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朝鮮 (地區)

座標38°19′N 127°14′E / 38.317°N 127.233°E / 38.317; 127.23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朝鮮
조선/朝鮮文化語
한국/韓國韓國標準語
朝鮮 (地區)統一旗
國歌:
朝鮮 (地區) 的位置
首都
官方語言朝鮮語
官方文字諺文
政府
金正恩
尹錫悅
金德訓
韓悳洙
立法機構最高人民會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國會大韓民國
成立
• 古朝鮮
前2333年10月3日 (傳說)
前194年
前57年
668年
918年
1392年7月17日
1897年10月12日
1910年8月29日
1919年3月1日
• 大韓民國建立
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
1948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1991年9月17日
面積
• 總計
219,155平方公里[1][2]
人口
• 2017年估計
7700萬
• 密度
349.06/平方公里
時區UTC+09韓國標準時平壤時間
行駛方位
電話區號+850(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82(大韓民國英語Telephone numbers in South Korea
網際網路頂級域

朝鮮,又稱韓國高麗,是位於東亞地區[3],位於歐亞大陸東端,包含朝鮮半島(韓半島)、濟州島及朝鮮半島附近的幾個小島嶼。東北接壤俄羅斯,北面接壤中國,通過朝鮮海峽日本海日本隔海相望。其位處漢字文化圈內,傳統上深受漢文化影響[4],也在建築、音樂、繪畫、書法和民俗等方面有相當多獨有的特徵。現今的朝鮮分治為兩個主權國家——北方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以及南方的大韓民國(韓國)[5],兩者均在憲法中宣稱本國為朝鮮(韓國)全境的代表[6][7]

考古學證據顯示,朝鮮從無文土器時代(公元前1500年-前300年)開始逐漸進入農業社會[8]。朝鮮國家的早期起源仍然很不明確[8],根據史籍記載,其線索或許可以追溯到檀君朝鮮箕子朝鮮[9]。經過漢四郡對朝鮮半島北部的統治[10]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在公元前後開始崛起。經歷了三國時代的紛爭,新羅終於在676年完成統一。自此朝鮮歷經新羅高麗朝鮮王朝三個王朝,幾乎維持了一千多年的統一局面[a][8]。朝鮮在19世紀後期開始遭受列強入侵,並在甲午戰爭後被逐步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直到1910年日韓合併,朝鮮王朝滅亡,朝鮮則以「外地」的身份成為日本屬地[1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朝鮮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卻於1948年後在事實上分裂成大韓民國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2]。1950年-1953年的韓戰以南北停戰告終,兩個政權隔軍事分界線對峙的局面持續至今。

名稱

[編輯]

朝鮮半島上文明的稱呼有朝鮮(조선)、(한)、高麗(고려)等。朝鮮有「朝日鮮明」的字面意義[13][b],最早可追溯到古朝鮮時期[14]漢朝時曾在今平壤附近設朝鮮縣,為樂浪郡治所[15]。韓在朝鮮語里有「大」的意思[13],來自古時對朝鮮半島南部地區[16][17]及當地政權(三韓)的稱呼。隋唐以來,「三韓」也被引申於指代高句麗領土或故地,包括今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地區[18][19]。高麗有「山高水麗」的含義[13],起初被用於東北亞國家高句麗的簡稱[20],之後被統治朝鮮四百多年的高麗王朝沿用[21]

朝鮮的稱號
中文 諺文 歷史政權 出現書目 記載
朝鮮 조선 檀君朝鮮箕子朝鮮衛滿朝鮮朝鮮王朝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山海經·海內經》 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22]
三國遺事 魏書云:乃往二千載有壇君王儉,……,開國號朝鮮[14]
東國輿地勝覽 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鮮[23]
馬韓辰韓弁韓大韓帝國大韓民國 三國志·魏志》 在帶方之南,東西以海為限,南與倭接,方可四千里。[16]
三國史記 寡君問(聞)南有聖人出,故遣臣來享。[17]
高麗 고려 高句麗高麗王朝 資治通鑑 高麗小虜,侮慢上國;今拔海移山,

猶望克果,況此虜乎![20]

東國[c] 동국 - 明詩綜 朝鮮君臣……咸有詩篇繼和,極東國一時之盛。[24]
其他稱號包括槿域、青丘、小華、雞林等[13]

歷史

[編輯]

上古史和古朝鮮

[編輯]
在大坪遺蹟出土的朝鮮無文土器,約公元前8世紀

朝鮮地區出土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平壤以南的黑隅里遺址,距今約40-60萬年[25]。朝鮮的新石器時代開始於約公元前8000年,考古證據顯示當時在沿海地區已經出現簡單的半定居式聚落和半地穴式房屋[26]。朝鮮新石器時代以出土帶有紋樣的陶器為特徵, 被稱為櫛文土器時期[26]。在隨後的無文土器時期(約開始於公元前1500年),朝鮮開始進入銅器時代小米水稻的種植技術逐漸傳播開來[26]。約公元前300年,朝鮮開始出現早期的鐵製品[4]

朝鮮神話中有「檀君開國」,描述天帝之子檀君下凡與熊女誕育人類,也成為朝鮮的開創者[14]。檀君被認為與是同一時期的人物,其開創朝鮮的日期經計算被定為「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即「堯即位後的第15年」[4]。除檀君神話外,箕子朝鮮是朝鮮建立的另一傳說。《尚書大傳》記載,周武王伐紂勝利後,釋放了被俘的商朝大臣箕子。箕子其後出走朝鮮,周武王便將朝鮮作為他的封地[27]。根據《三國遺事》的說法,檀君也因為箕子的到來而決定歸隱阿斯達山做山神[14]。然而,由於史料記載自相矛盾、不能被考古發現驗證[d][28][29][30],箕子朝鮮作為朝鮮早期政權的地位難以證實。

中世史

[編輯]

約公元前194年-前180年之間,燕人衛滿在當地漢人的幫助下掌握權力自立為王,史稱衛滿朝鮮[4]。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滿朝鮮,在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置漢四郡。漢四郡的設立,把朝鮮地區與漢朝在貿易、技術和文化上聯繫起來,對朝鮮的發展有重要作用[4][31]。當時在漢四郡北方有高句麗扶餘沃沮濊貊等部落,南方有馬韓辰韓弁韓等部落。隨著漢室衰微、西晉內亂,朝鮮的本土政權逐漸興起。高句麗和百濟在4世紀時完全吞併漢四郡,朝鮮迎來以本土政權為主導的時期[4]

閻立本《王會圖》所繪朝鮮三國使臣,左起分別來自新羅百濟高句麗

5世紀時,朝鮮進入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主要政權並立。三國中高句麗地處北部,由扶餘人建立,曾屢次和遼東的漢族政權發生衝突,後向西擴展疆土至遼河[32][33][34][35]百濟位於西南,由扶餘人整合周圍馬韓部落建立,語言文化與高句麗十分相似[32][33][35]。新羅位於東南,由辰韓中的一部發展而來,是三國中中央集權建立較晚者[33][35][36]。高句麗和百濟最早於4世紀、新羅於6世紀時開始接受佛教作為主流信仰[36],而三個國家均在語言、文學和政治制度上受到漢文化的影響[37][38]弁韓伽倻所吸收。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

6世紀初期,新羅陸續吞併伽倻各部;6世紀中期,新羅與百濟結盟擊敗高句麗、後又撕毀盟約打敗百濟,從而獲得整個漢江流域。7世紀時,新羅與聯盟,陸續攻滅百濟和高句麗,之後又通過羅唐戰爭確保自身對大同江以南的統治[4]。朝鮮自此結束分裂局面,進入統一新羅時代。統一新羅在文化、藝術、宗教、商業、教育和科技上均取得快速發展[36],完成統一的文武王逝世時,還曾出現「薄賦省徭,家給人足;民間安堵,域內無虞;倉廩積於丘山,囹圄成於茂草」[39]的盛世場面。統一新羅在8世紀末開始走向衰落,至9世紀末真聖女王治國無方,國內爆發大量起義[40]

10世紀初,王建滅掉後百濟和新羅,開創了新的統一政權高麗王朝[41]。高麗(英語:Goryeo,也拼寫為Koryŏ)其名稱後來發展為現代的外來語「Korea」。1234年,高麗人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42][43][44]。但是在13世紀,隨著蒙古帝國多次入侵大大削弱了高麗的實力,高麗在經過數十年的戰鬥後最終成為元朝附庸國(征東等處行中書省)。在高麗恭愍王通過軍事抵抗結束了蒙古在高麗的政治影響之後,激烈的政治衝突隨之而來,高麗最終被在1392年7月由李成桂建立的朝鮮王朝所取代。朝鮮王朝先後臣服於明朝清朝

朝鮮王朝的前200年相對和平。在此期間,朝鮮世宗在15世紀創建諺文儒家思想的影響力日益增強。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爆發了壬辰戰爭。17世紀初後金滿清)先後對朝鮮發動丁卯戰爭丙子戰爭,迫使朝鮮斷絕與明朝關係。在朝鮮王朝後期,朝鮮由於實行孤立主義政策以至於被西方稱之為隱士王國[45]

近世史

[編輯]
已知最早的太極旗,1889年載於美國Flags of Maritime Nations。

19世紀後期起,朝鮮在國內外的政治壓力下逐漸對外開放,開始與西方國家締結正式條約,也同時成為日本帝國的征服對象[45]。1895年,清朝甲午戰爭結束中戰敗,中國和朝鮮的宗藩關係被取消[46]大韓帝國隨後於1897年成立。新成立的大韓帝國對內進行一系列現代化改革,對外在日俄兩國間左右搖擺,最後倒向日本[47]。1910年,大韓帝國被日本吞併,朝鮮進入日治時期[11]。日本對朝鮮的統治直到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蘇聯美國達成協議,同意在日軍投降後,以北緯三十八度線將朝鮮一分為二,北方由蘇聯占領南方由美國占領[48]。1947年後,隨著冷戰的開始,在朝鮮半島上建立單一國家的希望破滅。1948年,朝鮮半島南部成立親西方的國家大韓民國李承晚任首任韓國總統。同年隨後,朝鮮半島北部成立由蘇聯扶持的社會主義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為首任內閣首相[49]

蘇美占領軍先後撤離之後,南北方圍繞統一的矛盾日益激化,這導致1950年韓戰的爆發。由於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介入,戰爭陷入對峙僵局。1953年交戰雙方簽署停戰協定,但沒有簽署正式的和平條約。此後朝鮮地區分裂至今,朝韓兩國政府都宣稱自己是朝鮮地區唯一的合法政府。1991年9月17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同時加入聯合國[50]

朝鮮統一問題

[編輯]
朝鮮半島+濟州島圖形,往往用來象徵半島統一,如朝鮮半島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託管問題,南北方產生了兩個不同的政權。隨即,美蘇陷入冷戰,南北雙方陷入了韓戰板門店協定簽署後,雙方停戰,但關係長期緊張。雖然朝鮮半島被分裂為兩個政治實體,但朝韓兩國在各自的憲法中均表明朝鮮半島為一個統一的國家,雙方也沒有停止南北統一的努力。但由於南北於政治、經濟上均存在懸殊差異,以及中、美、日、俄四國對朝鮮半島問題的強大影響及政治角力,朝韓統一問題現在一直處於擱置狀態,沒有具體進展。而韓國內部也有反對統一的主張,有些年輕人甚至認為與貧窮的朝鮮統一將拖累韓國的發展。[51]

2024年,北韓正式宣布放棄統一。

地理

[編輯]
位於朝鮮半島東部的雪嶽山

朝鮮處於亞歐大陸的東端,西臨黃海,東臨日本海。除沿海島嶼外,絕大部分領土位於長約1000公里,寬約240公里[4]朝鮮半島。朝鮮多山,山地約占總面積的70%,東部的太白山脈橫亙南北[25]。東南沿海和濟州島屬暖溫帶,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半島大部屬中溫帶,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最北部屬寒溫帶,植被以針葉林為主[25]

歷史上的朝鮮疆域歷經多次增減。5世紀起,高句麗曾統治今天中國東北地區的大片領土(包括整個遼東半島在內)[52]。7世紀的唐-高句麗戰爭唐-新羅戰爭之後,新羅大體控制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53],而高句麗的其餘故地則被唐朝和後來的渤海國占據。新羅滅亡後,高麗王朝朝鮮王朝以新羅領土為基礎,緩慢向北擴張。10世紀時高麗王朝領土北擴至鴨綠江附近[54],12世紀時領土到達今天鴨綠江畔的義州[55],又吞併濟州島耽羅國[56]。15世紀,朝鮮世宗在位時通過婆豬江戰鬥將鴨綠江、圖們江以南的女真據點全部移除[57],奠定今天朝鮮北部邊境的基礎。

文化藝術

[編輯]

朝鮮文化是朝鮮民族自古不斷演化發展形成的民族思想、理念、風俗和習慣。雖然韓戰後朝鮮半島的南北對峙導致了南北朝鮮現代文化的差異,但雙方傳統文化卻一脈相承。朝鮮半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交往,因此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不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有著其獨特的文化特徵。[58]

語言文字

[編輯]
訓民正音》中對諺文字母形態的解釋

韓語是朝鮮自古以來的通用語,也是目前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官方語言,目前有超過7500萬使用者[59]。韓語是一種無聲調的黏著語,語法意義主要靠詞尾變化表示,語音在結合過程中經常出現音變。韓語系屬地位未定,普遍認為與之相似度最高的語言是日語阿爾泰語系諸語言。雖然充斥著大量漢字詞,但韓語的原生詞彙和漢語差別很大,語法也大不相同[4][13]

諺文是韓語使用的表音文字。它既簡單又具系統性,可以全面記錄韓語的語音。在諺文發明前的數個世紀中,朝鮮借用漢字記錄韓語[60]。在朝鮮世宗的組織下,諺文於1443年創立,並於1446年被推行[61]。由於精英階層以漢字為正統、阻撓諺文推廣[60],諺文在20世紀前應用有限。16世紀時,諺文主要被用於漢字學習時的注音工具;直到19世紀,使用者仍然局限於婦女兒童和勞動階層[4][60][62]。經過20世紀的大力推行,目前朝鮮半島大部分的日常出版物均完全以諺文寫成[62]

行政區域

[編輯]
朝鮮八道示意圖

以下列出現行位於朝鮮半島上之兩個分裂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之行政區劃。現今南北朝鮮的行政區劃均以朝鮮王朝時期的「朝鮮八道」作為基礎,朝鮮八道一詞有時也被當作韓國行政區劃、或朝鮮半島全境的統稱。

朝鮮八道 現時分區 朝鮮語 首府 人口(人) 面積
(平方公里)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
平安道 平壤直轄市 평양직할시 3,255,388 3,194
新義州特別行政區 신의주 특별 행정구 349,500 132
平安北道 평안북도 新義州市 2,450,110 12,191
平安南道 평안남도 平城市 3,597,557 12,330
南浦特別市 남포특별시 455,000 829
慈江道 자강도 江界市 1,147,946 16,613
咸鏡道 咸鏡北道 함경북도 清津市 2,327,000 15,980
咸鏡南道 함경남도 咸興市 3,050,000 18,534
兩江道 량강도 惠山市 660,000 13,880
羅先特別市 라선특별시 205,000 746
黃海道 黃海北道 황해북도 沙里院市 2,113,672 8,157
黃海南道 황해남도 海州市 2,310,485 8,450
京畿道 開城特級市 개성특별시 308,400 1,309
江原道 江原道 강원도 元山市 1,477,582 11,091
 大韓民國(南韓)
京畿道 首爾特別市 서울특별시 中區 9,853,972 606
京畿道 경기도 水原市 8,937,752 10,136
仁川廣域市 인천광역시 南洞區 2,466,338 958
江原道 江原道 강원도 春川市 1,484,536 16,536
全羅道 全羅北道 전라북도 全州市 1,887,239 8,047
全羅南道 전라남도 務安郡 1,994,287 11,956
光州廣域市 광주광역시 西區 1,350,948 501
濟州特別自治道 제주특별자치도 濟州市 512,541 1,846
慶尚道 慶尚北道 경상북도 安東市 2,716,218 19,021
慶尚南道 경상남도 昌原市 2,970,929 10,518
釜山廣域市 부산광역시 蓮堤區 3,655,437 765
大邱廣域市 대구광역시 中區 2,473,990 886
蔚山廣域市 울산광역시 南區 1,012,110 1,056
忠清道 忠清北道 충청북도 清州市 1,462,621 7,433
忠清南道 충청남도 洪城郡 1,840,410 8,590
大田廣域市 대전광역시 中區 1,365,961 540
世宗特別自治市 세종특별자치시 扞率洞韓語한솔동 122,263 465.23

主要城市

[編輯]
順位 城市 韓語/朝鮮語 國家 行政區 人口[63][64] 人口統計年分
1 首爾特別市 서울특별시  南韓 特別市 9,794,304 2010
2 釜山廣域市 부산광역시  南韓 廣域市 3,517,491 2010
3 平壤直轄市 평양직할시  北韓 直轄市 3,255,288 2008
4 仁川廣域市 인천광역시  南韓 廣域市 2,966,216 2010
5 大邱廣域市 대구광역시  南韓 廣域市 2,518,467 2010
6 大田廣域市 대전광역시  南韓 廣域市 1,551,931 2010
7 光州廣域市 광주광역시  南韓 廣域市 1,492,948 2010
8 蔚山廣域市 울산광역시  南韓 廣域市 1,170,232 2010
9 水原市 수원시  南韓 廣域市 1,071,913 2010
10 昌原市 창원시  南韓 慶尚南道 1,058,021 2010
11 城南市 성남시  南韓 京畿道 949,964 2010
12 高陽市 고양시  南韓 京畿道 905,076 2010
13 龍仁市 용인시  南韓 京畿道 856,765 2010
14 富川市 부천시  南韓 京畿道 853,039 2010
15 咸興市 함흥시  北韓 咸鏡南道 768,551 2008
16 安山市 안산시  南韓 京畿道 728,775 2010
17 清津市 청진시  北韓 咸鏡北道 667,929 2008
18 清州市 청주시  南韓 忠清北道 666,924 2010
19 全州市 전주시  南韓 全羅北道 649,728 2010
20 安養市 안양시  南韓 京畿道 602,122 2010

注釋

[編輯]
  1. ^ 除新羅末期四十餘年的後三國時期之外。
  2. ^ 《史記》稱朝鮮之地有「汕水」,名字中「鮮」字因擬音河名而來。
  3. ^ 以「東方的國家」之義項,又作「大東」、「海東」、「東邦」等。其他使用「東國」指代朝鮮的例子有「東國真體」(朝鮮楷書),「東國輿地勝覽」(朝鮮輿地勝覽)等。
  4. ^ 舊唐書》、《隋書》等史書中都出現「箕子朝鮮位於遼東」的說法,在今天的遼西地區也發現了與箕子有關的商末周初遺蹟。

參考資料

[編輯]
  1. ^ Castello-Cortes 1996,第413頁,North Korea.
  2. ^ Castello-Cortes 1996,第498頁,South Korea.
  3. ^ Korea. Oxford Dictiona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Seth, M.J. A Concise History of Korea: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through the Nineteenth Century.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6. 
  5. ^ Oliver, Robert T. WHY WAR CAME IN KOREA. Current History (pre-1986). 1950, (Vol. 19): 139 [2020-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6.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宪法 (2012年)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9-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7. ^ 翻译:大韩民国宪法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9-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8. ^ 8.0 8.1 8.2 Seth, M.J. A Concise History of Korea: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through the Nineteenth Century.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6. 
  9. ^ 一然. 三國遺事 卷第一 1512年 奎章閣本 (PDF).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11). 
  10. ^ Ancient Korean & Chinese Relations. Ancient History Encyclopedia. [2019-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11. ^ 11.0 11.1 日韓合併條約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12. ^ Oliver, Robert T. WHY WAR CAME IN KOREA. Current History (pre-1986). 1950, (Vol. 19): 139 [2020-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金, 東勛. 韩国文化概论.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5. ISBN 7510048672. 
  14. ^ 14.0 14.1 14.2 14.3 一然. 三國遺事 卷第一 1512年 奎章閣本 (PDF).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11). 
  15. ^ Ma, Tsang Wing. Scrib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PDF). UC Santa Babra History Ph.D. Dissertation. 2017: 144 [2020-02-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01). 樂浪郡初元四年縣別戶口多少集簿……朝鮮戶九千六百七十八 
  16. ^ 16.0 16.1 陳, 壽. 三国志 · 魏书三十. [2020-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17. ^ 17.0 17.1 三国史记 · 新罗本纪第一.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18. ^ 李, 世民. 克高丽白岩城诏. [2020-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建十州之旗,各復於桑梓;反三韓之士,不易於農肆。 
  19. ^ 曾, 公亮; 丁, 度. 武经总要前集. 吉州,三韓古城也,契丹置兵防控新羅諸國。東至石城,西南至鴨綠江,東至大監州百里,西至海。 
  20. ^ 20.0 20.1 司馬, 光. 资治通鉴,炀皇帝中大业九年. [2020-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21. ^ 高丽史·卷九十四·徐熙传. 
  22. ^ 山海经·海内经.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23. ^ 張, 德玉.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識. 吉林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560149691. 「《東國輿地勝覽》一書說:「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鮮。」 
  24. ^ 明詩綜 (四庫全書本)/卷094. [2020-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25. ^ 25.0 25.1 25.2 C.J. Norton. The current state of Korean paleoanthropology.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2000, (38(6)): 803-825. 
  26. ^ 26.0 26.1 26.2 C.J. Norton. Sedentism, Territorial Circumscription, and the Increased Use of Plant Domesticates Across Neolithic—Bronze Age Korea. Asian Perspectives. 2007, 46: 133-165. 
  27. ^ 尚书大传卷三. [2020-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28. ^ 舊唐書/卷199上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2). 
  29. ^ 隋書/卷67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30. ^ Shim, Jae-Hoon. A New Understanding of Kija Chosŏn as a Historical Anachronism.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002, 62 (2): 271–305 [2020-02-02]. ISSN 0073-0548. doi:10.2307/41266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31. ^ Ancient Korean & Chinese Relations. Ancient History Encyclopedia. [2019-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32. ^ 32.0 32.1 魏書/卷100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33. ^ 33.0 33.1 33.2 北史/卷094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9). 
  34. ^ 後漢書/卷85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35. ^ 35.0 35.1 35.2 三国史记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36. ^ 36.0 36.1 36.2 Connor, Mary E. The Koreas. Santa Barbara, Calif.: ABC-CLIO. 2009. ISBN 978-1-59884-161-9. OCLC 630107820. 
  37. ^ 三国史记 : 高句丽本纪第六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二年,夏六月,秦王符堅,遣使及浮屠順道,送佛像、經文。王遣使廻謝,以貢方物。立大學,敎育子弟。 
  38. ^ 三国史记 : 新罗本纪第十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四年,春,(新羅)始定讀書三品以出身。讀『春秋左氏傳』若『禮記』若『文選』,而能通其義,兼明『論語』、『孝經』者為上;讀『曲禮』、『論語』、『孝經』者為中;讀『曲禮』、『孝經』者為下。若博通五經、三史、諸子百家書者,超擢用之。前祇以弓箭選人,至是改之。秋,國西,旱蝗,多盜賊,王發使安撫之。 
  39. ^ 三國史記/卷07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40. ^ 三國史記/卷11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41. ^ 高丽史 : 世家卷第一。高丽史一。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42. ^ Gutenberg Bible. British Library.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19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5). 
  43. ^ Korea, 1000–1400 A.D. | Chronology | 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he Met's 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44. ^ Ebrey, Patricia Buckley; Walthall, Anne. East Asia: A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Cengage Learning. 2013-01-01 [19 December 2018]. ISBN 978-12855286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3) (英語). 
  45. ^ 45.0 45.1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Korea, 1800–1900 A.D..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4) (英語). 
  46. ^ 馬關條約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0-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47. ^ CHU Chinoh. Korean Perceptions of Japan during the Great Han Empire and the Japanese Annexation of Korea. Korea journal. 
  48. ^ Oberdorfer, Don. The two Koreas : a contemporary history Revised and updat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ISBN 978-0-465-03123-8. OCLC 854956966. 
  49. ^ NORTH KOREA: The Land of the Morning Calm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09-25) (英語). 
  50. ^ 外交圈\回忆朝韩加入联合国\延 静.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51. ^ 一個統一的朝鮮半島?韓國年輕人不感興趣. 紐約時報. 2018-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中文(臺灣)). 如今,韓國的年輕人尤其更傾向於認為,將他們繁榮的資本主義民主與貧窮的集權主義北方重新融合,是一個不切實際也不受歡迎的想法。「我個人不歡迎統一,因為這樣我們就得幫朝鮮重建經濟,這會給我們製造負擔,」22歲的大學生朴敏哲(Park Min-cheol,音)說。 
  52. ^ Koguryŏ | ancient kingdom, Kore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9-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3) (英語). 
  53. ^ Alexander Kim. RELATIONS BETWEEN BOHAI AND SILLA (7TH TO 9TH CENTURIES): A CRITICAL ANALYSIS.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54. ^ 高麗史/卷三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9-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55. ^ 高丽史 : 世家卷第十五。高丽史十五。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2019-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56. ^ 中国史书里的耽罗国 - 济州周刊. www.jejuchina.net. [2019-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57. ^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十五年(1433). [2021-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58. ^ John K. Fairbank, Edwin O. Reischauer & Albert M. Craig. East Asia: Tradition & Transforma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1978. ISBN 039525812X. 
  59. ^ Korean language |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 Fact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9-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英語). 
  60. ^ 60.0 60.1 60.2 Handel, Zev J. (Zev Joseph),. Sinography : the borrowing and adaptation of the Chinese script. Leiden. [2020-02-02]. ISBN 978-90-04-38632-7. OCLC 10661860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9). 
  61. ^ Kang, Younghill. The Valley of Utop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0-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62. ^ 62.0 62.1 Taylor, Insup,.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Revised edition. Amsterdam. ISBN 978-90-272-6944-7. OCLC 897814608. 
  63. ^ Population Census, Korean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2000–2015, Statistics Korea. [2021-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64. ^ City Population[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編輯]

38°19′N 127°14′E / 38.317°N 127.233°E / 38.317; 12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