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遼義宗
統治926年-930年
出生899年
逝世937年
安葬
年號
甘露:926年二月-936年[1]十一月
諡號
文武元皇王 → 讓國皇帝 → 文獻皇帝
文獻欽義皇帝
廟號
義宗
政權東丹大遼[2]

耶律倍(約899年[3]或900年[4]—937年1月7日[5][6]),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鄉耶律里[7](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東)人,耶律氏,漢姓劉氏,漢名,契丹名圖欲(或作突欲托雲等)[8],曾模仿唐朝詩人白居易樂天),取筆名黃居難,字樂地[9]。他是大契丹國(後改稱大遼國[10])開國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機皇后述律平的長子,遼太宗耶律德光和追尊的章肅皇帝耶律李胡的長兄,遼世宗耶律阮的父親東丹國國王(稱人皇王,一般也通稱東丹王,926年-930年在位)。他生前為大契丹國的皇太子(916年-927年在位),但未即位皇帝,其子耶律阮(遼世宗)即位後被追尊為帝,以後的遼代諸帝除遼穆宗耶律璟外都是他的子孫。

由於耶律倍在死後被追尊為皇帝,史書中除了稱他為太子倍人皇王東丹王外,也常以其廟號義宗、第一個皇帝諡號讓國皇帝和第二個皇帝諡號文獻皇帝等稱之。

耶律倍作為統轄一方的君主,政績不突出,但他文武雙全,不但是統兵的戰將和軍事謀略家,更集藏書家、陰陽學家、醫學家音樂家文學家翻譯家漢學家畫家等於一身,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儒家學者,在文化藝術方面頗有成就,堪稱有遼一代第一位大藝術家[11]

生平[編輯]

契丹皇太子[編輯]

早年[編輯]

唐昭宗光化二年或三年(899年或900年),耶律阿保機的長子耶律圖欲出生,當時阿保機雖未成為契丹部落聯盟的首領,但他領導的耶律氏部落是契丹諸部中最強大的一支,所以他也是契丹的顯赫人物之一。

契丹老可汗死後,阿保機於第二年正月十三庚寅日(907年2月27日)繼承契丹可汗之位。由於阿保機仰慕漢族文化,遂取漢名為,故也稱耶律億,長子圖欲也取漢名為,史稱耶律倍;阿保機尤其仰慕漢高祖劉邦,遂令皇族耶律氏兼劉氏[12]

在掃除了政敵和稱帝的障礙後,在擔任可汗的第十年二月初一丙戌日(916年3月7日),阿保機自立為皇帝,建大契丹國(後改稱遼國),改元神冊,是為遼太祖。同年三月初二丙辰日(916年4月6日),年僅十七歲的耶律倍被立為皇太子,成為大契丹國皇位的繼承人。

崇漢[編輯]

受父皇影響,耶律倍對漢族文化也相當尊崇,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成為當時漢化程度最高的契丹皇室成員,他對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學十分推崇。一次,阿保機問侍奉自己左右的大臣道:「受命之君,應該侍奉上天,敬仰神靈。立了大功、擁有崇高道德的人,想祭祀他,誰應該排在最先?」[13]大家都說應該讓排在最先。阿保機卻道:「佛教不是中國本土的宗教。」這時,在一旁的耶律倍建議父皇道:「孔子是萬世所尊崇的大聖人,應該排在最先。」[14]阿保機聞言大喜,立即下詔建孔廟,讓皇太子耶律倍在每年率領百官祭奠孔子。耶律倍對道教也很感興趣,尤其喜歡陰陽學。孔廟造好後,神冊四年八月初三丁酉日(919年8月30日),阿保機親自拜謁孔廟,而命皇后述律平和皇太子耶律倍分別拜謁佛寺道觀

征戰[編輯]

耶律倍不但有很高的漢族文化修養,他還是一位統兵的戰將和軍事謀略家。神冊四年十月丙午日(919年11月7日),他隨父皇向北征討烏古部,為先鋒都統,帶兵開路。阿保機命耶律倍率領先鋒部隊進擊,破烏古部,俘獲牲口一萬四千二百頭,牛馬車乘、廬帳器物二十餘萬。於是烏古部全部投降契丹。

神冊五年八月初一己未日(920年9月15日),党項各部發動叛亂。辛未日,阿保機御駕親征,耶律倍跟隨。九月十四壬寅日(10月28日),耶律倍率迭剌部夷離污里軫等攻略雲中縣(今山西省大同市)、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北)。十月十二辛未(11月27日),耶律倍率軍進攻天德軍。十月十四癸酉日(11月29日),天德軍節度使宋瑤投降,改天德軍為應天軍

神冊六年十二月初九庚申(922年1月9日),耶律倍率王郁等經略燕地(指春秋戰國燕國故地,相當於今河北北部、遼寧等地),一度打到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州市),擴張了契丹的領地。

天贊三年(924年)春正月,渤海國殺契丹的遼州刺史(治所在今遼寧省新民市東北遼河西岸遼濱塔張秀實並掠奪州民。六月十八乙酉日(7月22日),阿保機召集皇后述律平、皇太子耶律倍、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以及兩位宰相、諸部頭領等宣佈詔書,宣稱要御駕西征。一眾人等咸訝於此詔書,不明其意,因為渤海國在契丹東面,阿保機不急於報仇卻去攻打西面。當天,阿保機大舉征討吐谷渾、党項、阻卜等部,命皇太子耶律倍監國,將他留在首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擔任留守。但耶律倍已經了解父皇聲東擊西(這次是聲西擊東)的真實用意,乘機向父皇獻上攻取渤海國的計策。

阿保機西征歸國後,於天贊四年十二月十六乙亥日(925年1月3日)發下詔書,陳述對渤海國的仇恨,舉兵征討渤海國王大諲譔。皇后述律平、皇太子耶律倍、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都隨行。

天贊五年春正月初三庚申日(926年2月17日),攻克渤海重鎮扶餘城(今吉林省農安縣)。之後,阿保機曾一度不思進取,想先清點城中的戶籍人口,耶律倍進諫道:「如今剛剛得到扶餘城就清點戶籍,人民必定不會安分。如果現在乘着我軍破竹之勢,直接攻向渤海國的首都忽汗城(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東京城),則一定會攻克它。」[15]阿保機聽從了長子的建議,讓他和耶律德光擔任前鋒,會同南府宰相耶律蘇北院大王耶律斜涅赤南院大王耶律迭里等於正月初九丙寅日(2月23日)夜間開始圍攻忽汗城。正月十二己巳日(2月26日),渤海國末代國王大諲譔見契丹勢大,自己則勢單力薄,自知大勢已去,不得不投降。

東丹人皇王[編輯]

稱制[編輯]

天贊五年正月二十丁丑日(926年3月6日),大諲譔又反叛契丹而宣佈獨立,佔據忽汗城。當天,阿保機再次將他擊破,攻入忽汗城中,渤海國最終滅亡。二月初五壬辰日(3月21日),阿保機因為渤海國已經平定,乃用青牛白馬祭天地,大赦天下改元天顯二月十九丙午日(4月4日),阿保機將渤海國改名為東丹國,或稱東丹王國[16],意為「東契丹國」,把首都忽汗城改名為天福城,冊封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讓他擔任東丹王國的國王。阿保機賜給耶律倍天子的冠冕和袞服,建年號甘露稱制(行使皇帝權力),設立四個丞相,以阿保機的弟弟耶律迭剌為左大丞相,前渤海國丞相為右大丞相,前渤海國司徒大素賢為左次丞相,宗室耶律羽之為右次丞相,也設置了和中原王朝一樣的百官,一律使用中原漢族法律,使東丹國成為大契丹國的附屬國。東丹國每年向宗主國大契丹國上貢布匹十五萬端,馬千匹。

阿保機封耶律倍為「皇王」是用了三才[17]典故,因為阿保機自己的尊號是「皇帝」,皇后述律平是「皇后」,這樣就完全確立了耶律倍的「二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崇高地位。但把一個堂堂皇太子封在藩外之國,表現出阿保機似乎對於耶律倍是否應該繼位猶豫不決,或許他聽了皇后述律平的話,已經不打算讓長子耶律倍而讓次子耶律德光繼位,而把幅員遼闊的渤海故地東丹國給長子以為補償。《遼史·后妃列傳·淳欽皇后述律平傳》記載,阿保機曾說過,次子耶律德光必能使耶律家族興旺,皇后也偏愛次子,想讓皇太子耶律倍讓出繼承權,於是阿保機才冊封耶律倍為東丹王。[18]後來阿保機死後的帝位之爭也充分說明了阿保機的這種做法實際上使長子耶律倍喪失了爭奪皇位的有利條件。

冊封之後,阿保機於三月十一丁卯日(4月25日)駕臨人皇王耶律倍的宮殿。之後,阿保機發下聖旨道:「此地瀕臨大海(指如今的渤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不是我可以長久居住之地,留你在這裏安撫人民,治理疆土,以彰顯朕的愛民之心。」[19]三月廿九乙酉日(5月13日),阿保機班師回皇都,人皇王耶律倍率領東丹國官僚送行。四月初一辛卯日(5月15日),耶律倍辭別父皇,還創作了一首歌獻給父皇。臨別時,阿保機說:「有你治理東方的土地,我還有什麼可以擔憂的呢?」[20]耶律倍由於擔心再也見不到父皇,對着父皇號啕大哭而別。回東丹國後,耶律倍就用中原的禮儀和制度治理國家。

阿保機的聖駕還沒回到皇都,七月二十甲戌日(8月30日),到達扶餘城,阿保機開始生病。七月廿七辛巳日(9月6日),阿保機駕崩。第二天,七月廿八壬午日(9月7日),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臨朝稱制,裁決軍國大事。

阿保機駕崩後,契丹頓時群龍無首。不久,原先歸順契丹的諸部落大多反叛。稱制的述律皇后則繼續扶着阿保機的梓宮靈柩)西歸皇都。手握兵權的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征討並平定了叛亂。阿保機的訃告到達東丹國,耶律倍當日就奔赴阿保機梓宮所在地。八月廿一乙巳日(9月30日),耶律倍到達父皇梓宮所在地,與皇后和大元帥一起回皇都。

讓國[編輯]

帝位原應由身為皇太子的耶律倍來繼承,但母后述律平不喜歡他,而中意次子耶律德光。除了親情近疏的關係外,述律平不喜歡耶律倍還因為政治理念的不同,他仰慕漢文化,主張以孔子儒家思想為治國之術,這和主張維護契丹奴隸制傳統的母后述律平格格不入,可能正是這一點不為母后所喜愛。耶律德光是天下兵馬大元帥,手握重兵,母后又臨朝稱制,兩人手握軍政大權。耶律倍知道自己繼位無望,也知道母后想立二弟耶律德光為皇帝。天顯二年,阿保機下葬於祖陵。據《遼史》記載,十一月壬戌日(927年12月11日),耶律倍對百官公卿們說道:「大元帥功德可與天神比肩,國內外民心所向、眾望所歸,應該主持國家社稷。」[21]乃與群臣奏請述律皇后,讓出本應由自己繼承的皇帝寶座。述律皇后當然同意,於是當天,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是為遼太宗,尊述律皇后為應天皇太后,年號仍為天顯不變。

似乎德光繼位的提議是由耶律倍與群臣共同提出,述律皇后僅是遵循民意。但據《資治通鑑》記載,這次權力交接不但引起了當時契丹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而且引起了此後契丹皇室內部的一系列權力鬥爭。對這次權力交接中的鬥爭《遼史》沒有明確的記錄,似乎是在很平穩正常的情況下進行的。然而述律皇后的意見並不為全體契丹貴族所認可,反對者大有人在。對於持不同意見者,述律皇后採取其一貫的作法,以陰謀狡詐的手段殘酷地予以懲治和鎮壓。耶律倍與耶律德光在契丹貴族中都有一批擁護者,述律皇后為貫徹自己的意圖,利用契丹的人殉舊俗,以殘酷的手段打擊耶律倍的支持者,逼他們為先帝阿保機殉葬,「前後所殺以百數」。

《資治通鑑》又記載,反對派被殺戮殆盡後,述律皇后主持召開貴族大會,命兩個兒子都乘馬立在帳前,假惺惺地對各位部落酋長說:「兩個兒子我都喜歡,不知道立哪個為皇帝,你們選擇可以做皇帝的握住他的馬轡頭。」[22]諸位酋長知道皇后的意思,況且支持耶律倍的已經被殺得差不多了,他們便爭相握住德光的馬轡頭歡呼雀躍道:「我們願意侍奉大元帥。」皇后便順水推舟:「大家的意見,我怎麼敢違背呢?」遂立德光為皇帝。《遼史》中的有關記載隱去了這次大會的實情,可能是由於原始資料不全,或者是出於為尊者諱的目的。

《資治通鑑》還記載,遼太宗繼位後,耶律倍發怒,率領數百騎兵想投奔後唐,被巡邏的士兵攔住。述律太后也不怪罪他,把他遣送回東丹國。由此可見,耶律倍「讓國」的舉動也不完全是出於情願的,肯定有迫不得已的因素[23]

去國[編輯]

太宗耶律德光是在母后主持之下取代其兄皇太子耶律倍繼承皇位的,耶律倍對這樣的安排自然不滿,契丹諸貴族意見也有分歧。太宗繼位後,仍然擔心兄長會和自己爭奪帝位,因此,他即位後便着手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兄長治下的東丹國,更是他要加意防範的對象。耶律倍統治了原渤海國的大片領土,北至松花江流域,南至鴨綠江流域,物產豐富,居民文化素質也較高。在耶律倍管轄下,它的發展將對太宗的契丹政權形成威脅。因此,天顯三年(928年),太宗乘耶律倍離開東丹國留居皇都期間,採納東丹國丞相耶律羽之的建議,遷東丹國的臣民以充實東平郡,升東平郡為南京(今遼寧遼陽),並將兄長耶律倍遷到南京居住,實際上是把他軟禁起來。太宗又在暗中派衛士監視兄長,觀察動靜。此舉有防渤海為亂的意圖,又有縮小東丹國規模,遷東丹於近地,便於牽制的個人因素。

天顯四年(929年)八月、十月,太宗在南京和皇都兩次駕臨兄長的住所,這或是為安撫兄長,或是為了掌握他的情況,以便對他採取必要的監控措施。總之,這如果不是兄弟間親密無間的反映,則必定是矛盾加深的表現。而在兄長留居皇都期間,太宗又只身前往南京,也極有可能是在做剝奪兄長治國權力,割斷他與其封國關係的安排。天顯五年,太宗冊封弟弟耶律李胡皇太弟,即選定弟弟為繼承人,此舉雖然出自述律太后的意思,但也是對兄長耶律倍的又一次沉重打擊,因為這樣,耶律倍就更加不可能當上皇帝了。耶律倍歸國前,太宗在便殿宴請兄長的僚屬,可能也是在做加強對他的控制與監視的工作。天顯五年(930年),耶律倍回到東丹封國,太宗又下詔「以舍利普寧撫慰人皇王」,「詔置人皇王儀衛」,都明顯地暴露了太宗加強了對兄長監控的意圖。

耶律倍在南京期間,命翰林學士王繼遠撰寫《大東丹國新建南京碑》碑銘,又在南京西宮造書樓,創作《樂田園詩》,抒發自己的憤怒。後唐明宗李嗣源聽說了耶律倍的遭遇,便秘密派使節渡過大海,拿着書信請耶律倍去後唐所在的中原地區。耶律倍欣然同意,乘機假裝在海上捕魚。耶律倍回到封國後,天顯五年十一月,後唐使節再次到東丹國請耶律倍,耶律倍就對左右侍從說:「我把天下讓給主上(指二弟遼太宗),如今反而遭受懷疑;不如投奔他國,以成就像吳太伯一樣的賢名[24]。」臨走時,耶律倍在海邊樹立一塊木牌,上面刻了一首:「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這是遼代見於記載的最早的五言詩,以物喻人,「大山」比喻耶律倍自己,「小山」比喻二弟遼太宗,寥寥幾筆,勾勒出契丹皇室內部鬥爭的殘酷。之後,耶律倍帶着愛妃高美人[25],將所有的書籍裝運到船上,渡海逃向後唐。耶律倍浮海投奔後唐,是他失去權力後所能採取的最後措施[26]

後唐座上賓[編輯]

嘉客[編輯]

後唐用天子的禮儀和護衛隊歡迎耶律倍,耶律倍坐在水上的船型宮殿裏,眾官陪在他左右,一一向他敬酒。到了後唐的重鎮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見到了後唐明宗。明宗把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嬪妃夏氏嫁給他,又賜耶律倍姓東丹(以東丹國為姓),名慕華(「仰慕中華」之意),是為東丹慕華。明宗又改瑞州懷化軍,拜東丹慕華(即耶律倍)為懷化軍節度使,瑞、等州觀察使。後來又賜東丹慕華國姓[27],名贊華(「讚美中華」之意),故從此又稱李贊華。移鎮滑州,遙領虔州節度使。李贊華(即耶律倍)雖然身在異國他鄉,但常常思念祖國的親人,他派遣的向母后和皇帝問安的使節從不間斷,這在《遼史》上多有記載,說明他的孝心沒有因母后不喜歡他而有所減損。

遇害[編輯]

天顯九年、後唐應順元年(934年)四月,明宗的養子李從珂剛登基不久的明宗之子後唐閔帝李從厚,自立為皇帝,即後唐末帝。耶律倍反對李從珂篡位,便秘密報告弟弟太宗道:「李從珂弒君,應該討伐他。」[28]此舉也體現了耶律倍的愛國情操,沒有因與弟弟太宗的私人恩怨而放棄應有的正義感[29]。太宗便立後唐的叛將石敬瑭後晉皇帝(即向契丹稱「兒皇帝」的後晉高祖),並對他加以援助,共同消滅後唐。有人建議李從珂派兵擁立耶律倍為遼帝,李從珂沒有聽從。遼天顯十一年、後唐清泰三年(後晉高祖天福元年)閏十一月丁丑(937年1月7日),已至河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約十五公里處)的晉帝石敬瑭增兵圍困後唐首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想要自焚,忽然想起了耶律倍,便召耶律倍和他一起自焚,耶律倍不服從,末帝就派遣壯士李彥紳將耶律倍暗殺。耶律倍死時年僅三十九歲(為虛歲,按周歲則為37歲多、38歲不到)。而也有史料[30]認為李從珂並未讓耶律倍一起自焚,是石敬瑭攻破洛陽後,為討好他的新主子遼太宗,而將太宗的眼中釘耶律倍殺掉的,至於是石敬瑭的自作主張還是太宗的指示就不得而知了。

身後[編輯]

耶律倍死後,只有一位僧人為他草草收屍。末帝自焚後,後唐滅亡,石敬瑭的軍隊進入洛陽。石敬瑭為了討好契丹,親自為耶律倍服喪,在耶律倍靈柩前放聲大哭,將其以親王禮儀厚葬在洛陽郊外。後來,石敬瑭又追封耶律倍為王,並讓安排官員將他的靈柩送回契丹[31]遼太宗將皇兄耶律倍改葬在他生前隱居的醫巫閭山,上諡號文武元皇王

遼世宗即位後,追尊父王耶律倍為皇帝,諡號讓國皇帝,而墳墓改為只有皇帝才能稱呼的陵寢,號顯陵統和年間,改諡號為文獻皇帝重熙二十年,增諡號為文獻欽義皇帝,上廟號義宗,並為義宗的嫡妻蕭氏上諡號為端順皇后,世宗的生母蕭氏母以子貴,被追諡為柔貞皇后[32]

自遼世宗耶律阮以後,除了遼穆宗耶律璟是遼太宗耶律德光之子外,其他所有大遼皇帝(包括北遼的皇帝)都是耶律倍的嫡系子孫,後來蒙古帝國的契丹族著名宰相耶律楚材也是耶律倍的八世孫[33]

文化修養、藝術成就評價與性格[編輯]

史載,耶律倍自幼聰敏好學,是文武全才,不但善於騎射和謀略,而且文化修養很高,尤其推崇中原漢族的儒家文化。他曾經從中原買了萬卷書,收藏在他隱居的醫巫閭山絕頂之上的望海堂。他通曉陰陽音律,精於、砭焫之術,工於契丹文漢文的文章,曾經把漢文《陰符經》翻譯為契丹文。他還擅長畫本國人物,後來都被收入宋朝的秘府。所以說,他集藏書家、陰陽學家、醫學家音樂家文學家翻譯家漢學家畫家等於一身,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儒者,堪稱遼代第一位大藝術家

繪畫[編輯]

在諸多愛好中,耶律倍尤其喜歡繪畫[34]遼代繪畫繼承五代的傳統,卻又獨具特色,多描寫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契丹貴族酋長的生活情狀,以人物、鞍馬居多[35],而耶律倍正是遼代繪畫的先驅和佼佼者之一。身為北方草原的民族畫家,耶律倍擅畫水草放牧或游騎射獵的情景,特別擅長於畫鞍馬,其畫馬被黃復休評為「骨法勁快,不良不駑,自得窮荒之態」[36],其畫法師法韓干,故宋人有「馬尚豐肥」的評論。雖然也有人批評為「筆乏壯氣」,但一般還是對其讚譽有加[37]

後唐滅亡後,繼之以後晉後漢後周,最後歸於趙宋,耶律倍在中原的畫作也被收藏於宋朝大內皇宮(在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的秘府中,據《宣和畫譜》記載共有十五幅:《雙騎圖》一幅、《獵騎圖》一幅、《雪騎圖》一幅、《番騎圖》六幅、《人騎圖》二幅、《千角鹿圖》(或稱《千鹿圖》)一幅、《吉首並驅騎圖》一幅、《射騎圖》(或稱《騎射圖》)一幅和《女真獵騎圖》一幅。

李贊華《騎射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現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騎射圖》是耶律倍的傳世名作,是他在後唐時所畫,故題跋李贊華後唐明宗賜名)。此圖畫的是一幅契丹貴族射獵者的肖像。在一匹裝飾華麗的駿馬前,站立着一位「鬢髮左衽」的中年契丹貴族武士,他腰挎虎皮箭筒,手中握着,正在校正箭杆,似乎若有所思,似乎又在做出獵前的準備。以畫中之馬的體型來看即今日之蒙古馬,身軀低矮,長胴短腳,卻很碩健。在藝術技巧方面,該圖顯示出典型的中原畫風,為以後的宋代諸畫家所繼承。該圖線條流暢勁挺,造型準確洗鍊,設色淡雅明快,風格細膩典雅,承繼了隋唐五代以來的人物畫傳統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與契丹墓室壁畫粗獷的風格迥然不同,表明耶律倍頗受他所嚮往的中原漢文化的影響。人馬刻畫最見功夫,活靈活現,血肉俱足[38][39]

耶律倍的其他傳世名作還有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射鹿圖》和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番騎圖》[40]等,皆畫人馬騎獵之狀,但可靠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中國的繪畫史上,耶律倍對於遼、漢文化藝術的交流起着積極作用[41]

藏書[編輯]

耶律倍酷愛藏書,先後在兩個地方建立了藏書樓。一是在他被軟禁的南京(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西宮,是公元927年前後建立的。二是他隱居的醫巫閭山絕頂的大望海山(最高峰海拔866.6米)的「萬卷藏書樓」——望海堂[42],修建的時間比西宮還早,而且規模更大,在當時的大契丹國所有藏書樓中是最大的,現遺址猶存,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早的私人藏書樓。

望海堂建於契丹建國之初,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時的大契丹國諸事正在草創,戰爭連年,還來不及出版大量圖書。這樣耶律倍就不得不長途跋涉,派人前往中原購書。在當時軍閥割據混戰的時候,他卻使得望海堂的藏書達到一萬卷多,故有「萬卷藏書樓」之稱。據當時人記載,望海堂裏的某些醫學藏書,就是後來在中原也很難找到,這對於保存中國古代民族的文化遺產起了重大的作用[43][44]

詩歌[編輯]

就現存詩作而論,遼代帝王后妃的詩在全部遼詩中佔據了主流地位,代表了遼詩的成就,所以後人論遼詩多以遼代帝王后妃詩為據。而遼代帝王中首開詩歌風氣的,正是耶律倍,其入後唐前所作的《海上詩》是現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遼代詩歌[45],詩曰: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海上詩》可能是首漢譯契丹文詩。全詩以物喻人,「大山」比喻耶律倍自己,「小山」比喻二弟遼太宗,寥寥幾筆,勾勒出契丹皇室內部鬥爭的殘酷。而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遼代詩歌》中則指出:「山是契丹小字,其義為可汗,與漢字之山形同義異。」[46]契丹文漢文融合在同一個比喻中,是一種很特殊的雙重比興手法。由此可見,該詩是一首典型的中原文化與契丹文化相融合的詩作。全詩直接敘述事實,直抒胸臆,感情憤激,殊少蘊籍,天然渾成,只不過藝術上尚未純熟,也體現了身為草原游牧民族的耶律倍直率而欠委婉的民族性格。清代趙翼在《二十二史劄記·卷二七》中的《遼族多好文學》一文中則評價該詩說:「情詞淒婉,言短而意長,已深有合於風人之旨矣。」

耶律倍深受漢文化薰陶,寄居中原時,曾仿效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自署名為「鄉貢進士黃居難,樂地」,相對於白居易的署名「鄉貢進士白居易,字樂天」。

耶律倍也善寫契丹文詩歌,金代元好問曾經讀過他的契丹小字詩,並作《東丹騎射》題畫詩云:「意氣曾看小字詩,圖畫今又識雄姿。」[46]

閻鳳梧主編的《全遼金詩》統計:耶律倍曾有《樂田園》等詩集,均已散佚。現僅存《海上詩》一首[47]。其子平王耶律隆先亦受其影響,博學能詩,有《閬苑集》行於當世。

性格[編輯]

《遼史·章肅皇帝李胡傳》中有一則故事,充分說明了耶律倍和他的兩個弟弟性格上的不同:有一天非常寒冷,阿保機命三個兒子去撿木柴點火取暖,耶律德光不加以選擇全部取來,最先來到阿保機帳中;耶律倍挑選乾柴,把它們捆好後才回,最後來到帳中;耶律李胡取的少卻丟的多。阿保機看到後就發表了對兄弟三人的評論:「長子靈巧而次子誠懇,幼子不及兩位哥哥。」[48]說明在阿保機心目中,無論是耶律倍還是德光,日後都應該是很有成就的,兩人不相伯仲。

耶律倍雖然是契丹人,免不了北方民族的豪爽直率,但由於長期接受漢文化的薰陶,已變得外表寬讓[49],一副忠厚長者的樣子。耶律倍讓位太宗,明顯受到吳太伯影響,說明中原文化逐漸被他所接受,並對他的思想行為發生了直接影響。而讓位以後的他長期受太宗監視,卻少有怨言,也體現了他的隱忍性格,這和他通曉陰陽之術,受道家玄學影響有關[45]

但耶律倍的性格也不是沒有缺陷,尤其是亡入中原後,其「內摯」、「刻急好殺」的本性就顯露出來。耶律倍嗜飲人,甚至在姬妾臂上刺洞吸血。奴婢侍妾稍微犯了點小錯,他就用燙她們甚至挖掉她們的眼睛。他的妻子夏氏因為恐懼而要求削髮為[50][51]。這種性格上的兩極分化很可能與他在自己祖國的不幸遭遇有關。

其他影響與評價[編輯]

耶律倍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在異國的不幸遭遇激起了契丹臣民的極大同情,後來他們擁立耶律倍的長子耶律阮稱帝,就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受了這種同情的驅使[52]

耶律倍對於漢族文化制度的推崇也影響到他的後代,尤其是之後的遼代諸帝,他們都大力推崇漢文化,推廣中原制度,將契丹(遼國)從奴隸制國家轉變為封建制國家[53],促進了契丹社會的發展。

遼史·義宗倍傳》最後的「論曰」(應當是《遼史》作者所加)概括了耶律倍的一生並加以評論:

自古新造之國,一傳而太子讓,豈易得哉?遼之義宗,可謂盛矣!然讓而見疑,豈不兆於建元稱制之際乎?斯則一時君臣昧於禮制之過也。束書浮海,寄跡他國,思親不忘,問安不絕,其心甚有足諒者焉。觀其始慕泰伯之賢而為遠適之謀,終疾陳恆之惡而有請討之舉,志趣之卓,蓋已見於早歲先祀孔子之言歟。善不令終,天道難詰,得非性卞嗜殺之所致也!雖然,終遼之代,賢聖繼統,皆其子孫。至德之報,昭然在茲矣。

該論點首先大力讚揚了耶律倍的「讓國」行為,以及他的心和愛國熱情,又說他之所以會有的這種義舉,是因為他深諳之道,懂得「泰伯讓國」的至儒家孝之;然後對他的慘死表示了惋惜,並認為是他「嗜殺」所遭致的報應;最後說,他雖然有缺點,但他的「讓國」義舉感動了上天,使得他的子孫能夠享有遼國的帝位。該論點雖然有「因果報應」的思想,但對耶律倍來說不失為一種公正的評價。

家庭與婚姻[編輯]

父母兄弟[編輯]

妻妾兒女[編輯]

耶律倍的妻妾眾多,知名的有5個,並為他生下了5個兒子。女兒有史可查者僅一人

註釋[編輯]

  1. ^ 該年號在耶律倍死後才停用,實際按公曆計算已經跨越936年,至937年,見《中華五千年長曆》。
  2. ^ 追尊,未實際統治。
  3. ^ 農曆虛歲換算得出。
  4. ^ 《劍橋遼西夏金元史》等的說法。
  5. ^ 資治通鑑 卷280
  6. ^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中央研究院. [2019-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5). 
  7. ^ 這是耶律氏祖籍,也是他們姓氏的來源,見《遼史·太祖本紀》。
  8. ^ 舊五代史》作托雲,《新五代史》和《資治通鑑》作突欲,今從《遼史》作圖欲,是契丹文音譯不同造成的。
  9. ^ 白居易 一个畅销诗人的歌吟. [2014-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10. ^ 關於遼代國號變更問題,請參見劉浦江所著《遼朝國號考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1. ^ 《遼金文學作品選·前言一》,第5頁,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
  12. ^ 遼史·列傳第一·后妃·序》:「太祖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
  13. ^ 《遼史·義宗倍傳》所載阿保機原話:「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14. ^ 《遼史·義宗倍傳》所載耶律倍原話:「孔子大聖,萬世所尊,宜先。」
  15. ^ 《遼史·義宗倍傳》所載耶律倍原話:「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乘破竹之勢,徑造忽汗城,克之必矣。」
  16. ^ 東丹王國」之名見於《遼史·地理志二·東京道》。
  17. ^ 或者是用「三皇」——天皇地皇人皇的典故。
  18. ^ 原文:太祖嘗謂太宗必興我家,後欲令皇太子倍避之,太祖冊倍為東丹王。
  19. ^ 《遼史·義宗倍傳》所載阿保機旨意:「此地瀕海,非可久居,留汝撫治,以見朕愛民之心。」
  20. ^ 《遼史·義宗倍傳》所載阿保機原話:「得汝治東土,吾復何憂。」
  21. ^ 《遼史·義宗倍傳》所載耶律倍原話:「大元帥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屬,宜主社稷。」
  22. ^ 《資治通鑑》原話:「二子吾皆愛之,莫知所立,汝曹擇可立者執其轡。」
  23. ^ 關於耶律倍「讓國」的分析詳見史海陽《中國皇后傳·述律平》和白壽彝《中國通史》。
  24. ^ 原話:「我以天下讓主上,今反見疑;不如適他國,以成吳太伯之名。」吳太伯又稱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知道父王想立小兒子季歷為繼承人,便和二弟仲雍逃到江南,建立吳國首都在今江蘇蘇州),後世稱讚他們倆有「讓國」的賢名。耶律倍在這裏所說的也是表示自己要像泰伯、仲雍那樣逃離本國,將「讓國」讓得徹底。
  25. ^ 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 十一月丙辰攜高美人
  26. ^ 該段「去國」的分析見於白壽彝中國通史》。
  27. ^ 後唐皇帝和皇室姓氏——李姓,在古代中國得賜國姓(或稱皇姓)是非常難得和榮耀的事情。
  28. ^ 原話:「從珂弒君,盍討之。」
  29. ^ 《遼史·義宗倍傳》的最後評論提到了耶律倍的愛國和正義。
  30. ^ 見《劍橋遼西夏金元史》等。
  31. ^ 見《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二》。
  32. ^ 遼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二宗室》謚曰文武元皇王。世宗即位,謚讓國皇帝,陵曰顯陵。統和中,更謚文獻。重熙二十年,增謚文獻欽義皇帝,廟號義宗,及謚二後曰端順,曰柔貞。
  33. ^ 大觀音閣風景區《楚材幼讀圖》的介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4. ^ 宣和畫譜·卷八·李贊華》:「尤好畫。」
  35. ^ 《宣和畫譜·卷八·李贊華》:「多寫貴人、酋長。至於袖戈挾彈,牽黃臂蒼,服用皆縵胡之纓,鞍勒率皆瑰奇,不作中國衣冠,亦安於所習者也。」
  36. ^ 吳浩著《寫意畫馬技法·序》。
  37. ^ 《宣和畫譜·卷八·李贊華》:「然議者以謂馬尚豐肥,筆乏壯氣,其確論歟?」
  38. ^ 《骑射图》. 溧陽書畫網. [2007-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9. ^ 辽金绘画. 中華五千年網. [2007-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40. ^ 《番骑图》. 書法縱橫藝術論壇. [200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41. ^ 耶律倍. 中國國際書畫人才網. [2007-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3-11). 
  42. ^ 《遼史·義宗倍傳》:「倍初市書至萬卷,藏於醫巫閭絕頂之望海堂。」
  43. ^ 医巫闾山灵山风景区. 中國醫巫閭山. 2005年11月13日 [2007-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8月17日). 
  44. ^ 游记:闾山山门说趣 体会到一种真实的虚空. 東北新聞網. 2006-10-28 [2007-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1). 
  45. ^ 45.0 45.1 參見田同旭所著的《論遼金元帝王詩與民族文化融合》。
  46. ^ 46.0 46.1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袁行霈所著《中國文學史》。
  47. ^ 參見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閻鳳梧所著《全遼金詩》。
  48. ^ 原文:又嘗大寒,命三子採薪。太宗不擇而取,最先至;人皇王取其乾者束而歸,後至;李胡取少而棄多,既至,袖手而立。太祖曰:「長巧而次成,少不及矣。」
  49. ^ 《遼史·義宗倍傳》:「幼聰敏好學,外寬內摯。」
  50. ^ 《資治通鋻·卷第二百七十七》:贊華好飲人血,姬妾多刺臂以吮之;婢僕小過,或抉目,或刀刲火灼;夏氏不忍其殘,奏離婚為尼。
  51. ^ 《遼史·義宗倍傳》:「然性刻急好殺,婢妾微過,常加刲灼。夏氏懼而求削髮為尼。」
  52. ^ 見史海陽所著《中國皇后傳·述律平》。
  53. ^ 契丹的封建化在遼聖宗時最後完成。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遼史·卷72》,出自脫脫遼史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資料[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耶律倍
出生於:899年逝世於:937年1月7日
前任:
大契丹國皇太子(首任)
916年4月6日—927年12月11日
繼任:
二弟耶律李胡
皇太弟
前任:
無,
同一地區的前任君主——大諲譔
渤海國國王
東丹王國國王(首任)
中國東北地區君主

926年4月4日-937年1月7日
926年4月4日—930年實際統治
930年—937年1月7日未實際統治,由妻蕭氏攝政
繼任:
蕭氏
攝政
前任:
耶律阿保機
(大契丹國皇帝)
大遼國皇帝追尊
(未實際統治)
繼任:
大弟耶律德光
(大契丹國皇帝,後為大遼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