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
外观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
伯夷 | |
---|---|
本名 | 姓:子 氏:墨胎 |
逝世 | 河南省洛阳首阳山 |
墓地 | 多处: |
国籍 | 孤竹国 |
活跃时期 | 商末周初 |
知名于 | 孤竹国君亚微嫡长子 |
父母 | 父:亚微 |
伯夷(?—?),子姓,墨胎氏[1],名允,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仲冯、叔齐。
叔齐是孤竹国君主亚微内定的继承人,但由于有悖于传统嫡长子继承的宗法伦理,叔齐不忍心与长兄争夺君位,伯夷也不愿违背父意。后伯夷和叔齐双双出走,离开了孤竹国,禅让予仲冯。
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善待贤达老者,遂前去投靠。[2]姬昌死后,其子姬发(周武王)出兵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满武王身为藩国却攻击君主,加上自己世为商臣,叩马力谏。武王不听,左右卫兵欲动武,被姜子牙阻止,说“此义士也”,命士兵把二人拉至旁处。不久武王克殷。两人愤忾,决定不食周粟,以表明对周武王的不满,最终隐居在原殷商荒芜之地首阳山,[3]以树皮、蕨菜为食,并有《采薇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终饿死。[4]
伯夷和叔齐由于不食周粟的高风亮节,后被认为是怀念故国的典范,也变成了后来改朝换代后忠于前朝的遗老遗少的代名词。《史记》七十列传中以《伯夷列传》为首篇,钱锺书在《管锥编》说:“此篇记夷齐行事甚少,感慨议论居其大半,反议论之宾,为传记之主。马迁牢骚孤愤,如喉鲠之快于一吐,有欲罢不能者。”
孤竹国在商朝灭亡后又存在了数百年。直到周朝春秋时代齐桓公称霸时,讨伐山戎途中,顺道将孤竹国消灭。
而二人后除了国君仲冯外,再也没有王系见于史籍。都穆《游名山记》卷一《首阳山》记伯夷、叔齐隐居处有古柏二,“二根相距数尺,而干上交若兄弟之相倚者”。
注释
[编辑]- ^ 《正义》引《括地志》:“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姓墨胎氏。”《姓考》:“孤竹君之后墨台氏,改为墨氏。”
- ^ 《孟子》曰: “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目父命也。遂逃去。叔宝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基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盖往归焉。”
- ^ 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的具体位置,历代有多种不同说法。许慎《说文》以为在“辽西”。马融则以为“在河东蒲阪华山之北,河曲之中”,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西。班昭注《通幽赋》以为“在陇西首阳”,即今甘肃省临洮南。戴延之《西征记》认为: “洛阳东北首阳山有夷齐祠。”祝穆《方舆胜览》认为:“在陇西,今陇西首阳山麓之左有二贤冢,冢旁有庙。”明杨恩《首阳山辨》指出:“陇西首阳山其名最古。自孔子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其名虽与五岳争高。”
- ^ 伯夷、叔齐饿死的说法始见于《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在《史记》里说得更具体,《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又蜀汉谯周《古史考》:“伯夷、叔齐者,殷之末世,孤竹君之二子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但《论语·季氏》是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并没有说是饿死。《吕氏春秋·诚廉》中也说“二人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皆未提及饿死。
参见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书目
[编辑]此条目已被提出存废讨论。请前往此处就该条目是否应该被删除进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