农民暴动遭国民党省防军镇压,全县被捕者达100多人,县委、区委领导人被悬赏通缉。

1929年9月,他化名田言到河南省立开封师范学校省立河南大学任讲师、教授[3]。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化名潘模和,转移到沧州省立二中任教职,1933年12月,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时被捕[4]

1934年12月24日,历经酷刑,病死狱中[5]

参考

[编辑]
  1. ^ 杨建新主编. 浙江文化地图 第3册 人文化成 浙江名人文化.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12: 144. ISBN 978-7-5514-0019-0. 
  2. ^ 蔡智敏. 中外微型诗鉴赏.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6.08: 34. ISBN 978-7-5568-1301-8. 
  3. ^ 黄韬刘绍唐. 民国人物小传 第13册.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6.07: 362. ISBN 978-7-5426-5572-1. 
  4. ^ 刘卫东主编. 河南大学百年人物志.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08: 322. ISBN 978-7-5649-0858-4. 
  5. ^ 郑绩著. 浙江现代文坛点将录. 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4.08: 248. ISBN 978-7-5110-1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