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香港割讓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割讓香港
香港島距新安縣城南頭(圖左上Namtao)50公里。1842年割讓香港島(紅色),1860年割讓九龍半島(紅色),1898年租借新界(紅框內)
租借新界的條約由1898年李鴻章簽署。本圖攝於1900年1月15日港督府,赴廣州就任兩廣總督李鴻章船經香港,與香港總督卜力談論九龍寨城;同年7月被召回斡旋辛丑條約,船再經香港,卜力挽留李鴻章留任以確保東南互保[1][2]

香港割讓,指香港於1842年至1898年,滿清先後三次割讓新安縣城城外50公里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英國,三地合稱英屬香港。英國的首選目標一直是浙江舟山島,而香港島遠在南方邊陲,並不是英國人的首選目標。本條目簡述英國在香港的擴張的前因後果,並介紹《南京條約》、《北京條約》談判時有關香港的部份。

清代以前:中原邊陲棄島

[編輯]
原中原邊陲棄土的香港島,藉海運的四通八達之便,發展至1936年已成為現代化的大城市。

香港島在中原邊陲,世居的蜑家人(即水上人)乃賤籍時被流放大海,飽受中原歧視,在船舟不得上岸。[3]而由於明鄭據台灣,清初遷界令強遷邊垂沿海百姓,官方記載香港島九龍共120條村被強遷,[4]廣東沿海成為「隻丁不留」的鬼鎮,更成為華南海盜盜窟。[5]

英國勘探

[編輯]

首選浙江舟山島

[編輯]

英國一直希望清朝賜予一島方便商人存貨和僑居,首選一直是浙江定海縣舟山島,因它鄰近浙江湖州,中英貿易的第二大商品——絲綢——主要是湖州湖絲。[6][7]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乾隆皇帝賜舟山,未果。後來英國目光改為香港,主因有:一,鴉片戰爭英國佔領定海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才發現舟山島「航行充滿危險,除了動力汽船之外,其他船隻幾乎無法航行」;二,虎門銷煙後從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運出的鴉片已改為在香港中轉,英國在香港保護鴉片走私遠比保護湖州絲綢貿易更有利可圖;三,舟山以北的上海開埠[6][8]

香港「優良港口」論

[編輯]

1810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勘探珠江口海圖,讚揚香港島南岸大潭灣是深水良港,適合大型帆船停泊。1834年至1839年英船不時停泊在香港水域。[9]時任鴻臚寺卿黃爵滋奏摺寫「躉船,不進虎門海口,停泊零丁洋(註:香港和澳門之間)中之老萬山大嶼山等處。粵省奸商,勾通巡海兵弁,(略)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於胡底。」[10][11]

香港「細小、荒蕪、無價值」論

[編輯]

與英國商界不同,1840年代英國軍政界普遍認為香港島是令人高興不起來的戰利品,香港庫政司羅伯特·蒙哥馬利·馬丁英語Robert Montgomery Martin在1844年上任時指香港島「細小、荒蕪、無價值」(small, barren, unhealthy and valueless[12]a horrid place, inferior to Sierra Leone for the fact of its being less healthy, less amusing and less near England)。[13]

這跟香港地形比較崎嶇有關,山多平地少且缺乏水源[14],晚清思想家王韜1883年有載,本「香港蕞爾一島耳,固中國海濱之棄地也。叢莽惡石所藪,獸所窟,和議既成,乃割畀。始闢草萊,招徠民庶,數年間遂成市落。」[15]

一百年後,基礎建設完善時,時人又有另一番評價,1941年旅遊指南《大香港》載,「香港面積,原不甚大,所以名《大香港》者,以其為遠東之大商埠,南中國交通孔道,(略)建築之新型交通之發達,莫不偉大堂皇,令人大為留戀,證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香港所以為大矣。」[16]

清軍駐防

[編輯]

1683年施琅平定台灣後,康熙帝撤消邊垂沿海遷界令[17],1684年至1685年工部尚書杜臻席柱奉旨巡視廣東和福建的復界情況,寫成《粵閩巡視紀略》,提到九龍坳墪台(即烽火台),「九龍台,把總一,兵丁七十三名」。[18]1810年,香港佛堂門海峽的大砲被移至九龍寨,並建砲台[17][19]

割讓香港島

[編輯]

1839年廣州英商被逐,浮舟零丁洋

[編輯]
1869年阿爾佛雷德王子來訪香港島,是第一位訪港的英國王室愛丁堡公爵。此行他揭幕舊香港大會堂。本圖為1869年擺花街華埠的慶祝佈置
1901年農曆新年皇後大道中。「華民之寄居者,雖咸守英人約束,然仍沿華俗不變,不獨衣冠飲食已也。如崇神佛則有廟宇,祀祖先則有祭享,正朔時日,無一不準諸內地元旦亦行拜賀禮,爆竹喧闐,徹於宵旦。」[20]
1841年香港開埠,1941年一百周年,2月發行紀念郵票,同年12月香港保衛戰香港陷入日本

1839年湖廣總督欽差林則徐虎門銷煙,3月21日包圍廣州十三行的洋商,先斷其食水,再撤走幫洋商幹粗活的華工[17]。洋商屈服,交出鴉片並撤至葡屬澳門[17]

1839年7月,尖沙咀(今屬香港九龍)村民林維喜在岸上被醉酒英國水手打死,應按大清律例審理,但英國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卻在船上按英國普通法系審理[21]。林則徐大怒[22]。浮舟期間,缺淡水、沒補給,義律因此決心在大清割地,使英商擁有永久可靠的據點[17]

1841年憑一紙《穿鼻草約》空文佔領香港島

[編輯]

1840年6月,英國清政府宣戰,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經過兩年交戰,清政府戰敗並被迫接受英國的條件,訂立城下之盟[23]

1841年1月,查理·義律與欽差琦善談判,起草《穿鼻草約》,將「香港」割讓予英國,雙方對於「香港」究竟是整個香港島還是小漁村香港仔爭執不下,[24]琦善不敢報請道光帝,沒有諭令批准的草約淪為空文。[25]查理·義律按自己理解決定佔領整個香港島,於1841年1月26日駐港英軍登陸今上環水坑口街升英國國旗。

1842年《南京條約》正式割讓香港島

[編輯]

兩國均不承認《穿鼻草約》,琦善被解北京查辦[26]英國外交大臣彭瑪斯頓子爵(後來又譯巴麥尊)嚴斥查理·義律只顧割島而沒有簽訂通商條約,而且「你割讓得來的香港,是毫無生氣的小島,連一家房子都沒有」,[25]故改派璞鼎查接任談判。不久,輝格黨政府倒台,新上任的保守黨外交大臣亞伯丁伯爵指示璞鼎查撤回割地要求,不過璞鼎查滿意香港開埠情況,違背外交大臣訓令,堅持割島。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漢華麗號上,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割讓香港島給英國[23]

最終1842年8月29日簽訂《南京條約》寫道:

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27]

割讓香港島通常被表述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割地。[註 1][28]在近代史以前,割地的例子在史籍記載不少,有前燕虎牢關以西予前秦[29]唐朝西突厥和親時割龜茲于闐疏勒朱俱波蔥嶺[28]後晉燕雲十六州遼國[30][31]南宋在紹興和議鄧州唐州金國[32][33][34],等等。

開埠後華埠居住情況

[編輯]

1841年6月,義律分段出售土地,香港開始有移民居留[35]:319。英國人辦的《香港轅門報》在1841年5月15日載,香港島上共16條村有人居住,共7,450人。[36]晚清思想家王韜在1874年香港循環日報載,「華民所居者率多,小如蝸舍,密若蜂房。計一椽之賃,月必費十餘金,故一屋中多者常至七八家,少亦二三家,同居異。尋之地,而一家之男婦老稚,眠食浴,咸聚處其中,有若之在穴,非復人類所居。蓋寸地寸金,其貴莫名,地球中當首推及之矣」。[20]

割讓九龍半島

[編輯]
九龍在1953年英女王加冕巡遊。攝於平安戲院[37]

割香港島不久,《廣州週報》(Canton Press)在1842年5月7日已指出九龍更適合建城鎮。[38]1847年遠東艦隊司令麥可·西摩皇家工兵司令的信函指出九龍半島對屏藩維多利亞港有重要作用。[38]

1856年亞羅號事件引發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3月18日,英軍第44團佔領尖沙嘴,3月20日兩廣總督勞崇光同意「暫時租借」九龍。[38]1860年10月火燒圓明園清廷受震懾,英國駐華全權特使額爾金伯爵(又譯伊利近)藉機在《北京條約》加入新條款——割讓(「永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部份。[38]最終條文:

前據本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兩廣總督勞崇光,將粵東九龍司地方一區,交與大英駐紮粵省暫充英法總局正使功賜三等寶星巴夏禮,代國立批永租在案,茲大清大皇帝定即將該地界付與大英大君主並歷後嗣,並歸英屬香港界內,以期該港埠面管轄所及庶保無事。[38]

租借新界

[編輯]
攝於1938年10月廣州戰役不久。日軍在羅湖橋(香港新界與中華民國廣東省寶安縣邊境)與駐港英軍對峙,延至1941年12月,日軍在偷襲美國珍珠港六小時後偷襲英屬香港,香港保衛戰爆發。圖中可見當時中港邊界位於羅湖橋的北岸橋頭,即以深圳河北岸為實際邊界線。此照片拍攝時位於深圳河以北的寶安縣一側。

內因:衛生與軍事需求

[編輯]

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並無險可守,香港的商會擔憂任何敵國勢力若擴張至香港的離島,香港將難以守衛。加上當時香港島人口密集,1894年香港鼠疫流行,公共衛生防疫需要更多土地。[39]

導火線:俄國與法國租界的連鎖反應

[編輯]

1895年大清簽《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予日本,德、法、俄三國干涉還遼,俄國以「還遼有功」在1898年3月簽《旅大租地條約》租旅順大連25年,引發列強瓜分中國。俄國首度獲得遠東不凍港,引起英國海軍警戒。[35]1898年4月,法國登陸廣州灣,憑《廣州灣租界條約》第一次從法屬印度支那擴張至中國本部海岸。[40]由於俄國與法國破壞了東亞勢力平衡[35]英國急忙在1898年6月9日簽《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大清政府租借新界99年到1997年終結。1899年4月16日新界首次升起英國國旗[35]。部分新界原居民在英國接管新界之時,為了保衛鄉土,曾與英軍激烈戰鬥。[41]

三不管的「九龍寨城」

[編輯]
1891年4月17日九龍寨城斬首海盜。被斬的是香港島筲箕灣客家人

在清朝政府力爭之下,保有了新界境內九龍寨城的管治權,成為清朝的外飛地,因飛地管治困難,最終成為三不管地帶——所謂「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42][43]

九龍寨城施行大清律例,與香港法律制度不同。最著名例子是1891年4月17日的海盜在刑場斬首事件,事緣1890年12月南澳號英國船長被劫殺、加州華工乘客被搶金條。按香港刑事訴訟程序該案證據不足,予以釋放,但那些客家人海盜隨即被引渡予大清九龍寨城,按大清律例該案證據充份,被大清衙役斬首。[44][45]

原定擴張

[編輯]
1894年香港鼠疫。1923年孫中山指其革命思想源於對香港衛生的反思:英國人開埠香港僅80年,衛生井然,他家鄉香山縣4000年歷史,遠遠不如,可見事在人為,別人既不為之,就由他革命。[46](見#香港成為晚清革命基地章節)

由於深圳墟(今深圳市羅湖區東門市場)這個大集市座落於新界北邊,香港輔政司駱克恐怕深圳墟會成為九龍寨城「三不管」的翻版,成為黑幫、人口販賣走私的溫床,遂提倡以梧桐山為自然邊界,把現今羅湖區和福田區劃入英屬香港。英軍為此在1899年5月16日-11月13日佔領深圳墟。最終英國在談判換得其他利益,撤出深圳墟。[47][48]

後續

[編輯]
香港保衛戰爆發前,加拿大派兵增援香港,兩個步兵營合共1,975人於1941年11月16日抵達香港,但在日軍猛攻下香港淪陷,加拿大軍也遭遇嚴重傷亡
1944年10月16日,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出動28架B-24空襲香港。著火冒煙的是日控黃埔船塢,火球左側是追趕美軍轟炸機的日軍零式戰機

香港成為晚清革命基地

[編輯]

英屬香港的法律不受清廷規管,由此成為興中會策劃革命及顛覆清政府的基地,對清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助力甚大。1923年孫中山演說,直言其革命思想萌芽於對香港的衛生、廉潔、盜賊少的感悟。[46]演說裡,他提及曾經在家鄉香山縣仿效香港推行衛生新政,卻遭遇貪污縣令,後來走訪省城廣州府和北京,發現還更貪污。孫中山反思香港由英國人開埠僅80年,衛生井然,然而家鄉香山縣4000年歷史以來,卻遠遠不如,可見事在人為,別人既不為之,就由他來革命,在全國推行「香港式的政府」。[46]

二戰日軍佔領和國民政府交涉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香港本土未受攻擊,不過有384名香港華人在美索不達米亞戰役殉職,他們隸屬中國勞工旅[49]二戰期間,英軍、加拿大援軍和本地華人軍在香港保衛戰戰敗,日本佔領香港。[50]二戰結束前,盟軍已注意到將來日軍應向誰歸降的外交問題,1943年1月簽訂中英平等新約顧維鈞曾爭取但最終擱置要求收回新界租借地。[51]而受制於中國外內局勢,中國同意由英國皇家海軍夏慤少將代表英國政府及蔣介石在香港接受日軍投降,[52][53]1945年8月30日香港重光由英國軍隊解放香港,英國恢復對香港的管治。[54]

「長期打算,充分利用」

[編輯]

國共內戰至1949年末,解放軍在廣東戰役已攻尅廣東,但沒有攻打香港,中共領導人多次說明要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而不急於收回,所謂利用,則包括1950年代韓戰時靠香港輸送物資,繞過聯合國大會第500號決議的戰略禁運。[55]這種利用延續至韓戰之後。冷戰年代,蘇聯多次指責中國以社會主義國家自居,卻為了經濟利益一己之私,縱容香港同胞過上「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的水深火熱,非常虛偽。這屬於中蘇交惡外交鬥爭的一部份。[56]

香港工委香港左派陣營對他們未被上級允許在1949年奪取港英政府權力而極度失望,他們長期潛存一股渴望早日解放的心情,是他們1967年乘著文化大革命期間發起六七暴動的深層次因素。香港工委和以鬥委會為首的香港左派陣營發動六七暴動及連串炸彈襲擊挑戰港英政府的權力。[57][58][59]

1997年

[編輯]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英國同意移交香港給中國,[60]「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61]

學術研究

[編輯]

外交史料匯輯有1995年香港三聯書店的「香港歷史問題資料選評」三冊叢書:《割佔香港島》(余繩武編)、《割佔九龍》(劉蜀永編)、《租借新界》(劉存寬編)[62]

注釋

[編輯]
  1. ^ 1842年時澳門尚未被割讓,而是自明代特許葡萄牙帝國商人的居住點。[25]後來葡萄牙才關閉關閘口岸,正式佔領澳門。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香港歷史博物館撰文. 「歷史名人在香港」系列:一九〇〇年晚清重臣李鴻章途經香港 (PDF). 明報月刊. 2015年12月號: 39-42頁 [2021-0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5). 
  2. ^ 李鴻章與香港 (PDF). 香港孫中山紀念館官方網站. [2021-01-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0-15). 
  3. ^ 梁啟智. 《香港第一課》. 台北: 春山出版. 2020-01-07. ISBN 9789869849760.  第1章.
  4. ^ 杜臻席柱,《粵閩巡視紀略》,轉引於魯金. 九龍城寨簡史. 三聯書店(香港). 2018: 15-18. 
  5. ^ 譚元亨. 应对历史的挑战:客家文明从“耕山”到“开海”. 《惠州客家》 (惠州市客家文化經濟促進會). 2009, (創刊號).  網上公開於:譚元亨. 应对历史的挑战:客家文明从“耕山”到“开海”. 惠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網站. 2012-05-30 [2020-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6.0 6.1 梁曉遴,分3期連載:
  7. ^ 熊月之. 湖丝映射的历史时空. 《地域文化研究》. 2018, (3) [202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 劉存寬. 香港、舟山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对华战略.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1998, (2) [2021-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9. ^ 丁新豹. 割佔香港的原因. 香港史新編(增訂版) (全二冊). 2016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10. ^ 〈鴻艫寺卿黃爵滋奏摺〉,轉引於施仲謀; 杜若鴻; 鄔翠文 (編). 《香港傳統文化》 (PDF). 中華書局(香港). 2013: 166-173 [2020-11-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1. ^ 相關內容請詳見中國鴉片史
  12. ^ Morris, Jan. Hong Kong:Epilogue to an Empire. Faber and Faber. 1988 [2008]: 70. Robert Montgomery Martin英語Robert Montgomery Martin, an early Colonial Treasurer, arriving in 1844, dismissed it almost at once as small, barren, unhealthy and valueless 
  13. ^ Mclachlan, Robin. "Oh For The Joys Of England" Lt. Orlando Bridgeman's Letters From China And Hong Kong, 1842 - 1843.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74, 14. [Orlando Jack Charles Bridgemanm said] a horrid place, inferior to Sierra Leone for the fact of its being less healthy, less amusing and less near England 
  14. ^ 香港的地理环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5. ^ 〈送政務司丹拿返國序〉,王韜,結集於《弢園文錄外編》卷8,1883年。該文的白話文賞析,收錄於以下兩本書:《香港紀要:近代文獻著作選》,周佳榮,2020,三聯書店(香港);《早期香港史研究資料選輯(下冊)》,馬金科,2018,三聯書店(香港).
  16. ^ 《大香港》自序,鄧超(編),1941年1月初版。收錄於周佳榮. 關於香港的早期著作. 周佳榮 (編). 《閱讀香港:新時代的文化穿梭》. 香港: 香港教育圖書. 2007: 24頁.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施仲謀; 杜若鴻; 鄔翠文 (編). 《香港傳統文化》 (PDF). 中華書局(香港). 2013: 166-173 [2020-11-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8. ^ 魯金. 九龍城寨簡史. 三聯書店(香港). 2018: 15-18. 
  19. ^ 鄭學賢. 九龍城寨的主權(Sovereignty)與管治(Governance) (PDF). 香港教育大學學士論文. 2018: 17 [2021-01-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 ^ 20.0 20.1 〈香港略論〉,《循環日報》,1874年4月29日,王韜。結集於《弢園文錄外編》卷6,王韜編,1883年。該文的白話文賞析,收錄於以下兩本書:《香港紀要:近代文獻著作選》,周佳榮,2020,三聯書店(香港);《早期香港史研究資料選輯(下冊)》,馬金科,2018,三聯書店(香港).
  21. ^ 季平子. 從鴉片戰争到甲午戰争.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 147. 
  22. ^ 〈林則徐奏摺〉,載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一冊,頁671-672。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年。轉引自:施仲謀; 杜若鴻; 鄔翠文 (編). 《香港傳統文化》 (PDF). 中華書局(香港). 2013: 166-173 [2020-11-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9). 五月二十七日,尖沙村中有民人林維喜,被夷人酒醉行兇,棍毆斃命。訊據見證鄉鄰,僉稱係英吉利國船上夷人所毆,眾供甚為確鑿。諭令義律交出兇夷,照例辦理,將及兩月,延不肯交,臣等給與論函,亦竟始終不接。竊思人命至重,若因英夷而廢法律,則不但無以馭他國,更何以治華民。義律肆意抗違,斷非該國王(註:維多利亞女王)令其如此,安可聽其狂悖,而置命案於不辦,任奸宄以營耘,壞法養癰,臣等實所不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3. ^ 23.0 23.1 第十四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marketing.mingpao.com. [2022-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4. ^ 署理兩廣總督琦善奏報遵旨查明香港地勢並現在籌辦情形摺 (報告). 澳門基金會. 1841-02-18 [201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8). 若就全島而論,東西約長五十里,南北約寬二十里。專就香港而論,東西約十里,南北約五里,島內間有民房田廬,較之別島爲少。奴才原擬祇就香港酌請裁給,今該夷藉圖全島,是其得隴望蜀,狡詐性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5. ^ 25.0 25.1 25.2 Letter to Captain Charles Elliot, RN. 21 April 1841. You have obtained the Cession of Hong Kong, a barren island with hardly a house upon it; and even this Cession as it is called, seems to me, from the conditions with which it is clogged, not to be a cession of the Sovereignty of the Island, which could only be made by the signature of the Emperor, but to be a permission to us to make a Settlement there, upon the same footing on which the Portuguese have an establishment at Macao.Now it seems obvious that Hong Kong will not be the Mart of Trade,any more than Macao is so; that the Trade will still continue at Canton ;and unless you shall have obtained in your further Negotiations, all the securities which we demanded for our Residents in China, matters will remain practically just as they have been. 
  26. ^ s:清史紀事本末/卷四十四:草約成,以聞,帝不許,至是再下宣戰之諭,命奕山爲將軍,楊芳、隆文爲參贊大臣,馳赴廣東,逮琦善入京
  27. ^ 南京條約原件(英文與中文)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PDF掃瞄版第36頁, [2020-11-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5-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8. ^ 28.0 28.1 耿振華. 從唐蕃會盟碑探討漢藏民族的歷史記憶 (PDF). 蒙藏季刊. 2014, 23 (4) [2021-06-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5). 而唐朝不僅對吐蕃對其他少數民族和親時一樣會有大量的花費及割地的情況。(略)即使是英明的唐太宗,也曾割屬地做為西突厥可汗的聘禮,《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即634年)六月丁卯(初七),西突厥乙毗射匱可汗遣使入貢,且請婚;上許之,且使割龜茲于闐疏勒朱俱波蔥嶺五國以為聘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9. ^ 蔡宗憲. 永嘉之亂後的洛陽及其鎮戍化 (PDF). 《中國史學》 (京都: 朋友書店). 2010, 20卷: 72頁 [2021-06-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5). 桓溫北伐時,前燕允諾割虎牢以西之地向前秦求援,桓溫敗退後,前秦即依約求取割地,至乃攻陷鄴城,消滅前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0. ^ 胡輝芳. 燕云十六州入辽后的社会发展——兼谈燕云的得失对辽宋的影响. 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 2010. 約定事成之後,割讓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地方作為報酬,送予遼朝 
  31. ^ 契丹國志》卷22,「南京幽州地,自割棄,建為南京,又為燕京析津府」。
  32. ^ 周立志. 宋朝外交运作研究. 河北大學博士論文. 2013 [2021-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南宋割出二州,以鄧州西南、南四十里為界。但兩國實際邊界並非完全是和議規定的邊界,具體執行邊界交割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3. ^ 岳飛,《金佗稡編》卷十五《乞解軍務札子》。轉引自:朱恆夫. 岳飞故事:史实的拘泥与民间性的失度 (PDF). 《明清小說研究》. 2005, (4) [2021-01-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11). 岳飛確實因與高宗趙構意見不合而多次上書請求辭去兵柄,如在紹興九年的二、三月間,他在反對和議無效之後,曾憤然上書請求解除軍職,奏書云:『比者修盟漠北,割地河南,既不復於用兵,且無嫌於避事。伏望陛下俯照誠悃,曲賜矜從,令臣解罷兵務,退處林泉,以歌詠陛下聖德,為太平之散民,臣不勝幸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4. ^ 陶晉生. 講座摘要:宋代外交的特色. 香港中文大學講座. 2011 [2021-01-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3-20). 北宋的外交以維持皇帝地位及疆土完整為主要目的,不惜用歲幣來代替割地。南宋因對金的實力不夠,甚至皇帝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如不能維持土地,就割地和贈送歲幣,而盡力維持皇帝的名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5. ^ 35.0 35.1 35.2 35.3 《香港——邁進新紀元(1997年年報)》. 香港: 政府新聞處. 1998 [2006-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6. ^ 丁新豹. 紅香爐與紅香爐天后廟. 香港歷史博物館. 1999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7. ^ 1953年英女皇加冕節目. 香港記憶:黃霑故事——深水埗的天空 1949 - 1960. [2021-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第二章 英佔香港和殖民體系的確立〉,劉蜀永,收錄於劉智鵬; 劉蜀永. 香港史—從遠古到九七.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9年7月1日: 71-74. 
  39. ^ The China Mail, Hong Kong, Saturday, June 11, 1898. The China Mail. 1898-06-11. 
  40. ^ 條約內容第一款規定「因和睦之由,中國國家將廣州灣租與法國國家,作為停船躉煤之所,定期九十九年,惟在其租界之內,訂明所租情形於中國自主之權無礙。第二款 議定在停船躉煤之界,以守衛、備運、興旺等情,所有租界水面,均歸入租界內管轄,其未入租界者,仍歸中國管轄。」
  41. ^ 蔡兆浚. 記新界鄉民1899年抗英六日戰爭. hkchronicles.org.hk (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2. ^ (七)九龍城問題. 中國文化研究院. 約2010-2018年之間 [2020-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3. ^ 東網光影:港英時代的城寨風雲. 香港東方日報. 2016-08-14 [2021-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4. ^ Iain Ward. Sui Geng[水警]: The Hong Kong Marine Police 1841-1950.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1. Page 58.
  45. ^ "Chapter 13: Streamer Namoa Attacked; Chinese pirates arrested and executed" (page 202 onwards) in Pirate Outrages: True Stories of Terror on the China Seas by Douglas R. G. Sellick.
  46. ^ 46.0 46.1 46.2 Dr. Sun Yat Sen's Address: A Neat Compliment to Hong Kong - Why He Became a Revolutionist. To Establish A Hong Kong type of Government in China. Hong Kong Daily Press. 1923-02-21.  全文轉載於:Sun Yat-sen's Addr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hy I Became a Revolutionist?". The Man, the University, the History - Sun Yat-sen. [2020-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語演說的通行中譯本出自1923年2月21日《香港華字日報》,以文言文行文,多處修改孫中山的措辭,該譯本收錄於羅香林,《國父在香港之歷史遺跡》,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71年初版。
  47. ^ 解析深港边界. 深圳市檔案局. 2015-09-25 [2020-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8. ^ 120 年前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如何決定香港面貌?. Cup雜誌 (香港: Cup Magazine Publishing). 2019-02-04 [202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9. ^ 《The register of the Hongkong memorial: commemorating the Chinese of the merchant navy and others in British service who died in the Great War and whose graves are not known》,London: Imperial War Graves Commission, 1931, page 3. 轉引自鄺智文. 《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1857-1997)》. 三聯書店(香港). 2018. ISBN 9789620435638.  pp.58-59,「一共有384名香港華工在伊拉克為協約國擔任後勤人員時死亡,他們包括工匠、管工(foreman)、廚師以及翻譯人員,其中皇家工兵死者239人、華人搬運隊(Chinese Porter Corps)55人、港口行政及河道保護處(Port Administration and River Conservancy Department)33人、印度陸軍後勤工程隊27人、英印海軍(Royal Indian Marine)14人、印度鐵路部13人、印軍勞工隊(Indian Labour Corps)3人。」
  50. ^ 鄺智文; 蔡耀倫.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圖書. 2013: 286-287 (中文). 
  51. ^ 陳進金. 蔣介石對中英新約的態度(1942-1943) (PDF). 東華人文學報. 2005, (7): 143-148 [2021-01-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9-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2. ^ 郝柏村(前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 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台灣: 天下遠見出版. 2011: 113,121. (p.113)英國重占香港……(p.121)香港本屬中國戰區,英方一度堅持由蒙巴頓受降。蔣公僅在顧全中國戰區統帥面子的情勢下,授派英軍官受降。實質上,英國收回了香港殖民地。香港問題,蔣公在開羅會議曾提出。邱吉爾以開羅會議乃討論處理戰敗國日本問題,香港爲英國領土,英國乃同盟國非戰敗國,故未談香港問題,故於日本投降後,急欲立即收回香港,以其海軍優勢捷足先登。 
  53. ^ 薩本仁,潘興明. 《20世紀的中英關係》.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43,278,282頁. ISBN 9787208021952 (中文(中國大陸)). 
  54. ^ 1945年香港重光:中英爭奪香港,如何收科?. www.watershedhk.com. 2020-08-28 [2021-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5. ^ 「長期打算,充分利用」,齊鵬飛,《中共黨史研究》1997年第03期第23-30頁。後來增刪為:齊鵬飛.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暂时不动香港"战略始末.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轉自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 2008-11-07 [2020-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6. ^ 初稿出於Share, Michael. The Soviet Union, Hong Kong, and the Cold War, 1945-1970 (PDF).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orking Paper No. 41),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Washington DC). 2003: 頁24-25 [2021-02-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易稿後結集於:Share, Michael. Where Empires Collided: Russian and Soviet Relations with Hong Kong, Taiwan, and Macao (Chapter 6).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7. ISBN 9789629963064. 
  57. ^ 程翔.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 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2018: xv頁. 
  58. ^ 六七暴動-恐左懼共源起六七暴動-港府宣傳戰-功不可沒. hk01. 2017-04-24 [2021-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9. ^ 許創彥; 彭嘉林. 六七暴動真相懸空50年,八大待解之謎. 端傳媒. 2017-05-09 [2021-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0. ^ 張春生; 許煜. 《周南解密港澳回归:中英及中葡谈判台前幕后》. 新華出版社. 2013: 130-132.  摘錄於前途談判籌碼考:中英密斟盲婚啞嫁,港人被拒門外. 世代懺悔錄-香港前途考古札記. 2017-10-27 [202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20-11-23
  61. ^ 中英聯合聲明
  62. ^ 《香港歷史問題資料選評》內容簡介. 香港三聯書店. [2021-01-22]. ISBN 97896204245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