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喀麥隆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喀麥隆
喀麥隆共和國
République du Cameroun法語
Republic of Cameroon英語
格言:"Paix – Travail – Patrie"法語
「和平、勞動、祖國」
國歌:集合歌
Chant de Ralliement
喀麥隆在非洲的位置
首都雅恩德[1]
3°52′N 11°31′E / 3.867°N 11.517°E / 3.867; 11.517
最大城市杜阿拉[1]
官方語言英語法語
族群
宗教
基督宗教
政府單一制一黨優勢總統制共和國
• 總統
保羅·比亞
• 總理
菲勒蒙·揚
立法機構議會
參議院英語Senate (Cameroon)
國民議會英語National Assembly (Cameroon)
法國獨立
• 宣布獨立
1960年1月1日
• 吞併南喀麥隆
1961年10月1日
面積
• 總計
475,442平方公里(第53位
• 水域率
0.57%
人口
• 2023年估計
30,135,732[2][3]第51位
• 2005年普查
17,463,836[4]
• 密度
39.7/平方公里(第167位
GDPPPP2022年估計
• 總計
1,227.64億美元[5]
• 人均
4,398美元[5]
GDP(國際匯率)2022年估計
• 總計
457.13億美元[5]
• 人均
1,637美元[5]
吉尼係數 0.446[6](2007年)
人類發展指數 0.563[7](2018年)
 · 第150名
貨幣中非法郎XAF
時區UTC+1西非時間
行駛方位靠右
電話區號+237
ISO 3166碼CM
網際網路頂級域.cm

喀麥隆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du Cameroun;英語:Republic of Cameroon),通稱喀麥隆(法語:Cameroun;英語:Cameroon),是位於非洲中西部的單一制共和國。喀麥隆西方與奈及利亞接壤,東北與東邊分別和查德中非共和國相靠,南方則與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共和國毗鄰。喀麥隆的海岸線緊依邦尼灣,其屬於幾內亞灣大西洋的一部分。喀麥隆由於其地質與文化的多樣性,而有「小非洲」美譽,其自然地理風貌包括海灘、沙漠、高山、雨林及熱帶莽原等。當地的最高峰是西南部的喀麥隆火山,大城市則有杜阿拉雅恩德加魯阿等,並棲居了超過200個種族與語言族群。喀麥隆以其國家足球隊及本土音樂風格著名,其中又以馬庫薩與比庫西最為人知。喀麥隆的官方語言為英語與法語。

歷史

[編輯]

喀麥隆最早的居民是俾格米人的巴卡部落。說班圖語的族裔最也早起源於喀麥隆的高地地區,但在歐洲人入侵前,大部分已經遷走。到1884年為止,國王—杜阿拉(Douala)是喀麥隆當地最具有權力的來自非洲本土的君主。

歐洲殖民時期

[編輯]
喀麥隆的邊界變遷
  喀麥隆共和國

早在1472年,來自歐洲的葡萄牙海員已經開始在喀麥隆的海岸登陸。喀麥隆這個名字源自於盛產武里河,以前這條河曾經被命名為蝦河(Rio de Camarões)。從1520年起,這裡開始與葡萄牙進行象牙棕櫚油、原料糖貿易交易。這期間,販賣黑人的奴隸交易在這裡從未興起。直至1820年,販賣黑人奴隸貿易在喀麥隆也開始相繼興盛起來。最終在1840年7月10日,國王杜阿拉與英國簽署在世界範圍內全面禁止販賣人口、奴隸的公民條約。作為對比,美國在1865年、巴西在1888年才全面禁止販賣人口、奴隸。

從1868年起由於漢堡沃爾曼商會德語Woermann-Linie在武里河口開始建立分號,有越來越多的德國人來到喀麥隆。1884年7月14日,德國總領事古斯塔夫·納赫蒂加爾英語Gustav Nachtigal博士作為德皇特使同魯道夫·杜阿拉國王以及喀麥隆其他地方的藩王一起簽署保護條約,由此宣布喀麥隆成為德國所謂的「保護地」,實質上就是德國海外殖民地

1911年,德國通過與法國簽訂的《摩洛哥-剛果條約》(法屬殖民地割讓給德國),成功的將自己在中部非洲殖民地的版圖擴大,形成新喀麥隆。可是,德國所獲得這一切還是因不久之後的《凡爾賽條約》全部丟失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那些被嚴格控制數量和少量被允保留的德國殖民地保護軍只可以在喀麥隆停留兩年。1916年,最後一個位於莫拉的德國要塞向英國殖民地軍隊投降。

在1919年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儘管喀麥隆在國聯中正式獲得一個議席,但這個席位還是被交給英國、法國託管。不久,喀麥隆領土的5分之4被法國所託管,餘下的地區歸為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當時英、法託管的被分割為兩部分的喀麥隆轉為由聯合國託管。聯合國的目標是:希望逐漸使喀麥隆達到實現自治。但從這後直到1957年的時間段里,喀麥隆的局勢一直非常混亂,法國託管區一直在為爭取獨立鬥爭。終於在1957年5月10日,任命安德烈-馬里·姆比達英語André Marie Mbida為總統。

脫離殖民地時期

[編輯]

1960年1月1日,法屬喀麥隆託管區在聯合國授權的託管協議結束後進行一次全民投票,確定脫離法國控制,國名定為「喀麥隆共和國」。與此同時,英國託管的喀麥隆同樣也進行一場全民投票,位於英屬區的北部地區決定與奈及利亞合併,南部地區決定與喀麥隆合併(1961年10月1日),國名改為「喀麥隆聯邦共和國」。1984年國名再改為「喀麥隆共和國」。這就是今天喀麥隆使用兩種官方語言(英語、法語)的背景原因。

阿希喬1982年7月訪問華盛頓

喀麥隆獨立後上任的總統:芙拉人—阿赫馬杜·阿希喬建立起一個血腥的獨裁統治,並對一切反對者進行鎮壓。這期間阿希喬通過法國顧問的幫助,為了確保他的政權穩定,一直在進行血腥的鎮壓。1966年9月1日,建立起一支名叫喀麥隆民族聯盟Union Nationale Camerounaise(縮寫:UNC)的統一黨,並從1985年起改名為喀麥隆人民民主運動(Cameroon People's Democratic Movement縮寫:RDPC)。

1972年喀麥隆通過改革,國家由原來的聯邦制改為聯合一體的共和制。1982年11月6日總統—阿希喬退位,繼任者政府前總理保羅·比亞成為新的喀麥隆國家元首,以及統一黨喀麥隆民族聯盟(UNC)的主席。1984年比亞贏得大選,並挫敗一場可能發生的政變。在之後建立起的新統一黨喀麥隆人民民主運動(RDPC)中,比亞承諾要使喀麥隆全國實現更多的社會公平以及民主。在1988年的大選中,比亞又一次贏得多數,這期間他沒有遇到任何競爭對手、候選人。由於1980年代他的政府遇到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社會問題,這些事情重創比亞和他腐敗的內閣。慢慢的喀麥隆國內對新聞、出版自由的呼聲越來越大。在允許新聞、出版自由化之後,喀麥隆誕生許多批評類的報紙,而且反對派也逐漸強大起來,使得在1990年代初期,喀麥隆的局勢變得非常動盪,並經常出現軍隊政變。由於受到反對黨派的壓力,總統比亞決定在1992年實行自由大選,結果是:比亞再次贏得大選。因為國際選舉觀察家受到阻礙影響,反對派懷疑大選舞弊。但實際上是因為參與選舉的反對黨數量眾多(多達32個黨),使得票數被分散。大選結果表明,統一黨RDPC獲得89個議席,必須與最大的反對黨UNPD(65個議席)聯合執政。1997年通過法國幫助送給他的反對派競爭者,比亞巧妙的利用這名法國派來的反對派候選人獲得大選的絕對多數議席,並在大選後的第二年得到確定。

政治

[編輯]
總統——保羅·比亞
喀麥隆政府專機

根據1992年對1972年憲法的修訂,總統具有行政權力。總統權力廣泛,並可不通過和國民大會的協商。

國民大會有180個席位,每年舉行三次會議。主要職責是立法。

司法機構為司法部的下屬機構,最高法院只有在總統要求下才可對法律是否違憲進行審查。

外交

[編輯]

喀麥隆是聯合國成員國,他還是第一個之前整體國家不是英國殖民地身份,加入大英國協的國家。喀麥隆同其第二任殖民地托管國——法國有著非常傳統友好的關係。雖然全國僅有20%的人口是穆斯林,他也是伊斯蘭會議組織(OIC)的成員。

喀麥隆一直力求與鄰國保持良好的關係。2008年與強大的鄰國——奈及利亞和平的解決了歷史遺留有爭議的邊界問題。自從同奈及利亞的關係修復後,喀麥隆開始派出一支120人的維和部隊,負責起中非共和國的維和任務,並且還接受了部分查德的難民。

地理

[編輯]
極北省的一處風景點Rhumsiki峰

喀麥隆地形多變,大部分為高原,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中部地勢漸高,為高原地形。西部有一系列圓頂火山、丘陵,喀麥隆火山海拔4070米,為西非最高峰,1959年還曾噴發過。西南沿海有寬達150公里的低地,北部氣候燥熱,為熱帶草原氣候,自北向南,過度到熱帶雨林氣候,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西南部火山區可達6000毫米以上。

環境

[編輯]

根據Bernard Foahom的一項研究顯示,2001年喀麥隆擁有至少542種魚類,其中96種為特有種。此外還擁有超過15000種鱗翅目昆蟲,280種哺乳動物(包括最大和最小種類),275種非洲爬行動物中的165種,以及3種鱷魚和190至200種蛙類。另外,該國至少擁有900種不同種類的鳥類,其中750種位於喀麥隆,另外150種為候鳥

阿達馬瓦省的一處農村

為了保護瀕臨滅種威脅的克羅斯河大猩猩,2008年在位於與奈及利亞邊境接壤的地方設立了Takamanda-Nationalpark國家公園,毀林和狩獵使這種動物在全球的數目縮減到300隻。

資源

[編輯]

喀麥隆森林面積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有10餘條較大河流,富水力。全國擁有許多自然資源、特產,原油咖啡香蕉天然橡膠鋁土礦鐵礦石木材

湖泊

[編輯]

喀麥隆擁有兩座會進行湖泊噴發的湖,一座是位於西北省的尼奧斯湖,另一座是位於西部省的莫瑙恩湖,此類型的湖泊全世界只有三座,兩座位於喀麥隆,另一座是位於盧安達剛果民主共和國邊境的基伏湖

經濟

[編輯]

概況

[編輯]
歷史博物館
伐木業
喀麥隆生產的茶包
喀麥隆水稻田
交通巴士
聖靈木雕產品

2008年,喀麥隆的人均GDP(購買力平價)估計為2300美元,是最高的10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之一。主要出口市場包括法國、義大利、韓國、西班牙和英國。喀麥隆是中非國家銀行(其中主要的經濟體) 、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和非洲工商業法規一體化組織的成員國。

喀麥隆通行非洲法郎。官僚主義、高稅率和地方腐敗阻礙了私營經濟的增長。估計2001年的失業率為30%,並且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國際極端貧困線以下,每天收入為1.25美元(2009年)。自從80年代末期開始,喀麥隆遵循由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倡導的計劃而去減少貧困、促使工業私有化和加快經濟增長。旅遊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部分,尤其在濱海地區、喀麥隆山周邊和北部地區。

喀麥隆的自然資源十分適合農業以及樹木培植的發展。據估計有70%的人口從事農業,2006年的農業產值約占GDP的45.2%。許多農業活動僅僅依靠當地農民用最簡單的工具完成,並且只維持在最低生活水平的層次上。他們賣他們剩餘的農產品,並且有一些人主張分隔農田以用作商業用途。城市中心區的人們尤其依賴於這種農民經濟,依賴於他們生產的糧食。濱海地區良好的土壤和氣候促進了香蕉可可、油椰子橡膠和茶葉得到更加廣泛的商業性種植。在內陸的南喀麥隆高原,經濟作物包括咖啡蔗糖菸草。咖啡是西部丘陵地帶的主要經濟作物,而北部地區的自然條件更加適合棉花落花生水稻的生長。依靠農產品出口使喀麥隆更加易受農產品價格變動的衝擊。

牲畜飼養遍及全國。大約有5000人從事漁業,每年生產2萬噸的海產品。Bushmeat(一些來自非洲森林裡動物的肉,包括一些瀕危動物或是在非洲以外很少用於食用的肉)長久以來是喀麥隆農村地區的主要食物,現在已是這個國家城市中心區的美味佳餚。商業化的野味貿易已經超越森林砍伐,成為威脅喀麥隆野生動物生存的首要因素。

南部的熱帶雨林區有豐富的木材儲備,據估計覆蓋了喀麥隆總陸域面積的37%。然而,許多大的林區難以深入開發。伐木搬運業主要由外國公司經營,他們每年向政府繳納6000萬美元的開採許可金,法律則要求木材開採要安全並且符合可持續發展,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原則。不過事實上這個產業卻是喀麥隆國內管制最少的行業之一。

2006年工廠製造業的產值占GDP的16.1%。超過75%的喀麥隆工業分布在杜阿拉和伯納貝利。喀麥隆擁有許多潛在的礦產資源,而現在還沒有被廣泛的開採。石油開採自1985年後就已經下降,但它在經濟中仍然是一個具有潛力的部分以至於石油價格的急降對經濟造成了強烈的影響。急流和瀑布阻礙了南部的河流,但這些地方也為水力發電以及成為喀麥隆的主要能源供應地提供了機會。沙那加河為位於Edea的最大的水電站供以動力。喀麥隆其他的能源則來自火力發電。國家的很多地方現在仍然沒有可靠的電力供應。

喀麥隆的交通經常出現問題。除了幾條連接主要城市的路況相對較好的收費道路(都是單行道),其餘的都很少得到保養並且受到嚴酷天氣的影響,並且只有10%的路面為瀝青路面。警察和憲兵經常在路上放上障礙物以向路過的旅遊者索賄。長期以來,在東部和西部邊境的公路沿線,飛車黨的存在阻礙了交通的良性發展,自2005年後,由於中非共和國更加不穩定的政局,東部邊境的問題進一步加深了。

城際巴士服務由若干私營公司經營,連接所有的主要城市。儘管城際巴士很少按照時刻表發車,但人們卻寧可等待直到所有車票都售完。最受民眾歡迎的交通方式要屬國營的鐵路服務。鐵路服務從西部的庫巴到東部的貝拉博,北至Ngaoundere。國際機場位於杜阿拉和加魯阿,還有一個位於雅恩德的較小的特殊用途機場。巴門達的機場現在已經關閉。沃里河河口為杜阿拉提供了港口,也是該國首要的海港。在北方Benoue河是只能季節性通航的河流,該河從Garoua流向奈及利亞

儘管新聞自由在本世紀初獲得了進步,但新聞社很腐敗,並且是為政府的特殊利益需求和政治集團所服務的。報紙例行公事的自我審查以避免政府的報復。主要的廣播台和電視台是國營的,而其他的通信服務,例如陸上電話和電報,也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控制。然而,行動電話網絡和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在本世紀初增長的很快,同時其發展也基本不受管制。

基礎數字

[編輯]

喀麥隆的經濟同其他大多數非洲國家相比,受惠於相當長時間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2004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27億歐元(2002年為75億歐元)。全國人均年收入達到約780歐元(2002年僅為500歐元)。

GDP的構成中,由42%農業、22%工業、36%服務業所組成。儘管農業貢獻了42%的GDP,但卻帶來了60%的就業崗位,近幾年該數字略微有所下降。

從1990年——2001年的11年間,官方統計的年通貨膨脹為4.9%。

勞工、就業

[編輯]

1992年時喀麥隆的人均失業率為25%。全國很大一部國民大都就職於既無社會保險,又無勞動法保護的非正式職位。在喀麥隆政府國就職的雇員能享受到社會保險、勞動法的保護,這是全國最大的能提供此類福利、保障制度的企業。

喀麥隆的勞動法很大程度是以法國為模板建立起來的,法律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勞動者、勞工的權利(這其中包括:遵照catégorie d'emploi的最低工資、法定在確定工作年限後的離職補償、給雇主很少的解僱理由、最大的離職提前告知期限)。但在實際中,絕大多數的非國有行業都是僱傭的不簽訂勞動合同非法勞工(黑工),或者即使簽訂勞動合同的勞工也大都不按勞動法施行(詳見:貪污、受賄章節)。儘管如此,勞動保護問題還是制約西方已開發國家投資者僱傭員工最大的一個障礙。

座落於喀麥隆首都雅恩德——國家勞動管理部(Fonds National de l'Emploi)在全國境內擁有7座勞動保障局,致力與解決失業問題。

貿易

[編輯]

全國進口額為:1.205兆中非法郎,進口貨物多是礦物類、其他原料產品,以及半成品、工業消耗品、營養品、飲料、菸草、運輸工具。出口額略微大於進口:1.363兆中非法郎,其中包括:原油木產品可可咖啡以及自產的食品。喀麥隆是所有非洲國家中砍伐樹木最多的國家。

政府支出

[編輯]

1992年——2000年間政府投入情況:

目前喀麥隆全國所有的遠程公路都委派給外國投資者。

人口

[編輯]
人口增長1991至2003年 單位:1000人

人口約3,013.5萬(2023年),分為200多個部族。主要有班圖語族的各族和俾格米人。主要宗教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原始宗教

2008年喀麥隆的嬰兒出生率為4.7個嬰兒/每名婦女,但另一方面,僅有13%的已婚婦女使用現代避孕工具。每1000人的出生率是36人(世界平均水平:21人),每1000人的人口死亡率是13人(世紀平均水位:8人)。42%的喀麥隆人口年齡在15歲以下,4%的人口年齡在65歲以上。

種族

[編輯]

喀麥隆約有兩千華僑華人聚居。

語言

[編輯]

喀麥隆政府以英語和法語為官方語言,十個省中鄰近奈及利亞的西北省和西南省使用英語,而大部分地區包括首都的人民卻說法語,採取個人雙語政策而非政府雙語政策,導致英語人群利益得不到保障而滋生不滿,政府高層為法語人口占據,雙語人群被忽視,[8]獨尊法語打壓英語區導致兩地衝突。[9]

宗教

[編輯]

主要信仰基督宗教,人口40%為天主教信仰,30%信仰基督新教,另有20%的穆斯林和6%的非洲部落宗教和萬物崇拜。

行政區劃

[編輯]
喀麥隆區份

喀麥隆分為10個區份:

  1. 阿達馬瓦區
  2. 中部區
  3. 東部區
  4. 極北區
  5. 濱海區
  6. 北部區
  7. 西北區
  8. 西部區
  9. 南部區
  10. 西南區

主要大城市

[編輯]

軍事、國防

[編輯]
喀麥隆士兵(2007年)
pêche港
濱海省商店街

喀麥隆的國防由一支目前總數為23100人的軍隊組成,其中包括陸軍海軍空軍武裝力量。喀麥隆沒有在全國施行全民服兵役制度。

文化

[編輯]

書籍

[編輯]

喀麥隆國內知名的作家有:Francis BebeyMongo BetiCalixthe BeyalaBole ButakePapé Mongo, Ferdinad OyonoRené Philombe。其中Mongo Beti在1950年代開始以他修道院寫的抨擊、批評的作品(他在1956年出版的小說《Le pauvre Christ de Bomba(Bomba貧困的基督徒)》)受到關注。

電影

[編輯]

音樂

[編輯]
節假日
日期 節日
1月1日 元旦
2月11日 國家青年節
5月1日 勞動節
5月20日 國慶節
8月15日 聖母升天節
12月25日 聖誕節

除此之外還有些日期不固定的節日,包括: 基督教:復活節。 穆斯林:開齋節宰牲節

體育

[編輯]

喀麥隆國內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當屬足球。在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上,喀麥隆國家足球隊被第一次冠以「非洲雄獅」(法語:Les Lions Indomptables)的稱號,遺憾的是在第一輪預賽中被當年的冠軍義大利隊淘汰。8年後在義大利舉行的1990年世界盃上,喀麥隆隊成為了第一支沖入八強的非洲球隊(不幸的是以2:3的比分輸給了英格蘭隊)。全隊中最出名的當選羅傑·米拉,他兩度被選為非洲足球先生

教育

[編輯]

根據2001年的資料,喀麥隆人民的識字率估計為75.9%(84%的男性和67.8%的女性)[10]。大多數的孩童可以免費就讀由國家或是私人設立的學校[11]。該國的教育系統是法國和英國制度的混合體[12],以英語和法語進行教學[13]。喀麥隆擁有全非洲最高的入學率[11]。但是,女生上學的比例仍比男生少許多,經常因為重男輕女文化、家務、早婚、懷孕及性騷擾[11]。以地區差異而言,南部地區的出席率較高,北方則是因為教師人數不足而出席率偏低[14]

婚姻制度

[編輯]

喀麥隆的婚姻制度比較複雜,既有一夫一妻制,也有一夫多妻制,對於喀麥隆男人來說,只要經濟負擔得起,老婆數量是沒有限制的。

公共衛生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1.0 1.1 Cameroon. World Factbook. CIA. [2016-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30). 
  2.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 Population division". population.un.org.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9-11-09]. 
  3. ^ "Overall total population"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9 Revision (xslx). population.un.org (custom data acquired via website).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9-11-09]. 
  4. ^ Rapport de présentation des résultats définitifs (PDF).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tatistique: 6. [21 July 20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7-30) (法語). 
  5. ^ 5.0 5.1 5.2 5.3 Cameroon.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7) (英語). 
  6. ^ Distribution of family income – Gini index. The World Factbook. CIA. [1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6). 
  7.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2-09). 
  8. ^ 鄭 崧. 喀 麦 隆 官 方 双 语 政 策 的 性 质 及 失 败 原 因 (PDF). 學術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 [2019-08-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8-08). 
  9. ^ Cameroon security forces torturing English speakers, Amnesty says. [2018-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 
  10. ^ 存档副本. [2011-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30). 
  11. ^ 11.0 11.1 11.2 Mbaku 15.
  12. ^ DeLancey and DeLancey 105–6.
  13. ^ Mbaku 16.
  14. ^ 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 Cameroon. Human Rights Reports: 2006 Country Reports on Human Rights Practices. [2012-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英語).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政府
一般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