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雷石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雷石榆(1911年5月28日—1996年12月7日),原名雷社稳,笔名纱雨杜拉广东台山水步人。中国近代作家、诗人[1][2][3]

生平

[编辑]

生于广东,父亲在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经商。中学时代受普罗文学影响,开始文学创作,1932年出版第一本文艺评论集《在文化斗争的旗帜下》[2]。自台山中学毕业后,1932年任台山《民国日报》副刊编辑[4][3]。1933年,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语,后入中央大学经济科学习[2][5][4]。1934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先后主编盟刊《东流》、《诗歌》等等,并创作日文诗歌,获日本左翼诗歌团体《诗精神》杂志社吸收成同人,成为《诗精神》同人中唯一一位中国人,《诗精神》同人中还有远地辉武秋田雨雀中野重治小熊秀雄等人。后来,他用中文和日文写评论,分别向中日两国读者介绍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情况以及日本左翼诗歌。他把中国现代诗歌译为日文,并用日文创作诗歌,发表在《文化集团》、《诗精神》、《文艺》等刊物。1935年3月,其日文诗集《沙漠之歌》出版,获得日本文学界好评。1935年5月,雷石榆主编的《诗歌》创刊,但该刊遭日本警方不断传讯和威胁[2][5]。1935年8月起,雷石榆与小熊秀雄用明信片写诗往还(后结集为《中日往复明信片诗集》)。其中若干首刊登在《诗歌》及上海《立报》[2][5][3]

1934年11月,台湾文艺联盟的机关杂志《台湾文艺》在台中创刊发行。台湾文艺联盟东京支部(负责人吴坤煌赖明弘)此后也在日本东京创刊发行《台湾文艺》。1935年4月起,雷石榆在东京《台湾文艺》上发表文章[6]

1935年初冬,雷石榆被捕,经日本友人营救,最终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1935年11月回到中国上海[2][5][4]。1936年3月,化名“林未春”再度赴日本,同年11月回中国[4]

1936年自日本回国后,雷石榆应蒲风之邀,任福建学院附属中学(今福州第二中学)高中部国文教师,又兼《福建民报·艺术座》主编。此后,还曾到厦门任《闽南日报》主编,并从事文学活动[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7月,雷石榆离开了他主编的《福建民报》的副刊《艺术座》,抵达广州主持创办《广州诗坛》(后来改成《中国诗坛》)[5]。此后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从广州先后移居垣曲洛阳昆明龙南长汀等地[4]

1938年,雷石榆任晋南垣曲的第二战区秘书、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部编译员[3][1]。1939年,转到河南洛阳的第一战区从事抗日宣传工作[3]。1939年冬,抵达昆明,作为第三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持昆明分会工作,并主编昆明分会会刊《西南文艺》,同时在昆华师范学校、宣威乡村师范学校等校任教[3][1][4]。他还以“雷破空”为笔名主编《文学评论》。1944年春,赴敌后活动,此后历任江西信丰《斡报》、福建长汀《民治日报》、厦门《闽南新报》副刊主编以及江西龙南师范学校美术教师[3][1]。日本投降后,雷石榆移居漳州、厦门[4]

1946年4月下旬,雷石榆应朋友邀请抵达台湾高雄市,准备创办《国声报》。同年6月,《国声报》创刊,雷石榆任该报主笔兼副刊主编。同年8月,在高雄出版《八年诗选集》。1946年10月到台北,暂时任台湾交响乐团编审[6][3][4]。在台北期间,在《国声报》、《中华日报》、《新生报》、《人民导报》、《台湾文化》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为台湾交响乐团进行翻译介绍等工作,赞助蔡瑞月舞蹈公演,并担任台湾文化协进会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讲座讲师[4]

1947年,经留学日本时期的朋友介绍,任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副教授[6][3][4]。结识了许寿裳李何林李霁野等人[4],并先后结识杨逵吕赫若等台湾作家[6]。不久,二二八事件爆发,雷石榆目睹了杨逵、吕赫若以及《人民导报》社长宋斐如等人的悲惨遭遇。1947年5月,与台湾舞蹈家蔡瑞月结婚,定居台北中山北路二段48巷一幢日式宿舍。1948年2月18日凌晨,许寿裳在家中遇害,此后台湾政治情势日益严峻。同年夏,国立台湾大学发生教授解聘潮,雷石榆是其中之一,也被国立台湾大学解聘。这时,不少来自大陆的学者和文化人秘密离开台湾,但雷石榆夫妇因有不满一岁的孩子而暂未动身[4]。正当雷石榆夫妇准备离开台湾前夕,1949年6月雷石榆突然被台湾当局逮捕,转监基隆港务局,1949年9月8日被独自驱逐出境离开台湾。蔡瑞月则被台湾当局继续关押在台湾,从此雷石榆和妻子、孩子分离[6][3][4]

返回大陆后,雷石榆从广州转赴香港,在《大公报》副刊“大公园”发表诗歌、散文[4]。1949年秋,雷石榆任香港南方学院副教授、中山学院教授[3][1]。1952年2月,获聘出任天津津沽大学河北大学的前身)中文系教授[3][4]。此后历任南开大学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现代文学教研组主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日本文学研究会理事等职务[3]。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76年10月恢复工作。1986年4月,应日本学术振兴会之邀,雷石榆在妻子张丽敏陪同下到日本开展学术交流[3][4]。1990年在河北保定与前妻蔡瑞月重聚,雷石榆赋诗曰:“蓬莱恩爱两春秋,先后无辜作楚囚”。

1996年12月7日,雷石榆在保定病逝,享年85岁[2]

著作

[编辑]
  • 日文诗集《沙漠之歌》
  • 小说集《惨别》
  • 小说散文集《婚变》
  • 中篇小说集《夫妇们》
  • 诗集《国际纵队》、《1937/7/7—1938/1/1》、《小蛮牛》、《新生的中国》、《八年诗选集》
  • 论文集《文艺一般论》
  • 专著《日本文学简史》、《潮流诗派》[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雷石榆 (1911~1996). 中国作家网. [2017-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6).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雷石榆先生生平,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01期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雷石榆. 江门市档案局.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26日).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北冈正子、王敬翔、黄英哲,连结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的诗人雷石榆——以《沙漠之歌》与《八年诗选集》为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5):61-67
  5. ^ 5.0 5.1 5.2 5.3 5.4 刘玉凯,太阳记得您,桃花记得您──追忆雷石榆先生,新文学史料1998(1):21-26
  6. ^ 6.0 6.1 6.2 6.3 6.4 雷石榆,旧梦依稀话宝岛——寄情台湾,新文学史料1993(4):72-73
  7. ^ 陈松溪,郭沫若致雷石榆的一封佚信,郭沫若学刊2002(4):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