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鴻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康聪留言 | 贡献2020年11月29日 (日) 13:15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俞鴻鈞
 中華民國第6任行政院院長
任期
1954年6月1日—1958年7月15日
前任陳誠
继任陳誠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
任期
1944年11月20日—1948年5月31日
前任孔祥熙
继任王雲五
个人资料
出生1898年1月4日
 清朝廣東省廣州府新會縣
逝世1960年6月1日(1960歲—06—01)(62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国籍 清朝 (1898年-1912年)
 中華民國 (1912年-1928年)
 中華民國 (1928年-1960年)
政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学历
经历

俞鴻鈞(1898年1月4日—1960年6月1日),廣東新會人,中華民國行政院長,財經專家。與政學系關係密切。

早年經歷

俞鴻鈞

俞鴻鈞生於今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荷塘镇塘坦村,上海聖約翰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出任上海市財政局代理局長而邁入政壇,以具備傑出英語能力和財政專長而知名。

中年經歷

1947年財政部部長俞鴻鈞發布布告(諧字第七十二號)。

俞鴻鈞曾擔任上海市政府秘書長。1937年3月23日,行政院決議俞鴻鈞代理上海市市長[2]:5389。5月10日,上海市市長俞鴻鈞就上海越界築路問題發表談話,指責日方「枝節橫生」,「漠視我主權」,並稱「市府方針決不變更」[2]:5422。1937年7月27日,國民政府任命俞鴻鈞為上海市市長[3],俞鴻鈞發表告上海市民書稱,抱鎮定沉着精神,應付一切事變[2]:5523。8月9日下午5時,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與士兵齋藤要藏駕駛軍,肆意闖入上海虹橋機場警戒線內,為中國守衛機場之保安隊開槍擊斃,是為「虹橋機場事件」;晚上10時,上海市長俞鴻鈞至日本總領事館交涉,表示對事件殊深遺憾,盼日方力持鎮靜,盡力勿使擴大,循外交途徑以謀圓滿解決,日方同意交由外交途徑解決[2]:5545國民政府撤往重慶後,調任外交部政務次長、中央信託局局長、財政部長。

1947年3月13日,財政部長俞鴻鈞繼任四行聯合總處副主席[2]:8311。1947年4月23日,國民政府准免財政部部長俞鴻鈞本職;特任俞鴻鈞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財政部部長[2]:8340。5月23日,財政部長俞鴻鈞向國民參政會報告財政,謂去年預算赤字2.7億元,原因與軍費及復員救濟支出過分龐大;在答覆參政員質詢時,稱孚中、揚子公司調查報告不能公布,黃金潮案尚在審理中[2]:8360

1948年1月3日,財政部部長俞鴻鈞在國民參政會駐委例會上報告財政設施情況[2]:8482。5月21日,中央銀行總裁張嘉璈辭職,俞鴻鈞被任命為中央銀行總裁[2]:8607。7月26日,蔣介石偕夫人赴莫干山,接見俞鴻鈞等商討財政問題,經上海返回南京[4]:55

動員戡亂時,俞鴻鈞從國庫裡撥出一筆經費,以箱子銀元,提供蔣在溪口指揮全國軍政事務之所有辦公費用[5]:17。1949年1月10日,蔣介石派蔣經國「赴上海訪俞鴻鈞先生,希其將中央銀行現金移存台灣,以策安全。」[6]:1311月16日,蔣「約見俞鴻鈞席德懋二先生指示中央中國兩銀行外滙處理要旨」[6]:134。1月20日,特任劉攻芸為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為中央銀行理事兼常務理事[7]:513。3月13日,赴溪口[6]:168。10月1日,蔣經國奉命自廣州飛往香港訪俞鴻鈞,10月2日蔣經國即返廣州[6]:250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俞鴻鈞兼任中央銀行總裁與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台灣銀行董事長。1953年4月,蔣介石以俞鴻鈞繼吳國楨台灣省政府主席[4]:74。俞並兼任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司令。8月,颱風成災,蔣介石特囑咐台灣省政府主席俞鴻鈞辦理緊急救濟[4]:74。1954年至1958年,任行政院長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準備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9月俞鴻鈞發表嚴正聲明,藉「自治」之名出賣新疆,係蘇俄侵略陰謀,一切均屬無效[4]:82。1956年7月7日,俞鴻鈞主持中部橫貫公路的開工典禮。

晚年

外部圖片链接
image icon 1960年蔣介石親至俞鴻鈞靈堂致祭

1957年4月,發生劉自然事件,俞鴻鈞內閣請辭以示負責,獲慰留。

1958年,因拒絕監察院約詢案遭到彈劾。辭職後復任中央銀行總裁。

俞鴻鈞曾告訴蔣經國:「外行的生意決不可以做,就是內行的生意,倘使沒有實權,亦不可以做。」1949年5月,蔣經國從蔣介石游普陀山,見某寺有堂名曰「雲水」,遂以自況父子相依、海上漂泊,「人生就似雲水」,想起前幾年從事組訓工作,念及俞鴻鈞之言。[8]

逝世

1960年6月1日,因氣喘病逝台北。對於俞鴻鈞之貢獻,中華民國政府曾頒發褒揚令明令褒揚。

參考文獻

  1. ^ 杨天石. 蒋介石与蒋经国的上海“打虎”. 晶报. 201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5) –通过新浪历史.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3. ^ 國民政府公報第2714號,1937年7月28日
  4. ^ 4.0 4.1 4.2 4.3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5. ^ 翁元. 《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 新版. 台北: 圓神出版社. 2001. 
  6. ^ 6.0 6.1 6.2 6.3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7. ^ 呂芳上總策畫,朱文原、周美華、葉惠芬、高素蘭、陳曼華、歐素瑛編輯撰稿.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 台北: 國史館. 2012. ISBN 978-986-03-3586-6. 
  8. ^ 「深感這幾句話,太深刻而有意義了。其實不但做生意如此,即做事亦何嘗不是如此」見蔣經國:〈五月反省錄〉,1949年5月,《蔣經國家書》第四冊,台北:「國史館」藏
前任:
孔祥熙
中央銀行總裁(首次)
1945年-1946年
繼任:
貝祖貽
前任:
張嘉璈
中央銀行總裁(再次)
1948年-1949年
繼任:
劉攻芸
前任:
徐堪
中央銀行總裁(三次)
1950年1月26日-1960年6月1日
繼任:
徐柏園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職務
台灣省政府
前任:
吳國楨
台灣省主席
第四任
1953年4月17日-1954年6月7日
繼任:
嚴家淦
中華民國行政院 行政院
前任:
陳 誠
行政院院長
第五任
1954年6月1日-1958年7月15日
繼任:
陳 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