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汉服: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名称由来暨涵義演變:​ 內容擴充 修飾語句
无编辑摘要
标签加入博客链接 检查外部链接 增加广告宣传内容 添加文件 image 圖像檢查
第1行: 第1行:
{{不是|唐裝}}
{{pp-dispute|expiry=2014-08-31T18:56:29+00:00}}
[[File:xuanyuanhuangdi.jpg|thumb|250px|身着汉服的轩辕黄帝([[山东]][[济宁]][[东汉]][[武梁祠]]的石刻像)]]
{{Infobox East Asian
[[File:Han clothing Hanfu movement.jpg|thumb|250px|当代汉服]]
|title=汉服
'''汉服''',即'''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4%E5%B8%9D%E7%BA%AA%E5%85%83 黄帝纪元]</ref>)至[[明朝|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近四千年中,以[[汉族]](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ref>陳致平《中華通史》P.20:「先秦上古時期稱為華夏族,秦漢以後稱為漢族」</ref>,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ref>{{cite web | title=漢服的盛衰存亡 | url=http://paper.wenweipo.com/2006/04/08/OT0604080002.htm| }}</ref>
|img=Hanfu man and lady.jpg
|imgwidth=300
|caption=「汉服」,左为女装(襖裙、褙子),右为男装(道袍)
|sort=
<!-- 中文 -->
|tradchi=漢服
|simpchi=汉服
|zhuyin=ㄏㄢˋ ㄈㄨˊ
|pinyin=hàn fú
|typy=hàn fú
|wg=
}}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ref>新華網2010年07月01日[http://www.cns.hk:89/hwjy/2010/07-01/2376004.shtml 品漢服之美: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ref>,是汉民族传承五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以《[[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体现了汉族千年不变的民族特色,并通过周礼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字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华夏的冠服制度。<ref>《続日本紀》:“初令天下百姓右衽。”</ref>
'''汉服''',即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曾称'''汉衣冠'''、'''汉装'''、'''衣冠'''、'''中国衣冠'''、'''华服'''等,被稱為是发展以及传承了四千多年的服饰体系<ref>王芙蓉:《“汉服运动”研究》,《服饰导刊》2012年第2期</ref>。


汉服包括衣服、冠帽、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20多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的美誉,反映了[[汉族]]的文化礼仪,汉文明的核心是礼仪文化,而礼仪文化植根于服制,正如[[孔子]]所著《易·系辞传》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繫带、宽袖,又以盤领、圓領等为其有益补充,一般不在顯眼處使用[[扣子]](至明代才开始於部份款式的服装顯眼處上使用鈕扣)。
== 名称由来與有關記載 ==


滿清初期,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即所謂“留頭不留髪,留髪不留頭”,嚴厲禁止人民穿着汉服,殺害大批拒絕剃髮易服者,从此汉服从人民生活中消失。当代,社会上重新出现了[[汉服复兴运动|复兴汉服]]的势头,希望透過復興漢服讓國人認識自身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漢服」常指「當時漢族日常穿著」以及「漢人服飾」,一般情況下是在提到漢人與外族的服飾文化差異時用到:


== 名称由来 ==
目前已知对于“汉服”一词最早的文物记载,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ref>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研研究所编:《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ref>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西汉蔡邕的《独断》:“通天冠: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礼》无文。”<ref>(汉)蔡邕:《独断》卷下页10,《左氏百川学海》第3册甲集三,武进陶氏涉园影印宋咸淳本1927年</ref>最早的正史记载,是东汉的《汉书》:“(龟兹公主)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ref>《汉书》卷96下,中华书局1999年,第2885页</ref>。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特别是以《[[周礼]]》《[[仪礼]]》《[[礼记]]》为基础的儒家礼典,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周礼所制定。<ref>司马迁,西汉,《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ref>“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ref>《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车,服周之冕。”</ref>《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可知中国古称华夏,乃基於衣冠禮樂文明而得名,尤以衣冠制度之完善,及禮樂制度之。「服章」乃君臣位階識別之衣裝。故各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服最初是异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唐代]][[敦煌]]被[[吐蕃]]占领,汉人被迫从夷俗,只有祭祖时才忍悲含恨穿上汉服,“遗衣整巾潜泪垂,誓心密定归分记”,设法回归唐朝。<ref>白居易,《缚戎人》</ref><ref>《唐书》第216卷下</ref>吐蕃汉人沿袭汉服保持民族气节和习俗,保持和唐朝的联系。<ref>翟理斯,《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通报》第7卷第559页</ref>宋元明以降,异族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国服]],如“[[辽国]]自[[遼太宗|太宗]]入[[後晉|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十國|五代]]晋之遗制也”。[[元朝|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人国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分皇室朝臣祭服、朝服和常服。<ref>脱脱,元代,《辽史·仪卫志二·汉服》</ref>这里的“晋之遗制”和“汉服”都属于儒家的周礼服制。[[路振]]奉[[宋真宗]]之命出使契丹,记载幽州故国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又见“虏主衣汉服,黄纱袍,玉带。”<ref>路振,宋,《乘轺录》,江少虞《事实类苑》卷七七引</ref>辽使出使中国着辽国国服,而其副使则着汉服。<ref>《东京梦华录》“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檐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大使拜則立左足,跪右足,以兩手著右肩為一拜。副使拜如漢儀。”</ref>1126年[[金太宗]]颁布改俗令,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见小民有依犊鼻者,亦责以汉服斩之。生灵无辜被害,不可胜纪。<ref>《大金吊伐录》卷三《枢密院告谕两路指挥》</ref><ref>《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二</ref>金兵入侵,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自杀。<ref>《宋史》:“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於此,为赵氏鬼。”</ref>朝鲜史载明朝平辽将军总兵官[[毛文龙]]令投降的金虏换着汉服。<ref>朝鲜《仁祖实录》“凡虜之來投者, 使其養子毛有見主之, 卽換着漢服, 人不得識別矣。” ”</ref>[[祖大壽]]兵败,[[张春]]与朱之蕃之弟被俘,坚决不剃发,着汉服居長興寺。<ref>朝鲜《仁祖實錄》“朱之蕃之弟亦被執, 終始不屈, 張、朱兩人, 不爲剃頭。 城外有長興寺, 張、朱着漢服, 居於寺中云。” 上曰: “此可嘉矣。””</ref>史載,所謂[[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满清以此为鉴,对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ref>《清史稿》 :“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遂衰。”“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ref>[[反清复明]]的最后据点之一福建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汉人还保持着在葬礼前为死者剪去作为满清蠻族奴役汉人象徵的辫子。<ref>戴密微(Paul Demieville),法国,《吐蕃僧诤记》(Le Concile de Lhasa,Paris:Imprimerie Nationale de France,1952)</ref>


== 汉服服制 ==
《尚书正义》注:“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ref>(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1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ref>《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ref>(唐)孔颖达撰:《春秋左传正义》卷56,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87页</ref>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典型特征是交领右衽、繫带無扣,但實際上仍有其他款式。汉语里和衣服相关的词汇,通通是汉服的特点。汉服的结构分为10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ref>刘熙,东汉,《释名·释衣服》</ref>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小衣包括汗衣(汗衫)、犊鼻褌。中衣包括上衣下裤、中单、曲领等。大衣通常为颜色艳丽的外衣,如深衣袍、圆领袍、衣裳、袴褶、裙襦、裲裆、半臂、褙子等。此外,还有配饰如袜、帔、[[革带]]、玉带、銙、[[腾蛇]]等等。<br />古代布帛是汉人向国家上交的税收之一,幅宽二尺二寸。<ref>《册府元龟》"唐高祖武德二年制每一丁租二石绢二疋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ref>传统的汉服通常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手工布缝制。<ref>《汉书》:“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ref>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斜裁为两幅衽,对称地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右衽。前襟的中缝称为裻。裾的长度分为要中,膝上,脚背上。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贵族衣大袖长裾的大掖衣,士庶则着短衣小袖的襦绔。明代甚至规定“庶民衣長去地五寸。袖長過手六寸。袖樁廣一尺。袖口五寸。軍人衣長去地七寸。袖長過手五寸。袖樁廣不過一尺。窄不過七寸。”<ref>《明史》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ref>


{| class="wikitable"
最晚至唐代,人们就开始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唐代《云南志(蛮书)》:“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ref>(唐)樊绰著,赵吕甫校释:《云南志校释》卷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43页</ref>《新唐书》记载吐蕃军队<ref>“结赞以羌、浑众屯潘口,傍青石岭,三分其兵趋陇、汧阳间,连营数十里,中军距凤翔一舍,诡汉服,号邢君牙兵,入吴山、宝鸡,焚聚落,略畜牧、丁壮,杀老孺,断手剔目,乃去。”《新唐书》卷216下,中华书局2000年,第4639</ref>和南诏蛮军<ref>蛮攻黎州,诡服汉衣,济江袭犍为,破之。裴回陵、荣间,焚庐舍、掠粮畜。”《新唐书》卷222中,中华书局2000年,第4766页</ref>穿着汉人服饰冒充友军进行屠杀和抢掠。
|-
! colspan=2 | 上衣服制 !! 领 !! 衽 !! 裾 !! 衿 !! 袖 !!colspan=4| 图
|-
| rowspan=2 | 祭服 || 玄端/素端 || 交领 || 右衽 || 短裾 || 直衿 || 端袖 || [[File:Sui Yangdi Tang.jpg|100px]]
|-
| 冕服 || 交领 || 右衽 || 短裾 || 直衿 || 端袖 || [[File:Han Guangwu Di.jpg|100px]] || [[File:Emperor Taizong in Dunhuang.jpg|100px]] || [[File:Wanli-Emperor.jpg|100px]]
|-
| rowspan=2 | 深衣 || 庶人深衣 || 交领 || 右衽 || 长曲裾 || 直衿 || 大袖 ||[[File:Su shi.jpg|100px]]
|-
| 皇后翟衣 || 交领 || 右衽 || 长曲裾 || 直衿 || 大袖 || [[File:孝恪皇后杜氏(明世宗).jpg|100px]]|| [[File:B Song Dynasty Cao Empress Sitting with Maids.JPG|100px]]
|-
| colspan=2 | 襜褕 || 交领 || 右衽 || 长直裾 || 直衿 || 大袖 || [[File:Gu Kaizhi wise women.jpg|100px]]|| [[File:列女仁智圖.jpg|100px]]
|-
| colspan=2 | 袿衣 || 交领 || 右衽 || 长短裾 || 直衿 || 大袖 || [[File:56ba16ce08d05635b600c804.jpg|100px]]
|-
| rowspan=3 | 袍 || 连衣裳 || 交领、曲领 || 右衽 || 长曲裾 || 绕衿、直衿 || 长袖 || [[File:Servante Han Guimet 2910.jpg|100px]]|| [[File:Xin Zhui 1.JPG|100px]]
|-
| 绛纱袍 || 交领 || 右衽 || 长直裾 || 直衿 || 大袖 ||[[File:Story of Jin Midi.JPG|100px]]||[[File:Ma Lin - Emperor Yao.jpg|100px]]
|-
| 黄袍 || 盘领 || 右衽 || 长直裾 || 直衿 || 窄袖 || [[File:Anonymous-Ming Chengzu.jpg|100px]]|| [[File:Hongzhi.jpg|100px]]
|-
| rowspan=4 | 衫 || 缺胯衫 || 交领 || 右衽、无衽 || 长直裾 || 直衿 || 无袖端 || [[File:Tiaoqin.jpg|100px]]||[[File:Zhou Fang. Court Ladies Tuning the Lute (28x75)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jpg|100px]]
|-
| 襴衫 || 圆领 || 右衽 || 长裾 || 直衿 || 无袖 ||[[File:Song Taizu.jpg|100px]] || [[File:Чжоу Вэньцзюй 3.jpg|100px]]
|-
| 团衫 || 圆领 || 右衽 || 长裾 || 直衿 || 长袖 || [[File:孝靖显皇后王氏(明神宗).jpg|100px]]
|-
| 大衫 || 直领 || 无衽 || 长裾 || 直衿 || 窄长袖 || [[File:孝懿庄皇后李氏(明穆宗).jpg|100px]]
|-
| rowspan=2 colspan=2 | 袄 || 交领 || 右衽 || 短裾 || 直衿 || 琵琶袖 ||[[File:Aoqun 2.jpg|100px]]
|-
| 交领 || 右衽 || 长裾 || 直衿 || 大袖 || [[File:Daao 1.jpg|100px]]
|-
| colspan=2 | 鹤氅衣(褙子/背子) || 直领、盘领 || 无衽 || 长直裾 || 直衿 || 长袖 || [[File:Chen Wendi Tang.jpg|100px]] ||[[File:马远绘孔子像.jpg|100px]]||[[File:庵簪花图.jpg|100px]]||[[File:Mingbeizi2 hanfu.jpg|100px]]
|-
| colspan=2 | 裋褐 || 交领 || 右衽 || 短直裾 || 直衿 || 窄袖 || [[File:Xuanzang w.jpg|100px]] || [[File:Doucha.jpg|100px]]
|-
| colspan=2 | 襦 || 交领 || 右衽 || 短裾 || 直衿 || 窄长袖 || [[File:Chujutu.jpg|100px]]
|-
| colspan=2 | 裲裆 || 盘领 || 无衽 || 短裾 || 直衿 || 无袖 || [[File:Tang Dynasty woman with long silk sleeves.JPG|100px]] || [[File:Dame Chine Guimet 291003.jpg|100px]]
|-
| colspan=2 | 半臂 || 交领、直领 || 右衽 || 短裾 || 直衿 || 半袖 || [[File:Tang Paintings of a Woman, Found in a tomb in desert of xinjiang.jpg|100px]]
|-
| colspan=2 | 贴里 || 交领 || 右衽 || 短裾 || 直衿 || 长袖
|-
! colspan=2 | 下裳服制 !! colspan=1 | 裾 !! colspan=4 | 带 !! colspan=4 |图
|-
| colspan=2 | 裳 || colspan=1 | 长裾 || colspan=4 | 屈臂当带 || [[File:Hui Tsung 001.jpg|100px]]||[[File:虢国夫人游春图(部分).jpg|100px]]||[[File:Chen Feidi Tang.jpg|100px]]
|-
| colspan=2 | 裙 || colspan=1 | 长裾 || colspan=4 | 腰间软际处 || [[File:GuHongzhongNightRevels2-closeup.jpg|100px]] || [[File:Harp Player in a Pavillion - Qiu Ying.jpg|100px]]
|-
| colspan=2 | [[袴]] || colspan=1 | 长裾 || colspan=4 | 屈臂当带 || [[File:Wang Wei 001.jpg|100px]] || [[File:Chen_Xuandi_Tang.jpg|100px]] || [[File:Chinesischer Maler des 11. Jahrhunderts (III) 001.jpg|100px]] || [[File:Northern Qi Scholars Collating Classic Texts.jpg|100px]]
|-
| colspan=2 | 褌 || colspan=1 | 长裾 || colspan=4 | || [[File:Armee d'argile 03.JPG|100px]]||[[File:Song Palace Children Playing.jpg|100px]]
|-
| colspan=2 | 犊鼻褌 || colspan=1 | 短裾 || colspan=4 | || [[File:Shennong2.jpg|100px]]
|}


虽然汉服的款式名称很多,但汉服的基本款式,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开,上身着短衣,下身着裙)、上下连缀式(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裤式等类型。
北宋晁说之《阴山女歌》:“(闻阴山下有女子,汉服弹琵琶,传意甚异)阴山女汉服,初裁泪如雨。自看颜色宜汉装,琵琶岂复传胡谱。……使者高义重咨嗟,衣裳盟会其敢许。汉装汉曲阴山坟,七十年来愁暮云。即今山川还汉家,泉下女儿闻不闻。”<ref>(宋)晁说之:《阴山女歌》,《全宋诗》第2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3706页</ref>


=== 上衣下裳 ===
北宋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初契丹入寇河北,德清军失守,俘虏人民于此,置城居之。城方二里,至低小,城内有瓦舍仓廪,人多汉服。”<ref>(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22·中京四面诸州,《中国兵书集成》第3-5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第1105页</ref>《东京梦华录》记载多国使者参加元旦朝会:“(大辽)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副使拜如汉仪。”<ref>(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6,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33页</ref>
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其中“裳”(此处读为cháng)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着。后来男子逐渐改穿袍衫作为日常服饰,上衣下裳的样式多保留在礼服中,如[[冕服]]。而女子依旧以上衣下裳的样式为主,称为[[襦裙]]。上衣的领子可分为直领、交领、矩领、曲领(圆领)。直领又称对襟,即左襟和右襟平行。两襟相交则称为交领。相交之处为直角则称矩领,两襟相交为曲线则称圆领。领形是汉服的主要特征,“领”也是汉服上衣的计量单位。
{| class="wikitable"
|-
! 领形 !! 汉服 !! 韩服 !! 和服 !! 越服 !! 琉服
|-
| 直领 || [[File:Gu Hongzhong 15.jpg|100px]] || [[File:Korea-Portrait of Kwon Sangha-Joseon.jpg|100px]] || [[File:Minamoto no Yoshitsune.jpg|100px]]
|-
| 矩领 || [[File:大禹治水圖.png|100px]] || [[File:Leejunyong-1918.jpg|100px]] || [[File:Uesugi Kenshin.jpg|100px]][[File:Geisha Kyoto Gion2.jpg|100px]]
|-
| 交领 || [[File:許國.jpg|100px]] || [[File:Kim Yuk 02.jpg|100px]] || [[File:Razan Hayashi.jpg|100px]] || [[File:越南阮朝弘宗宣皇帝阮福昶(启定1916年—1925年)31岁登基时的冕服照片(1916年).jpg|100px]]
|-
| 圆领(曲领) || [[File:明太祖.jpg|100px]] || [[File:조선 태조.JPG|100px]] || [[File:Emperor Higashiyama.jpg|100px]] || [[File:Nguyen Trai.jpg|100px]]
|}


==== 襦裙 ====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金人对宋使的言论:“昨来,见贵朝初得燕山,举族相庆,将谓自此复为中华人物,且睹汉衣冠之盛,不谓再有此段事,不知自此,何日再得为中华人物?”<ref>(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5-806页</ref>记载金国禁止汉服:“(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法者死。……见小民有依旧犊鼻者,亦责以汉服斩之。”<ref>(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3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60页</ref>相似记载颇多。<ref>(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8,中华书局1956年,第560页</ref><ref>(宋)熊克:《中兴小纪》页80卷7,《丛书集成初编》第3858册,商务印书馆据史学丛书本排印,中华书局1985年</ref><ref>(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10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4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6页</ref><ref>(清)徐珂:《清稗类钞》第9册·鉴赏类,中华书局1984年,第4362页</ref>宋代《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当时各民族混居的现象:“幽州……居民棋布,巷端直,列肆者百室,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ref>(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7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11页</ref>宋代地理著作《方舆胜览》记载珍州(今贵州正安)僚人习俗:“珍州……其昏姻以铜器、毡刀、弩矢为礼。其燕乐以锣罗鼓、横笛、歌舞为乐。至与华人交易,略无侵犯礼仪之风。凡宾客聚会,酋长乃以汉服为贵。”<ref>(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61,中华书局2003年,第1078页</ref>宋代《契丹官仪》记述宋朝庆历年间余靖出使辽国的见闻:“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蕃)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ref>(宋)余靖:《契丹官仪》,《武溪集》卷18,《丛书集成续编》第101册,上海书店,第174页</ref>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File:汉服 i.jpg|通袖衫、马面裙
|File:Aoqun 1.jpg|衫裙
|File:Ruqun.png|[[襦裙]]
|File:Huafu 01.png|襦裙褙子
|File:Cernuschi Museum 20060812 123.jpg|齐胸襦裙
}}
[[襦裙]]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是几千年中汉族妇女最常见的衣着。[[襦]]指短上衣。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笼之。<ref>《太平御览》</ref>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因为[[剃发易服]]而终止。襦裙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右衽)襦裙和直领(对襟)襦裙。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汉献帝时女子好为齐胸襦裙。<ref>《后汉书》“献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为长躬而下甚短,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ref>晉末,婦人流行内衣兩襠套在交领之上。<ref>《搜神记》“至元康末,婦人出兩襠,加乎交領之上。此內出外也。”</ref>马面裙是帷裳的一种,左右两旁无缝,要有辟积,系于两腋下。<ref>朱舜水《答野传问三条》“帷裳用全幅如帷,故谓之帷裳。前用六褶,后亦如之,所谓要有辟积也。不斜裂,故旁无缝,左右两旁,各有小小两褶子。此裳系于两腋下,前当胸,故宜长,带与裳齐。诸侯带博四寸,杂带不宜太阔,二寸以上俱可。缘用朱绿,上朱下绿。带用素熟绢。裳用六幅。每幅二尺,一边共六尺。亦有用八幅者。大约须看紬段广狭何如耳。下(衣旁)便阔一寸,向内。规矩制度如此,至于大小视人之肥瘠。躯干大者,从褶子上放开,以后边两马面重叠沓度为度。”</ref>


=== 深衣 ===
元修《辽史》:“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ref>《辽史》卷55·仪卫志一,中华书局2000年,第547页</ref>这是史籍中关于汉服的最著名记载,《辽史·仪卫志二》则直接分为“国服”“汉服”两个条目,详细记载辽国使用的胡汉两种服饰制度。<ref>《辽史》卷55·仪卫志二,中华书局2000年,第551-554页</ref>这里的“晋之遗制”和“汉服”都属于儒家的周礼服制。后代《续文献通考》<ref>(清)《钦定续文献通考》卷92,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版,考3611页上、考3611页中、考3611页下、考3612页上、考3612页中</ref>《北游录》<ref>(清)谈迁:《北游录》·记闻下,中华书局1960年,第350页</ref>《续通典》<ref>(清)《续通典》卷59,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典1490页下、典1492页上</ref><ref>(清)《续通典》卷5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246页</ref><ref>(清)《续通典》卷61,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典1500页上</ref>等古籍对辽国服制历史进行了大量转载利用。《宋史》记载南宋义士[[郭靖]]不弃汉衣冠而殉国的事迹:“四州之民不愿臣金,……(郭靖)告其弟端曰:‘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ref>《宋史》卷449·郭靖,中华书局1977年,第13230页</ref>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File:Shenyi 1.jpg|深衣緇冠幅巾
|File:Hanfu 1.jpg|深衣
|File:Korea-Portrait of Song Gab-jo Joseon.png|李氏朝鮮儒學者[[宋時烈]]
|File:Park Ji-won.jpg|朝鮮儒學者[[朴趾源]]
|File:A portrait of Fujiwara Seika 藤原惺窩像.jpg|江户儒學者[[藤原惺窩]]
}}
深衣男女皆合,亦为百官及[[士人]]常服。


“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五經正義|礼记正义]]·深衣》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其制,详见《礼记正义·深衣》。最要者为“续衽,钩边。要缝半下。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拙之及肘……袂圆以应规,曲夹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ref> [[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六·君臣冠冕服》</ref>“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帷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ref>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ref>
明诗表明边疆地区汉人与其他民族混居的情况:“沙江流水斜侵郭,汉服居民半杂夷。”<ref>(明)全元立:《送章参军之任丽江》,(清)胡文学辑,袁元龙点校:《甬上耆旧诗》卷17,宁波出版社2010年,第486页</ref>《明实录》记述蒙古鞑靼士兵诈穿汉服骗开城门后突入进行劫掠:“虏数千骑突入延绥黄甫川关城,焚劫城内外凡四日,攻堡不克而去。虏之初至也,以数骑汉服扣关,诈称为大同镇奉公役至者,阍人启扉,千众奄至,把总高尚钧中流矢死。”<ref>《明世宗实录》卷546,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8823页</ref>《峄桐文集》记述1645年抗清英雄吴应箕被捕后不屈而死:“次尾叱曰:‘我不死卒手,尔官自持刃,且巾帻汉服也,吾不去此,不得无礼我。’”<ref>(明)刘城撰:《峄桐文集》卷10·吴次尾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1册,北京出版社影印光绪十九年养云山庄刻本,第500页</ref>《续明纪事本末》记载1649年金声桓反正后遭清军攻击,全家着汉服自焚:“(金)声桓预作数十棺,全家汉服坐其中,自焚死。”<ref>(清)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台湾大通书局1957年,第214页</ref>《清稗类钞》:“高宗在宫,尝屡衣汉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亲近曰:‘朕似汉人否?’一老臣独对曰:‘皇上于汉诚似矣,而于满则非也。’乃止。”记述乾隆在深宫穿汉人服飾的情形<ref>(清)徐珂:《清稗类钞》第13册·服饰类,中华书局1984年,第6146页</ref>。


《诗经·蜉蝣》“麻衣如雪”郑玄注:“麻衣,深衣也。”故深衣用白细布。<ref>《宋史》“深衣用白細布,度用指尺,衣全四幅,其長過脇,下屬於裳。裳交解十二幅,上屬於衣,其長及踝。圓袂方領。曲裾黑緣。大帶、緇冠、幅巾、黑履。士大夫家冠昏、祭祀、宴居、交際服之。”</ref>古时未有棉布,凡布皆麻为之。吳澄謂裳以六幅布。裁爲十二片。盖象一歲十二月之六陰六陽也。<ref>《與石居深衣之制書》:“日前論野服之制。野服卽儒服也。儒服之最者曰深衣。”</ref>
乾隆《御制文集》反对改穿汉人服飾:“及继世之孙,不数年而遂易汉服,又不数十年而遂以屋社。吁,可不畏哉,可不怀哉!”<ref>(清)乾隆:《金世宗论》,《御制文二集》卷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05页</ref>


曲裾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记载朝鲜君臣对话,指出明朝平辽总兵官[[毛文龙]]令由后金投降者换穿「汉服」:“凡虏之来投者,使其养子毛有见主之,即换着汉服,人不得识别矣。”<ref>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9册卷54·仁祖七年正月已未,中华书局1980年,第3412页</ref>出使后金的朝鲜使者回国后向其国王报告被俘明将张春坚不剃发的情况:“朱之蕃之弟亦被执,终始不屈,张、朱两人不为剃头。城外有长兴寺,张、朱着汉服居于寺中云。”<ref>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9册卷55·仁祖九年闰十一月壬戊,中华书局1980年,第3487页</ref>


=== 褙子 ===
史载,所谓[[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清朝以此为鉴,对服汉衣冠、束发裹足效他国衣冠者治重罪。<ref>《清史稿》:“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遂衰。”“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ref>[[反清复明]]的最后据点之一福建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汉人还保持着在葬礼前为死者剪去作为清朝統治汉人象徵的辫子。<ref>戴密微(Paul Demieville),法国,《吐蕃僧诤记》(Le Concile de Lhasa,Paris:Imprimerie Nationale de France,1952)</ref>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File:Beizi song.jpg|
|File:Mingbeizi hanfu.jpg|
|File:Hanfuk-1.jpg|
|File:Beizi 1.jpg|
}}
褙子又称背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ref>《占今图书集成·礼仪典·衣服部》引《实录》曰:“秦二世诏朝服上加褙子,其制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又日:“隋人业中、内宫多服半臂,除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日绰子,士人竞服。”</ref>[[程大昌]]《演繁露·背子·中禅》:“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背子者,状如单襦袷袄,特其裾加长。直垂至足焉耳。其实古之中禅也,禅之字或为单,中单之制正如今人背子。”相传始于唐,盛行于宋,在明代被称为披风。《宋史·舆服志》云:“妇人大衣长裙、女子在室者及众妾皆褙子。”宋明皇后常服红罗背子。<ref>《文献通考》“孝宗乾道中,中宫常服,有司进真红大袖,红罗生色为领,红罗长裙,红霞帔,药玉为坠,背子用红罗,衫子用黄红纱,裆袴以白纱,裙以明黄,短衫以粉红纱为之。”</ref>


=== 圆领袍 ===
《大通縣乘帙稿》:「土人無土司,有土民。俗尚亦朴實,說土話,俱通漢語。男服大領長袖,亦有漢服者。」<ref>(清.光緒)《大通縣乘帙稿》</ref>;
{{gallery|height=200
|File:Figures in a cortege, tomb of Li Xian, Tang Dynasty.jpg|唐[[乾陵]][[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头戴[[抹额]]身着圆领袍的武士
|File:Tang Dezong.jpg|[[唐德宗]]绯公服
|File:Shenzong of Song.jpg|[[宋真宗]]绯纱[[公服]]
|File:明神宗.jpg|[[明神宗]]
|File:Xu Xianqing's career10.JPG|
}}
圆领袍可追溯到汉晋时代的曲领白中衣,长至膝盖。<ref>《晋书》:“朱衣绛纱襮,皂缘白纱,其中衣白曲领。”</ref>唐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开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长孙无忌]]又议:"服袍者下加襕,绯、紫、绿皆视其品,庶人以白。"隋唐士人遂以圆领襕衫为上服。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袍([[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蒙元|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常见的[[宋太祖]]、[[明太祖]]画像中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朝服[[直衣]]就是襴衫。<ref>《和名钞》“直衣、一名襴衫。”</ref>注意这种圆领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结纽繫扎。<ref>《大明會典》“文武官公服、用盤領右衽袍。”</ref>


=== 上衣下裤式 ===
[[民國]]時期[[史學家]][[張廷休]]:「今日苗夷的男子大都是穿漢服能說漢話。」<ref>匡國鑫,汪洪亮,任羽中《民國時期邊疆教育文選》第80-81頁 </ref>;
{{seealso|汉服列表}}
上身穿短衣,下身穿裤子,是劳动人民常见的衣着。
{{gallery|height=200
|File:CMOC Treasures of Ancient China exhibit - painted figure of an officer.jpg|着襦袴的平民
}}


===汉服的布料和染印===
《馬關縣志·風俗志》:「男子衣褲用棉布係以腰帶,有鈕扣與漢服略同者,稱之為漢苗」<ref>民國《馬關縣志•風俗志》</ref>;
汉服傳統用布分为:[[金缕]]、[[锦]]、[[罗]]、[[绫]]、[[绢]]、[[紬]]、[[紵絲]]、[[缣]]、[[绮]]、[[纚]]、[[纱]]、[[帛]]、[[布]]、[[棉]]、[[麻]]等等。<ref>《魏志》曰:自公侯已下,大夫以上,皆服绫、锦、罗、绮、金缕之物。自是以下,杂彩之服,通于贱人也。</ref>织金、锦、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绫罗锦绣自古就是富人的象征。最古老最廉价的材料是麻葛。<ref>《大明会典》“錦一尺八貫,紗一疋八十貫,綾一疋一百二十貫,羅一疋一百六十貫,麻布一疋八貫,葛布一疋二十貫。”</ref><ref>《宋史》“惟春、冬加绢各百匹,大绫各二十匹,小绫各三十匹,罗各十匹,绵各五百两。”</ref>江西贵溪龙虎山崖墓中发掘的苎麻印花布,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是目前中国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苎麻]]印花布,其精细如丝绸。夏布是《韩非子》“冬日裘,夏日葛衣”里葛衣的材料,也是《礼记》中所说的“布”,即丧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制作材料。古代夏布的规格以“升”表示,即在规定的布幅内每80根纱称为1升,约为每毫米1.6根纱。7~9升的粗苎布供奴隶、罪犯穿用,也可作包装布用;10~14升为一般平民穿用;15升以上细如丝绸,仅供贵族享用;最精细者达30升,供王公、贵族制帽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夏布为21~23升,经测定经密37.1根/厘米、纬密43.6根/厘米,平纹组. 织,布幅20厘米,重量仅43克/米2。夏布依其粗细程度曾有各种不同名称,其中最细者可与丝绸媲美。苎麻纤维与棉花纤维相比较无法用现代化纺织机械加工,只能靠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繐,即蜀布。<ref>《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布帛部</ref>蜀布用麻所织成,用于夏季,故称夏布。早在汉代,就有“蜀布”记载,<ref>《汉书》“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ref>其上品在唐代就已成为贡品。目前手工夏布主要产地在江西、湖南、重庆等地,幅宽同古制二尺二寸,与[[捣练图]]中的织物幅宽一致。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历史悠久。余杭地处杭嘉湖平原,周时种桑养蚕,已是重要的农耕生产,遍及家家户户。到了唐代开元年间,丝绵被列为贡赋。南宋《咸淳贡赋志》记载“钱塘、仁和、余杭……九县岁解绵以同功(宫)茧与出娥蚕非缫丝者涑为绵,今余杭所出为佳”。罗,丝绸的一种,原产自杭州,所以也称杭罗。而杭州福兴丝绸厂是目前全国仅存的能用传统工艺生产正宗杭罗的厂家,由国务院文化部授牌保护。<ref>[http://www.hzjgnews.com.cn/ztbd/jgdbk/ct/2012-03/01/content_3961968.htm 杭罗的保护传承单位杭州福兴丝绸厂]</ref><ref>[http://www.zcom.gov.cn/zhlzh/zhzctz/T311613.html 浙江省商务厅关于对拟认定为第三批“浙江老字号”企业的公示]</ref>湖州市双林绫绢以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著称,被誉为“ 丝织工艺之花”。 双林绫绢系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双林绫绢的生产可追溯到三国(220—280)时期,当时湖州地属东吴,有“吴绫蜀锦”的美称。<ref>唐诗《读李贺歌集》“清晨醉起临春台,吴绫蜀锦胸襟开。”</ref><ref>[[赵明道]]《寄香罗帕》“挑成祝寿词,织成蟠桃会,吴绫蜀锦难及。幅尺阔全无半缕纰,密实十分奈洗。”</ref><ref>《新唐书》“若广陵则锦、铜器、官端绫绣;会稽则罗、吴绫、绛纱;吴郡方文绫。”</ref>花型有云鹤、双风、锦龙、带子风、冰梅、竹菊、环花、绕枝花、古币、寿团、龙风呈祥等。魏县土织布是具有悠久的织造历史、复杂的传统工艺、天然的织造原料。魏县传统纺织技艺有搓花结、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闯杼、绑机、织布等12道工序。能织出各种条纹、方格、四页缯布。缯有二页缯、三页缯、四页缯三种。江西省万载县、重庆市荣昌县[[夏布]]织造技艺,上海市徐汇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杭州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湖州市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河北省魏县、肥乡县传统棉纺织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廣州市黃埔區志》:「清末民初時期,大多數人都是以穿漢服(唐装)為主。」<ref>《廣州市黃埔區志》,1999年10月</ref>;


周礼就规定有典丝、染人从事印染。传统染色的材料都是植物。<ref>[http://www.guokr.com/post/89757/ 植物染色样]</ref>包括:红花、乌梅、蘆木、苏木、黃櫱、青礬、莧藍、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ref>宋应星,《天工开物》</ref>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华夏阴阳五行信仰。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绯、绿、青。<br />
[[藏族]]學者[[桑熱嘉措]]:「……但我從民國28年進入馬步芳省政府工作以來,逐漸學著穿漢服……」<ref>劉成剛著《桑熱嘉措傳》,青海人民出版社,西宁,1994年</ref>;
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
{| class="wikitable"
|-
! 色彩 !! 染料 !! 色图
|-
| 蓝 || 藍草 || style="background: #002E63;" |
|-
| 红 || 红花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
|-
| 绿 || 槐花 || style="background: #E3FF00;" |
|-
| 金黃色 || 蘆木 || style="background: #B78727;" |
|-
| 鵝黃色 || 黃蘖 || style="background: #EFCC00;" |
|-
| 紫色 || 蘇木、青礬 || style="background: #8601AF;" |
|}
最廉价普遍的是[[藍草]]制靛的蓝印花布,日本称为蓝染。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古时称为药斑布。<ref>《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ref>汉族的染印工艺称作三缬,即蜡缬、夹缬、绞缬。缬是指系缯帛而后染之,使系处形成一定的花纹,起源自秦汉时代。<ref>隋《二仪实录》“缬,秦汉间始有”。</ref><ref>玄应《一切经音义》:“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ref>在丝绸上扎结以防染,称为绞缬,今为“扎染”。[[胡三省]]《通鉴注》“缬,撮彩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色矣。其色斑斓谓之缬。”唐明皇柳婕妤妹适赵氏,镂版为杂花,打为夹缬。夹缬是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再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花纹。<ref>《唐语林》“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缬。”</ref>缬版,又称花版,将布曲折夹入多张花版,再灌入染料,可制成连续重复的缬纹。<ref>《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唐仲友]又乘势雕造花版,印染斑缬之属凡数十片,发归本家彩帛铺,充染帛用。”</ref>晋代《[[搜神记]]》曰:“二女子,姿色甚美,著紫缬襦,青裙。”[[隋炀帝]]制五色夹缬花罗裙,以赐宫人及百僚母妻。<ref>马缟,五代,《古今注》</ref>唐宋时期,“缬绢对花风袍,绯缬绢对花宽袖袄”极为流行。据《[[资治通鉴]]》记载,德宗贞元三年(787 年) ,大唐朝廷为了与党项互市,以缯交换牛,就大量以彩缬法染制了18万匹缯。明代的织锦与刺绣兴起以后,夹缬逐渐衰落,并被碱印、拓印,刮浆防染法取代。目前,江苏省南通市[[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香云纱染整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gallery|height=200
|File:乌镇蓝印花布.JPG|[[乌镇]]蓝印花布
|File:P1080715.JPG|浙江苍南县宜山镇八岱村夹缬百子纹样
|File:ROCHECHI Screen Panel Shosoin NH44.JPG|日本[[正仓院]]藏唐朝羊木臈纈屏風
|File:Чжан Сюань.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е шелка.Бостон МИИ.jpg|紫缬襦青裙
|File:Meister nach Chang Hsüan 001.jpg|五色夹缬花罗裙
|File:Beauty playing Go (Tang Dynasty).jpg|上衣的缬纹
|File:Chou Fang 002.jpg|绀缬襦五色夹缬花罗裙
|File:Tiangong Kaiwu Drawloom.jpg|紡織
|File:Woven silk, Western Han Dynasty.jpg|锦
|File:Silk from Mawangdui.jpg|马王堆汉墓织物
|File:Chinese silk, 4th Century BC.JPG|汉代刺绣
|File:Loulan silk fragment.jpg|“五星出东方”护膊
|File:Dunhuang Mogao textile embroidery.jpg|唐代刺绣
|File:Song Tapestry.jpg|宋锦
|File:P1080676.JPG|织锦凤凰
|File:Shuzhou.manufaktura.jedwabny.haft.artystyczny.JPG|苏绣汉服人物
}}


汉服的织绣工艺通过[[苏绣]]、[[湘绣]]、[[蜀绣]]、[[汉绣]]、[[粤绣]]以及[[蜀锦]]、[[云锦]]、[[宋锦]]流传至今。四川自古一直是锦绣工艺的产地,蜀锦蜀绣均是贡品,<ref>《宋史》:“先王不以浮靡示天下,今两川岁贡绫锦罗绮、透背花纱之属,皆女工蠹也。”</ref>宋人诗云“百尺雕堂悬蜀绣,珠帘外玉栏瑗琼。”<ref>葛立方,宋,《夜行船,章甥婚席席间作》</ref>宋代是蜀锦的鼎盛时期,有八答晕锦、盘锦、大窠狮子锦等12种,继承了隋唐织锦而又有所发展。大百花孔雀锦、青绿如意牡丹锦、真红穿花凤锦等细色织锦对后世影响极大。<ref>费著,元代,《蜀锦谱》</ref>宋人赞曰:“青春才子金门贵,蜀锦袍新夺日鲜。”<ref>阮阅,宋,《诗话总龟》</ref>明代是云锦鼎盛的时代,多用于朝衣。织锦图案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纹等。牛郎織女的神話则說織女是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天帝憐她獨處,許她與河西牛郎成婚,婚後她中斷織錦,天帝聞知大怒,責令她仍回河東,與牛郎分離,只准夏曆每年七月初七夜相會一次。云锦分库锦、库缎和妆花三种。库锦,又称织金银,是在缎地上以金或银线织出各种花纹,也有少数织物用两至三种色彩绒并织,所以称谓上有"两色库锦"和"彩花库锦"之别;库缎是在缎地上起本色花,花纹有明暗,通过不同经纬线交织根数和不同的叠压,显出花纹,明花浮于缎面,暗花平于缎面。妆花始于唐宋,又称妆花缎,是在缎地上用各色丝线织出花纹,同时夹用金银线,是织锦中最精美的一种。《金瓶梅》里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出门都穿着妆花锦绣衣服。<ref>金瓶梅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灯楼狎客帮嫖丽春院</ref>目前[http://blog.sina.com.cn/u/1360660712 明华堂]与南京云锦研究所运用织金工艺制作汉服。[[緙絲]]是技艺最高的织花艺术品。唐代,始有用丝织制缂丝,以生丝为经,以染织熟丝为纬,有的加饰金线或孔雀羽,工艺复杂细致,用色最多达 70 多种。上党堆锦,源于唐朝,有着干余年的历史积淀和传承。 具有独特的传统工艺,有着"软体浮雕"之称。
[[人民日報]]1993年5月8日第7版:「中國北京市代表團送上了專門為他設計的一套漢族對襟衣衫。傳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時,小于蓮便身著漢服(馬褂)迎接四面八方客人"」<ref>高愛民《"西歐首都"-布魯塞爾》人民日報1993年5月8日第7版</ref>。


上海市松江区[[顾绣]],江苏省苏州市苏绣,湖南省长沙市湘绣,广东省广州市、潮州市[[粤绣]],四川省成都市蜀绣,[[瓯绣]],[[汴绣]],汉绣,宁波金银彩绣,江苏省南京市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四川省成都市蜀锦织造技艺,上党堆锦等20多项汉族民间美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概况》:「縣內回族現雖使用漢語言,著漢服,但在風俗習慣上都保留著鮮明的民族特點」<ref>《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9-6-1 </ref>;


===汉服的纹饰===
《藏族近代职业教育论析》:「……尤其是(清政府)边务当局要求(藏族)学生学汉语、说汉话、穿汉服、行汉礼的时候就必然遇到来自藏文化方面的阻力,进而影响到职业教育这一主题的实施……」<ref>何波,阿显珍《藏族近代职业教育论析》,民族教育研究</ref>。
{{gallery|height=200
|File:Qinshihuang.jpg|身着交领右衽[[冕服]]、头冠[[十二旒冕]]的[[秦始皇]]
|文件:Ming_Yejong.jpg|身着圆领十二章[[冕服|衮服]]的[[明睿宗]]
|File:Jianqi Emperor.jpeg|
|File:王鏊.jpg|蟒服
|File:Kou Zhun.jpg|寇準蓝地撮晕花公服
}}
汉服的纹饰及其丰富,周礼“以纹為貴”<ref>《礼记·礼器》</ref>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千古的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义涵。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帶有纹饰的上衣,黻即指兩色相背的纹饰。《詩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饰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其次,《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章纹,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交领右衽===
《臺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台灣開阜至割台前傳統漢服風貌……傳統男性與女性服裝形式,男性盛裝仍為長衫,馬褂或馬甲……漢人傳統服飾風格大致同於晚清時期……」--<ref>蘇旭珺《臺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2000,43-52</ref>
[[File:Guerrier Chine Guimet 2910.jpg|thumb|right|汉代着三重交领衣的士兵]]
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称为'''右衽''';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服装是向左掩,称为'''左衽'''。右衽的特征在汉服诞生之初即以出现,并一直延续,是汉服最原初、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論語中記載孔子曾说,若無管仲尊王攘夷,就会淪為异族统治而「披髮左衽」。<ref>《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ref>可见“右衽”这一特征對於漢民族的重要性。


在交领右衽的基础上,后来出现了盘领、直领。盘领又称“圆领”,向右掩的衣襟一直延长到右肩部,在右肩附近用布扣系扎。注意圆领也是右衽的。直领,又称“对领”,两边衣襟近乎平行,但末端仍然是右襟搭在左襟上,与现代[[韩服]]的领子接近,可以认为是程度极其微小的右衽。
近年來有團體對「漢服」定義為:「從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朝末年,漢服是五千年來華夏漢人所習慣穿的服飾」,專指明末以前汉族的传统服饰,而不包含清代以至近代的漢族傳統服飾<ref>[http://www.haikou.gov.cn/rshk/tshk/shsh/201406/t20140604_769042.html 中國海口政務門戶網站 - 重拾傳統文化 行周禮穿漢服祭祀屈原]</ref><ref>[http://news.cntv.cn/2014/06/17/PHOA1402960859874654.shtml 央視網 - 長沙90後美女開漢服店 穿漢服上街不懼路人目光]</ref><ref>[http://news.southcn.com/c/2014-06/26/content_102940616.htm 南方網新聞中心 - 組圖:教育部官員着漢服參加高校畢業典]</ref><ref>[http://bbs.haoyun01.cf/?qbq=aGFuY291DHVyZS5uDGR0Di5jB20vY3qva25vD2xlZGDlLw 漢服古今. 漢服回歸設計]</ref><ref>[http://m.secretchina.com/node/310306 全球汉服回归设计大奖赛爆冷门]</ref><ref>[http://www.shx.chinanews.com/news/2013/0527/9794.html 中國新聞網 - 方文山穿漢服 與周杰倫搭檔打造中國風主題曲]</ref><ref>{{cite web | title=漢服的盛衰存亡 | url=http://paper.wenweipo.com/2006/04/08/OT0604080002.htm| |date=2006-04-08 }}</ref><ref>[http://www.epochtimes.com.hk/b5/9/4/3/98078.htm?p=all 漢服古今:華夏民族的衣裳──漢服]</ref><ref>[http://news-b5.zhengjian.org/node/18849 全球漢服回歸設計大獎賽揭曉 奧斯卡獲獎者嘆為觀止]</ref><ref>[http://news-b5.zhengjian.org/node/19019 新唐人第四屆全球漢服回歸設計大獎賽回顧]</ref><ref>[http://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8/10/20/188163.html 新唐人首届汉服回归大赛圆满落幕]</ref>。
[[File:2009-9-12-hanfu911-02.jpg|缩略图|右|「漢服設計比賽」]]


==特點與評價==
===繫帶===
漢服一般用束带繫紮,少用扣子。明代后期較多於顯眼處使用紐扣,但與滿清服飾有明顯不同,見於女裝及少數男裝常服、軍服;滿清服飾以[[布]]製[[盤扣]]為主,扣帶很長,極為顯眼,大量用於禮服、官服、常服等各類型服裝。
[[File:Hanruqun.jpg|thumb|right|200px|復原的漢代交領[[襦裙]]]]
[[File:Hanfu daopao.jpg|thumb|right|200px|穿道袍的男子]]
根據《品汉服之美》一文,「漢服」的特點是[[交領右衽]]、以繫帶為主。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称为'''右衽''';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服装是向左掩,称为'''左衽''',此狀況從春秋時代已出現,論語中記載孔子曾说,若無管仲尊王攘夷,就会淪為异族统治而「被髮左衽」。<ref>《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ref>


===剪裁===
明代前期的漢人服裝一般用束带繫紮,少用扣子。明代后期較多於顯眼處使用紐扣,但與滿清服飾有明顯不同,見於女裝及少數男裝[[常服]]、[[軍服]]、[[便服]];滿清服飾以[[布]]製[[盤扣]]為主,扣帶很長,極為顯眼,大量用於[[禮服]]、[[官服]]、常服等各類型、各身份人物所穿的服裝。
漢服雖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遠遠大於覆蓋人體的需要。在裁剪之時,看上去雖然是平面直線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就會隨著人體的結構,呈現出不同的線條,無論從正面、側面、背面看,都十分動人,和環境共同成為靈動的[[藝術品]]。這與中國文化中重視人與自然的共融關係,「萬物與我為一」可謂互相輝映。因此漢服不僅重視人體的各個側面的線型,而且還注重[[人]]與[[環境]]之間,繼而成為服飾的特色。漢族傳統服裝中,貴族服飾的大[[袖]],不僅是袖徑的寬大,袖子的長度也十分長。官員與老人的袖子延至手後,可以挽回相當的長度。漢服袖徑寬大時可達四[[尺]],這種寬大的[[剪裁]],使得漢服在穿著起來之後,可以形成如行雲流水般的流線,隨風而動,但毫不拖拉,給人灑脫飄逸、仙風道骨的感覺。


== 汉服的配饰 ==
《品汉服之美》一文對漢服作出評價:「雖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遠遠大於覆蓋人體的需要。在裁剪之時,看上去雖然是平面直線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就會隨著人體的結構,呈現出不同的線條,無論從正面、側面、背面看,都十分動人,和環境共同成為靈動的[[藝術品]]。這與中國文化中重視人與自然的共融關係,「萬物與我為一」可謂互相輝映。因此漢服不僅重視人體的各個側面的線型,而且還注重[[人]]與[[環境]]之間,繼而成為服飾的特色。漢族傳統服裝中,貴族服飾的大[[袖]],不僅是袖徑的寬大,袖子的長度也十分長。官員與老人的袖子延至手後,可以挽回相當的長度。漢服袖徑寬大時可達四[[尺]],這種寬大的[[剪裁]],使得漢服在穿著起來之後,可以形成如行雲流水般的流線,隨風而動,但毫不拖拉,給人灑脫飄逸、仙風道骨的感覺。」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汉服的内部体系非常成熟、完备,配饰种类繁多、样式丰富。


=== 冠帽 ===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典型特征是交领右衽、繫带無扣,但實際上仍有其他款式。汉语里和衣服相关的词汇,通通是汉服的特点。汉服的结构分为10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ref>刘熙,东汉,《释名·释衣服》</ref>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小衣包括汗衣(汗衫)、[[犊鼻褌]]。中衣包括上衣下裤、中单、曲领等。大衣即外衣,如深衣、圆领袍、衣裳、袴褶、[[裙襦]],還有外套如半臂、褙子等。此外,还有配饰如袜、帔、[[革帶]]、{{link-ja|玉带|石帯}}、[[銙]]等等<ref>{{cite web|title=品汉服之美|ur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guoxue/2010-05/05/content_19976975.htm|publisher=中国网}}</ref>。
[[File:PhoenixCrown.jpg|thumb|right|明朝皇后龙凤珠翠冠]]
[[File:Ming Dynasty phoenix crown .jpg|thumb|right|定陵出土凤冠]]
[[File:Golden Crown Replica of King Wanli.jpg|thumb|right|定陵出土明神宗金丝翼善冠]]
[[冠帽]]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包括冕冠、爵弁(雀弁)、皮弁、韦弁、冠弁、武弁、通天冠、长冠、[[幅巾]]、乌帽等等。皇帝、公侯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的礼冠叫做[[冕]]。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珫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充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梁冠,是历代文官的冠饰,源于战国时代的进贤冠。笼冠就是"武冠"或"惠文冠",是历代武官的冠饰。


{| class="wikitable"
然而根據古代文獻,明代初期公開宣布包括盤領衣在內的圓領袍服為「正統衣冠」,而交領衣服如窄袖衣袴褶、辮線腰褶以及兩截胡服(上衣下裳)都是要被革除的「胡服」<ref>《明太祖實錄》卷3,《詔复衣冠如唐製文》</ref>。
|-
! 冠名 !! 示意图 !! 女子头饰 !! 示意图
|-
| 冕冠 || [[文件:Yellow Emperor.jpg|100px]] || 凤冠 || [[File:B Song Dynasty Empress of Qinzong.JPG|100px]]
|-
| 通天冠 || [[File:Liang Wudi.jpg|100px]] || 珠翠冠 || [[File:Chinese Ming Dynasty Empresss Xiaocigao.JPG|100px]]
|-
| 皮弁 || [[File:Emperor Wu of Chen.jpg|100px]]
|-
| 梁冠 || [[File:Yansong.jpg|100px]]
|-
| 笼冠 || [[File:Fan Zhongyan.jpg|100px]]
|-
| 襆頭 || [[File:Tang gao zu.jpg|100px]]
|-
| 展角襆頭 || [[File:Emperor Huizong.jpg|100px]]
|-
| 乌纱帽|| [[File:解縉.png|100px]]
|-
|[[翼善冠]] || [[File:明世宗像.jpg|100px]]
|-
| 帕首 || [[File:Liu Yu,Song Wudi.gif|100px]]
|-
| 唐巾 || [[File:Guanyu-1.jpg|100px]]
|-
| 乌帽 ||[[File:00shenzhou.jpg|100px]]
|-
| 庄子巾|| [[File:Shu Shunsui.jpg|100px]]
|-
| 幅巾 ||[[File:湯顯祖像mingdynastyhanfubeizi.jpg|100px]]
|-
| 笠 ||[[File:侯方域2.jpg|100px]]
|}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 (東亞服飾)|巾]]、[[帽]]等,形制多样。
《勿让广袖衣裾成绝响》一文認為:「汉服包括衣裳、[[漢服首服|首服]]、[[漢族傳統髮型|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20多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的美誉,反映了[[汉族]]的文化礼仪,汉文明的核心是礼仪文化,而礼仪文化植根于服制,正如[[孔子]]所著《易·系辞传》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ref>{{cite web|title=勿让广袖衣裾成绝响|publisher=石家庄新闻网|accessdate=2014年04月09日}}</ref>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剪裁結構===
古代布帛是人民向国家上交的税收之一,幅宽二尺二寸。<ref>《册府元龟》“唐高祖武德二年制,每一丁,租二石、绢二疋、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ref>传统的汉服通常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手工布缝制。<ref>《汉书》:“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ref>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此背縫稱[[裻]]。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要中,膝上,脚背上。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 腰部装饰 ===
==類型==
[[腰带]]会有很多种:大带,蹀躞带,革带,宫绦等,而各个腰带也会有不同的分工。例如革带是用来悬挂重物,如蔽膝,佩剑。
虽然汉服的款式名称很多,但汉服的基本款式,主要有禮服和常服之分。<ref name="林良浩2010">{{cite book|author=林良浩|title=中国传统文化常识|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lFarj2ONZxcC&pg=PA103|date=1 June 2010|publisher=百花洲文艺出版社;Esphere Media (美国艾思传媒)|isbn=978-7-80742-860-2|pages=103–}}</ref>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开,上身着短衣,下身着裙)、[[上下连缀]]式(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裤]]式、[[上下通裁]]等类型。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其中“裳”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着。后来男子逐渐改穿袍衫作为日常服饰,上衣下裳的样式多保留在礼服中,如[[冕服]]。而女子依旧以上衣下裳的样式为主,称为[[襦裙]]。[[襦裙]]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是几千年中汉族妇女最常见的衣着。[[襦]]指短上衣。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笼之<ref>《太平御览》</ref>。有說法稱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因为[[剃发易服]]而终止<ref>{{cite web|author=葛兆光|title=《大明衣冠今何在》|publisher=《史学月刊》|accessdate=2005年第10期·}}</ref>,然而有學者指出清代漢族女裝一直存在,且於清朝二百多年間滿漢女子的服飾一直不同<ref>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清代服飾展覽圖錄》</ref>。明代初期也將「兩截胡服」(上衣下裳)視為須要被革除的「胡服」<ref> 《明太祖實錄》卷3,《詔復衣冠如唐製文》</ref>。


[[佩剑]]也是古汉服的一部分(劍在戰國後已逐漸由兵器變為[[禮器]]),士人着正式服装往往有佩剑。
上下連綴式又稱[[深衣制]],周代至漢代流行的[[曲裾袍]]、[[直裾袍]]都屬於上下連綴式。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五經正義|礼记正义]]·深衣》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士人取得科举功名后,就脱去白衣,改穿襕衫(官服)了。明代出現的[[曳撒]]、[[貼里]]、[[鞠衣]]等也屬於上下連綴式。


=== 足衣 ===
上下通裁的有[[圓領袍]]、[[直裰]]、[[直身]]、[[道袍]]等,特點是上下不分裁的袍服。
{{gallery|height=200
|File:Geta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Zhu Ran 2012-05.JPG|三国时期的[[木屐]]
|File:Liu Songnian-Luohan.jpg|夹脚木屐
|File:Luohan Laundering, by Lin Tinggui, 1178 AD.jpg|夹脚木屐
|File:Waraji.jpg|草鞋
}}
汉服的足衣分为:[[舄]]、[[履]]、[[屨]]、[[屐]]、[[靴]]、[[鞋]]。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為履,以帛為屨。<ref>郭若虛,宋,《圖畫見聞誌》 </ref>周人以麻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草屨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ref>李时珍,明,《本草纲目·服器部》</ref>靴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汉服体系与华夏礼仪 ==
上衣下裤式又稱[[裋褐]],上身穿短衣,下身穿裤子,是劳动人民常见的衣着。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ref>司马彪,《后汉书·舆服制》</ref>,源自黄帝制冕服<ref>《竹书纪年·五帝纪》:“[黄]帝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ref>,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的宗周尊儒形成完备的服制体系。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的吉服。玄衣纁裳的思想渊源,来自「尊天法地」的「天道」思想。传世的礼经载称先秦的礼服有「[[玄端]]」,用於朝服、冠礼及婚礼等。根据《仪礼》及《礼记》的记载,「玄端」是造型正直端方,以表「端正」的玄色上衣。作为表徵或劝勉世人,必当端庄正直的「常礼服」。西周册命金文中,只有大夫以上的贵族才有资格受赐玄衮。
[[File:Sui Wendi Tang.jpg|thumb|200px|[[楊堅|隋文帝]][[冕服]]]]
{| class="wikitable"
|-
! 黄帝制冕服 !! 涵义 !! 出处
|-
| 衣裳制 ||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 《易经·系辞下》
|-
| 上玄下黄 || 乾,天也。坤,地也。天玄而地黃。故上衣玄,下裳黃。 || 《易经·说卦》、《易经·坤卦》
|-
| 十二章 || 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 || 《尚书·虞书》
|-
| 十二旒 || 天子麻冕,朱綠藻,垂十有二旒者,法四時十二月也。諸侯九旒。大夫七旒。士爵弁,無旒。 || 《礼记·礼器》
|-
| 旒数 || 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 || 《春秋·襄公九年》
|-
| 天子六服 || 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 || 《春秋左传·哀公七年》
|}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外套類有[[褙子]]、[[半臂]]、[[披風]]、[[鶴氅衣]]等。褙子是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ref>《占今图书集成·礼仪典·衣服部》引《实录》曰:“秦二世诏朝服上加褙子,其制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又日;“隋人业中、内宫多服半臂,除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日绰子,士人竞服。”</ref>[[程大昌]]《演繁露·背子·中禅》:“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背子者,状如单襦袷袄,特其裾加长。直垂至足焉耳。其实古之中禅也,禅之字或为单,中单之制正如今人背子。”相传始于唐,盛行于宋。《宋史·舆服志》云:“妇人大衣长裙、女子在室者及众妾皆褙子。”宋明皇后常服红罗背子。<ref>《文献通考》“孝宗乾道中,中宫常服,有司进真红大袖,红罗生色为领,红罗长裙,红霞帔,药玉为坠,背子用红罗,衫子用黄红纱,裆袴以白纱,裙以明黄,短衫以粉红纱为之。”</ref>披风由褙子演變而來,於明代出現。
{| class="wikitable"
|-
| 天子六服 || 天/乾 || 三辰(日月星) || 衣裳制 || 裘冕 || 衮冕 || 鷩冕 || 毳冕 || 絺冕 || 玄冕
|-
| 王后六服 || 地/坤 || 五行(木火土金水) || 深衣制 || 褘衣 || 揄翟 || 阙翟 || 鞠衣 || 展衣 || 褖衣
|}
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ref>《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ref>“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种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缁布冠,治理朝政所冠。<ref>《礼记·郊特牲》:“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後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積。”</ref>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ref>《庄子·说剑》“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嗔目而語難,王乃說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ref>因此儒服和剑服成为汉朝文官和武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
{| class="wikitable"
|-
! 属性 !! 服名 !! 异名 !! 服制 !! 首服
|-
| 文 || 儒服(士大夫之服) || 逢掖袍 || 深衣 || 缁布冠(玄冠)
|-
| 武 || 剑服(武士之服) || 短后衣 || 袴褶(小袖短衣大袴<ref>《史记·劉敬叔孫通列傳》“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製,漢王喜。”</ref>) || 武冠(惠文冠)、曼胡之纓
|}
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周礼对周代及周代后世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服就是以周礼为基础,经过汉唐宋明的考证和传承形成的千年不变的体系,且通过儒教经史体系《[[尚书]]》、《[[周礼]]》、《[[礼记]]》、《[[后汉书]]·舆服下》、《[[晋书]]·舆服》、《[[宋书]]·礼五》、《[[南齐书]]·舆服》、《[[魏书]]·礼志四之四第十三》、《[[隋书]]·礼仪七》、《[[旧唐书]]·舆服》、《[[新唐书]]·车服》、《[[宋史]]·舆服》、《[[明史]]·舆服》连续继承下来,作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
{| class="wikitable"
|-
! 周礼 !! 礼类 !! 男装 !! 女装
|-
| 吉礼 || 郊祀、大雩、朝日、夕月、方丘、祀社稷山川、享宗庙、祭孔、祓禊 || 冕服、弁服、朱子深衣 || 翟衣、展衣、褖衣
|-
| 嘉礼 || 冠礼、笄礼、聘礼、婚礼、节令(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视朔、冬至朝贺、除夕、元旦、乡饮酒 || 冕服、弁服、绛公服、朱子深衣 || 翟衣、鞠衣、展衣、褖衣、大袖连裳、青连裳
|-
| 宾礼 || 接见、宴请外宾 || 冕服、弁服 || 细釵礼衣、展衣
|-
| 军礼 || 乡射、大傩、讲武、告齐太公庙 || 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短衣大绔、袴褶、裲裆、圆领衫 || 展衣、褖衣
|-
| 凶礼 || 丧礼、葬礼、致奠、探病 || 白幘白帢、皂衣 || 白帢、皂衣
|}


汉服自西周的衣裳、皮弁服、褘衣、鞠衣、袒衣、袴褶、襌衣、褠衣、裲裆等服制开始,历经几千年的继承,常著之服可分为吉服、朝服、公服、礼服、常服。吉服是儒教吉礼,特别是祭神祀祖场合所着汉服,礼服是指儒教嘉礼所着汉服,公服是儒教官职的衣冠,同时汉服以款式可分为衣裳制、袍襕制以及裙襦制。
== 服制 ==
{| class="wikitable"
{{Main|漢服體系}}
|-
[[File:Han zhiju.jpg|thumb|right|200px|漢代貴族服飾直裾袍]]
! 服制 !! 男 !! 女
漢服的禮服、祭服無論顏色、尺寸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同身份的規定亦有不同。公服、官服、命婦服飾也有一定規格。常服、吉服一般無嚴格規定。雖然如此,常服服制有時也表現出等級差異,例如贵族常衣大袖长裾的大掖衣,士庶则着短衣小袖的襦绔。明代甚至规定“庶民衣長去地五寸。袖長過手六寸。袖樁廣一尺。袖口五寸。軍人衣長去地七寸。袖長過手五寸。袖樁廣不過一尺。窄不過七寸。”<ref>《明史》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ref>然而部份朝代也常出現服飾[[僭越]]。
|-
===皇室與貴族服飾===
| 吉服 || 冕服、弁服 || 王后六服
古代天子及男性近支皇族的大[[禮服]]為[[冕服]],配冕冠,先秦貴族禮服為[[玄端]],用作祭服、朝服、[[冠禮]]及[[婚禮]]服。祭服又有[[素端]],這幾種服裝都是交領、右衽的上衣下裳制、大袖。唐代之後不再以玄端為祭服,另設祭服。[[皮弁服]]也是皇室男性禮服的一種。皇后、太子妃大禮服為[[翟衣]],屬上下通裁的大袖袍服。明代時[[鞠衣]]、[[大衫]]為其他女性皇族的禮服,穿著時配鳳冠霞帔;鞠衣為上下分裁的深衣制[[圓領袍]]。
|-
| 礼服 || 绛纱袍、弁服、圆领袍、朱子深衣 || 花釵礼衣、大袖连裳、连裳
|-
| 公服 || 圆领袍、短衣大绔、袴褶、褠衣、裲裆 || 细釵礼衣、青公服、半臂裙襦
|-
| 常服 || 裋褐、帽衫、襕衫、皂衫、襦裤 || 大袖长裙、裙襦、褙子
|}


=== 天子六服与衣裳制 ===
皇帝及近支宗室常服為[[袞龍袍]],皇帝的袞龍袍常用黃色,故又稱黃袍。袞龍袍最常見為圓領,上面綴有龍紋,但亦有些是交領。
衣裳是最古老的汉服形制,深衣是衣裳的一种,又称连裳,为先秦儒服的缝腋之衣,自汉又为通制袍。大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凡十二等。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祭服有玄端、素端。<ref>萧嵩等撰,唐代,《大唐开元礼》</ref>
<gallery>
File:Zhaohongyin.jpg|宋皇族朝服配方心曲領
File:Wanli-Emperor.jpg|[[明神宗]][[萬曆帝]]冕服像
文件:Ming_Yejong.jpg|[[明睿宗]]身着圆领十二章[[衮服]]
File:Jianqi Emperor.jpeg|[[明熹宗]]的[[衮服]]
</gallery>


男子祭服即冕服,主要用于吉礼、嘉礼等场合,是最尊贵最古老的汉服。冕服象天法地,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有宗彛藻火粉米黼黻。历代都认为这是有虞氏真实的遗规,而后世代因袭仿行。
===官員命婦服飾===
[[File:Four Generals of Song.jpg|thumb|300px|right|宋代將軍公服像]]
[[File:Konfuzius-1770.jpg|thumb|孔子玄衣]]
《[[s:通典/卷061|通典·禮二十一]]》:「先知為上以制其衣,後知為下復制其裳,衣裳始備。黃帝、堯、舜垂衣裳,蓋取諸乾坤,故衣玄而裳黃。」
官員服飾稱為[[官服]],上朝所穿的為{{link-ja|朝服|朝服}},宋代官員朝服配[[方心曲領]],依等級戴[[進賢冠]]、[[貂蟬冠]]或[[解豸冠]]。明初朝服為青色衣緣的赤羅衣、赤羅裳,頭戴{{link-en|梁冠|Yanggwan}}。明代官員祭服為青羅衣、赤羅裳配方心曲領。官方祭祀時官員會穿[[祭服]],宋明祭服會配方心曲領。


「吉金文」中载「玄衮赤市(韍)」。
[[公服]]為官員之[[制服]],唐至明時公服皆為圓領袍,唐宋公服按照等級依次用紫、朱、綠、青色,戴展腳[[幞頭]]<ref>《宋史》“公服。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ref>。明代公服按等級依次用[[緋]]、青、綠色,只在朔望日朝參穿著,其他日子則穿官常服。明代官常服綴有[[補子]],又稱[[補服]],顏色不拘,有圓領、交領兩種款式。命婦禮服為大衫霞帔,配[[翟冠]]。常禮服為綴有補子的圓領袍或襖裙。有功之大臣、命婦可獲皇帝賜[[蟒服]]。
<gallery>
File:Li Xian's tomb, ambassadors2.jpg|唐代官員朝服
File:宋代公服.jpg|宋代官員公服
File:Kou Zhun.jpg|寇準蓝地撮晕花公服
File:Song court lady.jpg|宋代[[女官]]服飾
File:Sima Guang 1.jpg|穿方心曲領的[[司馬光]]
File:Liu Daxia.jpg|明代一品文官常服像
File:Zhao Bingzhong.jpg|明代二品文官常服像
File:Ni Yuanlu.jpg|明代三品文官常服像
File:范欽.jpg|明代二品武官常服像
File:Mingnoblewoman3.jpg|明代戴翟冠、穿補服命婦像
File:王鏊.jpg|蟒服
File:Mingnoblewoman1.jpg|明代戴梁冠、穿補服命婦像
</gallery>


《卌三年逨鼎》刻有“王曰:逑,賜汝秬鬯一卣,玄袞衣,赤舄,駒車。”<ref>[http://www.pkucn.com/redirect.php?tid=10701&goto=lastpost 《眉县杨家村铜器铭文释文》]</ref>
=== 军事服饰 ===
[[File:Dinastia tang, re celeste (lokapala), grotte di mogao, VIII sec. 02.JPG|thumb|250px|right|穿盔甲的唐代武將俑]]
皮弁服、剑服、盔甲与战袍。
<gallery>
File:W Zhou Yan helmet.JPG|西周頭盔
File:Terra Cotta Warriors, Guardians of China’s First Emperor 1.jpg|秦代鎧甲
File:Nanyue Armour.JPG|南越國鎧甲
File:Cernuschi Museum 20060812 127.jpg|北魏鎧甲騎馬武將俑
File:Tang sancai tomb guardian.jpg|唐三彩鎧甲武將俑
File:Sung dynasty imperial procession5.jpg|宋代甲盔
File:Noel 2005 Pékin tombeaux Ming voie des âmes 18.jpg|明代鎧甲武將塑像
</gallery>


《吴方彝盖》:“赐秬鬯一卣、玄衮衣、赤舄、金车、贲□朱虢靳、虎幂、纁里、贲较、画□、金筩、马四匹、鋚勒”。
===士庶服飾===
[[File:Hanfu 1.jpg|thumb|300px|士庶男子常禮服]]


《师□鼎》“赐汝玄衮、□纯、赤韨、朱衡、□□、太师金膺、鋚勒”。
深衣為士庶男子禮服、祭服,宋代深衣及[[朱子深衣]]均為直衿、大袖,穿著時為交領右衽,明式深衣則為斜衿。襴衫亦為士人常禮服。


《元年蔡簋》“赐汝玄衮衣、赤舄,敬夙夕勿废朕命。”
先秦至漢代的直裾袍、曲裾袍為士庶禮服,男女皆可服。後世士庶男子常禮服及吉服多為袍服,女子常禮服及吉服多為襦裙。裋褐則是便服,男女通用,為上衣下褲,在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時穿著。窄袖襦裙亦是女子便服。
<gallery>
File:Wang Juzheng's Spinning Wheel, Close Up 2.jpg|穿衣褲的宋代庶民婦女
File:蠶織圖局部4.jpg|穿交領襦裙的宋代婦女
File:蠶織圖局部.jpg|宋代穿襦裙的婦女和穿裋褐的男子
File:Song Women.jpg|穿對襟襦、抹胸的宋代婦女
File:Qingming Festival Detail 13.jpg|穿袍服的宋代男子
File:松陰論道圖.jpg|穿直身的宋代士人
File:Qingming Festival Detail 17.jpg|宋代庶民男子服飾
File:Zeng Jing - Portrait of Wang Shimin.JPG|明代士人服飾
</gallery>


《訇簋》“赐汝玄衣黹纯、缁韨、絅衡、戈琱□、厚柲、彤緌、銮旗、鋚勒,用事”。
===兒童服飾===
[[File:明夏葵《嬰戲圖》1.jpg|thumb|200px|戴[[箍子]]、穿圓領衫(左)和穿披風(右)的明代小孩]]
古代兒童衣服形制一般與成年人差異不大,最常見是上衣下褲類,除了一般的[[裋褐]]外還有單穿半臂和褌者,較少見袍服類。唐宋時女孩也會穿[[襦裙]],明代則有穿[[襖裙]]。一些幼童也會只穿內衣如[[肚兜]]、[[連腿裹肚衣]]、[[抹胸]]、[[裲襠]]等。嬰兒常穿[[開襠褲]]、戴[[圍嘴]](又稱涎水兜、涎兜),圍嘴常裁成花瓣狀或梅花狀,也有其他形妝,常會繡上吉祥圖案。稍大能控制大小便的幼兒則改穿合襠褲<ref name="遮竹篩">[http://cls.hs.yzu.edu.tw/TFL2010/ArticleIndex/ArticleView.aspx?TFL_articleID=06CH_00721 女子出嫁遮竹篩的由來]</ref><ref name="奶香">[http://wzwb.66wz.com/html/2009-05/30/content_485937.htm8 《温州晚报》记忆中那淡淡奶香“百家衣”]</ref><ref name="浙江民俗">[http://www.5188pifa.com/article.php?id=938 浙江民俗之婴儿服饰大全]</ref><ref name="兒童服裝">[http://www.reocities.com/moeee.geo/babycloth2.htm 兒童服裝]</ref><ref name="嬰戲畫">[http://www.reocities.com/moeee.geo/babycloth.htm 唐宋元間嬰戲畫中之兒童服飾配件]</ref>。


《豆闭簋》内底铸铭文:“王曰:“闭,赐汝戠(织)衣、ꄓ市、鑾旂。”
兒童的首服與成年人有差異,嬰兒和幼童常戴[[虎頭帽]],因為人們相信[[老虎]]有威镇邪气和鬼怪的力量,能保護小孩和給小孩带来力量。除帽子外還有[[箍子]](又稱[[抹額]]、[[額箍]]、[[額子]]、[[圈帽]]等),常有老虎、花朵等圖案,也有素面的。還有[[風帽]],是一種後面延長的帽子,可以擋風。也有些首服和成人的相同,例如[[幅巾]]。鞋履除了一般的鞋子外,嬰兒和幼童還會穿獸鞋如[[虎頭鞋]]、[[豬頭鞋]]等<ref name="奶香" /><ref name="兒童服裝" /> <ref name="嬰戲畫" />。
<gallery>
File:Baby Cloth2.jpg|穿連腿裹肚衣的唐代嬰兒
File:Baby Cloth5.jpg|單穿半臂的唐代嬰兒
File:Assaulting the Jujube Tree - chopped2.jpg|穿紗褙子、襦裙,戴箍子的宋代女孩
File:子孫和合圖2.jpg|穿裲襠的宋代小孩
File:端陽戲嬰圖.jpg|穿肚兜的宋代小孩
File:Children Playing on a Winter Day chop1.jpg |戴幅巾(上)、風帽(下)的小孩
File:明憲宗行樂圖(局部).jpg|《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穿襖裙的女孩
File:明夏葵《嬰戲圖》2.jpg|戴虎頭圈帽、穿披風的明代小孩
File:The 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 - Emroidered infant bib.jpg|繡上老虎頭的花形圍嘴
File:The 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 - Embroidered infant undergarment 2.jpg|繡上「指日高陞」字樣和吉祥圖案的兒童肚兜
</gallery>


《颂壶》铭文“王曰:『頌!令汝官司成周貯廿家,監司新造貯,用宮御。錫汝玄衣黻純,赤巿、朱璜、鑾旂、攸勒用事。』”
===婚禮服飾===
[[File: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002.jpg|thumb|200px|right|明制婚服]]
{{main|漢服婚服}}
{{see also|士昏禮|中式婚禮}}
先秦士的婚禮稱為士昏禮,新郎[[親迎]]時穿著[[大夫]]等級的[[爵弁]]、[[纁裳緇袘|{{僻字|纁|左“糸”右“熏”}}裳緇袘]],即玄色上衣、{{僻字|纁|左“糸”右“熏”}}色綴有黑邊的帷裳,「袘」即綴邊。新娘則穿纯衣{{僻字|纁|左“糸”右“熏”}}袡,即{{僻字|纁|左“糸”右“熏”}}色衣缘的黑色深衣,「袡」即衣緣。其餘程序則依照士的服制。也就是卿大夫的妻子穿白色的展衣,士庶人的妻子以黑色的褖衣为礼服<ref>《礼记正义》 曰:“子、男、大夫一命,其妻服展衣也。子、男之士不命,其妻服褖衣。”</ref>。《礼记正义· 曾子问》:“嫁服者,士妻褖衣,大夫妻展衣,卿妻则鞠衣。故《士昏礼》云:「女次純衣纁袡。」(纯衣即褖衣也。)因此,按照周礼,士庶的新娘穿黑色褖衣,大夫的新娘穿白色展衣,天子正妻受冊穿祎衣。


夷王时期《蔡簋》记:“易女玄衮衣、赤舄,敬夙夕勿废朕令。”
唐宋制度,新郎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絳公服(大紅圓領袍)婚。新娘視新郎等級穿著,初唐新娘穿[[花釵禮衣]],為深衣制禮服;後來花釵禮衣之制漸式微,新娘改穿大袖襦裙出嫁,多為綠色。士庶綠衣新娘與穿紅圓領公服的新郎配在一起,是為「紅男綠女」。宋初承唐制,後來新娘改為穿鳳冠霞帔出嫁,此制延續至明代。明代官員婚禮,新郎按照官品穿官常服,新娘視其夫等級穿命婦常禮服。士庶婚禮可假九品官服、九品孺人常服,但時有僭越;亦有不穿官服以士庶常禮服(男穿袍服、女穿襖裙)為婚服者。


《即簋》记:“王乎:命女赤市朱黄、玄衣、黹屯、銮旂”。
===喪禮服飾===
[[File:斬衰.jpg|thumb|right|200px|《[[三才圖會]]》插圖中的斬衰,衣不縫邊]]
漢服的[[喪服]]主要依據[[五服]]制定,五服是指一定範圍內親屬逝世時以[[居喪]]期限長短和喪服的粗細定下的規則,當中的服裝是在喪禮中穿著。五服中最重的丧服是{{link-ko|斬衰|참최복}},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喪服。斬衰衣旁和下边不缝边。其次是[[齊衰]],用熟麻布做的。因为缝边整齐,所以叫做齐衰。再次之是[[大功]],亦称「大红」,这是用熟麻布做的,比齐衰精细些。[[小功]]又次於大功,亦称「小红」,小功服比大功服更精细。五服中最輕的是[[緦麻]],比小功服更精细。明代皇帝、皇后鴐崩,官員所服之斬衰服是把[[烏紗帽]]去雙翅、以白布包裹,穿素色圓領袍、配[[腰絰]](麻繩)、[[麻鞋]];[[除服]]後換素服、烏紗帽,黑[[角帶]],百日後穿回平日的衣服。命婦則穿麻布圓領、麻布裙、麻鞋,頭蓋麻布蓋頭,二十七日除服。


《弭伯师耤簋》“王呼内史尹氏命师耤,赐汝玄衣、黹纯、素韨、金衡、赤舄、戈琱□、彤苏、鋚勒、銮旗五日,用事。”
五服制度較為複雜,歷代多有簡化,稱為[[孝服]],又稱孝衣。除服後,居喪期間會穿著普通的服裝,但會選一些顏色較素淡的,女子也少用華麗的首飾,明代時女子會由平日黑色或金絲狄髻改戴白色孝髻。


传世器《颂鼎》记:“易女玄衣黹屯赤市朱黄銮旂幽勒,用事”。
奴僕在主人喪禮期間會穿白布衣、戴白帽。
<gallery>
File:齊衰.jpg|齊衰
File:大功.jpg|大功
File:小功.jpg|小功
</gallery>


《休盘》“王呼作册尹立赐休:玄衣黹纯、赤韨、朱衡、戈琱□、彤苏、厚柲、銮旗”。
==領形==
上衣的领子可分为直领、圆领、方領、豎領,再搭配大襟或對襟而有不同風貌,
大襟即两襟相交。
直領穿著時若有明顯交疊又可稱交領,例如配上大襟時。
以封閉曲线包圍頸根附近则称圆领,又稱盤領。
豎領又稱立領,是以直領為基礎,前端上提包住脖子演變而成。
领形是汉服的主要特征,“领”也是汉服上衣的计量单位。
<gallery>
File:Song Women2.jpg|直領對襟
File:許國.jpg|直領大襟(交領)
File:明太祖.jpg|圓領大襟
File:Ming noble woman.jpg|立領大襟外搭直領對襟
File:Ming clothes.jpg|方領對襟
</gallery>


《簋》:“王曰,令女乍司徒,官司籍田,易女玄衣、赤市、銮旂、楚、走马、取债五锊,用事。”<ref>谢乃和,《周礼“冢宰”与金文所见西周王家之宰》</ref>
==布料和染印==

{{main|中國傳統織物工藝|中國傳統色彩}}
《辅师嫠簋》:“赐汝玄衣、黹纯、赤韨、朱衡、戈彤緌琱□、旗五日,用事。”
汉服傳統用布分为:[[金缕]]、[[锦]]、[[罗]]、[[绫]]、[[绢]]、[[紬]]、[[紵絲]]、[[缣]]、[[绮]]、[[纚]]、[[纱]]、[[帛]]、[[布]]、[[棉]]、[[麻]]等等。<ref>《魏志》曰:自公侯已下,大夫以上,皆服绫、锦、罗、绮、金缕之物。自是以下,杂彩之服,通于贱人也。</ref>织金、锦、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绫罗锦绣自古就是富人的象征。秦汉时期,除齐纨、鲁缟享有盛名外,<ref>《管子·輕重戊》“管子對曰:‘魯梁之民,俗爲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從而服之。公因令齊勿敢爲,必仰於魯梁,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绨矣。’”</ref>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汤式]]《一枝花·赠美人》曰:“价重如齐纨鲁缟,名高似蜀锦吴绫。”最古老最廉价的材料是麻葛。<ref>《大明会典》“錦一尺八貫,紗一疋八十貫,綾一疋一百二十貫,羅一疋一百六十貫,麻布一疋八貫,葛布一疋二十貫。”</ref><ref>《宋史》“惟春、冬加绢各百匹,大绫各二十匹,小绫各三十匹,罗各十匹,绵各五百两。”</ref>

《王臣簋》“赐汝朱衡、贲衬、玄衣黹纯、銮旗五日、戈画□、厚柲、彤緌,用事。”

《救簋盖》:“隹二月初吉,王才师司马宫大室,即位,丼伯入佑救,立中廷,北向,内史尹册赐救,玄衣、黹纯、旗四日,用大备,于五邑守堰。”

《害簋》“王册命害曰:赐汝贲朱衡、玄衣、黹纯、旗、鋚勒”。

《无叀鼎》:“官司穆王正侧虎臣,赐汝玄衣、黹纯、戈琱□、厚柲、彤苏、鋚勒、銮旗。”<ref>《从册命铭文看西周朝觐礼仪的演变》</ref>

后人疏《[[五經正義|周易正義]]》曰:「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曰垂衣裳也。」冕服以下有弁服、朝服、公服、常服等。


周礼就规定有典丝、染人从事印染。传统染色的材料都是[[植物]]。<ref>[http://www.guokr.com/post/89757/ 植物染色样]</ref>包括:红花、乌梅、蘆木、苏木、黃櫱、青礬、莧藍、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ref>宋应星,《天工开物》</ref>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华夏阴阳五行信仰。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绯、绿、青。<br />
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
! 天子吉服 !! 类别 !! 首服 !! 纹章或配饰 !! 服制 !! 足衣 !! 礼用
! 色彩 !! 染料 !! 色图
|-
|-
| rowspan=6 | 冕服 || 大裘冕 || 十二旒冕冠 || 十二章。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 || 黑羊裘上衣、下裳 || rowspan=6 | 赤舄 || 祭天、祀昊天上帝、五帝
| 蓝 || 藍草 || style="background: #002E63;" |
|-
|-
| 衮冕 || 十二旒 || 九章。衣,山龙华虫;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 || rowspan=5 | 玄衣纁裳 || 享先帝;受诸侯朝觐
| 红 || 红花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
|-
|-
| 鷩冕 || 九旒 || 七章。衣,华虫、火、宗彝三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 || 享先公、飨(享食宾客)、射(与诸侯射);侯伯、三公
| 绿 || 槐花 || style="background: #E3FF00;" |
|-
|-
| 毳冕 || 七旒 || 五章。衣,宗彝、藻、粉米三章;裳,黼、黻二章。 || 祀四望、山川;子男、六命之卿
| 金黃色 || 蘆木 || style="background: #B78727;" |
|-
|-
| 絺冕 || 五旒 || 三章。衣一章,粉米;裳,黼黻二章 || 祭社稷、五祀;四命大夫
| 鵝黃色 || 黃蘖 || style="background: #EFCC00;" |
|-
|-
| 玄冕 || 三旒 || 一章。衣无章;裳刺黼一章 || 祭群小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之属);蜡百神、朝日夕月
| 紫色 || 蘇木、青礬 || style="background: #8601AF;" |
|-
| rowspan=4 | 弁服 || 爵弁 || 冕之次。赤而微黑,如爵头然,前小后大。三代以来,皆广八寸,长尺二寸,如冕无旒,皆三十升布为之。 || 无章,缁带、韎韐 || 纯衣纁裳 || 赤舄 || 宗庙;祝、宗人、宰夫、雍人;九品以上
|-
| 韦弁 || 韦弁冠 (皂绢为之) || 无章 || 玄端素裳(袴褶) || 白舄 || 兵事;车驾亲戎、中外戒严之服
|-
| 皮弁 || 皮弁冠(鹿皮为之) || 无章、缁带、素韠 || 衣缁麻衣,皁领袖,下素裳(白布衣,积素以为裳) || 白舄 || 天子视朝,太常卿,太卜令,太史令
|-
| 冠弁 || 玄冠(委貌冠) || 无章、缁带、素韠 || 缁布衣,积素以为裳 || 黑舄 || 甸(田猎);诸侯视朝
|}
|}
[[File:HanZhaoDiLiuFuling.jpg|thumb| 唐代《[[歷代帝王圖卷]]》(傳[[閻立本]])中的着通天冠绛纱袍的[[漢昭帝]]劉弗陵]]
最廉价普遍的是[[藍草]]制靛的[[蓝印花布]],<ref>{{lang|ja|[http://kata-kata04.com/pg141.html 型染めとは]}}</ref>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古时称为药斑布。<ref>《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ref>汉族的染印工艺称作三缬,即蜡缬、夹缬、绞缬。缬是指系缯帛而后染之,使系处形成一定的花纹,起源自秦汉时代。<ref>隋《二仪实录》“缬,秦汉间始有”。</ref><ref>玄应《一切经音义》:“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ref>明代的织锦与刺绣兴起以后,夹缬逐渐衰落,并被[[碱印]]、[[拓印]],[[刮浆防染法]]取代。


{| class="wikitable"
汉服的织绣工艺通过[[苏绣]]、[[湘绣]]、[[蜀绣]]、[[汉绣]]、[[粤绣]]以及[[蜀锦]]、[[云锦]]、[[宋锦]]流传至今。[[緙絲]]是技艺最高的织花艺术品。唐代,始有用丝织制缂丝,以生丝为经,以染织熟丝为纬,有的加饰金线或孔雀羽,工艺复杂细致,用色最多达 70 多种。
|-
! 朝服 !! 首服 !! 服制 !! 足衣 !! 配饰 !! 礼用
|-
| 天子朝服 || 通天冠 || 绛纱袍 || 舄 || 前有山,展筩為述 || 諸祭還及冬至、朔日受朝、臨軒拜王公、元會、冬會
|-
| 诸王朝服 || 远游冠 || 绛纱袍 || 舄 || 无山述 || 謁廟還宮、元日、冬至朔日入朝
|-
| 文官朝服 || 进贤冠 || 绛纱袍 || 舄 || 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 || 陪祭、朝享、拜表大事
|-
| 武官朝服 || 笼冠(武弁) || 绛纱袍 || 乌皮靴 || -- || 武官服之;天子出征告庙
|}


=== 王后六服与深衣制 ===
==纹饰==
[[File:B Song Dynasty D Empress of GaoZong.JPG|thumb|200px|宋高宗[[宪圣慈烈皇后]]的翟衣]]
与天子六服相对应有王后六服。王后六服的颜色对应五行相生。<ref>郑玄注,孔颖达疏,《周礼注疏》</ref>周礼的王后祭服即褘衣、揄翟、阙翟,是衣裳中的深衣制。《旧唐书》曰:“按《三礼义宗》明王后六服,谓祎衣、摇翟、阙翟、鞠衣、展衣、褖衣。『祎衣从王祭先王则服之,摇翟祭先公及飨诸侯则服之,鞠衣以采桑则服之,展衣以礼见王及见宾客则服之,褖衣燕居服之。』”王后六服里面都以衬白绢素纱打底。《礼记正义》曰:“子、男、大夫一命,其妻服展衣也。子、男之士不命,其妻服褖衣。”也就是卿大夫的妻子穿白色的展衣,士庶人的妻子以黑色的褖衣为礼服。《礼记正义·曾子问》曰:“嫁服者,士妻褖衣,大夫妻展衣,卿妻则鞠衣。故《士昏礼》云:「女次纯衣。」纯衣即褖衣也。”因此,按照周礼,士庶的新娘穿黑色褖衣,大夫的新娘穿白色展衣,皇后穿祎衣出嫁。隋唐承袭北周改革,将王后祭服揄翟、阙翟合并为翟衣作为礼服,并参照冕服十二旒以及十二章把翟衣分为十二等,以首饰花十二树和翟十二章,又称花釵礼衣。鞠衣是命妇朝服,翟衣是事神之衣服,展衣为朝事君子之服。<ref>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礼注疏》</ref>


{| class="wikitable"
汉服的纹饰及其丰富,《[[周礼]]》“以纹為貴”<ref>《礼记·礼器》</ref>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千古的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义涵。[[黻衣]]是天子帶有纹饰的上衣,黻即指兩色相 背的纹饰。《詩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饰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 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 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其次,《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章纹,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
! 王后六服 !! 五行相生 !! 服制 !! 纹章 !! 足衣 !! 首服品级 !! 品级 !! 礼用
|-
| 褘衣 || 天玄(太一生水) || 玄袍 || 画翬雉 || 玄舄 || 花釵十二树 || 王后 || 王后从王祭先王
|-
| 揄翟 || 水生木 || 青袍 || 画摇 || 青舄 || 十二树、九树、七树 || 王后;侯伯夫人(三品) || 王后祭先公
|-
| 阙翟 || 木生火 || 赤袍 || 刻繒為雉形,不画五色 || 赤舄 || 五树 || 子男夫人(四品、五品);一品、二品 || 王后祭群小祀,与玄冕同级
|-
| 鞠衣 || 火生土 || 黄袍 || 黄桑服 || 黄屦 || 十二树-五树 || 王公妻;三品 || 王后告桑事;九嫔之服;命妇朝服
|-
| 展衣 || 土生金 || 白袍 || 白衣裳 || 白屦 || 三树 || 卿大夫妻;四品 || 王后礼见王及宾客;世妇之服
|-
| 褖衣 || 金生水 || 黑袍 || 黑衣裳,以赤緣之 || 黑屦 || 三树 || 士妻;五品、六品 || 御于王,燕居;女御之服;及助祭之服
|}


== 公服 ==
士庶常服的紋飾則以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為主,如[[纏枝]]紋代表子孫連綿,[[暗八仙]]紋代表[[八仙]]庇佑。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File:Zhao Bingzhong.jpg|二品绯袍錦雞紋
== 配饰 ==
|File:徐如珂.jpg|三品绯袍孔雀紋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汉服的内部体系非常成熟、完备,配饰种类繁多、样式丰富。
|File:Wang Guoguang.jpg|二品绯袍狮子紋

|File:Ni Yuanlu.jpg|五品绿袍白鹇紋
=== 首服 ===
|File:Chen Qing.jpg|绿袍
[[File:湯顯祖像mingdynastyhanfubeizi.jpg|thumb|right200px|湯顯祖[[幅巾]]像]]
|File:Zhang Da.jpg|碧袍
{{main|漢服首服}}
|File:Portrait of Jiang Shunfu, badge detail.jpg|鹭鸶紋
[[冠帽]]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包括冕冠、爵弁(雀弁)、皮弁、韦弁、冠弁、武弁、通天冠、长冠、[[幅巾]]、乌帽等等。皇帝、公侯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的礼冠叫做[[冕]]。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珫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充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梁冠,是历代文官的冠饰,源于战国时代的进贤冠。笼冠就是“武冠”或“惠文冠”,是历代武官的冠饰。
}}

公服即“公事之服”。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胸前和後背綴有一方補子,纖紋樣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兽。文官一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雪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ref>《明史》“文武官公服:其制,盘领右衽袍,用纻丝或纱罗绢,袖宽三尺。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ref>公服以紫、绯、绿、碧分品秩。<ref>《宋史》“公服。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ref>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 (東亞服飾)|巾]]、[[帽]]等,形制多样。兒童帽飾則有[[虎頭帽]]、[[花帽]]等。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翠翘、冠梳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头插梳篦自汉代即有记载。<ref>(唐)宇文氏,《妆台记》“汉武就李夫人取玉簪搔头,自此宫人多用玉。时王母下降,从者皆飞仙髻、九环髻,遂贯以凤头钗,孔雀搔头,云头篦以玳瑁为之。”“魏武帝令宫人梳反绾髻,插云头篦,又梳百花髻。”</ref>南朝婦女就愛在髻上插飾梳栉。<ref>{{lang|ja|(唐)段公路《北戸録》“着白紗帽而尚青袍或牙梳挿髻”}}</ref>唐朝妇女流行廣插钗梳。<ref>《舊唐書·文宗紀》:“太和二年,诏諸公主不得廣插钗梳。”</ref>汉族妇女还有戴绢花的习俗,所谓“宝髻簪花花”。<ref>魏庆之,宋,《诗人玉屑》</ref>[[王母娘娘]]见[[汉武帝]]髻上插大花。<ref>(汉)班固撰《汉武帝內傳》</ref>明朝孔府在大庄设佃户花庄,一年四季专供孔府摆设和夫人、小姐插戴,演习宫女的冠戴装束绢花。明代中期開始又流行[[抹額]],遮蓋[[額頭]]。


== 儀仗法服 ==
{{wide image|Sung dynasty imperial procession6.jpg|1600px|大駕鹵簿圖書}}
<gallery>
<gallery>
File:Sung dynasty imperial procession4.jpg|
File:Ming_Dynasty_phoenix_crown.jpg|定陵出土凤冠
File:Sung dynasty imperial procession1.jpg|
File:Golden Crown Replica of King Wanli.jpg|定陵出土明神宗金丝翼善冠
File:Zhu xi.jpg|東坡巾
File:Sung dynasty imperal procession2.jpg|
File:Tang Emperor Taizong 2.jpg|垂腳襆頭
File:Sung dynasty imperial procession3.jpg|
File:大駕鹵簿圖.jpg|
File:Chinese baby hat.jpg|嬰幼兒戴的虎頭帽
File:Sung dynasty imperial procession7.jpg|
</gallery>
</gallery>
儀仗中,文武官及导驾官依本品服。
=== 腰部装饰 ===
[[腰带]]会有很多种:[[大带]],[[蹀躞带]],[[革带]],[[絲絛]]等,而各个腰带也会有不同的分工。例如革带是用来悬挂重物,如蔽膝,佩剑。


=== 吉凶宾军嘉的汉服 ===
[[佩剑]]也是古汉服的一部分(劍在戰國後已逐漸由兵器變為[[禮器]]),士人着正式服装往往有佩剑。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五經正義|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春秋左傳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汉服是汉族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冠礼和婚礼是嘉礼的核心。祭礼即吉礼。
[[File:CC wm2.jpg|thumb|200px|祭服]]
《朱子童蒙须知》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冠礼之前,“衣不帛襦裤”。年满二十后方可衣裘帛。<ref>《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ref>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士大夫三加,三公诸侯四加。士大夫三套加冠汉服如下:
{| class="wikitable"
|-
! 步骤 !! 意义 !! 服名 !! 首服 !! 上衣 !! 下裳 !! 带 !! 蔽膝 !! 足衣 !! 足饰
|-
| 始冠 || 士朝服 || 冠弁 || 玄冠(缁布冠) || 玄端 || 玄裳/黄裳/杂色裳 || 缁色麻布带 || 雀头色 || 黑屦 || 青色
|-
| 再加 || 视朔之服 || 皮弁 || 皮弁冠 || 缁麻衣 || 白素裳 || 缁色麻布 || 素带 || 白屦 || 缁色
|-
| 三加 || 祭服 || 爵弁 || 爵弁冠 || 玄衣 || 纁裳 || 缁色熟绢 || 雀头色熟牛皮 || 纁屦 || 黑色
|}
[[File: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2.jpg|thumb|明制婚礼礼服霞帔補服]]
笄礼是汉女的成人礼,即挽发脑后做髻,以簪绾之。郑玄注《仪礼·士冠礼》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已许嫁的汉女在15岁举行笄礼,未许嫁则二十岁再举行。按《宋史·礼志》载,宋朝公主的笄礼仿庶子冠礼由皇帝三加冠服:初加冠笄,再加冠朶,三加九翬四凤冠。宋朝公主三加笄汉服如下:


{| class="wikitable"
[[缩略图]]
|-
=== 足衣 ===
! 步骤 !! 意义 !! 服名 !! 首服 !! 服制
[[File:W020091104590055237184.jpg|thumb|right200px|唐代雲頭履]]
|-
汉服的足衣分为:[[襪 (漢服系服裝)|襪]]、[[舄]]、[[履]]、[[屨]]、[[屐]]、[[靴]]、[[鞋]]。古書記載傳說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為履,以帛為屨。<ref>郭若虛,宋,《圖畫見聞誌》 </ref>,但中國境內出土的最古老木屐是[[宁波市]][[慈城镇]]内的[[慈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夾腳式木屐,為[[良渚文化]]產物。周人以麻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草屨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ref>李时珍,明,《本草纲目·服器部》</ref>靴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女性的鞋履常有繡花,稱為[[繡花鞋]]。嬰兒和幼童多穿[[虎頭鞋]]、[[豬頭鞋]]等。
| 初加 || 常服 || 裙背 || 冠笄 || 裙襦褙子
<gallery>
|-
File:Geta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Zhu Ran 2012-05.JPG|三国时期的[[木屐]]
| 再加 || 礼服 || 大袖长裙 || 冠朶 || 裙襦
File:Chinese clog 1.jpg|雨屐(套於鞋外)
|-
File:棕木屐.JPG|棕木屐
| 三加 || 祭服 || 褕翟 || 九翬四凤冠 || 深衣
File:唐代麻線鞋.jpg|唐代[[麻線鞋]]
|}
File:小頭綾鞋.jpg|宋代翹頭綾女鞋
File:尖頭弓鞋.jpg|明代尖頭弓鞋
File:夫子履.jpg|夫子履
File:Chinese child shoe1.JPG|繡花童鞋
</gallery>


婚礼是嘉礼之一。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 传承 ==
{| class="wikitable"
{{main|中國服飾史|漢服歷史}}
|-
不同朝代的常服不尽相同,各朝代往往对各个等级允许的颜色、式样有细致规定,朝代特征较明显。现代汉服不再体现等级制度,可粗略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便服]],礼服是正规礼仪场合所穿、有嚴格形制規定;吉服是節日或喜慶場合所穿,形制規定不嚴格,一般較為華麗;常服则是平常穿着較為正式的服裝;便服則是在家居、從事體力勞動或運動時所穿的服裝。<ref>《中国古代人物服式与画法》,黄辉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91页</ref>
! 品级 !! 男方婚服 !! 女方婚服
|-
| 天子婚礼 || 十二旒衮冕 || 花釵十二树翟衣
|-
| 四品以上王公 || 鷩冕 || 花钗礼衣或鞠衣
|-
| 九品以上子男 || 爵弁服 || 大袖连裳或展衣
|-
| 士庶 || 绛公服 || 青连裳或褖衣
|}


吉礼是祭神祀祖的礼制,是华夏的最高礼仪。祭服包括六冕以及爵弁。九品以下士庶助祭爵弁服,自家祭服玄端。士之妻服褖衣助祭。
據古代學者的描述,「漢服」在[[晉朝]]時間已經深受異族影響,「全用胡服」,並且遂相承襲:“中國(中原)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靿皆便於涉草。”;“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屬。先王冠服,掃地盡矣。中國(中原)衣冠之亂,自晉五胡,後來遂相承襲,唐接隋,隋接週,週接元魏,大抵皆胡服。”<ref>北宋·沈括《夢溪筆談》</ref><ref>南宋·朱熹《朱子語類》</ref>。


== 汉服服制的传承 ==
{{main|中國服飾史}}
汉服在几千年的漫长时间中通过历代华夏王朝对周礼服制坚持代代相传、世世相袭,在儒教礼典的永恒中也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朝代特色的常服。不同朝代的常服则不尽相同,各朝代往往对各个等级允许的颜色、式样有细致规定,朝代特征较明显。<ref>《中国古代人物服式与画法》,黄辉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91页</ref>现代汉服不再体现等级制度,可粗略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便服]],礼服是正规礼仪场合所穿、有嚴格形制規定;吉服是節日或喜慶場合所穿,形制規定不嚴格,一般較為華麗;常服则是平常穿着較為正式的服裝;便服則是在家居、從事體力勞動或運動時所穿的服裝。


=== 上古时期 ===
[[File:Yellowemperor.jpg|thumb|right|黄帝垂衣裳立宫宅]]
根据中国[[古籍]],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唐朝|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黄帝造屋宇,制衣服”<ref>“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正义》注“五帝本纪”)</ref>。王逸《机赋说》认为,上古人们拿兽皮当衣服,伏羲、炎帝以来,已经出现了真正的衣裳,到黄帝时期,则出现了[[衮]][[冕]]等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ref>“古者衣皮即服装也,衣裳未辨。羲、炎以来,裳衣已分,至黄帝而衮冕。”</ref>。这说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同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ref>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07月第1版,16-18页</ref>
=== 先秦时期 ===
[[File:Yellowemperor.jpg|thumb|right|250px|黄帝垂衣裳立宫宅]]
{{main|先秦服飾}}
====上古====
根据中国[[古籍]],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唐朝|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黄帝造屋宇,制衣服”<ref>“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正义》注“五帝本纪”)</ref>。王逸《机赋说》认为,上古人们拿兽皮当衣服,伏羲、炎帝以来,已经出现了真正的衣裳,到黄帝时期,则出现了[[衮]][[冕]]等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ref>“古者衣皮即服装也,衣裳未辨。羲、炎以来,裳衣已分,至黄帝而衮冕。”</ref>。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同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ref>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07月第1版,16-18页</ref>且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屬傳說時代,史書記載未必符合現實,未能確定汉族先民是否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


====夏商周====
===夏商周期===
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可证实汉服的基本特征已在此时确定: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在甲骨文、金文的多种字形中,很常见的一种字形的“衣”字即为交领右衽上衣的形象。夏朝黑衣裳,商朝尚白则縞衣裳,周朝折中夏殷之制而玄衣素裳。<ref>《礼记·王制》:“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養老。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養老。”</ref>夏商周的衣裳之制即吉礼中的冠弁服、皮弁服、爵弁服。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亦穿着此种特点的服装,该玉人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服饰造型。与交领、右衽、系带的上衣相配的下装是“裳”。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
[[File:Cernuschi Museum 20060812 095.jpg|thumb|right|200px|穿垂胡袖袍服的周代俑]]
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可证实汉服的基本特征已在此时确定: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在甲骨文、金文的多种字形中,很常见的一种字形的“衣”字即为交领右衽上衣的形象。夏朝黑衣裳,商朝尚白则縞衣裳,周朝折中夏殷之制而玄衣素裳。<ref>《礼记·王制》:“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養老。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養老。”</ref>夏商周的衣裳之制即[[吉礼]]中的冠弁服、皮弁服、爵弁服。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亦穿着此种特点的服装,该玉人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服饰造型。下装稱為“裳”。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除交領外,[[西周]]至[[戰國時期]]還流行矩領。


=== 春秋战国時期 ===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File:Changshadragon.jpg|御龙图
}}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周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诸子百家|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周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诸子百家|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这时的衣服一般在以腰带固定,腰帶以[[帶鉤]]繫結,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这时的衣服一般在以腰带固定,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这一时期出现了深衣与袍服,袍服大致分为[[曲裾袍]][[襜褕]]两种。还出现了襦裙。
这一时期出现了深衣与袍服,袍服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还出现了襦裙。
<gallery>
File:Charioteer figure, bronze, Eastern Zhou Dynasty.JPG|穿矩領短衣的[[東周]][[車伕]]俑
File:Standing jade figure, Eastern Zhou Dynasty.jpg|穿袍的東周玉人像
File:Zhanguo worrier2.jpg|復原的戰國武士矩領服飾
</gallery>


=== 秦漢時期 ===
=== 秦漢時期 ===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File:Han Yang Ling 33.JPG|thumb|right|250px|復原的漢代三重衣]]
|File:Gentlemen in conversation, Eastern Han Dynasty.jpg|东汉绅士
{{main|秦漢服飾}}
|File:Painted figures on a lacquer basket, Eastern Han Dynasty2.jpg|汉代贵族大掖衣
[[秦朝|秦]][[漢朝|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战国时期]],袍按裁剪方式大致分为繞襟袍(曲裾袍)、襜褕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武士则着短衣小袖大绔。<ref>《汉书·王莽传下》:"乃身短衣小袖,乘牝馬柴車"</ref>
|File:Eastern Han Dynasty tomb fresco of chariots, horses, and men, Luoyang 2.jpg|头戴梁冠着绛纱袍的汉朝公卿
|File:Tomb brick r.JPG|持戈的汉朝士兵
|File:Nswag, dinastia han, cavallo e cavaliere.JPG|骑马的汉朝士兵
|File:Western Han soldiers 2.jpg|汉朝士兵
|File:EasternHan-ColouredPotteryFigurine-ShanghaiMuseum-May27-08.jpg|汉代武士
|File:China.Terracotta statues007.jpg|汉代三重衣
|File:Cernuschi Museum 20060812 069.jpg|汉代女性装束
|File:Nswag, dinastia han,figurina dipinta di danzatrice.JPG|着[[襜褕]]的汉代舞女陶俑
|File:Li Bing Statue 2.JPG|李冰雕像
|File:Boucle Han Chine Guimet 2910.jpg|汉代带钩
}}
[[秦朝|秦]][[漢朝|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战国时期]],仍然以衣裳、深衣、[[襜褕]]为主,袍按裁剪方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武士则着短衣小袖大绔。<ref>《汉书·王莽传下》:"乃身短衣小袖,乘牝馬柴車"</ref>


秦汉时期曲裾袍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穿上後下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現代称“三重衣”。
秦汉时期曲裾袍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穿上後下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称“三重衣”。


由于袍服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


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荣、强大,汉族由此而得名。此时期的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备,并由此出现了一个成语“汉官威仪”来称颂汉朝的服饰制度。“汉服”的名称也间接由此而来。
<gallery>
File:Image-Terracotta Army - Exhibition in Malta2.jpg|秦代穿短衣的武士俑
File:China.Terracotta statues022.jpg|秦代穿交領袍、繫上配帶鉤皮帶的武士俑
File:Han Yang Ling 38a.JPG|穿復原襜褕(左一)、繞襟袍的漢代著衣俑
File:Nswag, dinastia han,figurine dipinte di donne inginocchiate.JPG|穿垂胡袖袍服的漢代俑
File:Agrafe Chine Guimet 29102.jpg|漢代[[帶鉤]]
File:Boucle Han Chine Guimet 2910.jpg|漢代帶鉤
File:Han Yang Ling 32.JPG|復原的繞襟袍
File:EasternHan-ColouredPotteryFigurine-ShanghaiMuseum-May27-08.jpg|東漢武士俑
File:Dinastia han posteriore, citaredo, sichuan, I-III sec.JPG|穿大袖三重衣的漢代彈[[古琴|琴]]俑
File:Dinastia han posteriore, dama stantee, sichuan, I-III sec.JPG|穿襦裙的漢代女俑
</gallery>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File:P-leshenfu.jpg|thumb|right|250px|魏晉貴族男子及其侍從服飾]]
|File:Nvshizhentu.jpg|女史箴图
{{main|魏晉南北朝服飾}}
|File:Ku K'ai-chih 001.jpg|[[女史箴图]]中的衣裳
|File:Admonitions Scroll Scene 8.jpg|晋代男子贵族装束
|File:Admonitions Scroll Scene 5 (Song copy).jpg|女史箴圖
|File:魏晉墓磚畫 採桑圖.jpg|魏晋平民装束
|File:Lacquer painting over wood, Northern Wei.jpg|[[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File:Lacquer painting over wood2, Northern Wei.jpg|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File:Northern Qi scholars collating classic texts2.jpg|北齐校书图
|File:Riders on Horseback, Northern Qi Dynasty.jpg|北齐骑兵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基本承袭秦汉的遗俗。男子的服装流行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基本承袭秦汉的遗俗。男子的服装流行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fact}}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gallery>
File:魏晉墓磚畫 採桑圖.jpg|魏晋平民装束
File:Southern Dynasty (420-589 AD)-Candle Stick Holder.JPG|南朝穿交領袍男子造型的[[燭台]]
File:56ba16ce08d05635b600c804.jpg|北魏[[彩繪人物故事漆屏]]中穿-{袿衣}-的人物
File:Paintings in Xu Xianxiu Tomb 5.jpg|穿大交領襦裙(內有圓領中衣)的[[北齊]]女子
File:CMOC Treasures of Ancient China exhibit - painted figure of an officer.jpg|[[西魏]]穿上衣下褲的男俑
File:Riders on Horseback, Northern Qi Dynasty.jpg|北齐骑兵
</gallery>


=== 隋唐五代時期 ===
=== 隋唐五代時期 ===
[[唐代]]男子常服,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File:Чжан Сюань.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е шелка.Бостон МИИ.jpg|thumb|250px|right|整個唐代皆流行的齊胸襦裙]]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main|隋唐五代服飾}}
|File:乾陵翁仲.JPG|乾陵唐代武将盛装
[[File:Prince Zhanghuai's tomb, eunuchs.JPG|thumb|200px|right|穿[[圓領袍]]的唐代[[宦官]]]]
|File:Tang Dynasty Statue.jpg|唐代武将
[[唐代]]男子常服,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File:Vimalakirti debating Manjusri, Tang Dynasty.jpg|
|File:Court Ladies of the Tang.jpg|唐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仕女装束(局部)
|File:Audience by Emperor Tang Xuanzong.jpg|张果老见唐明皇
|File:Anonymous-Bodhisattva Leading the Way.jpg|贵妇大袖衫
|File:Tanghanfu.jpg| 唐朝齊胸襦裙
|File:Buliantu.jpg|《步辇图》
|File:Чжоу Вэньцзюй 2.jpg|宫中妇女
|File:Chou Fang 001.jpg|着裙襦下棋的宫女
|File:Chou Wen-chü (Schule) 001.jpg|宫乐图
|File:hanxizaiyeyantu3.jpg|五代《[[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中的汉服
|File:Chao Yen 001.jpg|八達春遊圖
|File:Tang dynasty 2 horses 1 rider.jpg|韓幹畫馬
|File:Чжоу Вэньцзюй 1.jpg|重屏会棋图
|File:Meister des Tributpferdes 001.jpg|
|File:Ch'ien Hsüan 002.jpg|
|File:Li Kung-lin 001.jpg|
}}
[[隋]][[唐]]妇女的常服仍然是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此外还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披帛,又称“披子”,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
[[隋]][[唐]]妇女的常服仍然是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流行[[齊胸襦裙]]。除齊胸襦裙外,這時期的仍有高腰和中腰襦裙,上襦[[低胸裝|低胸]]。此外还有“[[半臂]]”,又称“[[半袖]]”, 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披帛]],又称“[[披子]]”,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ref>{{cite web|author=鹏城晚报|title=“宽袖大口”特征一直没变|url=http://epaper.cnxz.com.cn/pcwb/html/2013-11/29/content_196849.htm|accessdate=2013-11-29}}</ref><ref>{{cite book|author=沈从文|title=《中国古代服饰研究》|year=2011|publisher=商务印书馆|isbn=9787100086233}}</ref>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沿袭了唐朝服饰。
<gallery>
File:Figures in a cortege, tomb of Li Xian, Tang Dynasty.jpg|唐圓領袍
File:Court Ladies of the Tang.jpg|唐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仕女襦裙,部份為低胸裝
File:Anonymous-Astana Graves Dancer.jpg| 唐朝交領襦裙配披帛
File:Chou Fang 001.jpg|着裙襦下棋的宫女
File:Cernuschi Museum 20060812 179.jpg|穿袒領半臂的唐代女俑
File:A palace concert.jpg|《宫乐图》
File:hanxizaiyeyantu3.jpg|五代《[[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中的汉服
File:Palefrenier menant deux chevaux par Han Gan.jpg|韓幹畫《牧馬圖》
File:Чжоу Вэньцзюй 1.jpg|重屏会棋图
File:Li Kung-lin 001.jpg|《麗人行》中貴族婦女穿齊胸襦裙
File:Khotanese donor ladies. Dunhuang cave 61.jpg|晚唐至五代貴族婦女
File:Chou Fang 004.jpg|《[[簪花仕女圖]]》中的五代貴族婦女大袖衫配[[訶子]]裙
File:CapitalMuseum18.jpg|穿訶子裙、半臂的五代女子
File:Чжоу Вэньцзюй 2.jpg|穿高腰襦裙、配披帛的[[南唐]]女子和穿褲的嬰兒
</gallery>


=== 宋朝 ===
=== 宋朝 ===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File:瑤臺步月圖2.jpg|thumb|right|250px|穿褙子的宋代婦女]]
|File:Chinesischer Maler des 12. Jahrhunderts (II) 001.jpg|折檻圖
{{main|宋朝服飾}}
|File:Palastexamen-SongDynastie.jpg|殿試
[[宋朝]]汉族男子野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以襦裙為主,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襦裙,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出現[[褙子]]。
|File:Songhuizong8.jpg|[[宋徽宗]]听琴图
<gallery>
|File:Song Dynasty Elegant Party.JPG|宋人宴会
File:Song hanfu.jpg|《[[宋徽宗]]聽琴圖》中的上衣下裳配褙子
|File:The Knickknack Peddler3.jpg|
File:蠶織圖局部5.jpg|宋代庶民婦女服飾
|File: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detail of original).jpg|[[清明上河图]]
File:蠶織圖局部2.jpg|穿短褙子和褲的宋代婦女
|File: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4).jpg|
File:蠶織圖局部3.jpg|穿對襟襦裙的宋代婦女
|File:Liu Jun-Visiting Pu on a Snowy Night.jpg|雪夜訪普圖
File:雜劇人物圖.jpg|穿褙子的雜劇演員
|File:Li Song-Skeleton Fantasy Show.jpg|骷髏幻戲圖
File:CMOC Treasures of Ancient China exhibit - pictorial brick depicting a woman cleaning and drying vessels.jpg|穿褙子的宋代婦女
|File:Li Sung 001.jpg|市擔嬰戲
</gallery>
|File:A Children's Puppet Show.jpg|宋人嬰戲圖
|File:The Knickknack Peddler.jpg|货郎图轴1
|File:The Knickknack Peddler2.jpg|货郎图轴2
|File:The Knickknack Peddler3.jpg|货郎图轴3
|File:Ji Sheng-Peddler.jpg|货郎图
}}
[[宋朝]]汉族男子野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出現[[褙子]]。


=== 元朝 ===
=== 元朝 ===
元朝虽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推行类似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故此漢人仍然以汉服为主。
[[File:太平風會圖05.jpg|thumb|right|250px|元代汉族百姓服飾]]
{{gallery
{{main|元朝服飾}}
|File:Liu-Kuan-Tao-Jagd.JPG|元世祖出猟
元朝時期漢人的服飾也受到了他族服飾文化的影響,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繼承於元代的腰線襖<ref>罗玮《明代的蒙元服饰遗存初探》,首都师范大学</ref>。
|File:KhubilaiOnTheHunt.jpg|[[元世祖]]

|File:Doucha.jpg|元代汉人的装束

|File:Yuan qu.jpg|[[元曲]]演出壁画
<gallery>
}}
File:Doucha.jpg|元代汉族男子的装束
File:Yuan qu.jpg|[[元曲]]演出壁画
File:Cuju in Shilin Guangji.JPG|元代版畫中的人物服飾
</gallery>


=== 明朝 ===
=== 明朝 ===
[[File:孔府藏襖裙.jpg|thumb|right|250px|孔府藏明代襖裙]]
{{main|明朝服飾}}
{{main|明朝服飾}}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File:明宣宗行樂圖 投壺.jpg|thumb|right|200px|穿[[曳撒]][[投壺]]]]
|文件:Portrait of Jiang Shunfu.jpg|穿着[[公服]]的明代官员[[姜舜夫]]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诏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明確區分「國服」和「胡服」。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以[[襖裙]]为主,與前代襦裙的主要差異在於上衣並不束在裙子內。除了一直流傳的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ref>《[[大明会典]]》卷之六十·冠服一,卷六十一·冠服二;《[[明史]]》卷六十六·志第四十二·舆服二,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舆服三;《[[礼部志稿]]》卷十八·儀制司職掌九·冠服</ref>。明代開始於顯眼處使用[[纽扣]],在部分常服及軍服中使用较多,禮服、官服則仍然沿用交領及盤領款式,不在顯眼處用扣子。
|File:Detail of The Emperor's Approach, Xuande period.jpg|明朝公服
<gallery>
File:Ming dynasty man.jpg|六合一統帽男子
|File:Ming Emperor Xuande playing Golf.jpg|[[明宣宗]]行乐图
|File:Verbotene-Stadt1500.jpg|北京宫城图
File:Ricciportrait.jpg|身穿道袍的[[利玛窦]]
|File:Confucius Lao-tzu and Buddhist Arhat by Ding Yunpeng.jpg|
File:NicolasTrigaultInChineseCostume.jpg|穿明制深衣的[[金尼閣]]
|File:Liu Jun-Liu Hai and Chan Chu.jpg|劉海戯蟾圖
File:Wu Weiye.jpg|穿行衣的[[吴伟业]]像
|File:Ming-Beamtenprüfungen1.jpg|男子服饰
File:鄭成功畫像.jpg|穿圓領袍[[鄭成功]]畫像
File:WLA ima Burial Figurine Sedan.jpg|明代小厮
|File:Mingshichangao.jpg|明代[[命婦]]圆领袍
|File:An artist's great-granduncle, Ming Dynasty2.JPG|
File:Dinastia ming, corteo funerario in ceramica sancai, 1368-1644 ca. 03.JPG|明代僕役服飾
File:Ming girl1.jpg|穿立領襖裙的明代少女
|File:Ming dynasty man.jpg|六合一統帽男子
|File:Ricciportrait.jpg|身穿道袍的[[利玛窦]]
File:墮胎產亡嚴寒大暑孤魂眾2.jpg|穿[[主腰]]、襖裙的明代婦女
|File:夏允彝父子像.jpg|[[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像
File:Mingbanbi.jpg|穿襖裙、半臂的明代老婦及穿襖裙的侍女
|File:Wu Weiye.jpg|[[吴伟业]]像
</gallery>
|File:鄭成功畫像.jpg|[[鄭成功]]畫像
}}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诏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因此[[明朝]]服式恢复了汉服传统。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以[[襖裙]]为主,與前代襦裙的主要差異在於上衣並不束在裙子內。,除了一直流傳的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ref>《[[大明会典]]》卷之六十·冠服一,卷六十一·冠服二;《[[明史]]》卷六十六·志第四十二·舆服二,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舆服三;《[[礼部志稿]]》卷十八·儀制司職掌九·冠服</ref>。明代開始於顯眼處使用[[纽扣]],在部分常服及軍服中使用较多,禮服、官服則仍然沿用交領及盤領款式,不在顯眼處用扣子。


=== 清朝 ===
=== 清朝 ===
{{see|剃发易服|旗袍|马褂}}
[[File:Hanfu qing.jpg|thumb|250px|right|清康熙年間漢女交領襖裙]]
[[1644年]]满清入关,推行了嚴酷的[[剃发易服]]政策,禁止穿着汉服,使汉族延綿數千年的传统服饰制度被迫中斷。
{{main|清朝服飾}}
[[File:Child hanfu qing7.jpg|thumb|200px|right|清末交領童裝上衣]]
[[File:Yangzhou massacre.jpg|thumb|right|入关]]
为保护文物衣冠,汉族各阶层人士以各种方式反抗清朝政府的政策,如[[孔子]]的后裔[[孔闻謤]]上书攝政王[[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服饰;[[郑成功]]的儿子[[明郑]][[郑经]]以繼承明朝為號召,將剃发易服作为拒絕[[投降]]的原因之一;各地人民屡次起义反对剃发易服政策,但都被清政府镇压了下去。满清为了巩固其统治,还組織群臣學習《金世宗本紀》,告誡群臣不要學習漢人习俗,從北魏至遼金元“凡改漢衣冠者,無一不再世而亡……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謂禮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說,至遼金元諸君浮慕好名”。一旦从习汉俗,就好像把左手交给了他人,“待他人割肉而后食”。
[[File:宣宗射獵圖軸.JPG ‎|thumb|200px|right|明朝宣宗射獵圖,畫中明宣宗的衣著為罩甲。]]
[[File:HK Tsuen Wan Sunday Hau Tei Square 8 Chinese New Year Clothing.JPG|thumb|200px|right|市面售賣的兒童唐裝]]
{{see|剃发易服|旗袍|马褂|唐裝}}
1644年满清入关,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為了易於辨識順逆,故強迫被征服或投效的漢人剃髮易服<ref>《清太宗實錄》卷10,天聰五年十一月庚午條</ref>,但明代服飾並沒有從漢人日常生活中完全消失,兒童、僧侶、道士仍可穿著,也由於剃髮易服令難以實行,故在清朝期間亦有廣大百姓的服飾依然為明制的情況,[[康熙]]年間的江南亦有很多平民依然穿著[[明朝]]的服飾,[[辛亥革命]]年間在某些地區也同時保留了明代式樣的服飾<ref>孫世圃《中國服飾史教程》,中國紡織出版社,第175頁</ref><ref>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ref><ref>魏千志《明清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58-360頁</ref>。


据传,有「十从十不从」之民谣,譬如:「生从死不从」,指男子生前要穿滿人衣裝,死後則可服明朝衣冠;「男从女不从」、「老从少不从」,指女子及少年儿童可以不剃发易服。<ref>http://gb.cri.cn/9223/2005/12/14/342@821256.htm “華服”之變(《中國新聞週刊》漢服專題)</ref>然而这只是民谣,从未见于正式命令或明文规定。并且,即使因此残留了部分汉族服饰,因为受到统治当局主流服饰的冲击,也逐步满化。但直至清末仍然有一些童裝和少數女裝維持交領右衽的典型漢服款式。
在清代流行的漢人傳統服飾-馬褂的淵源可上溯到[[隋朝]]的[[貉袖]],甚至漢魏時期的半袖。根據[[郝懿行]]的考證,[[罩甲]],[[對襟衣]]和馬褂可被視為「類同一狀」的同一事物,[[顧炎武]]亦將襟衣等同罩甲。到了清末正式將史籍中的貉袖等同於時俗所稱的馬褂和當代典章中的行褂:“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名曰貉袖。聞起於禦馬院,短前後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短袖,以其便於控馭。耳今士大夫亦服之“餘按:今世所行馬褂,殆與此類汪芙生”。松煙小錄“云:“揣曾氏說與今日行褂正相似”,“會典行褂長與坐齊,袖長及肘,用石青色”。


清代的[[農民起义]],如[[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都大量穿著汉族风格的衣服。有些[[太平軍]]将领拒绝混入滿族元素的服裝,而宁愿穿戏服作战。
[[建州]][[女真]]從[[朝鮮]]人記載的“雜亂無章”走向“貴賤有別”的過程當中受到了漢族服飾很大影響。明代禁止民人穿著「馬褂的先祖」對襟衣和罩甲等服飾:“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士許服……其不應服而服者罪之”,但後來由於禁令漸漸廢弛而逐漸走入民間,這一世俗化和普及化的過程,被認為會對關外的滿洲有所影響,由於滿洲的崛起有賴於騎射之利,而對襟衣之類又便於騎射。在此情形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滿洲理所當然地吸收並大量借鑒了明代的冠服制度<ref>丁超《清代黄马褂源流考》</ref><ref>《中國現代學術經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16頁</ref>。


=== 民国时期 ===
<gallery>
[[1910年]]([[宣統]]二年),[[资政院]]议决剪辫易服案,中國各地各族人民開始群起剪辮。[[袁世凱]]逼滿清[[宣統帝]]退位之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臨時政府]]頒布「剪辫令」。民国颁布《暂行祭祀冠服制》恢复了祭服。<ref>《暂行祭祀冠服制》</ref>[[夏震武]]束发深衣,[[张大千]]也宽袍大袖游历欧洲。[[钱玄同]]在辛亥年作《深衣冠服说》,1912年3月他在浙江教育司当科员时玄冠深衣,系上大带去上班。但由於[[同盟會]]的核心人物主張全盤学习西方,当时中国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装,而没有恢复汉族传统服饰。遭清政府禁制的[[汉]]、[[回]]、[[苗]]等各族服饰以及一些与服饰相关的传统文化,逐漸消失於現實生活中或轉以融合後的新樣式存續,不少汉人甚至以为「韃虜」強迫漢族穿著的[[旗袍]]、[[马褂]]就是汉族的傳統服装。
File:Artifact hanfu4.jpg|清[[康熙]]年間戲服
File:Child hanfu qing4.jpg|清代交領右衽嬰兒上衣,領部紋飾有所變化
File:Child hanfu qing1.jpg|清代交領右衽嬰兒上衣
File:Child hanfu qing6.jpg|清代交領右衽嬰兒衣褲
File:Child hanfu qing2.jpg|清代對襟童裝上衣
File:Child hanfu qing5.jpg|清代交領童裝上衣
File:Child hanfu qing8.jpg|清末交領童裝[[百衲衣]]
File:清俗紀聞一書部分圖片內容.jpg|清代乾隆年間婦女服飾一
File:清俗紀聞一書部分圖片內容2.jpg|清代乾隆年間婦女服飾二
File:清俗紀聞一書部分圖片內容3.jpg|清代乾隆年間婦女服飾三
</gallery>


有少數兒童服飾仍然維持明代以來的交領右衽。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gallery|height=200
[[File:FJU Graduate 1947.jpg|thumb|300px|1947年[[輔仁大學]]社會系畢業生穿漢服拍畢業照]]
|File:Official at Yuan Shikai's 1913 visit to the Temple of Heaven.jpg|袁世凯祭服
[[File:民國祭服圖.jpg|thumb|200px|民國初年的祭服畫像]]
|File:袁世凯祭孔.jpg|袁世凯祭服
1910年([[宣統]]二年),[[资政院]]议决剪辫易服案,中國各地各族人民開始群起剪辮。[[袁世凱]]逼[[宣統帝]]退位之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臨時政府]]頒布「剪辫令」。袁世凯的[[北洋政府]]颁布《暂行祭祀冠服制》的[[祭服]]恢復古式。<ref>《暫行祭祀冠服制》</ref>
|File:Wang yuanlu.jpg|清末民初道士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
有些嬰兒和兒童服飾仍然維持明代以來的交領右衽,時人稱為[[和尚衫]]。
{{see|汉服运动}}
<gallery>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当代,汉服根据其用途,主要分两种:[[礼仪汉服]] 与 [[家常汉服]]。顾名思义,礼仪汉服是为了展示给公众,历史汉服在隆重或喜庆的公共仪式中的重要角色而用的,所以通常着重华美繁重,而忽略朴素方便。而家常汉服,又称[[便常汉服]],其目的是为了在当代人日常室内起居中,将汉服元素充分融入,以取代现在在家居中普遍使用的唐装以及西方睡衣等,着重的是朴素,方便,舒适,简单。现在日本和服中的[[浴衣]]、[[甚平]],現代韓國的上衣下褲[[韩服]],便常使用的功能是十分大的。这是因为这些民族在[[冠婚葬祭]]仪式(冠礼、婚礼、葬礼、祭礼)中使用“唐服”,“汉服”更频繁,所以本民族的吴服,韩服的便常功能就自然彰显。但是在中国,由于汉服运动是从仪式汉服开始的,代替睡衣,浴衣功能的家常汉服,现在才刚刚起步。
File:Official at Yuan Shikai's 1913 visit to the Temple of Heaven.jpg|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凯祭天仪式上的官员身穿古式服裝
File:民國官員祭服照1.jpg|一位穿祭服的[[福建]]籍民國官員
File:Ztyhanfu.jpg|[[章太炎]]參照[[和服]]製作的「漢服」
File:民國祭服1.jpg|穿祭服的民國官員
File:Rochanfu.jpg|第十七屆孔教大會部份參加者穿古式服裝
File:Zhang Daqian Hanfu2.jpg|[[張大千]]古裝遊歐洲
File:Chen Huanzhang Hanfu2.jpg|[[陳煥章]]深衣照
File:Sjhhanfu2.jpg|[[賽金花]]交領袍照
File:YCU Graduate 1947.jpg|1930年[[燕京大學]]一位畢業生穿著「漢服」
</gallery>


現今的[[旗袍]](海派旗袍)、[[长衫]]、[[马褂]]、[[唐装]](新式马褂)都是以[[滿族]]服饰为主体,融入西式服裝風格改良发展而来,而與傳統漢民族衣冠無任何繼承關係,雖然旗袍的立领、马褂的对襟及使用鈕扣等元素虽然曾出現在明朝服饰中,但都有很大差異,所以明清服装無直接承接的关系。
=== 當代 ===
[[File:Hanfu movement.jpg|thumb|right|300px|漢服復興運動]]
[[File:Baby hanfu 1.jpg|thumb|right|200px|中國大陸市面售賣的嬰兒「和尚衣」,被指為傳承至今的漢服]]
[[File:HanfuGB2009.jpg|thumb|right|200px|[[英國]]華人參與漢服運動]]
有文章認為:「傳統的漢服嬰兒和兒童交領右衽服飾一直流傳至今(有部份的繫帶方式有所改變),並有人大量生產於市面出售,但大部份民眾並沒有認出此等服裝是自古傳承的漢族傳統服裝,而稱之為[[和尚衣]](交領右衽類似僧侶服裝)、[[奶哺衣]](視為嬰兒專用款式)、[[揭領衣]]、[[交領衣]]、[[綁帶衣]](依其交領繫帶的特徵)等,因此不少人雖然幼年時穿過漢服卻沒有「漢服」的意識。近年,一些汉人重新倡导恢复清朝以前的汉族传统服饰,即當代[[漢服復興]]運動,漢服才開始被廣大民眾重新認識,並获得一些年轻人以及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及部份[[海外華人]]认可。汉服倡导者着重倡导在[[中國傳統節日|传统节庆]]及[[祭祀]]等等场合率先穿着汉服,对于这个正在兴起的现象,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近年,一些汉人重新倡导恢复清朝以前的汉族传统服饰,获得一些年轻人以及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认可。汉服倡导者着重倡导在[[中國傳統節日|传统节庆]]及[[祭祀]]等等场合率先穿着汉服,对于这个正在兴起的现象,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详见[[汉服运动]]。
当代,汉服根据其用途,主要分两种:[[礼仪汉服]]与[[家常汉服]]。顾名思义,礼仪汉服是为了展示给公众,历史汉服在隆重或喜庆的公共仪式中的重要角色而用的,所以通常着重华美繁重,而忽略朴素方便。而家常汉服,又称[[便常汉服]],其目的是为了在当代人日常室内起居中,将汉服元素充分融入,以取代现在在家居中普遍使用的唐装以及西方睡衣等,着重的是朴素,方便,舒适,简单。现在日本和服中的[[浴衣]]、[[甚平]],現代韓國的上衣下褲[[韩服]],便常使用的功能是十分大的。这是因为这些民族在[[冠婚葬祭]]仪式(冠礼、婚礼、葬礼、祭礼)中使用本民族服飾更频繁,所以本民族的[[和服]]、[[韩服]]的便常功能就自然彰显。但是在中国,由于當代汉服运动是从仪式汉服开始的,代替睡衣,浴衣功能的家常汉服,现在才刚刚起步。而依傳統形制裁剪的漢服,當代也會在布料、紋飾、配色、裝飾、配件上創新,以迎合當代人的喜好。
{{gallery|height=200

|File:兩漢服人hanfu.jpg|兩位穿現代改良式漢服的年轻人在廣州中华文化节活动
此外有些形式上与历史上传统的汉服迥异,但仍保留有显著汉服元素(例如沿袭汉服交領右衽及繫帶元素而与清式系列服装及西式服装迥异)的,則称为[[改良汉服]],最常見的有[[改良直裾]]和[[改良曲裾]],無論剪裁或穿著效果均都與歷史上傳統的直裾袍和曲裾袍差異很大。」<ref>{{cite web|title=浅谈汉服复兴与传统文化及审美|publisher=中山市国学促进馆|accessdate=2013-12-12}}</ref><ref>{{cite web|title=溯本清源说汉服—— 汉服,中国的主流服装|url=http://epaper.cnxz.com.cn/pcwb/html/2010-01/11/content_363485.htm|publisher=彭城晚报|accessdate=2010-01-11}}</ref>
|File:唐朝高腰襦裙.jpg|一位穿唐朝齊胸襦裙的女性在廣州中华文化节活动

|File:Hanfu daopao.jpg|现代复原的明朝道袍
<gallery>
|File:Beijingceremonyshowpic14.jpg|北京奥运樂師裲裆
File:Baby hanfu02.jpg|嬰兒「和尚衣」
|File:Hanfu zhiju.jpg|現代改良式直裾袍
File:Baby hanfu03.jpg|有些嬰兒「和尚衣」繫帶方式有所改變
|File:Zhiduo 1.jpg|直裰
File:Baby hanfu003.jpg|印有動畫《[[喜羊羊與灰太狼]]》角色圖案的嬰兒「和尚衣」
}}
File:兩漢服人hanfu.jpg|穿著改良直裾(右)和改良曲裾(左)的男女
File:Hanfulady.jpg|依照傳統形制但配色創新的[[襖裙]]
File:Hanfu Mariage01.jpg|穿著「改良漢服」婚服的婚禮
File:Han clothing Hanfu movement.jpg|穿著「改良漢服」的「漢服復興運動」參加者
File:Huafu 01.png|參照仕女圖服飾製作的[[襦裙]]配褙子
</gallery>


== 汉服与華夏文化 ==
== 汉服与華夏文化 ==
“衣冠”“冠带”之类的词汇常常成为文明的代名词。比如[[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ref>{{cite web|title=通过“衣冠南渡”理解“衣冠”含义|publisher=广州岭南汉服文化研究会|accessdate=2014年02月05日}}</ref>


“衣冠”“冠带”之类的词汇常常成为文明的代名词。比如[[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古時候“衣冠”之类的词汇也時有用作為汉人的代称。如[[明朝|明]]人[[沈国元]]在《两朝从信录》中称:“奴酋([[努尔哈赤]])倡逆,而[[佟养性]]、[[佟养真]]等佐之,明弃我之'''冠裳''',甘为贼之肺腑。”把“冠裳”作为明朝的代称<ref>沈国元《两朝从信录》</ref>。


“衣冠”之类的词汇也常常用作中国或汉族的代称。如[[明朝|明]]人[[沈国元]]在《两朝从信录》中称:“奴酋([[努尔哈赤]])倡逆,而[[佟养性]]、[[佟养真]]等佐之,明弃我之'''冠裳''',甘为贼之肺腑。”把“冠裳”作为中國明朝的代称。
===表演藝術中的漢服===
====舞蹈服飾====
{{main|中國舞}}
[[File:Binus Operet 24-10-2009 ta ge.jpg|thumb|right|300px|中國舞服裝以漢服為基礎,較生活上的服裝富有裝飾性,袖子亦較長]]
舞蹈是儒教郊祀和朝会仪式中的重要环节。”《三辅黄图》卷五记载:“[汉]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男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例如,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两种不同的舞蹈采用两种不同的服饰。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而软舞的服装则多用長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郊庙雅乐的重要乐器是编钟,味淡声希,伶官口耳相传,其音韵曲折、恬淡高雅。<ref>{{cite web|title=历代女子服饰发式变迁|url=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43631_30824.html}}</ref>民間的民俗舞蹈則採用加以裝飾的士庶日常服飾或吉服。


===舞蹈服饰===
舞蹈时所穿的服装往往更富有装饰性,袖子较长,便于舞动时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舞蹈时所穿的服装往往更富有装饰性,袖子较长,便于舞动时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gallery>
File:Nswag, dinastia han,figurina dipinta di danzatrice.JPG|穿長袖舞衣的漢代舞俑
File:北魏舞人俑.jpg|穿喇叭袖舞衣的北魏舞俑
File:Tang Dynasty Dancer.jpg|穿長袖舞衣的唐代舞俑
File:Dinastia tang, danzatrice con vestito di piume e gonna ad arcobaleno, cina del nord, 710 ca. 02.JPG|穿特別款式舞衣的唐代舞俑
File:Cernuschi Museum 20060812 178.jpg|穿舞衣的唐代舞俑
File:Tang dancer.jpg|穿舞衣、披帛的唐代[[舞姬]]
File:Flickr - archer10 (Dennis) - China-7310.jpg|現代以晚唐至五代大袖裙襦設計的舞衣
</gallery>


====戏曲服飾====
===戏曲服===
戏曲服装较通常的服装更具有装饰性。
{{main|中國戲曲}}
[[File:HuangmeiOpera.jpg|thumb|right|200px|[[黄梅戏]]官生官衣和女裝]]
戏曲服装较通常的服装更具有装饰性。传统戏曲服装虽不是现实或历史服饰的照搬,服饰的色彩、纹饰及着法又必然要展示舞台人物的尊卑贵贱和遇到一些难以“僭越”的禁例。戏曲服装大致可分为小生褶子、帔风、老生蟒袍、官生官衣、武生靠衣五大类。宋代初年之后,黑色则和白色一起。为庶人所服。戏曲舞台以黄、紫、 朱(红)、绿、蓝的次序来标明人物的社会地位,显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充分生活依据的。以尊贵者服用的“上色”褒扬善士,以卑贱者服用的“贱色”貶抑恶行,是古代色彩习俗。
<gallery>
File:Teochewopera injy.jpg|[[潮剧]]服饰
File:Sichuan Opera in Chengdu.jpg|[[川剧]]老生蟒袍
File:The clothes for Yueju Opera performance.jpg|越剧小生褶子
File:Shaoxing opera performance.jpg|[[越剧]]
File:Yuju yan.jpg|[[豫剧]]
File:Beijing opera02.jpg|[[京剧]]
File:Vancouver Cantonese Opera Extravaganza 22May2005 - 11 crop.jpeg|粵劇戲服
File:Taohuaan, Pingju.jpg|[[评剧]]
File:Taiwanese opera2.JPG|臺灣[[歌仔戲]]
</gallery>


=== 宗教服饰 ===
=== 宗教服饰 ===
====道教服飾====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服装形制与通常的汉服基本一致,只是花纹图案更有道教特色,如袍上常常会绘制[[太极]]图、[[八卦]]图案等。一般認為,道袍一說,来自[[庄子]]所著的儒服。
[[File:Taopriest.jpg|thumb|200px|right|一位現代道士的服裝]]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服装形制与通常的汉服基本一致,[[道士]]平日所穿的服飾通常無花紋,進行儀式時會穿著華麗的[[法服]],並有專用的首服如[[混元巾]]、[[純陽巾]]、[[五老冠]]等,因應儀式所需配搭。法服花纹图案有道教特色,如袍上常常会绘制[[太极]]图、[[八卦]]图案等。一般認為,道袍一說,来自[[庄子]]所著的[[儒服]]。由於滿清實行剃髮易服時容許道士穿著漢服,因此道士的服裝傳承至今,但部份道教宗派的法服會變得舞台化,綴上[[水袖]]。
|File:YuanshiTianzun.jpg|[[三清]]之首[[元始天尊]]的大袖衣
<gallery>
File:Wang yuanlu.jpg|清末民初
|File:DaodeTianzun.jpg|[[德天尊]]的大袖衣
|File:Wu Daozi. The Daoist Official of Heaven. Jin-Yuan dynasty. 12-13 cent. MFA, Boston..jpg|总管上宫诸天帝王、上圣高真、星君的[[天官]]大帝
File:蟠桃宫道士.jpg|清末民初[[蟠桃宮]]道士
|File:Wu Daozi. The Daoist Official of Earth. Jin-Yuan dynasty. 12-13 cent. MFA, Boston..jpg|总管五岳帝君并治二十四山、九土地皇的[[地官]]大帝
File:道教64代張源先天師與門下弟子合影.jpg|現代綴上水袖的道士法服
|File:Wu Daozi. The Daoist Official of Water. Jin-Yuan dynasty. 12-13 cent. MFA, Boston..jpg|总管九江、河海神君的[[水官]]大帝
</gallery>
|File:Jade Emperor.jpg|[[玉皇大帝]]的冕服
|File:Jade Emperor. Ming Dynasty.jpg| 穿裙襦鹤氅的[[玉帝]]
|File:EightySevenCelestials3.jpg|八十七仙圖
|File:Qiu Chuji.jpg|[[全真教]]道士領袖[[丘處機]]
|File:Taopriest.jpg|一位現代道士的氅衣
}}


====漢傳佛教服飾====
====佛教====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File:Chinese Buddhist Monks Forbidden City Beijing.jpeg|thumb|right|200px|兩位穿交領右衽僧袍的僧人]]
|File:Korea-Haeinsa-21.jpg|僧衣
佛教来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受中國文化影響,成為[[漢傳佛教]],初期服装仍然保留印度风格,披著僧祇支(sanghati)。至後魏時,始加右袖,縫合兩邊,稱為偏衫。<ref>宋赞宁《僧史略·服章法式》:“又后魏宫人见僧自恣,偏袒右肩,乃施一肩衣,号曰偏衫,全其两扇衿袖,失祇支之礼,自魏始也。”</ref><ref>《六物圖》:「此方往古並服祇支,至後魏時始加右袖,兩邊合謂之褊衫,截領開裾,猶存本相。故知偏衫左肩,即本祇支</ref>正规的法衣仍然是印度僧衣式样,日常穿着的常服是根据汉服稍加改动、对颜色样式等规定后确定下来的,明朝称之为直裰。<ref>《敕修百丈清规》卷五“相传,前辈见僧有偏衫而无裙,有裙而无偏衫,遂合二衣为直裰。”</ref>
|File:Chinesischer Maler von 1238 001.jpg|僧衣
|File:Yao Guang Xiao.jpg|僧衣
}}
佛教来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初期服装仍然保留印度风格,披著僧祇支(sanghati)。至後魏時,始加右袖,縫合兩邊,稱為偏衫。<ref>宋赞宁《僧史略·服章法式》:“又后魏宫人见僧自恣,偏袒右肩,乃施一肩衣,号曰偏衫,全其两扇衿袖,失祇支之礼,自魏始也。”</ref><ref>《六物圖》:「此方往古並服祇支,至後魏時始加右袖,兩邊合謂之褊衫,截領開裾,猶存本相。故知偏衫左肩,即本祇支</ref>正规的法衣仍然是印度僧衣式样,日常穿着的常服是根据汉服稍加改动、对颜色样式等规定后确定下来的,明朝称之为直裰。<ref>《敕修百丈清规》卷五“相传,前辈见僧有偏衫而无裙,有裙而无偏衫,遂合二衣为直裰。”</ref>


=== 军事服饰 ===
<gallery>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File:Bhikkhu2007.jpg|穿僧袍的[[廣欽法師]]
|File:Four Generals of Song.jpg|岳飞、韩世忠军服
File:Chinese buddhist priests.jpg|清末民初的僧侶
|File:Northern song Cavalry.jpg|宋朝甲盔
File:Ши Дэян 02 2010.jpg|穿交領右衽僧衣的現代僧人
|File:Sung dynasty imperial procession5.jpg|甲盔
</gallery>
|File:Dunhuang Zhang Yichao army.jpg|莫高窟張義潮军队
|File:Dunhuang General Zhang Yichao army detail.jpg|張義潮军队
|File:Ming army2.JPG|平番得胜图
}}
皮弁服、剑服、盔甲与战袍。


====神祇仙佛飾====
===和[[舞蹈]] ===
舞蹈是儒教郊祀和朝会仪式中的重要环节。”《三辅黄图》卷五记载:“[汉]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男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例如,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两种不同的舞蹈采用两种不同的服饰。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而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郊庙雅乐的重要乐器是编钟,味淡声希,伶官口耳相传,其音韵曲折、恬淡高雅。但歷史上由於野蠻民族的入侵,歷史上絕大多數樂律制度,典籍樂譜都已經失傳。<ref>{{cite web|title=历代女子服饰发式变迁|url=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43631_30824.html}}</ref>
[[File:Kuan-Yin-Picture.JPG|thumb|right|200px|台灣[[觀音媽聯]]中觀音與各神明及陪祀及前面的[[土地公]]像皆穿漢服]]
[[File:Chinese Kitchengod 2.JPG|thumb|right|200px|穿漢服的清代灶公和灶婆像]]
滿清實行剃髮易服後,傳統宗教的[[神]]、[[仙]]、[[佛]]等的[[神像|塑像]]及畫像的服飾依然保持漢服典型特徵,雖然後世神像衣飾有戲服化的傾向,但依然保持「漢官威儀」,除了一些生於清朝被視為神祇崇拜的人物外,傳統神祇不論是漢傳佛教、道教還是民間信仰都穿著漢服,甚至一些本來非漢族的人物被漢人視為神明後,其神像亦穿上漢服,例如來自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後,本是印度人造型的[[佛祖]]、[[菩薩]]等佛教神祇在漢族地區的造像都改穿漢服,其中[[觀世音菩薩]]在中國被認為是女性後,形象是穿著襦裙的婦女。而台灣民間信仰中的來自西方的[[八寶公主]](船難中漂流到台灣被[[台灣原住民|原住民]]殺害的[[白人]]女性),其神像就穿上漢服而非她生前穿著的西式服裝。
<gallery>
File:KuanYinCoréeDetail.jpg|穿[[襦裙]]的觀音像
File:Matsu D2012.jpg|媽祖像的服飾是舞台化的漢服
File:YuanshiTianzun.jpg|穿大袖衫的[[三清]]之首[[元始天尊]]
File:DaodeTianzun.jpg|穿大袖衫的[[道德天尊]]
File:Jade Emperor.jpg|穿[[冕服]]的玉皇大帝和穿公服、軍服的陪祀
File:Jade Emperor. Ming Dynasty.jpg|穿上衣下裳、鶴氅的玉帝
File:FS KwanKung 60116.jpg|穿蟒服的[[關帝]]像
</gallery>


=== 绘画中的漢服 ===
=== 和[[诗歌]] ===
[[File:Qing Dynasty Immortal Magu.jpg|thumb|right|200px|清代的擬古仕女畫,服飾與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女裝相差甚遠]]
[[中国画]]本以人物为主题。现存最早的战国帛画,便描绘了汉服的广袖、细腰,揭示出那个时代的审美。汉代的石刻,唐代宋代的人物画,均以当时的服制为主。唐代的《捣练图》、《宫乐图》、《簪花仕女图》等可以说是中国[[仕女画]]之颠峰,也是今天人们研究汉服历史的重要参考。明代的人物画亦然。清兵入关、[[剃发易服]]之后,“禁止服汉服,而夷狄的衣冠,画家不肖以之入画”,人物画逐渐衰落。写实性的肖像画减少,仿古的“仕女画”增多。<ref>{{cite journal|author=方人定|title=《我的写画经过及其转变》|journal=《再造社特刊》|year=1941年}}</ref>
=== 語言文學中的漢服 ===
古代中国文人曾经留下大量与冠裳有关的诗句,赞美了汉服的绚丽华美、繁复多端。
古代中国文人曾经留下大量与冠裳有关的诗句,赞美了汉服的绚丽华美、繁复多端。


第567行: 第746行:
[[王维]]的《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写了唐天子的服饰之华美以及大唐的气势。
[[王维]]的《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写了唐天子的服饰之华美以及大唐的气势。


== 对周边地區饰的影响 ==
=== 和[[绘画]] ===
中国画本以人物为主题。现存最早的战国帛画,便描绘了汉服的广袖、细腰,揭示出那个时代的审美。汉代的石刻,唐代宋代的人物画,均以当时的服制为主。唐代的《捣练图》、《宫乐图》、《簪花仕女图》等可以说是中国[[仕女画]]之颠峰,也是今天人们研究汉服历史的重要参考。明代的人物画亦然。清兵入关、[[剃发易服]]之后,“禁止服汉服,而夷狄的衣冠,画家不肖以之入画”,人物画逐渐衰落。写实性的肖像画减少,仿古的“仕女画”增多。<ref>{{cite journal|author=方人定|title=《我的写画经过及其转变》|journal=《再造社特刊》|year=1941年}}</ref>
{{main|汉服对周边地区服饰的影响}}
汉人服飾由于华夏儒教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地區的民 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此外,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 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蕃主服其[[国服]]”。<ref>《大唐开元礼·宾礼》</ref>汉唐藩属体制中,周 边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皇帝的所谓"朝集" 制度。无论是外国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谒中国天子,接受官职,贡献方物,还是中国天子宴请外国君主,外国君主都要穿国服奉礼。国服制度促使了周边民族形 成自己的民族服饰。比如,契丹太宗入晋,接触到中原衣冠制度,北归后,参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国服与汉服制度。<ref>彭林, 宋德金, 唐赞功,1994,《中华文明史: 辽宋夏金》,河北教育出版社</ref>


== 对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 ==
中國歷史上有過幾次非漢族政權禁止「漢服」的時期,導致漢族服飾的發展受到影響。[[唐代]][[敦煌]]被[[吐蕃]]占领,汉人被迫从夷俗,只有祭祖时才穿上汉服,“遗衣整巾潜泪垂,誓心密定归分记”,设法回归唐朝。<ref>白居易,《缚戎人》</ref><ref>《唐书》第216卷下</ref>吐蕃汉人沿袭汉服保持民族气节和习俗,保持和唐朝的联系。<ref>翟理斯,《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通报》第7卷第559页</ref>公元1129年,[[金朝]]政權下令禁民漢服,又令髡髮,不如式者殺之。後來[[海陵王]]首先宽松了政策:诏河南民,衣冠许从其便,最後結果反而是金人服飾漢化。
汉服由于华夏儒教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此外,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蕃主服其[[国服]]”。<ref>《大唐开元礼 宾礼》</ref>汉唐藩属体制中,周边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皇帝的所谓"朝集" 制度。无论是外国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谒中国天子,接受官职,贡献方物,还是中国天子宴请外国君主,外国君主都要穿国服奉礼。国服制度促使了周边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饰。比如,契丹太宗入晋,接触到中原衣冠制度,北归后,参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国服与汉服制度。<ref>彭林, 宋德金, 唐赞功,1994,《中华文明史: 辽宋夏金》,河北教育出版社</ref>


=== [[北魏]] ===
另一方面亦有強迫他族接受漢人服飾的歷史記載,例如[[越南]]在[[屬明時期]]於[[明朝]]的統治下被迫「留髮易服」<ref>[越南]陳重金《越南通史》,商務印書館</ref>,[[明朝]]亦曾對征剿過後倖存的都掌人被迫更名易服<ref>(明)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卷二.都掌:「凡新拘留被擄民婦,各蒙親屬認領還家。至於降蠻老幼婦女數千餘人,各變姓名,易冠服,配去遠方衛所安置。於是九絲一空,都蠻盡平」</ref>,以及更改有都掌特色的地名,消除都掌文化<ref> ‎曾省吾《平蠻全錄》,卷四.經略平蠻善後疏:“各寨舊名多惡,宜更換以新耳目。權將九絲城呼為平蠻城,凌霄城為拱極城,印靶山為文印山,吊猴山為降蠻山,雞冠嶺為金雞嶺,內官寨為武寧山,都都寨為都守寨”</ref>。以及[[民國]]政府強​​制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漢化政策,下令少數民族須改穿漢人服飾<ref>《黎平縣志·大事記》,巴蜀書社,1940年1月</ref>。
[[北魏]]王朝原是由[[鲜卑族]]成立,[[元宏|孝文帝]]继位时只有五岁,由祖母冯太后主持政事他迁都洛阳,发起[[孝文帝改革|汉化改革]],禁穿胡服,改穿汉服;禁说鲜卑语,改说汉语;改胡姓为汉姓。<ref>《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ref>“魏太子恂不好学,体素肥大,苦河南地热,常思北归。魏主赐之衣冠,恂常私著胡服。”<ref>《资治通鉴·齐记六》</ref>[[拓拔力微]]的长子[[沙漠汗]]在中原期间,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归北时,因穿着汉人的服饰,又援弹飞丸,射落飞鸟,结果引起鲜卑部落各首领的疑忌与恐慌:“太子风彩被服,同于南夏,兼奇术绝世,若继国统,变易旧俗,吾等必不得志,不若在国诸子,习本淳朴。”<ref>魏收《魏书·序纪》, 中华书局,1974 年。</ref>太武帝[[拓拔焘]]曾因为[[贺狄干]]“言语衣服类中国,以为慕而习之,故忿焉,既而杀之”。<ref>魏收,《魏书·贺狄干传》,中华书局, 1974 年。</ref>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推行“用夏变夷”的服饰改革后,至[[东魏|东]]、[[西魏]]又大肆复旧。

=== 朝鮮 ===
{{main|韓服}}
{{gallery|height=300
|File:Baekje Ambassador.jpg|百济国使装束
|File:Goryeo lady joban.jpg|高丽装束
|File:Joseon-Portrait of Heungseon Daewongun-03.jpg|興宣大院君[[道服]]
||[[朝鲜世宗]]穿着[[衮龍袍]]
|File:Parkmunsu.jpg|朝鲜官服
|File:Coat of Yun Seoneun.jpg|朝鲜官服
|File:Korea-Geumgwan Jobok-01.jpg|朝鲜祭服
}}
[[朝鲜]][[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一直保留汉服制度,悉遵華制,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就是中国的朝贡国。[[唐代]]时期,[[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高丽]]国王[[王建]]临死前召大匡朴述希亲授十条训要,其四曰“惟我东方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遵其制。殊方异土人性各异,不必苟同。契丹是禽兽之国,风俗不同,言语亦异。衣冠制度慎勿效焉。”。<ref>《高丽史》第二卷 </ref>[[朝鮮王朝]]中期之后[[韩服]]吸收了[[明朝]]服裝式樣,地位底下的女性上衣长度减半,形成赤古里裙。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朝鮮王朝礼服長上衣也称为“唐衣”。《世宗莊憲大王實錄》中五礼的作法、服饰以及器物都是源自明朝周礼制度。根据朝鲜五礼《序文》,朝鲜世宗大王命令拟定吉凶兵军嘉五礼,“取本朝已行典故, 兼取唐、宋舊禮及中朝之制。”中朝指的就是当时朝鲜的宗主国明朝。<ref>《世宗莊憲大王實錄 五禮 序文》</ref>朝鲜也因遵循华制,而称为小中华。<ref>[http://e-gonghun.mpva.go.kr/portal/web/book/book_xml_view.jsp?lm_sHisCode=PV_DJ&lm_sBookCode=A001&lm_sItemCode=011.028.000.000&lm_sSrchYear=&keyword= 倡義見聞錄]</ref>

朝鲜冕服是高丽时代和朝鲜时代明朝皇帝赏给朝鲜国王的祭拜宗庙和社稷的祭服(제복)以及正朝、冬至、朝会、受册和纳妃所穿的大礼服。<ref>《文宗实录·即位年》:“故勑國王, 九旒皂皺紗平天冠一頂、玉珩旒珠金事件線條全、九章絹地紗袞服一套計七件、深靑粧花袞服一套、白素中單一件、纁色粧花前後裳一件、纁色粧花蔽膝一件、玉鉤線條全、纁色粧花錦綬一件、纁色粧花佩帶一副、金鉤玉玎璫全、紅白素大帶一條、靑線組條全、玉圭一枝、袋全、大紅素紵絲舃一雙、襪全、大紅平羅銷金雲龍夾包袱三條、硃紅法服匣一座、護箱等件全, 王妃珠翠七翟冠一頂、金簪金翼寶鈿花結子等件全、級花金墜子一箇、各色紵絲羅夾服二套計七件、一套計四件、大紅紵絲大衫一件、福靑紵絲綵繡圈金翟雞褙子一件、靑線羅綵繡圈金翟雞霞帔一副、象牙笏一枝、一套計三件、大紅織金雲肩海裳四季花紵絲團衫一件、翠藍暗細花紵絲襖一件、栢枝綠暗細花紵絲裙一件。”</ref>九章冕服最早是明太祖朱元璋下赐给朝鲜国王[[李成桂]]的,同时还赐给王妃珠翠七翟冠和霞披金坠。九章冕服是明朝郡王级别的冕服。明朝的赤翟衣最初是明朝皇帝明惠宗[[朱允炆]]下赐给朝鲜国王的,是特许的亲王级别的服饰。<ref>《太宗实录·三年》:“國王冠服一副、香皀皺紗九旒平天冠一頂, 內玄色素紵絲表、大紅素紵絲裏, 平天冠板一片、玉桁一根、五色珊瑚玉旒珠幷膽珠共一百六十六顆內, 紅三十六顆、白三十六顆、蒼三十六顆、黃三十六顆、黑一十八顆、靑白膽珠四顆。 金事件一副共八十箇件內, 金簪一枝、金葵花大小六箇、金池大小二箇、金釘幷螞蝗搭釘五十八箇、金條一十三條、大紅熟絲線絛一副、大紅素線羅旒珠袋二箇。 九章絹地紗袞服一套內, 深靑粧花袞服一件、白素中單一件、【深靑粧花黻領沿邊全。】薰色粧花前後裳一件、薰色粧花蔽膝一件、【上帶玉鉤五色線絛全。】薰色粧花錦綬一件、薰色粧花佩帶一副、【上帶金鉤玉玎璫全。】紅白大帶一條。【靑熟絲線組絛全。】玉圭一枝、【大紅素紵絲夾圭袋全。】大紅紵絲舃一雙、【上帶素絲線絛靑熟絲線結底。】大紅素綾緜襖一雙……王妃冠服一部、珠翠七翟冠一頂。”</ref>朝鲜嫔妃、中宫在朝贺仪、朝见仪、册封仪中服翟衣<ref>朝鲜《世宗实录·嬪朝見儀》:“中宮翟衣首飾”;《世宗实录·禮曹啓中宮正至受王世子朝賀儀》;《世宗实录·戊辰/禮曹啓冊封王妃儀注》;《世宗实录·五禮·嘉禮儀式·中宮正至命婦朝賀儀》:“妃具翟衣加首飾”。</ref>朝鲜纳妃仪中,朝鲜王子服冕服,王妃服翟衣。<ref>朝鲜《世宗实录·議政府啓王世子納嬪儀》</ref>清国甲午海战失败朝鲜独立以后,朝鲜开始称皇后并穿天青翟衣。朝鲜官员的夫人多着圆衫。<ref>16世纪朝鲜《燕山君日记》:“朝士家貧不能貿者, 則以女服造團領, 朝賀、朝參時, 太半皆是女圓衫”</ref>嘉礼仪式中着唐衣。<ref>1610年《光海君日记》:“傳曰: “會命婦時, 入參人服飾, 在平時則當用長衫首飾矣。 今則日期臨迫, 勢難及措, 依壬寅年嘉禮時禮, 以涼耳掩、唐衣, 使之戴着入侍。 ”</ref>袄裙是朝鲜王朝女性的常服,沿用了明朝以前的制式,<ref>朝鲜《太宗实录·七年》:“衣冠法度, 悉遵華制, 而獨女服尙仍舊俗, 是果不得而盡革者歟? 冠婚喪制, 亦可盡從華制歟? 凡此數者, 施爲之道, 必有其宜。”</ref>而只有贵族女子才能着长衫。<ref>《太宗实录》:“一, 衣冠禮度, 悉遵華制, 女服一事, 尙循舊習, 且本朝禮服, 僭侈無節。 若夫露衣襖裙笠帽, 尊者之服也。 今商賈賤女, 皆得而服之, 尊卑無復辨矣。 乞自今, 四品以上正妻, 着露衣襖裙笠帽; 五品以下正妻, 只着長衫襖裙笠帽, 不許着露衣。 前日本府所申, 從婢不許襖裙, 其笠帽則只用苧布, 襜之長短, 不與主帽齊等, 減半定制, 然亦上下猶未辨也。 自今宮女上妓外, 庶人婦女及從婢賤隷之服, 只用紬苧布蒙頭衣, 不許羅紗叚子與笠帽襪裙; 上妓亦不許笠帽, 以別尊卑之等。”</ref>朝鲜甚至照搬汉服的丧服服制。<ref>《太宗实录·七年》:“孝服用麻布蓋頭、麻布長衫、麻布長裙、麻布鞋。”</ref>朝鲜丧服也体现了亲亲尊尊。<ref>《太宗实录·禮曹詳定喪制》:靜妃殿喪服, 蓋頭【布帽羅火笠。】, 布頭【結介。】, 大袖【長衫。】, 長裙【裳。】, 竹釵【簪。】帶麻屨【代白絲鞋。】, 白苧布扇子, 白苧布手衣, 白苧布裹腮……文武百官, 布裹紗帽、斬衰直領、生麻帶、白靴、布裹笠、白笠中。 </ref>朝鲜官员的常服为道袍、方巾。<ref>《宣祖实录·三十九年》:"行茶禮後, 兩使卽脫上衣, 以方巾、道袍就坐."</ref>
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顯,近似小v领;赤古里裙的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襬十分宽大、蓬鬆。汉服对韩服的影响及对应关系见下表:
{| class="wikitable"
|-
! 男装汉服 !! 男装韩服 !! 图 !! 女装汉服 !! 女装韩服 !! 图
|-
| 冕服 || 冕服(면복/Myonbok) || [[File:Korea-Seoul-Royal wedding ceremony 1333-06.JPG|100px|冕服(면복/Myonbok)]][[File:Korea-Seoul-Royal wedding ceremony 1366-06a.jpg|100px|冕服]] || 翟衣 || 翟衣(적의/Cheokui) || [[File:Korean royal costume for queen-Jeogui and daesu-02.jpg|100px|翟衣(적의/Cheokui)]]
|-
| 祭服 || 祭服 || [[File:2008-Korea-Seoul-Jongmyo jeryeak-06.jpg|100px|祭服]][[File:Korean Confucianism-Chugyedaeje-01.jpg|100px|祭服]][[File:Korean Confucianism-Chugyedaeje-02.jpg|100px|祭服]] || 大衫 || 圆衫(원삼/Wonsam) || [[File:Portrait of Empress Myeong Seong.jpg|100px|圆衫(원삼/Wonsam)]][[File:Korean.costume-Wonsam-for.Queen.Joseon-01.jpg|100px|圆衫(원삼/Wonsam)]]
|-
| 朝服 || 朝服(조복) || [[File:Joseon-Portrait of Cha Jegong-Geumgwanjobok.jpg|100px|금관조복본 (金冠朝服本)]][[File:Joseon-Portrait of Heungseon Daewongun-05.jpg|100px|금관조복본 (金冠朝服本)]][[File:Korea-Seoul-Royal wedding ceremony 1348-06.JPG|100px|금관]] || 长褙子 || 阔衣(활옷/Hwal-ot) || [[File:Korean.Dance-Mask-Bride-Monk-01.jpg|100px|阔衣(활옷/Hwal-ot)]][[File:Korean wedding-Hollye-04.jpg|100px|阔衣]]
|-
| 深衣 || 深衣(심의/Shimui) || [[File:Korea-National.Treasure-110-Yi.Jehyung-portrait-NMK.jpg|100px|Shimui]] || 短褙子 || 唐衣(당의/Tangui) || [[File:Korean royal costume-Dangui and Seuranchima-01.jpg|100px|唐衣(당의/Tangui)]]
|-
| 圆领 || 官服(궁복) || [[File:King Taejo Yi 02.jpg|100px|官服(궁복)]][[File:Joseon-Portrait of Heungseon Daewongun-06.jpg|100px|黑團領袍]][[File:Kim Hong-Jip.jpg|100px|官服(궁복)]] || 襖裙 || 襖裙 || [[File:Heo Nanseonheon.jpg|100px|袄裙]][[File:Yun Bo-seon's parents-01.PNG|100px|袄裙]]
|-
| 交領 || 直领袍(직령포/Jignyeongpo) || [[File:Korea-Portrait of Song Si-yeol-joseon.jpg|100px|Shimui]] || 襖裙 || 赤古里裙(저고리/Jeogori) || [[File:Miindo-Yun.family.of.Haenam-d1.jpg|100px|赤古里裙(저고리/Jeogori]][[File:Korea-History-1910-1920-Korean.mother.child-Carpenter.Collection.jpg.jpg|100px|赤古里]]
|-
| 鹤氅 || 鹤氅衣(학창의/Hakchangui) || [[File:Joseon-Portrait of Heungseon Daewongun-02.jpg|100px|鹤氅衣(학창의/Hakchangui)]] || 比甲 || 褙子(배자/Paeja) || [[File:Baeja for Children.jpg|100px|比甲]]
|-
| 直裰 || 周衣(두루마기/durumagi) || [[File:APEC2005 Hanbok.jpg|100px|周衣(두루마기/durumagi)]][[File:HongYeongSik.jpg|100px|周衣]] || || ||
|-
| 道袍 || 道袍(도포/Dopo) || [[File:Koreans oldest pic 3.jpg|100px|道袍(도포/Dopo)]][[File:Hanbok (female and male).jpg|100px|道袍(도포/Dopo)]][[File:Korea-Yi Chegwan-Portrait of a Confucian scholar.jpg|100px|道袍(도포/Dopo)]]|| || ||
|-
| 襕衫 || 莺衫(앵삼/Aengsam) || || || ||
|-
| 贴里 || 贴里/天翼(철릭/Cheorik) || [[File:Korea-Gyeongbokgung-Guard.ceremony-11.jpg|100px|贴里]][[File:Korea-Nabal-01.jpg|100px|贴里]][[File:Korean martial art-Taekkyeon-01.jpg|100px|贴里]] || || ||
|}

=== 越南 ===
{{main|越服}}
[[越南]]古称[[交趾]](中國稱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大瞿越國),开始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称皇帝。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试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着之[[弁冠]]、[[冕服|兖服]]来看,与[[明朝]]宗藩服饰如出一辙,不过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显得小一号而已。以汉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服|冕旒袞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
滿清入主中原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较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駐[[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Auguste Franç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着龍袍的[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photos/11025921/20050824/images/12597317_2005082414433715535800.jpg 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中國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無二。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文件:世界人物圖卷 越南人.jpg|1714年日本出版《世界人物圖卷》中的越南妇女及小孩。
|文件:方蘇雅(Auguste Francois)曾著越南官服.jpg|[[方苏雅]]着越南官服像。
|File:19世紀末參與科舉考試的越南儒生.jpg|19世纪末越南儒生
|File:Muxungthien1.JPG|阮氏越南翼善冠
}}

=== 琉球 ===
{{main|琉裝}}
[[琉球國]]在[[14世紀]]開始向中國[[朝貢]],由中國中央王朝冊封琉球國王。琉球和[[福建]]地區的關係密切,明時即有中央政府駐軍於琉球,福建明代有大量人口移居琉球,琉球常派留學生往福建學習[[中國文化]]。一些留学生在福州长期生活后,也把福建的民间习俗带回琉球。所以,不少琉球服饰式样仿制福建當時的服飾<ref>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4&index=31 </ref>。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File:King Sho Shin.jpg|琉球王国朝服制度
|File:Prince Sho Kyo.JPG|琉球王国王子朝良
|File:Tei Junsoku.JPG|[[程順則]]
}}

===日本===
{{main|和服}}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晋光熙元年(306),日本曾“遣吴求缝绣女工”。<ref>《日本书纪·应神纪》:“三十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于吴,令求缝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丽国,欲达于吴。”</ref>江南织工吴织、汉织和衣缝兄媛、弟媛等去日本传授种桑养蚕和织绸制衣技术。<ref>《日本书纪·雄略十四年》:「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 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及衣缝兄媛、弟媛等,泊於住吉津」。</ref>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唐朝|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日本国立博物馆内有高野山天野社保存的13世纪从中国传来的裲裆。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养老令》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于即位礼、冠礼、婚礼等周礼仪式。衣服令规定天子礼服为冕服,女房礼服为药师寺净琉璃寺吉祥天着衣。元正天皇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ref>《续日本纪》:“初令天下百姓右襟。”</ref>承和九年(公元842),仁明天皇又诏书:“天下仪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五位以上位记,改从汉样,诸宫殿院堂门阁,皆着新额。”正仓院所传东大寺写经生记录的男子服制包括袍、袄子、袴、汗衫、褌、水褌、前裳、布肩衣;女子则服袍、裳、前裳。平安时期和服为唐朝汉服翻版。平安末期武家势力壮大,效仿公家装束制作礼服[[狩衣]]、常服[[水干]]。此外还有直垂、肩衣、裃。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乱结束了前朝的服制,公家装束灭绝,日本天皇黄袍染色技术失传,<ref>[http://www5d.biglobe.ne.jp/~kimono/page33.htm 鎌倉・室町の染織]</ref>因而不得不把青色袍作为大礼服。室町时代日本大量进口明朝金襴、缎子,被当作最高级的织物,制作幕府将军的胴服(羽织)。妙法院藏有万历皇帝赐给日本幕府大将军[[丰臣秀吉]]的郡王级别大红素纱皮弁服、素白纱红领黻文中单、纁色素前后裳、大红织金胸背麒麟圆领、麒麟服、狮子服、斗牛服、飞鱼服、绿贴裏、便服和圣旨诏书。<ref> (日)河上繁树《关于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的冠服'附资料2.日本京都博物馆‘学刊'第12号:“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明朝神宗皇帝颁赐给琉球国王的服饰主要有:纱帽一顶(展角全);金箱犀角带一条;常服罗一套。大红织金胸背麒麟圆领一件.青褡护一件;皮弁冠一副,七旒皂绉纱皮弁冠一顶(旒珠金事件全),玉圭一枚;五章娟地纱皮弁服一套。大红皮弁服一件.素白中单一件,缀色素前后裳一件.缀色素蔽膝一件(玉绚全)•缀色妆花锦绶一件。”</ref>明末[[朱舜水]]流亡日本,应[[德川光圀]]的请求绘图教制朝服、角带、野服、道服、明道巾、纱帽、幞头。<ref>今井弘濟、安積覺同,江户时代,《舜水先生行实》“甲寅,二年。先是上公使先生制明室衣冠,至是而成,朝服、角带、野服、道服、明道巾、纱帽、幞头之类也。”</ref>
{{gallery|height=200
|File:Prince Shotoku.jpg|七世纪末飞鸟朝[[圣德太子]]唐圆领袍摹本
|File:Emperor Daigo.jpg|[[醍醐天皇]]圆领袍
|File:Emperor Godaigo.jpg|[[後醍醐天皇]]冕冠黄袍
|File:Emperor Ichijō.jpg|[[一条天皇]]绯圆领袍
|File:Goddess Saravati (Japan).jpg|药师寺净琉璃寺吉祥天袿衣
|File:Nara kimono.jpg|吉祥天袿衣现代复原装束
|File:Jianzhen.jpg|鉴真第六次东渡图
|File:Nakatsuhime Yakushiji.jpg|薬師寺鎮守[[八幡宮]]平安时代仲津姫神像半臂裙襦
|File:Kyujutsu04.jpg|年中行事絵巻中的唐制圆领袍
|File:Emperor Kammu large.jpg|[[桓武天皇]]像
|File:Yamana toyokuni.jpg|[[山名豊国]]鹤氅衣
|File:Hosokawa Takakuni.jpg|[[細川高国]]深衣
|File:Minamoto no Yoritomo.jpg|神護寺所藏的[[源賴朝]]像
|File:Kone.jpg|[[孝明天皇]]袞衣
|File:Osaka Rekishi Hakubutsukan Jiju.jpg|文官朝服
|File:Emperor Taisho of Japan.jpg|按《装束要领抄》复原的大正天皇的束带
|File:Masahiro Abe.jpg|阿部正弘的縫腋袍
}}
江户时代中期至后期,德川幕府崇尚儒学,开展了复礼复古的天宝“装束御再兴”运动,复兴公事主义,日本有职故实家开始对装束的考证,并且复兴了天皇黄袍的染色技术。德川家康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规定了天皇及诸臣的服制,主导复礼复古。[[德川纲吉]]还颁布了《服忌令》效仿中国的丧服制度。同时,日本也效仿中原士大夫考证汉服的方法,通过公事主义体系的[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8%8E%E7%B5%8C%E9%81%93 明経道]、[[紀伝道]]对儒教经典的考证以及[[有職故実]]家对于装束的继承,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周礼服制。

16世纪的[[清原宣賢]]和[[伊勢貞陸]]的家传造就了室町时代的和服,被诸多神社保存了下来。[[德川家康]]把小笠原流立为官学以来,通过[[藩校]]讲授使小笠原流礼法广泛传播。1632年《小笠原家礼書》出版。日本江户所采用的是受朱子家礼所影响的武家[[小笠原流]]礼法以及伊势流礼法,这是现代日本礼仪和现代和服的基础。1871年9月3日,明治天皇废止奈良朝以来的唐风样式的诏书云“今衣冠ノ制、中古唐制模倣やシヨリ、流テ軟弱ノ風ヲナス”。1935年(昭和10)至1938年日本战时体制移行期的国民礼法构想,基于小笠原流礼法强化作法教育。1938(昭和13)~1939年《礼仪作法全集》9巻刊行,1941年日本[[文部省]]制定《礼法要项》,普及了小笠原礼法,实际上是包括服装、礼仪(冠婚葬祭)以及弓道(射礼)。《礼法要项》第九章规定了平民男子冬季礼服纹付羽织袴、夏季浴衣和女子礼服、访问服等。<ref>[http://blogs.yahoo.co.jp/gozi_zico/folder/1500555.html?m=lc&p=3 昭和国民礼法要項]</ref>

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以及有职故事的家传因素而难以考证与汉服以及周礼的直接联系。不过正如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所言

“厩户皇子始定冠位十二阶大宝以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如宋景濂误曰:“千来犹效,汉衣冠元是”。本邦之古传也岂效汉唐之制而已乎。故夫圣世始为衣冠而美风俗,以正上下礼仪,人无礼仪则何为人?岂非当务之急乎?”<ref>壺井義知,江户时代,《装束要領鈔》</ref>

江户有职故实家把日本装束追溯到四书五经,大多数和服概念都来自于江户时代,[[十二单]]亦如是。根据《装束要领抄》,日本江户和服分为三类:公家、武家、女房。公家的束带来自《论语》:“公治长束带立于朝。”乌帽子可能也来自唐朝纱帽,日本又叫云帽。狩衣来自布衣或布袄。张袴的式样和宋朝古墓文物一样。《装束要领抄》上的唐衣只有五衣八层,但由于被认为是记述12世纪故实《源平盛衰記》“{{lang|ja|藤がさねの十二単の御衣を召され}}”中所指的“十二单”而被当作平安末期装束,推测原型是《养老令》《延喜式》的女子朝服。最早的实物是室町时代。实际上,十二单是近现代日本按照江户有职故实以及传说中室町时代足利义满供奉的熊野速玉大社的[[袿衣]]复原的,<ref>朝日新聞社 週刊百科編集部 ,1999,《朝日百科日本の国宝》</ref>和束带一样是由宫内厅下属[http://www.takata-courtrobe.co.jp/ 高田装束研究所]在[[昭和时代]]复原作为江户末期以来天皇即位式、神前结婚式礼装。《装束要领抄》中的束带和唐衣(十二単)成为了日本皇室的第一礼装。不过复原的唐衣并未保留御神宝装束的圭形裾。这些复原的装束通过法令作为日本人冠婚葬祭礼仪的着装。<br />

清末從中國逃亡到日本進行革命活動的中國人士中,有不少人將和服作為漢服的替代品而穿著,作為漢民族抵抗滿洲所統治的清朝的一種象徵。<ref>章太炎《甲寅五月二十三日家书》:“知君存念,今寄故衣以为记志,观之亦如对我耳。斯衣制于日本,昔始与同人提倡大义,召日本缝人为之。日本衣皆有员规标章,遂标汉字。”</ref>
{{gallery|height=200
|File:Empress Consort Haruko.jpg|[[昭憲皇太后]]五衣唐衣裳
|File:Takatsukasa Wedding 1950 5 20.jpg|孝宮和子内親王五衣唐衣裳
|File:Sadako Kujo wedding.jpg|[[九条节子]]结婚式上的五衣唐衣裳
|File:Qiujin.gif|爲了抵抗滿寇,而身著代表漢族意識的和服的中國革命烈士[[秋瑾]]
}}

=== 蒙古 ===
蒙古人最初披发左衽,衣服与契丹相同。<ref>《旧唐书·室韦传》载:“畜宜犬豕,豢养而噉之,其皮用以为韦,男子女人通以为服。被发左衽。”</ref><ref>《契丹国志》卷26载:“(室韦)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夏则城居,冬逐水草,有南室韦、北室韦。其俗,丈夫皆盘发,衣服与契丹同。” </ref>蒙古汗国受汉文化影响后又多着右衽的辫线袄和质孙服。<ref>《黑鞑事略》明确记载:"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革,新以拧丝金线,色以红紫钳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徐霆注云:"腰间密密打作细摺,不计其数,若深衣止十二幅,鞑人摺多尔。又用红紫帛捻成线横在腰上,谓之腰线,盖欲马上腰围,紧束突出,采艳好看。"</ref>忽必烈征服中国后则延用了汉服。<ref>《元史》“元初立国,庶事草创,冠服车舆,并从旧俗。世祖混一天下,近取金、宋,远法汉、唐。”</ref>元朝虽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推行类似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故此民间仍然以汉服为主。元代蒙古男人虽然薙发,但其服装却类似汉服的辫线袄和质孙服以及对襟无领的答忽。
{{gallery|title=元代皇帝肖像
|File:YuanEmperorAlbumGenghisPortrait.jpg|元太祖[[成吉思汗]]
|File:YuanEmperorAlbumOgedeiPortrait.jpg|元太宗[[窝阔台]]
|File:Kublai Khan.jpg|元世祖[[忽必烈]]
|File:YuanEmperorAlbumAyurbarvadaBuyantuPortrait.jpg|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File:YuanEmperorAlbumIrinchinbalPortrait.jpg|元宁宗[[懿璘质班]]
}}
{{gallery|title=元代皇后肖像
|File:YuanEmpressAlbumChabi.jpg|[[察必皇后]]
|File:YuanEmpressAlbumZhenge.jpg|皇后[[弘吉剌·真哥]]
|File:YuanEmpressAlbumAWifeOfAyurbarvada.jpg|宣慈惠圣皇后[[阿纳失失里]]
|File:YuanEmpressAlbumAWifeOfIrinchinbal.jpg|元宁宗皇后[[答里也忒迷失]]
}}

===台灣===
古代台灣[[漢族]]居民其衣飾也遵循著傳統的[[明朝]]之制,1650年代後,满清朝多次嘗試與[[明鄭]]政權和談,但從[[鄭成功]]以至[[鄭經]],服制問題始終是明鄭與滿清雙方談判時,所重視的條件之一<ref name="清史拼圖">{{Cite book| author=劉家駒| year=2003|title=清史拼圖| pages = 頁35-58|publisher=遠流出版社|location=台北 |isbn=957-32-4824-7}}</ref>。

滿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明鄭投降滿清,[[鄭克塽]]率文武官佐悉[[薙髮易服]]」,以表彰歸降於滿清的心意。往後,臺灣人民的傳統葬禮中,遂產生戴笠登椅之套衫儀式,俾使完成靈魂上不見清朝天、下不踏清朝地之意願,以表世守東寧王國(明朝與明鄭)正氣,未受[[滿族|滿人]]之侮辱。<ref>[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886.htm 生命的終極關懷(第二章~後事處理)]</ref>,至1895年[[马关条约|馬關條約]]中國被迫將[[台灣割讓]]日本後,滿清服制令被日本解除,然日本人未對台灣人的服飾髮型進行強制規範,促使台灣服裝的轉變也產生了變化,逐漸的可見到中式穿著、日式[[和服]],甚至上半身和服下半身中式寬裙的組合,並使得深受漢服影響深遠的和服在台擴散開來。<ref name="台灣的設計寶庫--傳統花布圖樣150">{{Cite book| author=吳清桂著 | year=2008|title=台灣的設計寶庫--傳統花布圖樣150| publisher=如何出版社}}</ref>,至1945年台灣光復,回歸中國以後,國民政府發動「去日本化」與「再中國化」的政策,從語言、文字,居家,服飾進行全方面的排擠與推動「文化再構築」。<ref name="「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Cite book| author=黃英哲| year=2007|title=「去日本化」「再中國化」|publisher=麥田|isbn=9789861733142}}</ref>使許多女性把嫁妝衣服修改成旗袍,來表達對祖國的認同,和服則被排擠,淪為社會禁忌而消沉。<ref>[http://www.chinataiwan.org/zt/twzt/taibei/taibeih/taibeieb/200801/t20080104_565796.htm 台北服飾的演變]</ref>雖台灣文化人曾評論[[旗袍]]是中國受滿清奴化的象徵。此種反對聲音於[[台灣白色恐怖時期]]中依然被沉息。<ref name="TH">李筱峰編著:國立編譯館主編,《唐山看台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份子的見證》,2006年,台北,日創社文化。</ref>之後於台北的中正紀念堂以長袍馬褂建立[[偉人銅像 (台北市)|伟人铜像]]大幅推廣旗袍馬褂。<ref>[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199788608052C.TXT&table=0&cur_page=1&distype= 西裝之外,為現代中國人造型]</ref>。至中華民國第十屆總統[[陳水扁]]上任後頒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200105560號令公布廢止。<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D0020022 全國法規資料庫]中華民國法律</ref>

===不丹===
不丹梵文名西藏底(Bhotanta),旧译布鲁克巴,曾为西藏的一部分,其民屬藏族,信紅敎,接受活佛班禅的领导。<ref>《清史稿》“实则哲孟雄、布鲁克巴皆西藏属藩。”</ref>歷史上曾是中國的朝贡国,唐时归附。淸代中期以後,漸受英國控制。<ref>外務部覆牒反駁英使:“尼泊爾、不丹兩部落,皆係中國藩部,確證歷歷,殊難枚擧”。</ref>与羌藏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不丹]],其传统服饰也拥有浓厚的汉服色彩,如交领右衽等。
{{gallery|height=200
|File:Spectators at the Tsechu.jpg|穿着日常传统服饰的不丹民众
|File:King Jigme Khesar Namgyel Wangchuck (edit).jpg|不丹国王[[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
|File:Prime Minister Kinzang Dorji of Bhutan.jpg|不丹第七位首相[[肯赞·多吉]]
}}

===其他中国少数民族===
由于国服制度,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借鉴了汉服,如交领右衽等。亦有一些民族服饰与汉服形制类似,只是交领是左右衽任意的,或是左衽。如[[苗族]]、[[彝族]]、[[瑶族]]、[[藏族]]、[[蒙古族]]、[[畬族]]、[[黎族]]、[[壯族]]等等眾多少數民族,都有类似汉服的服饰,只是在颜色、图案、配件上往往具有民族特色。有的甚至连发型都十分类似汉族的古典发型。因为受满清[[剃发易服]]影响,这些民族往往也有类似满服的服装,如长盘扣、厂字领服装。
{{gallery|height=200
|File:Bundesarchiv Bild 135-S-12-44-31, Tibetexpedition, Bogenschießen.jpg|西藏拉萨庆典上的弓箭手
|File:Bundesarchiv Bild 135-S-16-20-16, Tibetexpedition, Neujahrsfest Lhasa.jpg|西藏男子装束
|File:Bundesarchiv Bild 135-S-13-20-45, Tibetexpedition, Volkstanz.jpg|西藏青年男女装束
}}

{{漢服系服裝}}
[[分類:漢服系服裝]]

== 註釋 ==
{{reflist|2}}


== 相关条目 ==
== 相关条目 ==
* [[漢服復興運動]]
* [[漢服列表]]
* [[漢服列表]]
* [[漢服體系]]
* [[漢服運動]]
* [[剃发易服]]
* [[汉服礼仪]]
* [[中国服饰史]]
* [[中国服饰史]]
* [[民族服饰]]
* [[民族服饰]]
* [[漢服復興運動]]

== 註釋 ==
{{reflist|3}}


== 外部連結 ==
== 外部連結 ==
{{Commonscat|Hanfu}}
* [http://www.hanminzu.org 漢網]
* [http://www.hanminzu.org 漢網]
* [http://www.ming-yiguan.com 大明衣冠论坛]
* [http://www.ming-yiguan.com 大明衣冠论坛]
* [http://blog.sina.com.cn/dongjin_79 撷芳主人主页]
* [http://www.kgzg.cn/forum.php?mod=collection&action=view&ctid=21 大明衣冠圖誌]
* [http://www.kgzg.cn/forum.php?mod=collection&action=view&ctid=21 大明衣冠圖誌]
* [http://dynasty.cc/han/m/art/costume-han/ 漢文會館-華漢服章]
* [http://dynasty.cc/han/m/art/costume-han/ 漢文會館-華漢服章]
* [http://www.hanbj.cn 漢服北京]
* [http://www.hanbj.cn 漢服北京]
* [http://www.ynhanfu.com 雲南漢服]
* [http://www.ynhanfu.com 雲南漢服]
* [http://www.hanfucw.com/wiki 汉服Wiki]
* [http://hdystj.weebly.com 黃帝衣裳圖經]



{{漢服系服裝}}
[[Category:漢服| ]]
[[Category:漢服| ]]
[[Category:服]]
[[Category:中國]]
[[Category:民族服饰]]
[[Category:中國文化]]


[[ar:هانفو]]
[[de:Hanfu]]
[[en:Han Chinese clothing]]
[[eo:Hanfu]]
[[es:Hanfu]]
[[fr:Hanfu]]
[[gan:漢服]]
[[it:Hanfu]]
[[ja:漢服]]
[[nn:Hanfu]]
[[no:Hanfu]]
[[pt:Hanfu]]
[[ru:Ханьфу]]
[[zh-classical:漢服]]
[[zh-yue:漢服]]

2014年8月31日 (日) 21:23的版本

身着汉服的轩辕黄帝(山东济宁东汉武梁祠的石刻像)
当代汉服

汉服,即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1])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近四千年中,以汉族(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2],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3]

汉服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4],是汉民族传承五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以《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体现了汉族千年不变的民族特色,并通过周礼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字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华夏的冠服制度。[5]

汉服包括衣服、冠帽、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20多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的美誉,反映了汉族的文化礼仪,汉文明的核心是礼仪文化,而礼仪文化植根于服制,正如孔子所著《易·系辞传》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繫带、宽袖,又以盤领、圓領等为其有益补充,一般不在顯眼處使用扣子(至明代才开始於部份款式的服装顯眼處上使用鈕扣)。

滿清初期,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即所謂“留頭不留髪,留髪不留頭”,嚴厲禁止人民穿着汉服,殺害大批拒絕剃髮易服者,从此汉服从人民生活中消失。当代,社会上重新出现了复兴汉服的势头,希望透過復興漢服讓國人認識自身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名称由来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特别是以《周礼》《仪礼》《礼记》为基础的儒家礼典,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太常叔孙通依据周礼所制定。[6]“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7]《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可知中国古称华夏,乃基於衣冠禮樂文明而得名,尤以衣冠制度之完善,及禮樂制度之。「服章」乃君臣位階識別之衣裝。故各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服最初是异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唐代敦煌吐蕃占领,汉人被迫从夷俗,只有祭祖时才忍悲含恨穿上汉服,“遗衣整巾潜泪垂,誓心密定归分记”,设法回归唐朝。[8][9]吐蕃汉人沿袭汉服保持民族气节和习俗,保持和唐朝的联系。[10]宋元明以降,异族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国服,如“辽国太宗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人国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分皇室朝臣祭服、朝服和常服。[11]这里的“晋之遗制”和“汉服”都属于儒家的周礼服制。路振宋真宗之命出使契丹,记载幽州故国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又见“虏主衣汉服,黄纱袍,玉带。”[12]辽使出使中国着辽国国服,而其副使则着汉服。[13]1126年金太宗颁布改俗令,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见小民有依犊鼻者,亦责以汉服斩之。生灵无辜被害,不可胜纪。[14][15]金兵入侵,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自杀。[16]朝鲜史载明朝平辽将军总兵官毛文龙令投降的金虏换着汉服。[17]祖大壽兵败,张春与朱之蕃之弟被俘,坚决不剃发,着汉服居長興寺。[18]史載,所謂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满清以此为鉴,对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19]反清复明的最后据点之一福建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汉人还保持着在葬礼前为死者剪去作为满清蠻族奴役汉人象徵的辫子。[20]

汉服服制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典型特征是交领右衽、繫带無扣,但實際上仍有其他款式。汉语里和衣服相关的词汇,通通是汉服的特点。汉服的结构分为10个部分:领、、袖、、带、系。[21]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小衣包括汗衣(汗衫)、犊鼻褌。中衣包括上衣下裤、中单、曲领等。大衣通常为颜色艳丽的外衣,如深衣袍、圆领袍、衣裳、袴褶、裙襦、裲裆、半臂、褙子等。此外,还有配饰如袜、帔、革带、玉带、銙、腾蛇等等。
古代布帛是汉人向国家上交的税收之一,幅宽二尺二寸。[22]传统的汉服通常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手工布缝制。[23]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斜裁为两幅衽,对称地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右衽。前襟的中缝称为裻。裾的长度分为要中,膝上,脚背上。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贵族衣大袖长裾的大掖衣,士庶则着短衣小袖的襦绔。明代甚至规定“庶民衣長去地五寸。袖長過手六寸。袖樁廣一尺。袖口五寸。軍人衣長去地七寸。袖長過手五寸。袖樁廣不過一尺。窄不過七寸。”[24]

上衣服制
祭服 玄端/素端 交领 右衽 短裾 直衿 端袖
冕服 交领 右衽 短裾 直衿 端袖
深衣 庶人深衣 交领 右衽 长曲裾 直衿 大袖
皇后翟衣 交领 右衽 长曲裾 直衿 大袖
襜褕 交领 右衽 长直裾 直衿 大袖
袿衣 交领 右衽 长短裾 直衿 大袖
连衣裳 交领、曲领 右衽 长曲裾 绕衿、直衿 长袖
绛纱袍 交领 右衽 长直裾 直衿 大袖
黄袍 盘领 右衽 长直裾 直衿 窄袖
缺胯衫 交领 右衽、无衽 长直裾 直衿 无袖端
襴衫 圆领 右衽 长裾 直衿 无袖
团衫 圆领 右衽 长裾 直衿 长袖
大衫 直领 无衽 长裾 直衿 窄长袖
交领 右衽 短裾 直衿 琵琶袖
交领 右衽 长裾 直衿 大袖
鹤氅衣(褙子/背子) 直领、盘领 无衽 长直裾 直衿 长袖
裋褐 交领 右衽 短直裾 直衿 窄袖
交领 右衽 短裾 直衿 窄长袖
裲裆 盘领 无衽 短裾 直衿 无袖
半臂 交领、直领 右衽 短裾 直衿 半袖
贴里 交领 右衽 短裾 直衿 长袖
下裳服制
长裾 屈臂当带
长裾 腰间软际处
长裾 屈臂当带
长裾
犊鼻褌 短裾

虽然汉服的款式名称很多,但汉服的基本款式,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开,上身着短衣,下身着裙)、上下连缀式(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裤式等类型。

上衣下裳

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其中“裳”(此处读为cháng)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着。后来男子逐渐改穿袍衫作为日常服饰,上衣下裳的样式多保留在礼服中,如冕服。而女子依旧以上衣下裳的样式为主,称为襦裙。上衣的领子可分为直领、交领、矩领、曲领(圆领)。直领又称对襟,即左襟和右襟平行。两襟相交则称为交领。相交之处为直角则称矩领,两襟相交为曲线则称圆领。领形是汉服的主要特征,“领”也是汉服上衣的计量单位。

领形 汉服 韩服 和服 越服 琉服
直领
矩领
交领
圆领(曲领)

襦裙

襦裙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是几千年中汉族妇女最常见的衣着。指短上衣。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笼之。[25]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因为剃发易服而终止。襦裙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右衽)襦裙和直领(对襟)襦裙。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汉献帝时女子好为齐胸襦裙。[26]晉末,婦人流行内衣兩襠套在交领之上。[27]马面裙是帷裳的一种,左右两旁无缝,要有辟积,系于两腋下。[28]

深衣

深衣男女皆合,亦为百官及士人常服。

“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正义·深衣》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其制,详见《礼记正义·深衣》。最要者为“续衽,钩边。要缝半下。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拙之及肘……袂圆以应规,曲夹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29]“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帷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30]

《诗经·蜉蝣》“麻衣如雪”郑玄注:“麻衣,深衣也。”故深衣用白细布。[31]古时未有棉布,凡布皆麻为之。吳澄謂裳以六幅布。裁爲十二片。盖象一歲十二月之六陰六陽也。[32]

曲裾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褙子

褙子又称背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33]程大昌《演繁露·背子·中禅》:“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背子者,状如单襦袷袄,特其裾加长。直垂至足焉耳。其实古之中禅也,禅之字或为单,中单之制正如今人背子。”相传始于唐,盛行于宋,在明代被称为披风。《宋史·舆服志》云:“妇人大衣长裙、女子在室者及众妾皆褙子。”宋明皇后常服红罗背子。[34]

圆领袍

圆领袍可追溯到汉晋时代的曲领白中衣,长至膝盖。[35]唐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开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长孙无忌又议:"服袍者下加襕,绯、紫、绿皆视其品,庶人以白。"隋唐士人遂以圆领襕衫为上服。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袍(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常见的宋太祖明太祖画像中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朝服直衣就是襴衫。[36]注意这种圆领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结纽繫扎。[37]

上衣下裤式

上身穿短衣,下身穿裤子,是劳动人民常见的衣着。

汉服的布料和染印

汉服傳統用布分为:金缕紵絲等等。[38]织金、锦、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绫罗锦绣自古就是富人的象征。最古老最廉价的材料是麻葛。[39][40]江西贵溪龙虎山崖墓中发掘的苎麻印花布,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是目前中国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苎麻印花布,其精细如丝绸。夏布是《韩非子》“冬日裘,夏日葛衣”里葛衣的材料,也是《礼记》中所说的“布”,即丧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制作材料。古代夏布的规格以“升”表示,即在规定的布幅内每80根纱称为1升,约为每毫米1.6根纱。7~9升的粗苎布供奴隶、罪犯穿用,也可作包装布用;10~14升为一般平民穿用;15升以上细如丝绸,仅供贵族享用;最精细者达30升,供王公、贵族制帽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夏布为21~23升,经测定经密37.1根/厘米、纬密43.6根/厘米,平纹组. 织,布幅20厘米,重量仅43克/米2。夏布依其粗细程度曾有各种不同名称,其中最细者可与丝绸媲美。苎麻纤维与棉花纤维相比较无法用现代化纺织机械加工,只能靠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繐,即蜀布。[41]蜀布用麻所织成,用于夏季,故称夏布。早在汉代,就有“蜀布”记载,[42]其上品在唐代就已成为贡品。目前手工夏布主要产地在江西、湖南、重庆等地,幅宽同古制二尺二寸,与捣练图中的织物幅宽一致。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历史悠久。余杭地处杭嘉湖平原,周时种桑养蚕,已是重要的农耕生产,遍及家家户户。到了唐代开元年间,丝绵被列为贡赋。南宋《咸淳贡赋志》记载“钱塘、仁和、余杭……九县岁解绵以同功(宫)茧与出娥蚕非缫丝者涑为绵,今余杭所出为佳”。罗,丝绸的一种,原产自杭州,所以也称杭罗。而杭州福兴丝绸厂是目前全国仅存的能用传统工艺生产正宗杭罗的厂家,由国务院文化部授牌保护。[43][44]湖州市双林绫绢以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著称,被誉为“ 丝织工艺之花”。 双林绫绢系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双林绫绢的生产可追溯到三国(220—280)时期,当时湖州地属东吴,有“吴绫蜀锦”的美称。[45][46][47]花型有云鹤、双风、锦龙、带子风、冰梅、竹菊、环花、绕枝花、古币、寿团、龙风呈祥等。魏县土织布是具有悠久的织造历史、复杂的传统工艺、天然的织造原料。魏县传统纺织技艺有搓花结、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闯杼、绑机、织布等12道工序。能织出各种条纹、方格、四页缯布。缯有二页缯、三页缯、四页缯三种。江西省万载县、重庆市荣昌县夏布织造技艺,上海市徐汇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杭州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湖州市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河北省魏县、肥乡县传统棉纺织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礼就规定有典丝、染人从事印染。传统染色的材料都是植物。[48]包括:红花、乌梅、蘆木、苏木、黃櫱、青礬、莧藍、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49]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华夏阴阳五行信仰。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绯、绿、青。
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

色彩 染料 色图
藍草
红花
绿 槐花
金黃色 蘆木
鵝黃色 黃蘖
紫色 蘇木、青礬

最廉价普遍的是藍草制靛的蓝印花布,日本称为蓝染。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古时称为药斑布。[50]汉族的染印工艺称作三缬,即蜡缬、夹缬、绞缬。缬是指系缯帛而后染之,使系处形成一定的花纹,起源自秦汉时代。[51][52]在丝绸上扎结以防染,称为绞缬,今为“扎染”。胡三省《通鉴注》“缬,撮彩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色矣。其色斑斓谓之缬。”唐明皇柳婕妤妹适赵氏,镂版为杂花,打为夹缬。夹缬是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再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花纹。[53]缬版,又称花版,将布曲折夹入多张花版,再灌入染料,可制成连续重复的缬纹。[54]晋代《搜神记》曰:“二女子,姿色甚美,著紫缬襦,青裙。”隋炀帝制五色夹缬花罗裙,以赐宫人及百僚母妻。[55]唐宋时期,“缬绢对花风袍,绯缬绢对花宽袖袄”极为流行。据《资治通鉴》记载,德宗贞元三年(787 年) ,大唐朝廷为了与党项互市,以缯交换牛,就大量以彩缬法染制了18万匹缯。明代的织锦与刺绣兴起以后,夹缬逐渐衰落,并被碱印、拓印,刮浆防染法取代。目前,江苏省南通市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香云纱染整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服的织绣工艺通过苏绣湘绣蜀绣汉绣粤绣以及蜀锦云锦宋锦流传至今。四川自古一直是锦绣工艺的产地,蜀锦蜀绣均是贡品,[56]宋人诗云“百尺雕堂悬蜀绣,珠帘外玉栏瑗琼。”[57]宋代是蜀锦的鼎盛时期,有八答晕锦、盘锦、大窠狮子锦等12种,继承了隋唐织锦而又有所发展。大百花孔雀锦、青绿如意牡丹锦、真红穿花凤锦等细色织锦对后世影响极大。[58]宋人赞曰:“青春才子金门贵,蜀锦袍新夺日鲜。”[59]明代是云锦鼎盛的时代,多用于朝衣。织锦图案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纹等。牛郎織女的神話则說織女是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天帝憐她獨處,許她與河西牛郎成婚,婚後她中斷織錦,天帝聞知大怒,責令她仍回河東,與牛郎分離,只准夏曆每年七月初七夜相會一次。云锦分库锦、库缎和妆花三种。库锦,又称织金银,是在缎地上以金或银线织出各种花纹,也有少数织物用两至三种色彩绒并织,所以称谓上有"两色库锦"和"彩花库锦"之别;库缎是在缎地上起本色花,花纹有明暗,通过不同经纬线交织根数和不同的叠压,显出花纹,明花浮于缎面,暗花平于缎面。妆花始于唐宋,又称妆花缎,是在缎地上用各色丝线织出花纹,同时夹用金银线,是织锦中最精美的一种。《金瓶梅》里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出门都穿着妆花锦绣衣服。[60]目前明华堂与南京云锦研究所运用织金工艺制作汉服。緙絲是技艺最高的织花艺术品。唐代,始有用丝织制缂丝,以生丝为经,以染织熟丝为纬,有的加饰金线或孔雀羽,工艺复杂细致,用色最多达 70 多种。上党堆锦,源于唐朝,有着干余年的历史积淀和传承。 具有独特的传统工艺,有着"软体浮雕"之称。

上海市松江区顾绣,江苏省苏州市苏绣,湖南省长沙市湘绣,广东省广州市、潮州市粤绣,四川省成都市蜀绣,瓯绣汴绣,汉绣,宁波金银彩绣,江苏省南京市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四川省成都市蜀锦织造技艺,上党堆锦等20多项汉族民间美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服的纹饰

汉服的纹饰及其丰富,周礼“以纹為貴”[61]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千古的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义涵。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帶有纹饰的上衣,黻即指兩色相背的纹饰。《詩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饰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其次,《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章纹,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交领右衽

汉代着三重交领衣的士兵

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称为右衽;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服装是向左掩,称为左衽。右衽的特征在汉服诞生之初即以出现,并一直延续,是汉服最原初、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論語中記載孔子曾说,若無管仲尊王攘夷,就会淪為异族统治而「披髮左衽」。[62]可见“右衽”这一特征對於漢民族的重要性。

在交领右衽的基础上,后来出现了盘领、直领。盘领又称“圆领”,向右掩的衣襟一直延长到右肩部,在右肩附近用布扣系扎。注意圆领也是右衽的。直领,又称“对领”,两边衣襟近乎平行,但末端仍然是右襟搭在左襟上,与现代韩服的领子接近,可以认为是程度极其微小的右衽。

繫帶

漢服一般用束带繫紮,少用扣子。明代后期較多於顯眼處使用紐扣,但與滿清服飾有明顯不同,見於女裝及少數男裝常服、軍服;滿清服飾以盤扣為主,扣帶很長,極為顯眼,大量用於禮服、官服、常服等各類型服裝。

剪裁

漢服雖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遠遠大於覆蓋人體的需要。在裁剪之時,看上去雖然是平面直線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就會隨著人體的結構,呈現出不同的線條,無論從正面、側面、背面看,都十分動人,和環境共同成為靈動的藝術品。這與中國文化中重視人與自然的共融關係,「萬物與我為一」可謂互相輝映。因此漢服不僅重視人體的各個側面的線型,而且還注重環境之間,繼而成為服飾的特色。漢族傳統服裝中,貴族服飾的大,不僅是袖徑的寬大,袖子的長度也十分長。官員與老人的袖子延至手後,可以挽回相當的長度。漢服袖徑寬大時可達四,這種寬大的剪裁,使得漢服在穿著起來之後,可以形成如行雲流水般的流線,隨風而動,但毫不拖拉,給人灑脫飄逸、仙風道骨的感覺。

汉服的配饰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汉服的内部体系非常成熟、完备,配饰种类繁多、样式丰富。

冠帽

明朝皇后龙凤珠翠冠
定陵出土凤冠
定陵出土明神宗金丝翼善冠

冠帽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包括冕冠、爵弁(雀弁)、皮弁、韦弁、冠弁、武弁、通天冠、长冠、幅巾、乌帽等等。皇帝、公侯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的礼冠叫做。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珫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充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梁冠,是历代文官的冠饰,源于战国时代的进贤冠。笼冠就是"武冠"或"惠文冠",是历代武官的冠饰。

冠名 示意图 女子头饰 示意图
冕冠 凤冠
通天冠 珠翠冠
皮弁
梁冠 File:Yansong.jpg
笼冠
襆頭
展角襆頭
乌纱帽
翼善冠
帕首
唐巾
乌帽
庄子巾
幅巾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腰部装饰

腰带会有很多种:大带,蹀躞带,革带,宫绦等,而各个腰带也会有不同的分工。例如革带是用来悬挂重物,如蔽膝,佩剑。

佩剑也是古汉服的一部分(劍在戰國後已逐漸由兵器變為禮器),士人着正式服装往往有佩剑。

足衣

汉服的足衣分为:。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為履,以帛為屨。[63]周人以麻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草屨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64]靴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汉服体系与华夏礼仪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65],源自黄帝制冕服[66],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的宗周尊儒形成完备的服制体系。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的吉服。玄衣纁裳的思想渊源,来自「尊天法地」的「天道」思想。传世的礼经载称先秦的礼服有「玄端」,用於朝服、冠礼及婚礼等。根据《仪礼》及《礼记》的记载,「玄端」是造型正直端方,以表「端正」的玄色上衣。作为表徵或劝勉世人,必当端庄正直的「常礼服」。西周册命金文中,只有大夫以上的贵族才有资格受赐玄衮。

隋文帝冕服
黄帝制冕服 涵义 出处
衣裳制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易经·系辞下》
上玄下黄 乾,天也。坤,地也。天玄而地黃。故上衣玄,下裳黃。 《易经·说卦》、《易经·坤卦》
十二章 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 《尚书·虞书》
十二旒 天子麻冕,朱綠藻,垂十有二旒者,法四時十二月也。諸侯九旒。大夫七旒。士爵弁,無旒。 《礼记·礼器》
旒数 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 《春秋·襄公九年》
天子六服 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 《春秋左传·哀公七年》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天子六服 天/乾 三辰(日月星) 衣裳制 裘冕 衮冕 鷩冕 毳冕 絺冕 玄冕
王后六服 地/坤 五行(木火土金水) 深衣制 褘衣 揄翟 阙翟 鞠衣 展衣 褖衣

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67]“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种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缁布冠,治理朝政所冠。[68]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69]因此儒服和剑服成为汉朝文官和武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

属性 服名 异名 服制 首服
儒服(士大夫之服) 逢掖袍 深衣 缁布冠(玄冠)
剑服(武士之服) 短后衣 袴褶(小袖短衣大袴[70] 武冠(惠文冠)、曼胡之纓

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周礼对周代及周代后世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服就是以周礼为基础,经过汉唐宋明的考证和传承形成的千年不变的体系,且通过儒教经史体系《尚书》、《周礼》、《礼记》、《后汉书·舆服下》、《晋书·舆服》、《宋书·礼五》、《南齐书·舆服》、《魏书·礼志四之四第十三》、《隋书·礼仪七》、《旧唐书·舆服》、《新唐书·车服》、《宋史·舆服》、《明史·舆服》连续继承下来,作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

周礼 礼类 男装 女装
吉礼 郊祀、大雩、朝日、夕月、方丘、祀社稷山川、享宗庙、祭孔、祓禊 冕服、弁服、朱子深衣 翟衣、展衣、褖衣
嘉礼 冠礼、笄礼、聘礼、婚礼、节令(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视朔、冬至朝贺、除夕、元旦、乡饮酒 冕服、弁服、绛公服、朱子深衣 翟衣、鞠衣、展衣、褖衣、大袖连裳、青连裳
宾礼 接见、宴请外宾 冕服、弁服 细釵礼衣、展衣
军礼 乡射、大傩、讲武、告齐太公庙 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短衣大绔、袴褶、裲裆、圆领衫 展衣、褖衣
凶礼 丧礼、葬礼、致奠、探病 白幘白帢、皂衣 白帢、皂衣

汉服自西周的衣裳、皮弁服、褘衣、鞠衣、袒衣、袴褶、襌衣、褠衣、裲裆等服制开始,历经几千年的继承,常著之服可分为吉服、朝服、公服、礼服、常服。吉服是儒教吉礼,特别是祭神祀祖场合所着汉服,礼服是指儒教嘉礼所着汉服,公服是儒教官职的衣冠,同时汉服以款式可分为衣裳制、袍襕制以及裙襦制。

服制
吉服 冕服、弁服 王后六服
礼服 绛纱袍、弁服、圆领袍、朱子深衣 花釵礼衣、大袖连裳、连裳
公服 圆领袍、短衣大绔、袴褶、褠衣、裲裆 细釵礼衣、青公服、半臂裙襦
常服 裋褐、帽衫、襕衫、皂衫、襦裤 大袖长裙、裙襦、褙子

天子六服与衣裳制

衣裳是最古老的汉服形制,深衣是衣裳的一种,又称连裳,为先秦儒服的缝腋之衣,自汉又为通制袍。大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凡十二等。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祭服有玄端、素端。[71]

男子祭服即冕服,主要用于吉礼、嘉礼等场合,是最尊贵最古老的汉服。冕服象天法地,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有宗彛藻火粉米黼黻。历代都认为这是有虞氏真实的遗规,而后世代因袭仿行。

孔子玄衣

通典·禮二十一》:「先知為上以制其衣,後知為下復制其裳,衣裳始備。黃帝、堯、舜垂衣裳,蓋取諸乾坤,故衣玄而裳黃。」

「吉金文」中载「玄衮赤市(韍)」。

《卌三年逨鼎》刻有“王曰:逑,賜汝秬鬯一卣,玄袞衣,赤舄,駒車。”[72]

《吴方彝盖》:“赐秬鬯一卣、玄衮衣、赤舄、金车、贲□朱虢靳、虎幂、纁里、贲较、画□、金筩、马四匹、鋚勒”。

《师□鼎》“赐汝玄衮、□纯、赤韨、朱衡、□□、太师金膺、鋚勒”。

《元年蔡簋》“赐汝玄衮衣、赤舄,敬夙夕勿废朕命。”

《訇簋》“赐汝玄衣黹纯、缁韨、絅衡、戈琱□、厚柲、彤緌、銮旗、鋚勒,用事”。

《豆闭簋》内底铸铭文:“王曰:“闭,赐汝戠(织)衣、ꄓ市、鑾旂。”

《颂壶》铭文“王曰:『頌!令汝官司成周貯廿家,監司新造貯,用宮御。錫汝玄衣黻純,赤巿、朱璜、鑾旂、攸勒用事。』”

夷王时期《蔡簋》记:“易女玄衮衣、赤舄,敬夙夕勿废朕令。”

《即簋》记:“王乎:命女赤市朱黄、玄衣、黹屯、銮旂”。

《弭伯师耤簋》“王呼内史尹氏命师耤,赐汝玄衣、黹纯、素韨、金衡、赤舄、戈琱□、彤苏、鋚勒、銮旗五日,用事。”

传世器《颂鼎》记:“易女玄衣黹屯赤市朱黄銮旂幽勒,用事”。

《休盘》“王呼作册尹立赐休:玄衣黹纯、赤韨、朱衡、戈琱□、彤苏、厚柲、銮旗”。

《簋》:“王曰,令女乍司徒,官司籍田,易女玄衣、赤市、銮旂、楚、走马、取债五锊,用事。”[73]

《辅师嫠簋》:“赐汝玄衣、黹纯、赤韨、朱衡、戈彤緌琱□、旗五日,用事。”

《王臣簋》“赐汝朱衡、贲衬、玄衣黹纯、銮旗五日、戈画□、厚柲、彤緌,用事。”

《救簋盖》:“隹二月初吉,王才师司马宫大室,即位,丼伯入佑救,立中廷,北向,内史尹册赐救,玄衣、黹纯、旗四日,用大备,于五邑守堰。”

《害簋》“王册命害曰:赐汝贲朱衡、玄衣、黹纯、旗、鋚勒”。

《无叀鼎》:“官司穆王正侧虎臣,赐汝玄衣、黹纯、戈琱□、厚柲、彤苏、鋚勒、銮旗。”[74]

后人疏《周易正義》曰:「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曰垂衣裳也。」冕服以下有弁服、朝服、公服、常服等。

天子吉服 类别 首服 纹章或配饰 服制 足衣 礼用
冕服 大裘冕 十二旒冕冠 十二章。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 黑羊裘上衣、下裳 赤舄 祭天、祀昊天上帝、五帝
衮冕 十二旒 九章。衣,山龙华虫;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 玄衣纁裳 享先帝;受诸侯朝觐
鷩冕 九旒 七章。衣,华虫、火、宗彝三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 享先公、飨(享食宾客)、射(与诸侯射);侯伯、三公
毳冕 七旒 五章。衣,宗彝、藻、粉米三章;裳,黼、黻二章。 祀四望、山川;子男、六命之卿
絺冕 五旒 三章。衣一章,粉米;裳,黼黻二章 祭社稷、五祀;四命大夫
玄冕 三旒 一章。衣无章;裳刺黼一章 祭群小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之属);蜡百神、朝日夕月
弁服 爵弁 冕之次。赤而微黑,如爵头然,前小后大。三代以来,皆广八寸,长尺二寸,如冕无旒,皆三十升布为之。 无章,缁带、韎韐 纯衣纁裳 赤舄 宗庙;祝、宗人、宰夫、雍人;九品以上
韦弁 韦弁冠 (皂绢为之) 无章 玄端素裳(袴褶) 白舄 兵事;车驾亲戎、中外戒严之服
皮弁 皮弁冠(鹿皮为之) 无章、缁带、素韠 衣缁麻衣,皁领袖,下素裳(白布衣,积素以为裳) 白舄 天子视朝,太常卿,太卜令,太史令
冠弁 玄冠(委貌冠) 无章、缁带、素韠 缁布衣,积素以为裳 黑舄 甸(田猎);诸侯视朝
唐代《歷代帝王圖卷》(傳閻立本)中的着通天冠绛纱袍的漢昭帝劉弗陵
朝服 首服 服制 足衣 配饰 礼用
天子朝服 通天冠 绛纱袍 前有山,展筩為述 諸祭還及冬至、朔日受朝、臨軒拜王公、元會、冬會
诸王朝服 远游冠 绛纱袍 无山述 謁廟還宮、元日、冬至朔日入朝
文官朝服 进贤冠 绛纱袍 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 陪祭、朝享、拜表大事
武官朝服 笼冠(武弁) 绛纱袍 乌皮靴 -- 武官服之;天子出征告庙

王后六服与深衣制

宋高宗宪圣慈烈皇后的翟衣

与天子六服相对应有王后六服。王后六服的颜色对应五行相生。[75]周礼的王后祭服即褘衣、揄翟、阙翟,是衣裳中的深衣制。《旧唐书》曰:“按《三礼义宗》明王后六服,谓祎衣、摇翟、阙翟、鞠衣、展衣、褖衣。『祎衣从王祭先王则服之,摇翟祭先公及飨诸侯则服之,鞠衣以采桑则服之,展衣以礼见王及见宾客则服之,褖衣燕居服之。』”王后六服里面都以衬白绢素纱打底。《礼记正义》曰:“子、男、大夫一命,其妻服展衣也。子、男之士不命,其妻服褖衣。”也就是卿大夫的妻子穿白色的展衣,士庶人的妻子以黑色的褖衣为礼服。《礼记正义·曾子问》曰:“嫁服者,士妻褖衣,大夫妻展衣,卿妻则鞠衣。故《士昏礼》云:「女次纯衣。」纯衣即褖衣也。”因此,按照周礼,士庶的新娘穿黑色褖衣,大夫的新娘穿白色展衣,皇后穿祎衣出嫁。隋唐承袭北周改革,将王后祭服揄翟、阙翟合并为翟衣作为礼服,并参照冕服十二旒以及十二章把翟衣分为十二等,以首饰花十二树和翟十二章,又称花釵礼衣。鞠衣是命妇朝服,翟衣是事神之衣服,展衣为朝事君子之服。[76]

王后六服 五行相生 服制 纹章 足衣 首服品级 品级 礼用
褘衣 天玄(太一生水) 玄袍 画翬雉 玄舄 花釵十二树 王后 王后从王祭先王
揄翟 水生木 青袍 画摇 青舄 十二树、九树、七树 王后;侯伯夫人(三品) 王后祭先公
阙翟 木生火 赤袍 刻繒為雉形,不画五色 赤舄 五树 子男夫人(四品、五品);一品、二品 王后祭群小祀,与玄冕同级
鞠衣 火生土 黄袍 黄桑服 黄屦 十二树-五树 王公妻;三品 王后告桑事;九嫔之服;命妇朝服
展衣 土生金 白袍 白衣裳 白屦 三树 卿大夫妻;四品 王后礼见王及宾客;世妇之服
褖衣 金生水 黑袍 黑衣裳,以赤緣之 黑屦 三树 士妻;五品、六品 御于王,燕居;女御之服;及助祭之服

公服

公服即“公事之服”。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胸前和後背綴有一方補子,纖紋樣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兽。文官一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雪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77]公服以紫、绯、绿、碧分品秩。[78]

儀仗法服

大駕鹵簿圖書

儀仗中,文武官及导驾官依本品服。

吉凶宾军嘉的汉服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春秋左傳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汉服是汉族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冠礼和婚礼是嘉礼的核心。祭礼即吉礼。

File:CC wm2.jpg
祭服

《朱子童蒙须知》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冠礼之前,“衣不帛襦裤”。年满二十后方可衣裘帛。[79]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士大夫三加,三公诸侯四加。士大夫三套加冠汉服如下:

步骤 意义 服名 首服 上衣 下裳 蔽膝 足衣 足饰
始冠 士朝服 冠弁 玄冠(缁布冠) 玄端 玄裳/黄裳/杂色裳 缁色麻布带 雀头色 黑屦 青色
再加 视朔之服 皮弁 皮弁冠 缁麻衣 白素裳 缁色麻布 素带 白屦 缁色
三加 祭服 爵弁 爵弁冠 玄衣 纁裳 缁色熟绢 雀头色熟牛皮 纁屦 黑色
明制婚礼礼服霞帔補服

笄礼是汉女的成人礼,即挽发脑后做髻,以簪绾之。郑玄注《仪礼·士冠礼》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已许嫁的汉女在15岁举行笄礼,未许嫁则二十岁再举行。按《宋史·礼志》载,宋朝公主的笄礼仿庶子冠礼由皇帝三加冠服:初加冠笄,再加冠朶,三加九翬四凤冠。宋朝公主三加笄汉服如下:

步骤 意义 服名 首服 服制
初加 常服 裙背 冠笄 裙襦褙子
再加 礼服 大袖长裙 冠朶 裙襦
三加 祭服 褕翟 九翬四凤冠 深衣

婚礼是嘉礼之一。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品级 男方婚服 女方婚服
天子婚礼 十二旒衮冕 花釵十二树翟衣
四品以上王公 鷩冕 花钗礼衣或鞠衣
九品以上子男 爵弁服 大袖连裳或展衣
士庶 绛公服 青连裳或褖衣

吉礼是祭神祀祖的礼制,是华夏的最高礼仪。祭服包括六冕以及爵弁。九品以下士庶助祭爵弁服,自家祭服玄端。士之妻服褖衣助祭。

汉服服制的传承

汉服在几千年的漫长时间中通过历代华夏王朝对周礼服制坚持代代相传、世世相袭,在儒教礼典的永恒中也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朝代特色的常服。不同朝代的常服则不尽相同,各朝代往往对各个等级允许的颜色、式样有细致规定,朝代特征较明显。[80]现代汉服不再体现等级制度,可粗略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便服,礼服是正规礼仪场合所穿、有嚴格形制規定;吉服是節日或喜慶場合所穿,形制規定不嚴格,一般較為華麗;常服则是平常穿着較為正式的服裝;便服則是在家居、從事體力勞動或運動時所穿的服裝。

上古时期

黄帝垂衣裳立宫宅

根据中国古籍,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黄帝造屋宇,制衣服”[81]。王逸《机赋说》认为,上古人们拿兽皮当衣服,伏羲、炎帝以来,已经出现了真正的衣裳,到黄帝时期,则出现了等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82]。这说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同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83]

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可证实汉服的基本特征已在此时确定: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在甲骨文、金文的多种字形中,很常见的一种字形的“衣”字即为交领右衽上衣的形象。夏朝黑衣裳,商朝尚白则縞衣裳,周朝折中夏殷之制而玄衣素裳。[84]夏商周的衣裳之制即吉礼中的冠弁服、皮弁服、爵弁服。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亦穿着此种特点的服装,该玉人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服饰造型。与交领、右衽、系带的上衣相配的下装是“裳”。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

春秋战国時期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周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这时的衣服一般在以腰带固定,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这一时期出现了深衣与袍服,袍服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还出现了襦裙。

秦漢時期

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衣裳、深衣、襜褕为主,袍按裁剪方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武士则着短衣小袖大绔。[85]

秦汉时期曲裾袍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穿上後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

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荣、强大,汉族由此而得名。此时期的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备,并由此出现了一个成语“汉官威仪”来称颂汉朝的服饰制度。“汉服”的名称也间接由此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基本承袭秦汉的遗俗。男子的服装流行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男子常服,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妇女的常服仍然是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此外还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披帛,又称“披子”,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

宋朝

宋朝汉族男子野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出現褙子

元朝

元朝虽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推行类似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故此漢人仍然以汉服为主。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诏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因此明朝服式恢复了汉服传统。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以襖裙为主,與前代襦裙的主要差異在於上衣並不束在裙子內。,除了一直流傳的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86]。明代開始於顯眼處使用纽扣,在部分常服及軍服中使用较多,禮服、官服則仍然沿用交領及盤領款式,不在顯眼處用扣子。

清朝

1644年满清入关,推行了嚴酷的剃发易服政策,禁止穿着汉服,使汉族延綿數千年的传统服饰制度被迫中斷。

满清入关

为保护文物衣冠,汉族各阶层人士以各种方式反抗清朝政府的政策,如孔子的后裔孔闻謤上书攝政王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服饰;郑成功的儿子明郑郑经以繼承明朝為號召,將剃发易服作为拒絕投降的原因之一;各地人民屡次起义反对剃发易服政策,但都被清政府镇压了下去。满清为了巩固其统治,还組織群臣學習《金世宗本紀》,告誡群臣不要學習漢人习俗,從北魏至遼金元“凡改漢衣冠者,無一不再世而亡……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謂禮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說,至遼金元諸君浮慕好名”。一旦从习汉俗,就好像把左手交给了他人,“待他人割肉而后食”。

据传,有「十从十不从」之民谣,譬如:「生从死不从」,指男子生前要穿滿人衣裝,死後則可服明朝衣冠;「男从女不从」、「老从少不从」,指女子及少年儿童可以不剃发易服。[87]然而这只是民谣,从未见于正式命令或明文规定。并且,即使因此残留了部分汉族服饰,因为受到统治当局主流服饰的冲击,也逐步满化。但直至清末仍然有一些童裝和少數女裝維持交領右衽的典型漢服款式。

清代的農民起义,如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都大量穿著汉族风格的衣服。有些太平軍将领拒绝混入滿族元素的服裝,而宁愿穿戏服作战。

民国时期

1910年宣統二年),资政院议决剪辫易服案,中國各地各族人民開始群起剪辮。袁世凱逼滿清宣統帝退位之后,臨時政府頒布「剪辫令」。民国颁布《暂行祭祀冠服制》恢复了祭服。[88]夏震武束发深衣,张大千也宽袍大袖游历欧洲。钱玄同在辛亥年作《深衣冠服说》,1912年3月他在浙江教育司当科员时玄冠深衣,系上大带去上班。但由於同盟會的核心人物主張全盤学习西方,当时中国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装,而没有恢复汉族传统服饰。遭清政府禁制的等各族服饰以及一些与服饰相关的传统文化,逐漸消失於現實生活中或轉以融合後的新樣式存續,不少汉人甚至以为「韃虜」強迫漢族穿著的旗袍马褂就是汉族的傳統服装。

有少數兒童服飾仍然維持明代以來的交領右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当代,汉服根据其用途,主要分两种:礼仪汉服家常汉服。顾名思义,礼仪汉服是为了展示给公众,历史汉服在隆重或喜庆的公共仪式中的重要角色而用的,所以通常着重华美繁重,而忽略朴素方便。而家常汉服,又称便常汉服,其目的是为了在当代人日常室内起居中,将汉服元素充分融入,以取代现在在家居中普遍使用的唐装以及西方睡衣等,着重的是朴素,方便,舒适,简单。现在日本和服中的浴衣甚平,現代韓國的上衣下褲韩服,便常使用的功能是十分大的。这是因为这些民族在冠婚葬祭仪式(冠礼、婚礼、葬礼、祭礼)中使用“唐服”,“汉服”更频繁,所以本民族的吴服,韩服的便常功能就自然彰显。但是在中国,由于汉服运动是从仪式汉服开始的,代替睡衣,浴衣功能的家常汉服,现在才刚刚起步。

現今的旗袍(海派旗袍)、长衫马褂唐装(新式马褂)都是以滿族服饰为主体,融入西式服裝風格改良发展而来,而與傳統漢民族衣冠無任何繼承關係,雖然旗袍的立领、马褂的对襟及使用鈕扣等元素虽然曾出現在明朝服饰中,但都有很大差異,所以明清服装無直接承接的关系。

近年,一些汉人重新倡导恢复清朝以前的汉族传统服饰,获得一些年轻人以及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认可。汉服倡导者着重倡导在传统节庆祭祀等等场合率先穿着汉服,对于这个正在兴起的现象,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详见汉服运动

汉服与華夏文化

“衣冠”“冠带”之类的词汇常常成为文明的代名词。比如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衣冠”之类的词汇也常常用作中国或汉族的代称。如沈国元在《两朝从信录》中称:“奴酋(努尔哈赤)倡逆,而佟养性佟养真等佐之,明弃我之冠裳,甘为贼之肺腑。”把“冠裳”作为中國明朝的代称。

舞蹈服饰

舞蹈时所穿的服装往往更富有装饰性,袖子较长,便于舞动时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戏曲服饰

戏曲服装较通常的服装更具有装饰性。

宗教服饰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服装形制与通常的汉服基本一致,只是花纹图案更有道教特色,如袍上常常会绘制太极图、八卦图案等。一般認為,道袍一說,来自庄子所著的儒服。

佛教

佛教来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初期服装仍然保留印度风格,披著僧祇支(sanghati)。至後魏時,始加右袖,縫合兩邊,稱為偏衫。[89][90]正规的法衣仍然是印度僧衣式样,日常穿着的常服是根据汉服稍加改动、对颜色样式等规定后确定下来的,明朝称之为直裰。[91]

军事服饰

皮弁服、剑服、盔甲与战袍。

汉服和舞蹈

舞蹈是儒教郊祀和朝会仪式中的重要环节。”《三辅黄图》卷五记载:“[汉]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男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例如,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两种不同的舞蹈采用两种不同的服饰。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而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郊庙雅乐的重要乐器是编钟,味淡声希,伶官口耳相传,其音韵曲折、恬淡高雅。但歷史上由於野蠻民族的入侵,歷史上絕大多數樂律制度,典籍樂譜都已經失傳。[92]

汉服和诗歌

古代中国文人曾经留下大量与冠裳有关的诗句,赞美了汉服的绚丽华美、繁复多端。

如,唐朝李贺的《秦宫诗》“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描写了汉代美少年秦宫的服饰。

王维的《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写了唐天子的服饰之华美以及大唐的气势。

汉服和绘画

中国画本以人物为主题。现存最早的战国帛画,便描绘了汉服的广袖、细腰,揭示出那个时代的审美。汉代的石刻,唐代宋代的人物画,均以当时的服制为主。唐代的《捣练图》、《宫乐图》、《簪花仕女图》等可以说是中国仕女画之颠峰,也是今天人们研究汉服历史的重要参考。明代的人物画亦然。清兵入关、剃发易服之后,“禁止服汉服,而夷狄的衣冠,画家不肖以之入画”,人物画逐渐衰落。写实性的肖像画减少,仿古的“仕女画”增多。[93]

对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

汉服由于华夏儒教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此外,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蕃主服其国服”。[94]汉唐藩属体制中,周边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皇帝的所谓"朝集" 制度。无论是外国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谒中国天子,接受官职,贡献方物,还是中国天子宴请外国君主,外国君主都要穿国服奉礼。国服制度促使了周边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饰。比如,契丹太宗入晋,接触到中原衣冠制度,北归后,参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国服与汉服制度。[95]

北魏王朝原是由鲜卑族成立,孝文帝继位时只有五岁,由祖母冯太后主持政事他迁都洛阳,发起汉化改革,禁穿胡服,改穿汉服;禁说鲜卑语,改说汉语;改胡姓为汉姓。[96]“魏太子恂不好学,体素肥大,苦河南地热,常思北归。魏主赐之衣冠,恂常私著胡服。”[97]拓拔力微的长子沙漠汗在中原期间,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归北时,因穿着汉人的服饰,又援弹飞丸,射落飞鸟,结果引起鲜卑部落各首领的疑忌与恐慌:“太子风彩被服,同于南夏,兼奇术绝世,若继国统,变易旧俗,吾等必不得志,不若在国诸子,习本淳朴。”[98]太武帝拓拔焘曾因为贺狄干“言语衣服类中国,以为慕而习之,故忿焉,既而杀之”。[99]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推行“用夏变夷”的服饰改革后,至西魏又大肆复旧。

朝鮮

朝鲜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一直保留汉服制度,悉遵華制,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就是中国的朝贡国。唐代时期,新罗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高丽国王王建临死前召大匡朴述希亲授十条训要,其四曰“惟我东方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遵其制。殊方异土人性各异,不必苟同。契丹是禽兽之国,风俗不同,言语亦异。衣冠制度慎勿效焉。”。[100]朝鮮王朝中期之后韩服吸收了明朝服裝式樣,地位底下的女性上衣长度减半,形成赤古里裙。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朝鮮王朝礼服長上衣也称为“唐衣”。《世宗莊憲大王實錄》中五礼的作法、服饰以及器物都是源自明朝周礼制度。根据朝鲜五礼《序文》,朝鲜世宗大王命令拟定吉凶兵军嘉五礼,“取本朝已行典故, 兼取唐、宋舊禮及中朝之制。”中朝指的就是当时朝鲜的宗主国明朝。[101]朝鲜也因遵循华制,而称为小中华。[102]

朝鲜冕服是高丽时代和朝鲜时代明朝皇帝赏给朝鲜国王的祭拜宗庙和社稷的祭服(제복)以及正朝、冬至、朝会、受册和纳妃所穿的大礼服。[103]九章冕服最早是明太祖朱元璋下赐给朝鲜国王李成桂的,同时还赐给王妃珠翠七翟冠和霞披金坠。九章冕服是明朝郡王级别的冕服。明朝的赤翟衣最初是明朝皇帝明惠宗朱允炆下赐给朝鲜国王的,是特许的亲王级别的服饰。[104]朝鲜嫔妃、中宫在朝贺仪、朝见仪、册封仪中服翟衣[105]朝鲜纳妃仪中,朝鲜王子服冕服,王妃服翟衣。[106]清国甲午海战失败朝鲜独立以后,朝鲜开始称皇后并穿天青翟衣。朝鲜官员的夫人多着圆衫。[107]嘉礼仪式中着唐衣。[108]袄裙是朝鲜王朝女性的常服,沿用了明朝以前的制式,[109]而只有贵族女子才能着长衫。[110]朝鲜甚至照搬汉服的丧服服制。[111]朝鲜丧服也体现了亲亲尊尊。[112]朝鲜官员的常服为道袍、方巾。[113] 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顯,近似小v领;赤古里裙的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襬十分宽大、蓬鬆。汉服对韩服的影响及对应关系见下表:

男装汉服 男装韩服 女装汉服 女装韩服
冕服 冕服(면복/Myonbok) 冕服(면복/Myonbok)冕服 翟衣 翟衣(적의/Cheokui) 翟衣(적의/Cheokui)
祭服 祭服 祭服祭服祭服 大衫 圆衫(원삼/Wonsam) 圆衫(원삼/Wonsam)圆衫(원삼/Wonsam)
朝服 朝服(조복) 금관조복본 (金冠朝服本)금관조복본 (金冠朝服本)금관 长褙子 阔衣(활옷/Hwal-ot) 阔衣(활옷/Hwal-ot)阔衣
深衣 深衣(심의/Shimui) Shimui 短褙子 唐衣(당의/Tangui) 唐衣(당의/Tangui)
圆领 官服(궁복) 官服(궁복)黑團領袍官服(궁복) 襖裙 襖裙 袄裙袄裙
交領 直领袍(직령포/Jignyeongpo) Shimui 襖裙 赤古里裙(저고리/Jeogori) 赤古里裙(저고리/Jeogori赤古里
鹤氅 鹤氅衣(학창의/Hakchangui) 鹤氅衣(학창의/Hakchangui) 比甲 褙子(배자/Paeja) 比甲
直裰 周衣(두루마기/durumagi) 周衣(두루마기/durumagi)周衣
道袍 道袍(도포/Dopo) 道袍(도포/Dopo)道袍(도포/Dopo)道袍(도포/Dopo)
襕衫 莺衫(앵삼/Aengsam)
贴里 贴里/天翼(철릭/Cheorik) 贴里贴里贴里

越南

越南古称交趾(中國稱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大瞿越國),开始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称皇帝。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试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着之弁冠兖服来看,与明朝宗藩服饰如出一辙,不过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显得小一号而已。以汉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旒袞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 滿清入主中原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较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二十世紀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Auguste Franç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着龍袍的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中國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無二。

琉球

琉球國14世紀開始向中國朝貢,由中國中央王朝冊封琉球國王。琉球和福建地區的關係密切,明時即有中央政府駐軍於琉球,福建明代有大量人口移居琉球,琉球常派留學生往福建學習中國文化。一些留学生在福州长期生活后,也把福建的民间习俗带回琉球。所以,不少琉球服饰式样仿制福建當時的服飾[114]

日本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晋光熙元年(306),日本曾“遣吴求缝绣女工”。[115]江南织工吴织、汉织和衣缝兄媛、弟媛等去日本传授种桑养蚕和织绸制衣技术。[116]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日本国立博物馆内有高野山天野社保存的13世纪从中国传来的裲裆。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养老令》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于即位礼、冠礼、婚礼等周礼仪式。衣服令规定天子礼服为冕服,女房礼服为药师寺净琉璃寺吉祥天着衣。元正天皇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117]承和九年(公元842),仁明天皇又诏书:“天下仪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五位以上位记,改从汉样,诸宫殿院堂门阁,皆着新额。”正仓院所传东大寺写经生记录的男子服制包括袍、袄子、袴、汗衫、褌、水褌、前裳、布肩衣;女子则服袍、裳、前裳。平安时期和服为唐朝汉服翻版。平安末期武家势力壮大,效仿公家装束制作礼服狩衣、常服水干。此外还有直垂、肩衣、裃。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乱结束了前朝的服制,公家装束灭绝,日本天皇黄袍染色技术失传,[118]因而不得不把青色袍作为大礼服。室町时代日本大量进口明朝金襴、缎子,被当作最高级的织物,制作幕府将军的胴服(羽织)。妙法院藏有万历皇帝赐给日本幕府大将军丰臣秀吉的郡王级别大红素纱皮弁服、素白纱红领黻文中单、纁色素前后裳、大红织金胸背麒麟圆领、麒麟服、狮子服、斗牛服、飞鱼服、绿贴裏、便服和圣旨诏书。[119]明末朱舜水流亡日本,应德川光圀的请求绘图教制朝服、角带、野服、道服、明道巾、纱帽、幞头。[120]

江户时代中期至后期,德川幕府崇尚儒学,开展了复礼复古的天宝“装束御再兴”运动,复兴公事主义,日本有职故实家开始对装束的考证,并且复兴了天皇黄袍的染色技术。德川家康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规定了天皇及诸臣的服制,主导复礼复古。德川纲吉还颁布了《服忌令》效仿中国的丧服制度。同时,日本也效仿中原士大夫考证汉服的方法,通过公事主义体系的明経道紀伝道对儒教经典的考证以及有職故実家对于装束的继承,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周礼服制。

16世纪的清原宣賢伊勢貞陸的家传造就了室町时代的和服,被诸多神社保存了下来。德川家康把小笠原流立为官学以来,通过藩校讲授使小笠原流礼法广泛传播。1632年《小笠原家礼書》出版。日本江户所采用的是受朱子家礼所影响的武家小笠原流礼法以及伊势流礼法,这是现代日本礼仪和现代和服的基础。1871年9月3日,明治天皇废止奈良朝以来的唐风样式的诏书云“今衣冠ノ制、中古唐制模倣やシヨリ、流テ軟弱ノ風ヲナス”。1935年(昭和10)至1938年日本战时体制移行期的国民礼法构想,基于小笠原流礼法强化作法教育。1938(昭和13)~1939年《礼仪作法全集》9巻刊行,1941年日本文部省制定《礼法要项》,普及了小笠原礼法,实际上是包括服装、礼仪(冠婚葬祭)以及弓道(射礼)。《礼法要项》第九章规定了平民男子冬季礼服纹付羽织袴、夏季浴衣和女子礼服、访问服等。[121]

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以及有职故事的家传因素而难以考证与汉服以及周礼的直接联系。不过正如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所言

“厩户皇子始定冠位十二阶大宝以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如宋景濂误曰:“千来犹效,汉衣冠元是”。本邦之古传也岂效汉唐之制而已乎。故夫圣世始为衣冠而美风俗,以正上下礼仪,人无礼仪则何为人?岂非当务之急乎?”[122]

江户有职故实家把日本装束追溯到四书五经,大多数和服概念都来自于江户时代,十二单亦如是。根据《装束要领抄》,日本江户和服分为三类:公家、武家、女房。公家的束带来自《论语》:“公治长束带立于朝。”乌帽子可能也来自唐朝纱帽,日本又叫云帽。狩衣来自布衣或布袄。张袴的式样和宋朝古墓文物一样。《装束要领抄》上的唐衣只有五衣八层,但由于被认为是记述12世纪故实《源平盛衰記》“藤がさねの十二単の御衣を召され”中所指的“十二单”而被当作平安末期装束,推测原型是《养老令》《延喜式》的女子朝服。最早的实物是室町时代。实际上,十二单是近现代日本按照江户有职故实以及传说中室町时代足利义满供奉的熊野速玉大社的袿衣复原的,[123]和束带一样是由宫内厅下属高田装束研究所昭和时代复原作为江户末期以来天皇即位式、神前结婚式礼装。《装束要领抄》中的束带和唐衣(十二単)成为了日本皇室的第一礼装。不过复原的唐衣并未保留御神宝装束的圭形裾。这些复原的装束通过法令作为日本人冠婚葬祭礼仪的着装。

清末從中國逃亡到日本進行革命活動的中國人士中,有不少人將和服作為漢服的替代品而穿著,作為漢民族抵抗滿洲所統治的清朝的一種象徵。[124]

蒙古

蒙古人最初披发左衽,衣服与契丹相同。[125][126]蒙古汗国受汉文化影响后又多着右衽的辫线袄和质孙服。[127]忽必烈征服中国后则延用了汉服。[128]元朝虽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推行类似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故此民间仍然以汉服为主。元代蒙古男人虽然薙发,但其服装却类似汉服的辫线袄和质孙服以及对襟无领的答忽。

台灣

古代台灣漢族居民其衣飾也遵循著傳統的明朝之制,1650年代後,满清朝多次嘗試與明鄭政權和談,但從鄭成功以至鄭經,服制問題始終是明鄭與滿清雙方談判時,所重視的條件之一[129]

滿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明鄭投降滿清,鄭克塽率文武官佐悉薙髮易服」,以表彰歸降於滿清的心意。往後,臺灣人民的傳統葬禮中,遂產生戴笠登椅之套衫儀式,俾使完成靈魂上不見清朝天、下不踏清朝地之意願,以表世守東寧王國(明朝與明鄭)正氣,未受滿人之侮辱。[130],至1895年馬關條約中國被迫將台灣割讓日本後,滿清服制令被日本解除,然日本人未對台灣人的服飾髮型進行強制規範,促使台灣服裝的轉變也產生了變化,逐漸的可見到中式穿著、日式和服,甚至上半身和服下半身中式寬裙的組合,並使得深受漢服影響深遠的和服在台擴散開來。[131],至1945年台灣光復,回歸中國以後,國民政府發動「去日本化」與「再中國化」的政策,從語言、文字,居家,服飾進行全方面的排擠與推動「文化再構築」。[132]使許多女性把嫁妝衣服修改成旗袍,來表達對祖國的認同,和服則被排擠,淪為社會禁忌而消沉。[133]雖台灣文化人曾評論旗袍是中國受滿清奴化的象徵。此種反對聲音於台灣白色恐怖時期中依然被沉息。[134]之後於台北的中正紀念堂以長袍馬褂建立伟人铜像大幅推廣旗袍馬褂。[135]。至中華民國第十屆總統陳水扁上任後頒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200105560號令公布廢止。[136]

不丹

不丹梵文名西藏底(Bhotanta),旧译布鲁克巴,曾为西藏的一部分,其民屬藏族,信紅敎,接受活佛班禅的领导。[137]歷史上曾是中國的朝贡国,唐时归附。淸代中期以後,漸受英國控制。[138]与羌藏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不丹,其传统服饰也拥有浓厚的汉服色彩,如交领右衽等。

其他中国少数民族

由于国服制度,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借鉴了汉服,如交领右衽等。亦有一些民族服饰与汉服形制类似,只是交领是左右衽任意的,或是左衽。如苗族彝族瑶族藏族蒙古族畬族黎族壯族等等眾多少數民族,都有类似汉服的服饰,只是在颜色、图案、配件上往往具有民族特色。有的甚至连发型都十分类似汉族的古典发型。因为受满清剃发易服影响,这些民族往往也有类似满服的服装,如长盘扣、厂字领服装。

Template:漢服系服裝

註釋

  1. ^ 黄帝纪元
  2. ^ 陳致平《中華通史》P.20:「先秦上古時期稱為華夏族,秦漢以後稱為漢族」
  3. ^ 漢服的盛衰存亡. 
  4. ^ 新華網2010年07月01日品漢服之美: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5. ^ 《続日本紀》:“初令天下百姓右衽。”
  6. ^ 司马迁,西汉,《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7. ^ 《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车,服周之冕。”
  8. ^ 白居易,《缚戎人》
  9. ^ 《唐书》第216卷下
  10. ^ 翟理斯,《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通报》第7卷第559页
  11. ^ 脱脱,元代,《辽史·仪卫志二·汉服》
  12. ^ 路振,宋,《乘轺录》,江少虞《事实类苑》卷七七引
  13. ^ 《东京梦华录》“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檐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大使拜則立左足,跪右足,以兩手著右肩為一拜。副使拜如漢儀。”
  14. ^ 《大金吊伐录》卷三《枢密院告谕两路指挥》
  15. ^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二
  16. ^ 《宋史》:“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於此,为赵氏鬼。”
  17. ^ 朝鲜《仁祖实录》“凡虜之來投者, 使其養子毛有見主之, 卽換着漢服, 人不得識別矣。” ”
  18. ^ 朝鲜《仁祖實錄》“朱之蕃之弟亦被執, 終始不屈, 張、朱兩人, 不爲剃頭。 城外有長興寺, 張、朱着漢服, 居於寺中云。” 上曰: “此可嘉矣。””
  19. ^ 《清史稿》 :“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遂衰。”“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
  20. ^ 戴密微(Paul Demieville),法国,《吐蕃僧诤记》(Le Concile de Lhasa,Paris:Imprimerie Nationale de France,1952)
  21. ^ 刘熙,东汉,《释名·释衣服》
  22. ^ 《册府元龟》"唐高祖武德二年制每一丁租二石绢二疋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
  23. ^ 《汉书》:“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
  24. ^ 《明史》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
  25. ^ 《太平御览》
  26. ^ 《后汉书》“献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为长躬而下甚短,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
  27. ^ 《搜神记》“至元康末,婦人出兩襠,加乎交領之上。此內出外也。”
  28. ^ 朱舜水《答野传问三条》“帷裳用全幅如帷,故谓之帷裳。前用六褶,后亦如之,所谓要有辟积也。不斜裂,故旁无缝,左右两旁,各有小小两褶子。此裳系于两腋下,前当胸,故宜长,带与裳齐。诸侯带博四寸,杂带不宜太阔,二寸以上俱可。缘用朱绿,上朱下绿。带用素熟绢。裳用六幅。每幅二尺,一边共六尺。亦有用八幅者。大约须看紬段广狭何如耳。下(衣旁)便阔一寸,向内。规矩制度如此,至于大小视人之肥瘠。躯干大者,从褶子上放开,以后边两马面重叠沓度为度。”
  29. ^ 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六·君臣冠冕服》
  30. ^ 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31. ^ 《宋史》“深衣用白細布,度用指尺,衣全四幅,其長過脇,下屬於裳。裳交解十二幅,上屬於衣,其長及踝。圓袂方領。曲裾黑緣。大帶、緇冠、幅巾、黑履。士大夫家冠昏、祭祀、宴居、交際服之。”
  32. ^ 《與石居深衣之制書》:“日前論野服之制。野服卽儒服也。儒服之最者曰深衣。”
  33. ^ 《占今图书集成·礼仪典·衣服部》引《实录》曰:“秦二世诏朝服上加褙子,其制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又日:“隋人业中、内宫多服半臂,除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日绰子,士人竞服。”
  34. ^ 《文献通考》“孝宗乾道中,中宫常服,有司进真红大袖,红罗生色为领,红罗长裙,红霞帔,药玉为坠,背子用红罗,衫子用黄红纱,裆袴以白纱,裙以明黄,短衫以粉红纱为之。”
  35. ^ 《晋书》:“朱衣绛纱襮,皂缘白纱,其中衣白曲领。”
  36. ^ 《和名钞》“直衣、一名襴衫。”
  37. ^ 《大明會典》“文武官公服、用盤領右衽袍。”
  38. ^ 《魏志》曰:自公侯已下,大夫以上,皆服绫、锦、罗、绮、金缕之物。自是以下,杂彩之服,通于贱人也。
  39. ^ 《大明会典》“錦一尺八貫,紗一疋八十貫,綾一疋一百二十貫,羅一疋一百六十貫,麻布一疋八貫,葛布一疋二十貫。”
  40. ^ 《宋史》“惟春、冬加绢各百匹,大绫各二十匹,小绫各三十匹,罗各十匹,绵各五百两。”
  41. ^ 《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布帛部
  42. ^ 《汉书》“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
  43. ^ 杭罗的保护传承单位杭州福兴丝绸厂
  44. ^ 浙江省商务厅关于对拟认定为第三批“浙江老字号”企业的公示
  45. ^ 唐诗《读李贺歌集》“清晨醉起临春台,吴绫蜀锦胸襟开。”
  46. ^ 赵明道《寄香罗帕》“挑成祝寿词,织成蟠桃会,吴绫蜀锦难及。幅尺阔全无半缕纰,密实十分奈洗。”
  47. ^ 《新唐书》“若广陵则锦、铜器、官端绫绣;会稽则罗、吴绫、绛纱;吴郡方文绫。”
  48. ^ 植物染色样
  49. ^ 宋应星,《天工开物》
  50. ^ 《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51. ^ 隋《二仪实录》“缬,秦汉间始有”。
  52. ^ 玄应《一切经音义》:“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
  53. ^ 《唐语林》“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缬。”
  54. ^ 《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唐仲友]又乘势雕造花版,印染斑缬之属凡数十片,发归本家彩帛铺,充染帛用。”
  55. ^ 马缟,五代,《古今注》
  56. ^ 《宋史》:“先王不以浮靡示天下,今两川岁贡绫锦罗绮、透背花纱之属,皆女工蠹也。”
  57. ^ 葛立方,宋,《夜行船,章甥婚席席间作》
  58. ^ 费著,元代,《蜀锦谱》
  59. ^ 阮阅,宋,《诗话总龟》
  60. ^ 金瓶梅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灯楼狎客帮嫖丽春院
  61. ^ 《礼记·礼器》
  62. ^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3. ^ 郭若虛,宋,《圖畫見聞誌》
  64. ^ 李时珍,明,《本草纲目·服器部》
  65. ^ 司马彪,《后汉书·舆服制》
  66. ^ 《竹书纪年·五帝纪》:“[黄]帝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
  67. ^ 《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68. ^ 《礼记·郊特牲》:“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後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積。”
  69. ^ 《庄子·说剑》“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嗔目而語難,王乃說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
  70. ^ 《史记·劉敬叔孫通列傳》“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製,漢王喜。”
  71. ^ 萧嵩等撰,唐代,《大唐开元礼》
  72. ^ 《眉县杨家村铜器铭文释文》
  73. ^ 谢乃和,《周礼“冢宰”与金文所见西周王家之宰》
  74. ^ 《从册命铭文看西周朝觐礼仪的演变》
  75. ^ 郑玄注,孔颖达疏,《周礼注疏》
  76. ^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礼注疏》
  77. ^ 《明史》“文武官公服:其制,盘领右衽袍,用纻丝或纱罗绢,袖宽三尺。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78. ^ 《宋史》“公服。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
  79. ^ 《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
  80. ^ 《中国古代人物服式与画法》,黄辉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91页
  81. ^ “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正义》注“五帝本纪”)
  82. ^ “古者衣皮即服装也,衣裳未辨。羲、炎以来,裳衣已分,至黄帝而衮冕。”
  83. ^ 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07月第1版,16-18页
  84. ^ 《礼记·王制》:“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養老。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養老。”
  85. ^ 《汉书·王莽传下》:"乃身短衣小袖,乘牝馬柴車"
  86. ^ 大明会典》卷之六十·冠服一,卷六十一·冠服二;《明史》卷六十六·志第四十二·舆服二,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舆服三;《礼部志稿》卷十八·儀制司職掌九·冠服
  87. ^ http://gb.cri.cn/9223/2005/12/14/342@821256.htm “華服”之變(《中國新聞週刊》漢服專題)
  88. ^ 《暂行祭祀冠服制》
  89. ^ 宋赞宁《僧史略·服章法式》:“又后魏宫人见僧自恣,偏袒右肩,乃施一肩衣,号曰偏衫,全其两扇衿袖,失祇支之礼,自魏始也。”
  90. ^ 《六物圖》:「此方往古並服祇支,至後魏時始加右袖,兩邊合謂之褊衫,截領開裾,猶存本相。故知偏衫左肩,即本祇支
  91. ^ 《敕修百丈清规》卷五“相传,前辈见僧有偏衫而无裙,有裙而无偏衫,遂合二衣为直裰。”
  92. ^ 历代女子服饰发式变迁. 
  93. ^ 方人定. 《我的写画经过及其转变》. 《再造社特刊》. 1941年. 
  94. ^ 《大唐开元礼 宾礼》
  95. ^ 彭林, 宋德金, 唐赞功,1994,《中华文明史: 辽宋夏金》,河北教育出版社
  96. ^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97. ^ 《资治通鉴·齐记六》
  98. ^ 魏收《魏书·序纪》, 中华书局,1974 年。
  99. ^ 魏收,《魏书·贺狄干传》,中华书局, 1974 年。
  100. ^ 《高丽史》第二卷
  101. ^ 《世宗莊憲大王實錄 五禮 序文》
  102. ^ 倡義見聞錄
  103. ^ 《文宗实录·即位年》:“故勑國王, 九旒皂皺紗平天冠一頂、玉珩旒珠金事件線條全、九章絹地紗袞服一套計七件、深靑粧花袞服一套、白素中單一件、纁色粧花前後裳一件、纁色粧花蔽膝一件、玉鉤線條全、纁色粧花錦綬一件、纁色粧花佩帶一副、金鉤玉玎璫全、紅白素大帶一條、靑線組條全、玉圭一枝、袋全、大紅素紵絲舃一雙、襪全、大紅平羅銷金雲龍夾包袱三條、硃紅法服匣一座、護箱等件全, 王妃珠翠七翟冠一頂、金簪金翼寶鈿花結子等件全、級花金墜子一箇、各色紵絲羅夾服二套計七件、一套計四件、大紅紵絲大衫一件、福靑紵絲綵繡圈金翟雞褙子一件、靑線羅綵繡圈金翟雞霞帔一副、象牙笏一枝、一套計三件、大紅織金雲肩海裳四季花紵絲團衫一件、翠藍暗細花紵絲襖一件、栢枝綠暗細花紵絲裙一件。”
  104. ^ 《太宗实录·三年》:“國王冠服一副、香皀皺紗九旒平天冠一頂, 內玄色素紵絲表、大紅素紵絲裏, 平天冠板一片、玉桁一根、五色珊瑚玉旒珠幷膽珠共一百六十六顆內, 紅三十六顆、白三十六顆、蒼三十六顆、黃三十六顆、黑一十八顆、靑白膽珠四顆。 金事件一副共八十箇件內, 金簪一枝、金葵花大小六箇、金池大小二箇、金釘幷螞蝗搭釘五十八箇、金條一十三條、大紅熟絲線絛一副、大紅素線羅旒珠袋二箇。 九章絹地紗袞服一套內, 深靑粧花袞服一件、白素中單一件、【深靑粧花黻領沿邊全。】薰色粧花前後裳一件、薰色粧花蔽膝一件、【上帶玉鉤五色線絛全。】薰色粧花錦綬一件、薰色粧花佩帶一副、【上帶金鉤玉玎璫全。】紅白大帶一條。【靑熟絲線組絛全。】玉圭一枝、【大紅素紵絲夾圭袋全。】大紅紵絲舃一雙、【上帶素絲線絛靑熟絲線結底。】大紅素綾緜襖一雙……王妃冠服一部、珠翠七翟冠一頂。”
  105. ^ 朝鲜《世宗实录·嬪朝見儀》:“中宮翟衣首飾”;《世宗实录·禮曹啓中宮正至受王世子朝賀儀》;《世宗实录·戊辰/禮曹啓冊封王妃儀注》;《世宗实录·五禮·嘉禮儀式·中宮正至命婦朝賀儀》:“妃具翟衣加首飾”。
  106. ^ 朝鲜《世宗实录·議政府啓王世子納嬪儀》
  107. ^ 16世纪朝鲜《燕山君日记》:“朝士家貧不能貿者, 則以女服造團領, 朝賀、朝參時, 太半皆是女圓衫”
  108. ^ 1610年《光海君日记》:“傳曰: “會命婦時, 入參人服飾, 在平時則當用長衫首飾矣。 今則日期臨迫, 勢難及措, 依壬寅年嘉禮時禮, 以涼耳掩、唐衣, 使之戴着入侍。 ”
  109. ^ 朝鲜《太宗实录·七年》:“衣冠法度, 悉遵華制, 而獨女服尙仍舊俗, 是果不得而盡革者歟? 冠婚喪制, 亦可盡從華制歟? 凡此數者, 施爲之道, 必有其宜。”
  110. ^ 《太宗实录》:“一, 衣冠禮度, 悉遵華制, 女服一事, 尙循舊習, 且本朝禮服, 僭侈無節。 若夫露衣襖裙笠帽, 尊者之服也。 今商賈賤女, 皆得而服之, 尊卑無復辨矣。 乞自今, 四品以上正妻, 着露衣襖裙笠帽; 五品以下正妻, 只着長衫襖裙笠帽, 不許着露衣。 前日本府所申, 從婢不許襖裙, 其笠帽則只用苧布, 襜之長短, 不與主帽齊等, 減半定制, 然亦上下猶未辨也。 自今宮女上妓外, 庶人婦女及從婢賤隷之服, 只用紬苧布蒙頭衣, 不許羅紗叚子與笠帽襪裙; 上妓亦不許笠帽, 以別尊卑之等。”
  111. ^ 《太宗实录·七年》:“孝服用麻布蓋頭、麻布長衫、麻布長裙、麻布鞋。”
  112. ^ 《太宗实录·禮曹詳定喪制》:靜妃殿喪服, 蓋頭【布帽羅火笠。】, 布頭【結介。】, 大袖【長衫。】, 長裙【裳。】, 竹釵【簪。】帶麻屨【代白絲鞋。】, 白苧布扇子, 白苧布手衣, 白苧布裹腮……文武百官, 布裹紗帽、斬衰直領、生麻帶、白靴、布裹笠、白笠中。
  113. ^ 《宣祖实录·三十九年》:"行茶禮後, 兩使卽脫上衣, 以方巾、道袍就坐."
  114. ^ 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4&index=31
  115. ^ 《日本书纪·应神纪》:“三十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于吴,令求缝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丽国,欲达于吴。”
  116. ^ 《日本书纪·雄略十四年》:「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 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及衣缝兄媛、弟媛等,泊於住吉津」。
  117. ^ 《续日本纪》:“初令天下百姓右襟。”
  118. ^ 鎌倉・室町の染織
  119. ^ (日)河上繁树《关于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的冠服'附资料2.日本京都博物馆‘学刊'第12号:“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明朝神宗皇帝颁赐给琉球国王的服饰主要有:纱帽一顶(展角全);金箱犀角带一条;常服罗一套。大红织金胸背麒麟圆领一件.青褡护一件;皮弁冠一副,七旒皂绉纱皮弁冠一顶(旒珠金事件全),玉圭一枚;五章娟地纱皮弁服一套。大红皮弁服一件.素白中单一件,缀色素前后裳一件.缀色素蔽膝一件(玉绚全)•缀色妆花锦绶一件。”
  120. ^ 今井弘濟、安積覺同,江户时代,《舜水先生行实》“甲寅,二年。先是上公使先生制明室衣冠,至是而成,朝服、角带、野服、道服、明道巾、纱帽、幞头之类也。”
  121. ^ 昭和国民礼法要項
  122. ^ 壺井義知,江户时代,《装束要領鈔》
  123. ^ 朝日新聞社 週刊百科編集部 ,1999,《朝日百科日本の国宝》
  124. ^ 章太炎《甲寅五月二十三日家书》:“知君存念,今寄故衣以为记志,观之亦如对我耳。斯衣制于日本,昔始与同人提倡大义,召日本缝人为之。日本衣皆有员规标章,遂标汉字。”
  125. ^ 《旧唐书·室韦传》载:“畜宜犬豕,豢养而噉之,其皮用以为韦,男子女人通以为服。被发左衽。”
  126. ^ 《契丹国志》卷26载:“(室韦)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夏则城居,冬逐水草,有南室韦、北室韦。其俗,丈夫皆盘发,衣服与契丹同。”
  127. ^ 《黑鞑事略》明确记载:"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革,新以拧丝金线,色以红紫钳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徐霆注云:"腰间密密打作细摺,不计其数,若深衣止十二幅,鞑人摺多尔。又用红紫帛捻成线横在腰上,谓之腰线,盖欲马上腰围,紧束突出,采艳好看。"
  128. ^ 《元史》“元初立国,庶事草创,冠服车舆,并从旧俗。世祖混一天下,近取金、宋,远法汉、唐。”
  129. ^ 劉家駒. 清史拼圖. 台北: 遠流出版社. 2003: 頁35–58. ISBN 957-32-4824-7. 
  130. ^ 生命的終極關懷(第二章~後事處理)
  131. ^ 吳清桂著. 台灣的設計寶庫--傳統花布圖樣150. 如何出版社. 2008. 
  132. ^ 黃英哲. 「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麥田. 2007. ISBN 9789861733142. 
  133. ^ 台北服飾的演變
  134. ^ 李筱峰編著:國立編譯館主編,《唐山看台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份子的見證》,2006年,台北,日創社文化。
  135. ^ 西裝之外,為現代中國人造型
  136. ^ 全國法規資料庫中華民國法律
  137. ^ 《清史稿》“实则哲孟雄、布鲁克巴皆西藏属藩。”
  138. ^ 外務部覆牒反駁英使:“尼泊爾、不丹兩部落,皆係中國藩部,確證歷歷,殊難枚擧”。

相关条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