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機器局遺構

坐标25°02′55″N 121°30′35″E / 25.048631°N 121.509822°E / 25.048631; 121.50982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23.192.82.174留言2020年9月7日 (一) 02:51 →‎遺構的發現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清代機器局遺構
展示於台北捷運北門站的機器局遺構
位置臺北市大同區塔城街東西兩側
坐标25°02′55″N 121°30′35″E / 25.048631°N 121.509822°E / 25.048631; 121.509822
建成时间清領時期
官方名称清代機器局遺構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衙署
评定时间2009年2月5日
詳細登錄資料

清代機器局遺構,位在臺北市塔城街兩側,為1885年建立的機器局遺跡,在2006年因臺北捷運松山線施工整地時被發現,包含石砌牆、清代石板路和機器局四進衙門的遺構,於2009年登錄為臺北市市定古蹟,目前部分展示於捷運北門站,部分地下的遺構已以回填的方式保護[1]

介紹

機器局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於1885年在臺北府城北門外興建「機器局」,可稱為臺灣的第一座現代化工廠,並聘請洋人為工廠監督,主要製作槍礮子彈及修理槍礮。1892年,機器局設置鑄錢機器,開始鑄造錢幣,同時兼管鐵路的維修及伐木局。機器局在日治初期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負責修理軍隊的兵器與製造各種砲彈小銃丸並藥莢[2]

1900年,砲兵工場轉由鐵道部使用,南側由鐵道部行政辦公空間,北側作為臺北工場,用來修復與製造鐵道相關的構件。1909年,鐵道部向東擴展[2],並於1918年5月完工鐵道部廳舍第一期,取代原本使用的清代機器局四進衙門,由鐵道部下屬各課室使用[3]。1930年代,機器局原建物拆除改建為其他房舍與鐵路宿舍群。

遺構的發現

2006年底,為興建臺北捷運松山線,在整地時發現了機器局部分遺構,捷運施工也暫時停工,之後花了一年多進行開挖與調查。所發現的清代石板路為臺北僅見,由長條石板與鵝卵石相間鋪設而成,而機器局四進遺構與東側圍牆則見證了臺灣現代化的發展。捷運局後來為此修改北門站的出入口位置[1],並在北門站內展示部分遺構與其他發掘出的物品。

參考資料

  1. ^ 1.0 1.1 清代機器局遺構. 臺灣大百科全書. 
  2. ^ 2.0 2.1 清代機器局遺構. 國家文化資產網. 
  3. ^ 鐵道部園區. 國立臺灣博物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