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Legolas1024/汉魏洛阳城
汉魏洛阳故城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河南省洛阳市 |
分类 | 古遗址 |
时代 | 东汉 北魏 |
编号 | 1-153 |
认定时间 | 1961年 |
汉魏洛阳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市区以东15公里,北依邙山,南滨洛水,曾是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最初兴建于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后经历代增修、破坏和重建。隋炀帝时,于洛阳城以西修筑新城,因此原址又被称为汉魏洛阳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
历史
[编辑]初建
[编辑]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为避王子朝之乱,继任的周天子姬匄自王城出奔东居于翟泉,并称为“成周”[2]。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大夫苌弘建议扩建成周城,敬王派遣富平、石张持天子书至晋国,请求帮助完成扩建。晋国魏献子集合诸侯国,在翟泉盟誓并扩建了成周城。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周王室迁回王城。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因吕不韦有拥立庄襄王的功劳,拜其为相国,封文信侯,并食邑洛阳十万户,以成周城为食邑之所。吕不韦遂扩建成周城,经过本次扩建,洛阳城东西达6里,南北为9里。秦初设置三川郡,郡治在成周城。
汉代扩建与修复
[编辑]汉朝初年,汉高帝刘邦一度欲定都洛阳,经娄敬和张良的劝谏最终定都长安,并改三川郡为河南郡。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王莽下诏升洛阳为东都。更始元年(公元23年),更始帝拟迁都洛阳,特命刘秀为司隶校尉整治洛阳宫府。两年后的六月,刘秀在鄗(今河北省柏乡县)称帝,改元建武。十月,汉光武帝车驾入洛阳,并定都于此,依据五行,改洛阳为“雒阳”。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汉光武帝在雒阳建立高庙、社稷和郊坛。建武五年,又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设立太学,河南尹王梁修筑穿渠引谷水灌溉雒阳城外。建武十四年(38年)正月,兴建南宫前殿。中元元年(56年),雒阳城南兴建起包括明堂、灵台、辟雍等礼制建筑。永平三年(60年),汉明帝命人绘邓禹等二十八功臣像,并悬挂于南宫云台,同时开始修筑北宫。至永平八年(65年),北宫落成,南北两宫中通过三组平行的复道相连,其中中间一组为御道。永平十一年(68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土,汉明帝令在雒阳城西雍门外三里的御道北侧修建寺庙,并因所传经书由白马所驼,得名白马寺。
永建六年(131年)九月,考虑学舍荒芜日久,时任将作大匠的翟酺奏请修缮太学,顺帝诏准,并于次年八月竣工,工程共用徒十一万两千人[3]。阳嘉元年(132年),兴建西苑[4]。永和五年(140年),雒阳城人口首次突破100万人[5]。
自延熹元年(158年)起,汉桓帝、汉灵帝两朝在雒阳先后设置诸多宫苑,如鸿德苑、显阳苑、万金堂和翻车渴鸟等观赏设施,这系列的举措加重了汉末政治的动荡。不过,在熹平四年(175年),汉灵帝考虑儒家经典传抄过程中往往出现错漏字,为统一文本,汉灵帝诏令诸儒生正五经文字,并命蔡邕以隶书书写后刻石,立于太学讲堂前。共刻有46块(一说48块),耗时达8年,史称“熹平石经”。
董卓焚洛
[编辑]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崩于南宫嘉德殿,崩前欲立刘协为皇太子。随后蹇硕受令欲扶立刘协,并欲诛杀刘辩之舅大将军何进。何进在采纳袁绍建议后,入宫诛杀宦官。确立了刘辩的帝位,但袁绍却又建议诏令四方将领入京勤王。随后,何进又因处理宦官一事不当,反遭诛灭。袁术为逼迫宦官出宫城,遂放火焚毁南宫青琐门。宦官张让、段珪挟持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沿复道逃往北宫。又由于袁术继续追赶,遂出城至小平津。此事后,董卓乘乱入京,并于北邙山下迎回汉少帝和陈留王。随后,董卓废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同时放纵西凉兵在雒阳城内烧杀抢掠,最终激发各州牧、刺史的反抗,双方于初平元年(190年)三月,在虎牢关发生会战。最终,董卓败退,为避关东诸侯锋芒,决定迁都长安,并迁徙雒阳百万人。为阻止民众返回雒阳,董卓下令将雒阳各处宫殿、官府、民宅和宗庙等所有建筑焚毁,并发掘雒阳周围诸帝陵寝和公卿墓冢,雒阳自此荒废。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设计诛杀董卓,但随即遭董卓部将李傕报复。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下诏修缮雒阳宫殿,并自长安返回,并居南宫杨安殿。后因雒阳已成废墟,曹操遂遣曹洪迎献帝至许昌,并改称许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月,汉献帝禅位魏王曹丕。曹丕下诏营建雒阳宫,同时因魏朝为土德,故将“雒阳”改回“洛阳”。
曹魏复建
[编辑]魏黄初元年(220年)十二月,曹丕以北宫为基础营建洛阳宫,并于当月车驾幸洛阳。黄初二年(221年),在宫城北侧修筑陵云台,作为宫内武器贮藏之所。黄初五年(224年)三月,魏文帝自许昌还洛阳宫,夏四月,在原址上重建太学。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在洛阳营建宗庙。两年后,宗庙落成,原在邺城宗庙的神主移至洛阳宗庙供奉。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下诏将魏文帝所著《典论》刻石,并设立于宗庙门外和太学之内。
青龙三年(235年),魏明帝大规模修建洛阳宫,并筑太极殿、昭阳殿、阊阖门,由当时著名书法家韦诞题写殿名。又整修铜驼大街,兴建总章观,扩筑城门,并于城西北建筑金墉城,扩建华林苑,并更名芳林园,修建陂池、建筑景山。工程完工后,洛阳基本恢复了京城的规模和风貌。次年,魏明帝置崇文观。景初元年(237年),下诏以城南委粟山营建圜丘。铸造两座铜人,称为翁仲,置于司马门外。正始二年(241年),魏帝曹芳在太学门外刊刻石经二十八块,并以古书、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成,史称“正始石经”。
晋代的扩建与被毁
[编辑]晋代继承魏代的洛阳,大体依循旧制,主要对宫城和礼制建筑进行了调整。晋代在宫中各主要殿宇前设置有“宫闼”,并在大夏门内设有宣武观,门外设宣武场作为演兵处。咸宁四年(278年),在金墉城东设立芳疏园,种植菜蔬。太康八年(287年),因原太庙地陷梁折,在宣阳门内重建太庙,直至太康十年完工,新庙为一庙七室。晋武帝时期,采纳王肃的建议,将南北郊与圜丘、方丘和二为一。西晋的帝陵则分布于邙山东北和南侧。
由于晋武帝的驾崩,继任的晋惠帝资质极平,在经过一番运作,最终朝政为皇后贾南风控制。元康九年(299年),贾皇后废太子司马遹为庶人,幽闭金墉城,关内侯索靖因而感叹宫门铜驼“会见汝在荆棘中”。永康元年(300年),皇后贾氏杀废太子司马遹,从而引发八王之乱,贾氏为进京的赵王司马伦所杀。此后洛阳多次易主,直至永嘉五年(311年)。匈奴人刘曜、汉人王弥、羯人石勒寇洛阳,俘虏晋怀帝。刘曜以天下未定,洛阳四面受敌,遂命部将呼延晏焚烧东阳门、诸官府宫庙,发掘诛帝陵后,又焚掠洛阳城。洛阳及中原士民纷纷南渡,史称“永嘉南渡”。
此后,洛阳成为石勒与刘曜等人逐鹿的战场。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年),石虎征发周边各州26万人,重修洛阳宫室。
北魏的复兴
[编辑]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下诏令蒋少游赴洛阳测绘魏晋洛阳城的基址。次年,孝文帝以平城偏居一隅,以伐齐为名幸洛,并定都于洛阳。诏令司空穆亮、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等人经划洛阳。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迁太庙神主至洛阳。次年,洛阳金墉宫成,诸宫官府均迁至洛阳。同时,在洛阳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在少室山山阴兴建少林寺。
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应广阳王元嘉上奏,征发数万人在洛阳兴建323里坊,并增筑了洛阳外郭城。至此,洛阳北至邙山,南滨洛水,东至七里桥,西至张方沟,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景明三年,宫城太极殿落成,命中书舍人沈含馨以隶书书写殿名,后以江式的大篆替换。永平二年(509年),宣武帝在式干殿为诸僧、朝臣宣讲《维摩诘经》,洛阳佛寺逐渐兴盛。延昌三年(514年)十二月,在洛阳兴建明堂。熙平元年(516年),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母胡太后摄政。胡太后崇佛,于洛阳兴建永宁寺 (洛阳)及永宁寺塔。
神龟二年(519年),胡太后在洛阳大建佛寺,次年为宦官刘腾、侍中元乂所幽。正光二年(521年),于洛水南岸兴建四夷馆,安置四方归附之人。后为了与各国通商,又于洛水南岸设置四通市。正光四年,自景明初年开凿的龙门三座石窟完成,即后世所称景明三窟。武泰元年(528年),孝明帝元诩崩,尔朱荣入洛弑胡太后和嗣皇帝元钊。此后洛阳又再度陷入混乱。
废败
[编辑]北魏孝武帝永修三年(534年)二月,永宁寺塔受到火灾,经历三个月不灭。时人称“永宁见灾,魏不宁矣”。秋七月,魏孝武帝西奔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入洛,扶植清河王世子元善见即位,并迁都于邺,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此后东西魏在洛阳附近展开拉锯。538年,东魏侯景攻陷洛阳,火烧洛阳城,城内建筑剩余二、三成。随后,高欢又自晋阳至洛,攻陷金墉城后将之焚毁。东魏武定四年(546年),高澄迁洛阳太学石经52块至邺城。次年,杨衒之过洛阳,因感昔日京师沦为荆棘之地,写下《洛阳伽蓝记》五卷。
北周大成元年(579年),周宣帝下诏发山东诸州兵起洛阳宫,二月又将石经迁回洛阳。次年五月,洛阳宫城的建设被暂停。
隋炀帝即位后,在洛阳城西新建东都洛阳城,即隋唐洛阳城。隋末起义,瓦岗寨首领李密占据原金墉城与隋军对抗。唐高祖武德四年,平定王世充后,置洛州,并和洛阳县治共设于金墉城内。唐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诏令洛州、洛阳县移入隋唐洛阳城内。至此,汉魏洛阳城彻底废弃。
参考文献
[编辑]参见
[编辑]前任者: 长安(今西安市) |
中国首都 25年-190年 220年-313年 |
继任者: 长安(西晋) 建康城(东晋) |
外部链接
[编辑]
Category:中国历代国都遗址
Category:河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ategory:洛阳城池遗址
Category:洛阳文物保护单位
Category:东汉建筑
Category:曹魏建筑
Category:北魏建筑
Category: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点
Category:国家考古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