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武壠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武壠語
Taivoan
母語國家和地區台灣南東部
區域台灣台南、高雄及花東縱谷一帶
母語使用人數
休眠中,尚待復振
語系
文字拉丁字母漢字
語言代碼
ISO 639-2map
ISO 639-3tvx
Glottologtaiv1237[1]
語言瞭望站30-FAA-bb
瀕危程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瀕危語言[2]
滅絕UNESCO
漢人遷台之前的台灣南島語言分布圖(按 Blust, 1999)[3].東台灣"蘭嶼島(深紅色)表示為使用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巴丹語群達悟語的區域.

大武壠語Taivoan、Taivuan),又稱大滿語,是台灣原住民族之一大武壠族人所使用的語言,現為沈睡語言,僅留部分的民謠以及傳統的祭儀歌謠,或存於偏遠部落的老人或尪姨口中。為台灣原住民語言之一,屬於南島語系東台灣南島語族西南部語群(西拉雅語群) 。昔日分布於台南、高雄一帶的丘陵、平原、及河谷等地帶,如:(原)高雄縣小林村。

美國語言學家費羅禮、日本語言學家小川尚義、前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李壬癸博士及前東京大學語言學教授土田滋根據荷治至日治時期語料,判斷大武壠語與西拉雅語馬卡道語三者間差異相當大,應屬於不同的語言,並認為一向被認為以西拉雅語撰寫的荷治時期基督教傳教文獻《馬太福音》應至少有半數以上由大武壠語書寫,非西拉雅語[4][5][6]

SIL International(美國國際語言暑期學院)在 2019 年 1 月的國際標準語種代號更新時,將大武壠語自西拉雅語獨立出來,並給予大武壠語一個獨立的語種代號 tvx[7]

語言差異

[編輯]

文獻記載

[編輯]

熱蘭遮城日誌 III》p.6-8 明確指出大武壠族有自己的語言,荷蘭人與 Cannacannavo 族(卡那卡那富族)領袖交談,需先翻譯為新港語(西拉雅語),再經過 Tarroequan 語(可能為某魯凱語方言或某排灣語方言)及大武壠語的轉譯:[8]

「在 Cannacannavo(干仔霧):是 Aloelavaos,跟他交談,必須用新港的語言、Tarroequan 的語言和大武壠(Tevorang)的語言翻譯,也繼續留任一年⋯⋯」

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 1644 年 7 月 4 日指示減少學校使用的「土著語言至 2~3 種」,也可見當時學校教授所使用的語言,不僅僅只有新港語。[9]

另陳昱升(2015)比較清初《諸羅縣志》與 20 世紀日人所採集之西南平埔族群語料,發現清代《諸羅縣志》的原住民語之擬音,亦偏向大武壠語,而非新港語(西拉雅語)。[10]

語言學觀察

[編輯]

美國語言學家費羅禮(Raleigh Ferrell)重新檢視荷蘭時期的語料後,判斷「大武壠族在民族語言學上是一支獨立的族群,在語言及文化上均與西拉雅族有顯著的不同」。[4]

詞彙差異

[編輯]

大武壠語與西拉雅語在許多詞彙來自不同語源:[11]

西拉雅語 大武壠語 馬卡道語
牙齒 walig rahui, nafui ware
手掌 zalukam kapan
胸部 ave hipak abu
腹部 vuil hupak, fupak pak
膝蓋 turux kurari, puun pu'u, pu'ung
kagulung pinalang tivanguha
兄弟 apara, tai-apara bin, tasaan kaka
pak, pxax harau, hurak buka
香蕉 bulbul harai vunvun
baun temtem howanu
it tau liho
apapad kurai kuva
筷子 kamtit hatep kamtit
kuh, tapkug nam, pana, kiz kitkuh
槍矛 tawal, apig tabucik, takan kavat, kibilak
箭矢 tkux, tkug cakicak, sakisak kerut
天空 vulum homuhomu, kapoa abau
星星 atatalingey kakiu, sulan ngainga'
vaung riyar vunvun
山羌 gwey tauluga
竹子 vurig namu buli, lumai
老鼠 tagonliang zupanai halapat
t'hung kahan kahan
晚上 auvan kiyahutau ki maki barabun, abiganan
madalat macihaha, matak marara, mahada
紅色 maipan agaga', ahagang maraman
花環 halau mapuyu, tapulu havang
話語 su rara puvaha, mavua
快樂 maray mahadat
irua tomehin maryao, aini
ukua momehin, izua maran, maranta

此外,還有一套數字系統僅見於大武壠族與馬卡道族部落,其詞源與其他南島語族之數詞詞源不同:

西拉雅語 大武壠語 馬卡道語
系統一 系統二 系統一 系統二
saat caha' saka na-saad saka
ruha ruha bazun, bayung, mayu na-luha vairo, bailung
turu toho kuzun, kuyu toru kuton, kutung
xpat paha' limta, nenguta na-sipat nunta, lumta
rima hima takuba, tukuba ra-lima sikuva, sikuba
nnum lom lanlan, rangaran ra-hurum rangaran, langalan
pito kito kumsim, kunsin ra-pito kimsen, kimseng
pipa kipa kasin ra-haru karasen, kalasin
matuda matuha tabatak, tamaya ra-siwa kavaitya, kabaitya

唯一例外是左鎮亦有相似於系統二之數詞,但由於其單詞與大武壠語較相近,儘管當今族群認同為西拉雅族,在語言學上被土田茲等學者歸為大武壠語[11]

音韻差異

[編輯]

根據前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李壬癸博士與日本語言學家土田滋研究,南部平埔語言至少有四種音韻演變的差異及一種構詞上的差異[5][12]

  1. 西拉雅語和馬卡道語的 r 對應大武壠語的 h 或消失,如西拉雅語的 turu(三)對應大武壠語的 tuhu,或西拉雅語的 rima「五」對應大武壠語的 hima
  2. 西拉雅語和大武壠語的 l 對應馬卡道語的 n、l 或 r,如西拉雅語的 wali「牙齒」對應馬卡道語的 wari
  3. 西拉雅語的 s 對應大武壠語的 r 或 d,如西拉雅語的 sa「和」對應大武壠語的 rada,或西拉雅語的 raos「西邊」對應大武壠語的 raur
  4. 西拉雅語在元音之間的舌根音 k 和 g 在大武壠語已脫落,如西拉雅語的 ako-saij「沒有」對應大武壠語的 au-saij,或西拉雅語的 dagogh「價錢」對應大武壠語的 daoh

大武壠語、西拉雅語、馬卡道語之間的單詞結構差異,範例比較如下:[6][11][13]

PAn 西拉雅語 大武壠語 馬卡道語 英語 漢語
音律演變(1) *l r Ø / h r
*telu turu toho toru three
*lima rima hima rima five, hand 五、手
*zalan darang raan raran road 道路
*Caŋila tangira tangiya tangira ear 耳朵
*bulaN vural buan buran moon 月亮
*luCuŋ rutong utung roton monkey 猴子
*qaluR karotkot kau akuwan river
*lahud raus(西方) hagun(東方) ragut, alut(西方) west 海的方向
ruvog uvok, huvok ruvok cooked rice 米飯
mirung mi'u'un mirun to sit
meisisang maiyan mairang big
mururau mo'owao, mowaowao ----- sing 唱歌
Taraval, Taravang Taavang ----- (personal name) 人名
----- kasin karasen eight
音律演變(2) *N l l / r / n n
*puNi mapuli mapuri mapuni white 白色
alay ali anay because 因為
sulat solat sonat book 書、契約
tawil tawin tawin year
maliko maniku maneku sleep, lie down 睡覺、躺臥
laktung naton ----- vegetables 蔬菜
luka nunga(腫毒) ----- wound 傷口
maling manung bimalong dream 做夢
langatiang, rangatyan nangatin, angatyan ----- Chinese Hokkien people 福建人
*qaNiCu litu anito ngitu ghost 幽靈、鬼
paila paila paina buy
ko kuri, kuli koni I
音律演變(3) *D / d s r / d r / d
*Daya saya daya raya east 東方
*DaNum salom rarum rarum water
sapal rapan, hyapan tikat leg
pusux purux ----- country 國家
sa ra, da ra, da and 以及、和
kising kilin kilin spoon 湯匙
hiso hiro ----- if 如果
音律演變(4) *R g k / Ø / ' g / j / '
*waRi wagi maki, baki, bauki wage, awgi, aoye Sun 太陽
*biRbiR vigvig bibi, vivik ----- lips 嘴唇
*timuR tagatimog tatibu, butibuk tatime south 南方
dagox daoh ----- price 價錢
ligig li'ih ni'i sand
matagi-vohak mata'i-vohak ----- to regret 後悔
音律演變(5) *k k / g Ø Ø
*kaka kaka aka aka elder siblings 兄姐
kalongkong arukun nail 指甲、爪子
Tarokay Taroay Tarawey (personal name) (人名)
音律演變(6) *s s / h s / c s / t / h
*siku cikun, sikun elbow 手肘
*susu oho cucu tutu breasts 胸部、乳頭
*wasu asu acu, cau, asu hau, asu dog
*esa, isa saat

sasaat

caha', saat, saka

caca'a

saat, saka one
tagaya, siraya(自稱) sidaiya, cidaya taraia east 東方
siri'a(辣椒) siri, ciri ----- ginger 生薑
音律演變(7) *w w b / m / v w / ao
*waNiS walig bale, bagili, vare ware, raoye teeth 牙齒
*waRi wagi maki, baki, bauki wage, awgi, aoye Sun 太陽
wakaka makaka, makaki ----- laugh

上述音律音變(2)、(5)、(7)以外之音變較穩定,發生情形可能較走早。另研究南島語言的荷蘭語言學者 Alexander Adelaar 也提出另一個區別:西拉雅語(Adelaar 稱為「UM 方言」)的 -ang,對應大武壠語(Adelaar 稱為「Gospel 方言」)的 -an,例如以下例句[14]

  • 西拉雅語 sumang「未來」vs. 大武壠語 ruman。
  • 西拉雅語 saat ka-xatux-ang「一百」vs. 大武壠語 saat ka-ätux-an
  • 西拉雅語 i-ra-rong-ang「座椅」vs. 大武壠語 i-ra-rung-an
  • 西拉雅語 ka-va-voel-ang「家系」vs. 大武壠語 ka-va-vuil-an

構詞差異

[編輯]

構詞上,西拉雅語表示「未來」的動詞後綴為 -ali、-ili(新港社)或 -ati、-ili(卓猴社),而大武壠語是 -ah(灣裡社、麻豆社),馬卡道語則是與西拉雅語同源的 -ani(下淡水社)[5]

除此之外,日人於六龜採集到的語料,也顯示大武壠語可能與西拉雅語及馬卡道語有不同的人稱後綴[11]

  • 西拉雅語 -aw「我的」vs. 大武壠語 -ku「我的」

觀察結果

[編輯]

小川尚義根據各地語料上的差異規律,認為大武壠、西拉雅、馬卡道三族群所使用的語言,其差異之大,已足以視為三種不同語言,當代語言學者李壬癸及土田茲也同意其說法[14]。李壬癸發現麻豆社與灣裡社有相同的音韻與構詞變化,應同屬大武壠語,而非西拉雅語;而荷蘭時期最重要的「西拉雅語」語料 The Formulary of Christianity in Formosan Siraya Dialect 及《馬太福音》也應有半數以上由大武壠語寫成,而非西拉雅語。新港文書中採集自大武壠社及麻豆社的語料也應為大武壠語[12]。陳昱升另從歷史與地理位置來看,亦認為清代諸羅縣官府勢力所能及之平埔族群,也應以麻豆社、目加溜灣社(灣裡社)、大武壠社最有可能,支持李壬癸等人之說法。[10]

李壬癸推論南部平原西拉雅語、大武壠語及馬卡道語約在 3 千多年前就開始分化,只是17 世紀荷蘭人據臺後,採用臺南新港社西拉雅語作為通用語,造成各族群間語言逐漸同化。[15]

西拉雅語、大武壠語及馬卡道語的差異整理如下:

南部三種平埔語言的主要差異
西拉雅語 大武壠語 馬卡道語 古南島語
音韻演變(1) r Ø~h r *l
音韻演變(2) l l n < *N
音韻演變(3) s r, d r, d < *D, *d
音韻演變(4) -k-
-g-
k / Ø / ' g / j / ' < *k
< *R
音韻演變(5) -an -ang -- < *-an
構詞差異

(表「未來」詞綴)

-ali -ah -ani
構詞差異

(第一人稱所有格)

-aw -ku -- < *-ku

字母

[編輯]

大武壠語全部使用 26 個拉丁字母(A~Z)。

Taivoan 大寫字母 A B C D E F G ' H I K L M N Ng O P R S T U V W X Y Z
Taivoan 小寫字母 a b c d e f g ' h i k l m n ng o p r s t u v w x y z

語音系統

[編輯]

大武壠語語音分元音及輔音。[16]

輔音

[編輯]
輔音[17]
雙唇音 唇齒音 齒音 齦音 硬顎音 軟顎音 會厭音 聲門音
塞音 p t, d k, g ʡ(寫作 ')
擦音 b f, v s, z x h
擦塞音 ts(寫作 c)
鼻音 m n ŋ(寫作 ng)
顫音 r
邊通音 l
通音 w j(寫作 y)

元音

[編輯]
元音(母音)[12]
i u
e ə(寫作 e) o
a

常用詞彙

[編輯]

小林村、阿里關荖濃等大武壠族部落地處偏遠,在此仍採集到許多大武壠語,參見下表[18][19][20][21][22][23]

中文 阿里關 小林村 甲仙埔 匏仔寮 枋寮 荖濃 六龜 灣丘 六重溪 大庄 備註
請坐 Mi'u'un![註 1] Mi'u'un! Mifuun
謝謝、平安(原意為「美好」) Mahanru!、Mahanu! Mahanru! Mahanlu! Makahanru!
好走 Totala!
稍等一下、一下子 Tapakua!
漢人(負面含意,尤指自嘉義遷居來的) Pakira
祖母 amama
拐杖底下的金屬頭 tabotu
腫毒 nunga[註 2]
陰莖 tiutiw
陰蒂 pipi
祭祀用語 公廨 Kuva Kuba Kuva Kuma[註 3] Kuma[註 3]
太祖(神靈名) Anag Hukun
老君(神靈名) Ali[註 4]
放向、作法 kahit
牽戲(儀式名) Unaunaw[註 5]
匏老(祭祀名) Paka-taramay
走鏢、走向、幫走、賽跑 Patahin、Tataheng Patahin、Patahim、Tataheng Patahin Patahin
賽跑後換葫蘆儀式 Too' pulaw
賽跑後男女追打儀式 Samaok Samaok
(公廨)屋頂 hasa hasa
(公廨)門 aca
(公廨)屋頂竹枝、蓋房用的草 sahini
向神座 kogitanta agisen kogitanta agisen keitanta agisiw
向笱 kikiz agicin
向缸、甕 mimaw、limaw mimaw limaw、nimaw
向柱、木頭 kayu[註 6] kayu kayu kayu
向竹 malubiw malubiw baruvu
rarom[註 7] rarom ralom nalom raron
土地 unay unay unay
石頭 bato bato、mato bato mato
香菸 tamaku tamaku (可能借自日語「たばこ」,或直接由菲律賓傳入[24]
tao、rapusu tao tai tao tao
hala hala
豬肉 mapucici
雞蛋 munusu
米籮 aubi
碗、酒杯 cakupi takupi takupe
瓠仔(容器) puaha
米買(一種糯米製食物) may may may may may may(油飯) may may may
麻糬 luku、tangwusun luku luku rukukoi
苧麻絲 mapuli
mahaya[註 8]
紅布 ahagang ahagang maipaw
白布 mapuli mapuli kulay
藍布 ilisilin ilisilin
豬頭殼 babuy kiukut、moku moku babuy kukut
竹枝 mariun mariun
燒金 nali
螺錢(作向用) kakaray
香蕉葉 halay halay halay halay
花圈 mapuyu mapuyu tapulu habang iring
動物 攀木蜥蜴 tabaka tabaka
螃蟹 agang
icikang[註 8]
takuka、tuluku[註 8] takuka takuka
liuliu kuku
babuy babuy babuy babuy
貓頭鷹 pu
綠色斑鳩(小綠鳩、紅頭綠鳩、翠翼鳩之類) pamay
giang-giang-hinn lala-hinn[註 9] 字尾 -hinn 應受台語影響
(動物)內臟 timtim
植物 hana hana 借自日語「はな」
竹子 namu namu namu namu
檳榔 aviki、saviki abiki、saviki aviki saviki 乃受布農語 saviki 影響[4]
掃帚高粱 taraw taraw tam
野草莓(薄瓣懸鉤子、虎婆刺) homhom homhom 在小林村,同時可借指以木枝將竹管內野草莓搗成汁液的動作。
辣椒 silia
苧麻 hahu hahu hahu
雞肉絲菇 taubia'
鴨腱藤 paile ha'ku
破布烏 paha'
山柚 akuagim akugimgim akualim、akuagimgim
刺蔥 tana tana
菖浦 kilang kilang
黃豆樹 hanga
山素英 gupi gupi
過山香 habang
葫蘆 pulaw pulaw
華澤蘭 huhieng、hihieng、huenghieng
台灣澤蘭 hihakuan
雞屎藤 aze
排香草 caula
台東火刺木 pulupu
木鱉子 lailay
南瓜 tongtong
木瓜 caitong
橘柑 talamay 另見:taramay「匏老」(祭祀名,荖濃)
冇骨消 lakale
山芙蓉 vauci
牛奶榕 tatopwe
刺茄 hakulen
毛茄 kuwu
菝葜 tamaru
漢式山葡萄 kamata
烏蘞梅 halakwan
樹豆 taluvauvaw
蓖麻 kavung
小葉黃鱔藤 oninay
台灣鉤藤 tavutong
水同木 langva
扶桑花 laaka

附註

[編輯]
  1. ^ 比較:西拉雅語 miraong「坐下」,或許是西拉雅語的 r 在大武壠語裡已丟失的一例。
  2. ^ 比較:西拉雅語 loucka「受傷」。
  3. ^ 3.0 3.1 比較:西拉雅語 gouma「城市、村鎮」、couva「守望台」。
  4. ^ 比較:大武壠語 anito「幽靈、鬼」、西拉雅語 alid「神」。
  5. ^ 比較:大武壠語 unang「走、散步」。
  6. ^ 比較:西拉雅語 caiou「木柴」。
  7. ^ 比較:西拉雅語 salom「水」,可看出大武壠語 r 對應 西拉雅語 s 的音韻演變。
  8. ^ 8.0 8.1 8.2 布農族於19世紀來到楠梓仙溪流域,可能因此影響了部分當地大武壠語的詞彙,例如阿里關或小林村等部落採集到的 mahaya「布」(cf. 布農語 maha-iav「外來布料」)、saviki「檳榔」(布農語 saviki「檳榔」)、tuluku「雞肉」(cf. 布農語 tulkuk「雞」)、icikang「魚」(cf. 布農語 iskaan「魚」);小林村耆老周坤全也曾明確表示,「檳榔」的母語是 abiki,另一個用語 saviki 則「應該是那瑪夏那邊的原住民講的話」。
  9. '^ 見布農語 lailai「蟬」、魯凱語 lalalhr「蟬」、排灣語 ljaljai「蟬」、阿美語與撒奇萊雅語 dadayday「蟬」、賽夏語 lala:i「蟬」、噶瑪蘭語與邵語 lalay「蟬」、拉阿魯哇語 lhalhali「蟬」與馬卡道語 lala-hinn「蟬」,可能均為同源語。而大武壠語及馬卡道語 lala-hinn 的字尾 -hinn 則可能受閩南語影響,而有此鼻音化母音

族語歌謠創作

[編輯]
臺南六重溪部落大武壠族人以漢字拼寫大武壠語祭歌。

經早期文史工作者及學者保存,以及近代年輕族人的努力,部分大武壠語古謠得以於今日傳唱、出版,如下:

  • Taboro:祭歌之一,俗稱的公廨歌,僅夜祭當晚的公廨內可吟唱。
  • Kalawahe(加拉瓦兮):祭歌之一,俗稱的出公廨歌,因每句歌詞結尾均重複虛詞「kalawahe」而得名,各部落歌詞類似,但旋律或有變化。匏仔寮部落大武壠族人慣稱《Hiahe》。傳說臺南吉貝耍部落西拉雅族人以其向術(巫術)與頭社族人交換,因而習得《Kalawahe》此歌,現也會於夜祭當晚吟唱。部分歌詞如下:

Wa-he. Manie, he mahanru e, he kalawahe, wa-he.

Talaloma e, he talaloma e, he kalawahe, wa-he.

Tamaku e, he tamaku e, he kalawahe, wa-he.

Saviki e, he saviki e, he kalawahe, wa-he.

Rarom he, he rarom he, he kalawahe, wa-he.

  • 日光小林大武壠族人出版的《歡喜來牽戲》中對族語歌《老溪嬤》的介紹。
    Lawkhema(老溪嬤):伴工歌。據族人考察,本歌大量重複的 lawkhema 一詞應源自客語的「老雞母」,可能為杉林、六龜一帶大武壠族人與後來遷進的客家人互動而創作的歌曲;然除了 lawkhema 之外,歌中其他所有歌詞均為大武壠語。
  • Panga(班壓):採集自阿里關等部落之《祭品之歌》,歌詞如下:

Ho i he, rarom mahanru ho i he, rarom taipanga ho i he.

Ho i he, hahu mahanru ho i he, hahu taipanga ho i he.

Ho i he, hana mahanru ho i he, hana taipanga ho i he.

Ho i he, saviki mahanru ho i he, saviki taipanga ho i he.

Ho i he, iruku mahanru ho i he, tuku taipanga ho i he.

Ho i he, agagang mahanru ho i he, agagang taipanga ho i he.

Ho i he, tamaku mahanru ho i he, tamaku taipanga ho i he.

Ho i he, babuy mahanru ho i he, babuy taipanga ho i he.

Ho i he, takuka mahanru ho i he, takuka taipanga ho i he.

Ho i he, mapuli mahanru ho i he, mapuli taipanga ho i he.

Ho i he, tao mahanru ho i he, tao taipanga ho i he.

日光小林大武壠族人所組成的大滿舞團也將過去族人走標呼喊的虛詞改編為一首創作歌曲《Patahim》(意為「走向」、「走標」)[25]

註釋

[編輯]
  1.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Taivoan.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3. ^ Blust, R. (1999). "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n E. Zeitoun & P.J.K Li (Ed.)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pp. 31-94). Taipei: Academia Sinica.
  4. ^ 4.0 4.1 Ferrell, Raleigh. Aboriginal peoples of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plains.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971, (32): 217-235. 
  5. ^ 5.0 5.1 5.2 李, 壬癸. 珍惜台灣南島語言. 台灣本鋪:前衛出版社. 2010: 139–182. ISBN 978-957-801-635-4. 
  6. ^ 6.0 6.1 李, 壬癸. 新港文書研究.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2010: 1–12. ISBN 978-986-02-3342-1. 
  7. ^ 639 Identifier Documentation: tvx. SIL International. 2019-01-25 [2020-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4) (英語). 
  8. ^ 江, 樹生. 熱蘭遮城日誌. 臺南市: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1. ISBN 9789860229196. 
  9. ^ 李, 瑞源. 從單社到社群:十七世紀Sideia之形成. 臺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2015: 323. 
  10. ^ 10.0 10.1 陳, 昱升. 清初《諸羅縣志》中有關西拉雅族群語言記錄之研究. 台北: 臺北市立大學. 2015. 
  11. ^ 11.0 11.1 11.2 11.3 Tsuchida, Shigeru; Yamada, Yukihiro; Moriguchi, Tsunekazu. Linguistics Materials of the Formosan Sinicized Populations I: Siraya and Basai. 東京: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1991-03. 
  12. ^ 12.0 12.1 12.2 Adelaar, Alexander. Siraya. Retrieving the Phonology, Grammar and Lexicon of a Dormant Formosan Language.. 2014. ISBN 9783110252958. 
  13. ^ 村上直次郎. 〈新港文書〉,《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紀要第二卷第一號》. Formosa: 台北帝國大學. 1933. 
  14. ^ 14.0 14.1 Adelaar, Alexander. Siraya: the revival of a dormant Formosan language. Tokyo: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graphy (Osaka), Asia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2012. 
  15. ^ 李壬癸. The Lingue Franche in Taiwan. Atlas of Languag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acific, Asia, and the Americas (De Gruyter Mouton). 2011 年 2 月. 
  16. ^ 李壬癸(Paul Jen-kuei Li),"臺灣南島語言的語音符號(Orthographic Systems for Formosan Languages)",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臺北市(Taipei),中華民國八十年五月(May 1991).
  17. ^ Adelaar, Alexander. Siraya. Retrieving the Phonology, Grammar and Lexicon of a Dormant Formosan Language.. 2014: 5. ISBN 9783110252958. 
  18. ^ 種回小林村的記憶 : 大武壠民族植物暨部落傳承400年人文誌. 高雄市: 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 2017年11月. ISBN 978-986-95852-0-0. 
  19. ^ 方克舟. Rara-i ki Su ka Maka-Taivoan! 我們的話,我們的大武壠語!. 看見小林 ‧ Mahanru Taivoan. 2017年10月11日 [2017年10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0月11日). 
  20. ^ 張, 振岳. 大庄平埔西拉雅族文物圖說與民俗植物圖誌. 花蓮縣: 花蓮縣文化局. 2011. ISBN 978-986-02-2584-0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21. ^ 黃, 昱傑. 「青草藥」作為社會文化溝通之物: 以高雄杉林區枋寮為例. 高雄. 2016. 
  22. ^ 江, 俞萱. 臺灣東部西拉雅族的移動、定著與社會文化變遷. 2013: 94. 
  23. ^ 楊, 嘉琪. 楠西鄉域發展的歷史變遷. 2010. 
  24. ^ Aitu Awan. 語言會說話》是誰先賣菸給原住民的?語言學:不好意思,或許不是日本人幹的. Mata Taiwan. 2015年1月29日 [2017年10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0月5日). 
  25. ^ 大滿舞團首張古調專輯《歡喜來牽戲》. Mata Finds. [2016-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2). 

參考文獻

[編輯]
  • 沈家煊,"名詞和動詞"(Of Noun and Verb),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6月. ISBN 978-7-100-11363-2
  • 李仁癸,"新港文書研究",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台北,2004年.
  • 徐大智(指導教授:戴寶村),"戰後台灣平埔族研究與族群文化復興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6月,2004年.
  • 萬益嘉,萬淑娟,"挪亞方舟",西拉雅文化協會,台南,2002年.
  • 賀安娟(Ann Heylen),"荷蘭統治之下的台灣教會語言學--荷蘭語言政策與原住民識字能力的引進(1624-1662)",台北利氏學社(Taipei Ricci Institute),台北,2001年.

參閲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