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二十四诸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二十四诸天汉传佛教中的二十四位护法、也称作“诸天鬼神”。[1][2]二十诸天增加四位神祇而来。

沿革

[编辑]

印度古代诸天护法原本只有十六尊,后来陆续增加日神月神婆竭罗龙王以及阎摩罗王,即“二十诸天”。之后又陆续增加天龙八部的紧那罗王。佛教传入中国后,因皇室需求,再把皇帝礼拜的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加入,即“二十四诸天”。[1][2]今日汉传佛教礼敬的二十四诸天,供奉的紫微大帝,又称星宫月府尊天;鬼子母神则从原本一席改成两席,分为鬼子圣母尊天和诃利帝喃尊天,诃利帝喃尊天即东岳大帝,两者实为同一尊。[3]佛教中本就有雷神,为千手观音护法二十八部众之一。

佛教的护法诸天,主要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民间信仰、《吠陀》、婆罗门教的神祇组成了印度佛教的护法尊神,如大梵天、帝释天源自婆罗门教,日神、月神是印度神话夜叉鬼子母印度民间信仰[1][2]

印度佛教传入东土大唐之后陆续汉化,隋唐韩擒虎宋朝的包青天包拯被封作阎罗王。现代、每年农历一月九日举行“供佛斋天法会”,供三宝、二十四诸天,供品是茶水、果物、菜蔬。[1][2]“供佛斋天法会”、也称“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忏法》时开始的。南宋时,神焕撰《诸天列传》,行霆又撰《诸天传》,设诸天供有十二天、十六天、二十天、二十四天、三十三天不等。元文宗时,天台宗慧光法师于每岁元旦率众修金光明忏,斋天便广泛兴起了,斋天仪轨主要是依照明末弘赞律师所撰《斋天科仪》施行的。斋天多在下半夜的寅时举行(也有的寺院在辰时举行),地点一般在寺院大殿或法堂前的空坝里;头天下午即开始搭坛;坛场上所需用的法器和食物等,必须在入夜前准备妥当。[4][5]

二十四天护法

[编辑]

二十四诸天分别列在大雄宝殿两侧、供奉顺序分别是:功德天、辩才天、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日神、月神、金刚密迹力士、摩酰首罗天、散脂大将、韦陀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婆竭罗龙王、阎摩罗王、紧那罗王、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1][2]

山西华严寺吉祥天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Śrī-mahā-devī、音译作室利摩诃提毘。为施福德之女神。又称摩诃室利、室唎天女、吉祥天女、功德天、吉祥功德天、善天女、宝藏天女、第一威德成就众事大功德天。本为印度婆罗门教之神,系那罗延天之妃,爱欲神(梵 Kāma)之母,后与帝释、摩酰首罗、毘湿奴等诸神,一并为佛教所承,成为佛教之护法天神。在汉传佛教被认为是德叉迦和鬼子母的女儿、财富女神[6]。左手拿如意宝珠、右手结印、头顶有五色祥云、云端有白象、象鼻子拿着一个玛瑙瓶、玛瑙瓶的水流入她头顶的千叶宝盖里。此天女的咒、"大吉祥天女咒"、是在汉传佛教寺庙中常念的《早晚课诵集》中十小咒之一。[7] 此咒出自于《金光明经》[8]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Sarasvatī-devī。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之文艺女神。音译作萨啰萨伐底、娑罗室伐底。又作大辩天、大辩才天女、大辩才功德天、大圣辩才天神、妙音天、美音天。略称辩天。本为古印度的河神、在后婆罗门教与汉传佛教被认为是辩才和音乐神。有时也被认为是阎罗王的姐姐。根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大辩才天女品所载,彼为八臂,手持弓、箭、刀、矟、斧、杵、铁轮、羂索等武器、脚下有猛兽。另一种形象是坐像、手持琵琶。[9]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Mahābrahmā-deva,巴利名同。位于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又称梵天王、梵天、梵王、大梵、梵童子(梵 Brahmā sanajkumāra)、世主天、娑婆世界主(梵 Brahmā sahājpati)。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于佛教所倡三界之说中,将此等外道之诸天配列于欲、色二界,梵界即位处色界之初禅天,通常有三处与四处之别。三处即大智度论卷九、大毘婆沙论卷九十八等所说之“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四处则如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所载之“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三处与四处均总称为梵天。据大毘婆沙论卷九十八载,大梵天身长为一逾缮那(由旬)半,寿量为一劫半,彼于五中劫独一而居,复经五中劫与众共住,再五中劫又与众别,属初静虑地(初禅天)之中间禅。又阿含及诸大乘经中,常载此王深信佛法、助佛教化等事,每值佛出世,大梵天王必先来请转法轮,手持白拂,于会座参法听受,常以法义与佛问答;后与帝释天同受佛之付嘱,护持国土,而为显密二教所共尊崇。密教以梵天为十二天之一,或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列位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门之南方,身呈白肉色,头戴发髻冠,有四面四臂。据大日经疏卷五载,具四臂之中,右一手持莲花,一手持数珠;左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唵”字印,此印为修行者之吉祥印。其种子为 (pra)。据大日经真言藏品所载,其真言为:南摩(皈命)钵罗阇(prajā,一切生)钵多曳(pataye,主)娑缚诃。[10] 形象为四面四臂、手里拿着莲花、念珠、玉净瓶、结印、坐骑是鹅。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Śakra Devānām-indra。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又作天帝释、天主。并有因陀罗、㤭尸迦、娑婆婆、千眼等异称。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此类记载系印度自吠陀以来,至佛教时代,将其因陀罗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其于佛教中之地位,与梵天同为佛教之护法主神,乃十二天之一。镇护东方,居于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其城称善见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卫其侧。于每半月之三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万民之善恶邪正,若闻世间众生恶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则愁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增益。若闻多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则皆大欢喜诸天众增益,阿修罗众减损。又若多修德精进不怠者,则敕伺命增寿益算,反之,则不复营护之,或夺其命。释尊成道后,帝释天成为释尊之守护神。佛陀升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帝释天手持宝盖,任佛陀之侍从。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执三钴杵、左手置于胯上。于密教胎藏界外金刚院中,另有神王形等各种造像。[11] 形象为男身女面、背后站着三位天女、一位打伞、一位拿着须弥山、一位坐在莲花里。

四大天王之一。梵名 Dhrta-rāstra,巴利名 Dhata-rattha,音译提头赖吒、持梨哆阿啰哆、提多罗吒。又作治国天、安民天、顺怨天。此天王护持国土,安抚众生,故称持国天,又称东方天。四天王之一,十六善神之一。此天王住于须弥山东面半腹耸出之由乾陀山,守护东方国土,为护世之善神。其眷属,依长阿含卷十二大会经(大一‧七九下):“复有东方提头赖吒天王领乾沓和神,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尽字因陀罗,皆有大神力。”其形象诸说不同,陀罗尼集经卷十一载,提头赖吒天王身长一肘,著种种天衣,严饰极令精妙,与身相称,左手申臂垂下把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手,掌中著宝,宝上出光。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载,东方持国大天王,其身白色,持琵琶,守护八佛之东方门。又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中,此天王列位东门之南侧。[12]

四大天王之一。梵名 Virūpāksa,巴利名 Virūpakkha,音译鼻溜波阿叉、髀路波呵迄叉、毘楼婆叉、毘噜博叉。又作恶眼天、丑目天、杂语主天,或非好报天。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十六善神之一。住于须弥山西面半腹,常以净天眼观察阎浮提之众生,乃守护西方之护法善神,又称西方天。司掌处罚恶人,令起道心。此天王亦为诸龙之主,据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上所说(大一九‧四二二上):“此西方有大天王,名曰广目,是大龙王,以无量百千诸龙而为眷属,守护西方。”关于其形像,诸说不同,据陀罗尼集经卷十一载,毘噜博叉天王像法,其像身长作一肘,著种种天衣,严饰极令精妙,与身相称,左手申臂执矟,右手持赤索。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西方广目大天王,其身红色,执羂索,守护八佛之西方门。又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此尊位列外金刚院西门之侧。在中国,广目天之造型有多种,如河北居庸关西南壁上所刻者,右手执蛇,屈左手按于胸前,左脚踏于恶鬼背上;左侧立有裸体胁侍,持金刚杵。又于敦煌千佛洞所发现者为着色绢本,形像为身披中国式革制甲胄,以天衣、金具饰体,右手持剑,左手支持剑中央,两足踏于夜叉之上。[13]

四大天王之一。梵名 Virūdhaka,巴利名 Virūlhaka,音译毘噜陀迦。西藏名 Hphags-skyes-po。又作毘留多天、毘流离天、鼻溜荼迦天、毘楼勒天、毘楼勒迦天、毘楼勒叉天。乃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十六善神之一。又称南方天。住于须弥山之南面半腹之善见城中,常时观察阎浮提之众生,率领鸠槃荼、薜荔多等鬼神,守护于南方,能折伏邪恶,增长善根,为护法之善神。关于增长天之形像,诸说不同。据陀罗尼集经卷十一载,毘噜陀迦身长一肘,著种种天衣,妆饰极精妙而与身相称,左手伸臂垂下握刀,右手执矟,矟根着地。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南方增长大天王,其身青色,手执宝剑,守护八佛之南方门。又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此尊位于外金刚部院南门之东侧。四天王之信仰,自古以来极为盛行,中国或日本均存有许多遗品,其形像亦各有不同。如河南省洛阳千祥庵存古阁中央后壁五尊佛之左侧为仁王像,右侧即为此天王,另有一夜叉相随。浙江省天台山万年寺惣门中,即置此天王于东北隅,手持琵琶。太白山天童寺天王殿之像,手持剑;普陀山普济寺天王殿之像,手持蛇;普陀山法雨寺天王殿之像,手持伞;湖南省武昌宝通寺天王殿之像,手持伞及塔;汉口归元寺天王殿之像,手持琵琶,其位置均在西南隅。河北省昌平居庸关所存者,为元代中期之作品;两手按剑,曲右足由善鬼捧之,伸左足踏于怪鬼上,其构图颇为雄壮,带有喇嘛教色彩。[14]

四大天王之一。梵名 Vaiśravana,巴利名 Vessavana,音译为吠室罗摩拏、毘舍罗门、鞞沙门、毘沙门。又作普闻天、种种闻天。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乃阎浮提北方之守护神。住于须弥山第四层之北面。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兼守其余三州。由于时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称多闻。此多闻天王为印度及西域地方所信奉,然有时亦被视为战胜之神而受到尊崇。一般之形像呈神王形,脚踏二鬼,左手持宝塔,右手捧宝棒。除为十二天像之一外,亦被单独尊崇。又能赐予福德。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所举,可知于阗国对此天之信仰极盛。又据宋高僧传卷一所载,我国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亦有此种信仰。另于敦煌千佛洞中,有绢本着色之毘沙门图出土。在日本,鞍马寺中藏有左手托额之秘佛,又有兜跋毘沙门,此即为密教传入后,被视为单独一尊神而受到尊崇之例。另收藏于教王护国寺之多闻天像(唐代作),相传本为守护王城而置于罗城门之楼上;其形像为西域式,头戴多角形冠,身披坚韧皮革甲胄。另据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十二天供仪轨等所举,多闻天之种子为 (vai),三摩耶形为宝棒,真言为“南莫三曼多没驮南吠室啰嚩拏野娑嚩贺”。[15]

北京北海公园四大天王像。 从左至右:多闻天王,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广目天王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Surya,音译作苏利耶,修利,修野、又称为阿弥怛(Aditra)、即日天子。又称为日宫天子、日神。在印度,将“创造力”神格化,称为日天。后为太阳神(梵 Sūrya,音译苏利耶)之别称。即大日如来为利益众生之故,住于佛日三昧,随缘出现于世,破诸暗时,菩提心自然开显,犹如太阳光照众生,故称为日天。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作天人形,二手皆持莲花,乘赤五马车。有誓耶(梵 Jayā)、微誓耶(梵 Vijaya)二妃。[16] 若于十二天图中,则右手所持莲花之上,尚置有三足乌之日轮。身边有二位神女、八匹马牵引她们的车驾、他两手持莲花。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Candra,译作旃陀罗、战达罗、战捺罗。又称为月宫天子、月天子、宝吉祥天子、月神。音印度婆罗门教将月神格化,称为月天。为金刚界曼荼罗外部二十天之一,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一尊。自古又称苏摩(梵 Soma)、苏摩提婆(梵 Soma-deva)、星宿王(梵 Naksatra-nātha)、创夜(梵 Niśā-kara)、大白光(梵 Śītānśu)等。长阿含经卷二十二谓,月天子住于月宫殿,宫中有一大辇。辇为青琉璃所成,高十六由旬,广八由旬,月天子即于此辇中与诸天女和合受乐种种五欲功德。其寿五百岁,子孙相承以持彼月宫。月天身有千光,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故又有千光明、凉冷光明等异名。在密教,以月天为拥护佛法之天部之一,安于胎藏界外金刚部院西方拘摩罗天之傍。胎藏现图曼荼罗中,月天身呈白肉色,乘坐三鹅,左手当胸,屈中指、无名指、小指,右手执杖,杖头有半月形。头冠满月、月中玉兔。[17]

梵名 Guhyapada。又称为金刚密迹。护法神。白脸、红色胸膛、肌肉鼓起、手持金刚杵。密迹金刚为名叫密迹的金刚力士[18],是欲界天中的夜叉神,现忿怒相,手持金刚杵[19][20]职责是拥护佛法[19]、降伏外道[21],以及降伏鬼神[22]。有说居住在旷野城[23],亦有说居于须弥山顶四角山峰[24]。祂的位阶低于帝释天毗沙门天,手下率领有五百名金刚力士,他们也被统称为密迹金刚,主要的工作是防守天界的入口。[来源请求]密迹金刚自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就追随在佛身旁,长期担任佛的护卫,[25]大宝积经》记载其缘由如下:密迹金刚在过往无数劫前名叫法意太子,誓愿在1001位兄弟成佛(即贤劫千佛与梵天[26])后,成为金刚力士保护诸佛并听闻秘密佛法。[27]这些不为人知的教法,后来传承给一些有神通的修行者,形成了大乘佛教中的许多经典。大乘佛教相信密迹金刚及其眷属皆为菩萨化身[28],汉传佛教认为祂是楼至佛化身[29][30]密宗称密迹金刚为密迹、秘密主、夜叉王、金刚手秘密主等,[20][31]以其为大日如来之内眷属,如释迦佛与其弟子间的关系,[19]是密宗的传承来源。

浙江普陀山观音法界的大自在天像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Maheśvara,巴利名 Mahissara,音译作摩酰首罗、莫酰伊湿伐罗。又称为摩酰首罗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Śajkara)、伊舍那(梵 Īśā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瞋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此天形像种类很多,有二臂像、四臂像、八臂像,更有十八臂像,然不多见。列位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边之西南隅,罗刹眷属之左外,身呈赤黑色,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等三指,左手作拳,执三股戟向右,乘青黑水牛,左脚下垂。[32]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Sajjñeya,音译僧慎尔耶。又称为散脂迦大将、散支大将。又称僧慎尔耶大药叉大将(梵 Sajjñeya-mahā-yaksa),或散脂鬼神。意译作正了知。系北方毘沙门天王八大将之一,二十八部众之总司。鬼子母之次子,父名德叉迦。一说为鬼子母之夫。此大将护持佛法不遗余力,率二十八部药叉诸神,随处隐形拥护说法师及救护诸善男信女,离苦得乐。有关此大将之形像,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七载,其形状甚为丑恶,胸部有三面,脐有两面,两膝有两面,其面如象,獠牙似犬,眼中出火,火皆下流。[33]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Skanda,巴利名 Khanda。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违驮天。或称韦将军、韦天将军。本为婆罗门教之神,又称迦𫄨吉夜(梵 Kārttikeya,意译六面子)、鸠摩罗(梵 Kumāra,巴同,意译童子)、善梵(梵 Subrahmā,巴同),原为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执弓箭,骑孔雀。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于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为伽蓝之守护神,为南方增长天八大将军之一,乃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生而聪慧,早离尘欲,修清净梵行童真之业。受佛陀付嘱而镇护东西南三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世传佛陀涅槃时,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天乃急追取还。其形像身着甲胄,合掌,腕捧宝剑。于中国,自唐初之道宣律师感得其像后,各处之伽蓝均设有其神像。有关其名称,金光明经卷三鬼神品称之为违驮天神,义净所译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八则译作塞建陀天;又经轨中多称为塞建陀或建陀天,而不作韦驮天。盖金光明经所记之违驮天系为建驮天之误写,梵语应译作私建陀。[34]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Prthivī,音译比里底毘、钵罗体吠、毕哩体微。又称为坚牢、坚固地神、坚牢地神、地神天、坚牢地祇、持地神、地天。乃主掌大地之神。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载,释迦牟尼佛成道时,第一地神由地涌出,降伏诸魔,第二地神再出,为佛明证。方广大庄严经卷九降魔品亦载,佛刚成道,地神为作证明,从地涌出,曲躬恭敬,捧盛满香花之七宝瓶供养。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安列男女二天,男天身赤肉色,戴宝冠,左手捧钵,钵中有鲜花,右掌向外安置胸前,坐圆座,三昧耶形为宝瓶,种子为 (pr);女天居男天左侧(或后方),身白肉色,戴宝冠,右手安置胸前,左手置于股上,亦坐圆座。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则是白色女身形,开两臂抱持圆轮,宝冠中有半月,种子为 (aj),三昧耶形为方形或宝瓶。此神原系印度太古时代崇祀之神,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等赞颂彼为具有伟大、坚固、不灭性、群生繁育、土地繁生等诸德之女神,梨俱吠陀更以之为诸神之母,而尊称为地母(梵 Bhūm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八载为坚牢地神(梵 Drdhā-prthivī-devatā),即由其坚固之德而来,其后,佛教尊为菩萨而崇祀之。新华严经卷一世主妙严品说微尘数之主地神,列举普德净华主地神、坚福庄严主地神、妙华严树主地神、普散众宝主地神、净目观时主地神、妙色胜眼主地神、香毛发光主地神、悦意音声主地神、妙华旋髻主地神、金刚严体主地神等。密教为求福、镇地、国土丰饶,而修之供养法,即称地天供或土公供。[35] 形象为四臂或双臂、手持鲜花瓶和农具。

菩提树之守护神。大毘婆沙论卷一二五载,昔有一王毁灭佛法,渐至菩提树时,菩提树神自化现殊胜女身,伫立其前,彼王见已,寻生贪染,护法善神遂得其便,杀王及其军队、恶神众。[36] 形象为双手拿着菩提树树枝。

山西善化寺的鬼子母像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Hārītī。音译作诃利底、迦利帝、诃利帝母。为青色、青衣之意。意译为爱子母、天母、功德天等。以其为五百鬼子之母,故称鬼子母或鬼子母神。在汉传佛教被认为送子娘娘。印度民间神仙。本为恶神之妻,生子五百,因前生发愿,食王舍城所有儿子,由其邪愿,命终遂生为药叉,故至王舍城,专门窃食他人幼儿。佛陀欲训诫之,遂藏其爱子,鬼子母神因而悲叹痛伤。佛遂谓(大五四‧二○九中):“汝有子五百,今仅取汝一子,汝已悲痛若是,然汝食他人之子,其父母之悲又将如何恸乎!”鬼子母神闻而皈佛,立誓为安产与幼儿之保护神。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受斋轨则载,西方诸寺祭鬼子母,于门屋处或食厨边,塑画母形抱一儿子,于其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每日于前盛陈供食。若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其状为手持吉祥果之天女形。[37] 形象为二膝盖上各一孩子、左手抱着一孩子、右手拿吉祥果。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Marīci。又称为摩里支天、末利支天。意译威光天、阳陷天。或称末利支提婆(梵 Marīci-deva)、摩利支天菩萨。此天具有大神通自在力,擅于隐身,能为人消除障难,增进利益。此天之形像,有末利支提婆华鬘经所说之天女形,及大摩里支菩萨经卷一所说三面六臂乘猪像等。此天原为古印度民间崇拜之神,后为佛教所吸收,而列于天部;今印度那烂陀寺犹存其古像。以此天为本尊之修法,称摩利支天法,有护身、隐身、得财、诤论胜利等功德。[38] 有时被视为是观世音菩萨(或准提观音[39]多罗菩萨化身,具有广大的功德之力,能够消灾、除障、增福、满愿。在佛教的造像,一般是呈现天女的形像,三面、三目、八臂、拿着武器、座下有金。也有的形象为坐着莲花拿着扇子的坐像。在中国,摩利支天的信仰自古印度传入后,汉传佛教善信就有供奉摩利支天圣像、念诵摩利支天圣号、读诵摩利支天经典。相传郑和等人下西洋,就是依靠着对摩利支天、妈祖北帝等神灵的信仰,平安航海。由于祈祷灵应,道教信徒尊之为斗母元君,视为众星之母,纳入道教神谱[39]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Sāgara-nāgarāja。又作婆竭罗龙王、娑伽罗龙王。娑竭罗,意译为海。八大龙王之一。依其所住之海而得名。龙宫居大海底,纵广八万由旬,七重宫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皆以七宝严饰,无数众鸟和鸣。然诸龙皆为金翅鸟所食,仅娑竭罗龙王、难陀龙王等十六龙王幸免此难。此龙为降雨龙神,古来祈雨皆以之为本尊。又此龙为千手观音之眷属,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身呈赤白色,左手执赤龙,右手握刀,状甚威武。其女年八岁,智慧利根,以持法华经之功,即身成佛,现男子身,具菩萨行。海龙王经、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等诸经,皆为佛对此龙王所说之法。[40] 有形象为青色、骑着乌龟。

14世纪元代阎摩罗王的画像。 陆信忠的“十个地狱之王”系列绘画之一。

源自于婆罗门教,梵名 Yama,巴利名同,又作夜摩、焰摩、琰摩、阎罗、剡魔,意译作双、双世、遮止、静息、缚、深恶胜业、可怖众、平等。另一个梵名 Yama-rāja,又称阎罗王、阎王魔、琰魔王、阎魔罗王、焰魔逻阇、阎摩罗社、琰魔逻阇。略称阎罗、阎逻、焰罗、剡王、阎王、死王。为鬼世界之始祖,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于上举诸译语中,双,谓兄妹共为地狱之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又称双王。源自于印度神话。[41] 汉传佛教中的十殿阎王之一。[42] 阎魔王原为印度吠陀时代之夜摩神(梵 Yama),乃日神(梵 Vivasvat)与娑郎尤(梵 Saranyu)之子,与其妹阎美(梵 Yamī)为同时出生之神祇,故称双王。另据波斯古经阿凡士塔注(Zend Avesta)载,人类之祖威梵哈梵特(Vīvanhvant)始作苏摩酒以祈神,由此功德而得一子,名为伊摩(Yima),此子即是夜摩。由上所述,可知此神之起源甚早,然其发达之时代,或在吠陀时代之后期,此神与水天(梵 Varuna)、祈祷主(梵 Brhaspati)、阿耆尼(梵 Agni)三神有密切关系。梨俱吠陀中,亦载有关于此神之赞歌,及此神与其妹阎美之对话,其中,阎美称夜摩为“唯一应死者”(梵 eka-martya),且夜摩亦欲死,故愿自舍其身,入于冥界,而为众生发现冥界之路,是为人类最初之死者,被称为死者之王。此时代夜摩之住所,在天上界最远之处,系一常奏音乐之乐土,有二犬为使者,常徘徊人间嗅出死者,以导之入冥界。然于阿闼婆吠陀中,则将夜摩之住所转至下界,称为夜摩城(梵 Yama-pura),系专依死者生前行为之记录而司掌赏罚之神。至史诗摩诃婆罗多(梵 Mahābhārata)中,亦详细记述夜摩恐怖之相貌,穿着血红色衣服,头戴王冠,骑水牛,一手持棍棒,一手执索。此时代之夜摩具有两种性格,一即所谓之死神,率领诸多使者夺人之生命,故当时称“死”为往夜摩宫,称“杀”为送夜摩宫;另一则为死者之王(梵 Preta-rāja)、法王(梵 Dharma-rāja),住于南方地下,为祖先世界(梵 Pitr-loka)之支配者。后世印度教神话传说中,则将夜摩视为专为死者灵魂带来苦恼之恐怖神。此一夜摩思想被引入佛教后,受上述诸种思想之影响,故夜摩一方面为居于六欲天中第三位之夜摩天,另一方面则为冥界支配者、人类行为审判者之阎魔王。关于阎魔王之摄属与性质,于诸经论中有诸多异说,可归类为下列五种:(一)地狱趣摄,据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大楼炭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二等所举,在阎浮提之南,大金刚山内,有一阎罗王宫,其主名阎罗王,此王虽君临地狱界,然亦同其他罪人一样,于昼夜三时仍须受火热之苦。(二)鬼趣摄,或饿鬼趣摄,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七、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二、俱舍论卷十一等所举,阎魔王为恶鬼(或饿鬼)之主领,号阎魔鬼王,住于阎魔罗界(饿鬼世界)。(三)阎罗王趣,于六十华严经卷十一、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等,将阎罗王界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并举,由此推测,此等经论或认为在三恶道之外,另有一阎罗王界,此三恶道不为阎罗王所摄属。六十华严经卷十一(大九‧四六九上):“如重病人常被苦痛、恩爱系缚在生死狱,常不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处。”(四)变化作,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五、二十唯识论等所举,阎罗王化现于地狱中,以教诲罪人知其罪业,及所应受之刑罚与狱名。(五)菩萨作,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等所举,菩萨化现为地狱主,以教诲罪人。又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大方广十轮经卷一等所举,地藏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坚固誓愿力,化现梵天、自在天、禽兽身、地狱卒身、阎罗王身等,以济度一切众生。另就阎魔王之使者(天使)而论,据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大楼炭经卷二、起世经卷四等载,阎罗王常遣老、病、死三使者至世间,明示无常之苦,以警惕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免堕于地狱中。又中阿含卷十二天使经、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中,则以生、老、病、死及治罪为阎罗王之五使者。流传于民间之“阎罗王的三封信”故事,即是根据老、病、死三使者之典故改编而来。阎魔王之思想经由佛教传入我国后,与道教之信仰相结合,而益形盛行,遂衍生出冥界十王、阎罗十殿等说。据预修十王生七经、地藏十王经等载,阎罗王为冥界十王之第五,本地为地藏菩萨,系于冥途中掌管亡人五七日(即第五个“七日”)时之冥王。据传阎王掌管之冥界第五殿,系大海底东北部沃燋石下之叫唤大地狱,及十六诛心小地狱。亡魂在抵达第五殿前,须先至“望乡台”上观望子孙在阳间之情形,后才至此殿受审判,此殿阎王铁面无私,判刑正直严厉,加上十六诛心小地狱专诛世人之横心、邪心、毒心、怨心、恨心、淫心、妒心、私心等偏邪不正之心,故押入此殿之亡魂,个个心惊胆颤、面容忧惧,深怕受到剖胸取心之惨刑。[41]

梵名 Kijnara,巴利名 Kinnara。又作紧捺洛、紧拏罗、紧担路、甄陀罗、真陀罗。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j 为疑问词,nara 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作为天龙八部护法之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华严经疏卷五载其为天帝之执法乐神。大乘诸经中,佛说法之听众中常列其名。于密教,为俱毘罗之眷属,于阿阇梨所传曼荼罗图位中,位居北方第三重。于现图曼荼罗,在外金刚部北方,摩睺罗伽众之北有二尊紧那罗,俱呈肉色,其中之一于膝上安置横鼓,另一于膝前安置二竖鼓,俱作欲击鼓之势。又观世音菩萨为济度众生,而顺应各种机类示现三十二种形相(即三十二应),其中第二十九即为“紧那罗应”。谓紧那罗若欲脱离紧那罗身,观世音菩萨即于其前应现紧那罗身,为其说法,使之成就。[43] 紧那罗在少林寺作为武僧的信仰主神之一,是“棍术”之神,并且有在少林寺中有紧那罗王殿。这里有一个紧那罗王显灵的记载。依据《河南府志》记载,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一位负责厨房杂务的头陀行者,蓬头裸背赤足,常手持烧木棍,勤劳尽责。到了至正十年(1350年),刘福通等率红巾军军围攻少林寺,于最危急关头,这位负责厨房杂务的行者却手提燃烧的木棍,化成身高数十丈的紧那罗王,站在山峰上。红巾军见此异像大惊,即落荒而逃,少林寺从而幸免于难。寺僧方知是紧那罗王显灵,遂建紧那罗殿,供奉其为护法伽蓝。以后的禅宗寺院往往奉祀之,同时也视同中国民间信仰道教灶神[44]

紫微大帝,全称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又称星宫月府尊天,道教四御尊神之一,是斗姆元君的次子。为紫微垣星君道教认为,紫微垣位居苍天众星的正中,协助玉皇上帝掌控星斗、日月等,是众星之主。紫微大帝也是人世间帝王的象征,尤其主宰皇家祸福。住在紫微宫、掌管农业气候。

在中国道教中,是掌管的神明。亦叫作“丰隆”、“雷师”、“雷神”,世称“雷公”。道教有多名雷公,皆称天君,有王、马、谢、周、庞、刘、荀、毕、邓、辛、张等数十个神将,通称天君,皆属于雷祖雷声普化天尊)所辖,常与司掌闪电之神的“电母”一起被提起。雷公,属阳,故称公;电母,属阴,故称母。雷公寿诞日为8月24日。一般只在祈求雨雪时才奉祀电母,但专门奉祀雷公的较常见。在汉传佛教中、此神的形象与婆罗门教的迦楼罗的形象融合、一相是半人半鸟兽、左手结印、右手举锤、左脚踏鼓、右脚击鼓。


在《西游记》中

[编辑]

在16世纪明朝小说《西游记》中、二十四诸天居住在观音菩萨的普陀山上。他们作为保护普陀山的守护神、以及作为观音的门徒、听她阐述佛法。[45]

照片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佛教二十四诸天. 中国佛教文化网. 2010-09-01 [2013-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2.0 2.1 2.2 2.3 2.4 详解佛教中的二十四诸天. 腾讯. 2013-08-21 [2013-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7). 
  3. ^ 初九礼敬 24 诸天护法
  4. ^ 供天中的二十四诸天 - 佛弟子文库. fodizi.net.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5. ^ 供佛齋天 | 南天寺. www.nantien.org.au.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6. ^ 吉祥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7. ^ Ten Small Mantras. www.buddhamountain.ca.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8. ^ 大吉祥天女咒 - “心灵法门” 佛教经文【学习版本】. 观世音菩萨心灵法门.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中文). 
  9. ^ 辯才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0. ^ 大梵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11. ^ 帝釋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12. ^ 持國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3. ^ 廣目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4. ^ 增長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5. ^ 多聞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16. ^ 日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17. ^ 月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18. ^ 大宝积经》卷8〈密迹金刚力士会〉:“金刚力士,名曰密迹。住世尊右。”
  19. ^ 19.0 19.1 19.2 丁福保. 链接至维基文库 金剛密跡. 《佛学大辞典》. 维基文库. 1922 (中文). 
  20. ^ 20.0 20.1 丁福保. 链接至维基文库 密跡. 《佛学大辞典》. 维基文库. 1922 (中文). 
  21. ^ 《杂阿含经》卷5:“时,有金刚力鬼神,持金刚杵,猛火炽然,在虚空中,临萨遮尼犍子头上,作是言:‘世尊再三问,汝何故不答?我当以金刚杵,碎破汝头,令作七分。’”
  22.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9:“尔时世尊告金刚手药叉曰。汝可共我,往北天竺,调伏阿钵罗龙王。”
  23. ^ 《大宝积经》卷13〈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六〉:“于是密迹金刚力士。所愿已备得受佛决。所望已毕欣然大悦。叉手白佛言。唯佛大圣。就我旷野之界鬼王国土。在密迹宫舍。七日受请。……时佛默然。受密迹请七日供养。”
  24. ^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33:“苏迷卢顶,是三十三天住处。……山顶四角,各有一峰。……有药叉神名金刚手,于中止住,守护诸天。”
  25. ^ 《增壹阿含经》卷22:“是时,梵天王在如来右,释提桓因在如来左,手执拂,密迹金刚力士在如来后,手执金刚杵,毘沙门天王手执七宝之盖,处虚空中,在如来上,恐有尘土坋如来身。”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中引用此经,但称之为执金刚菩萨。见《大智度论》卷35:“问曰:诸天供养事多,何以奉钵?答曰:四天王奉钵,余天供养。诸天供养,各有定法:如佛初生时,释提桓因以天衣奉承佛身,梵天王躬自执盖,四天王四边防护。净居诸天欲令菩萨生厌离心故,化作老、病、死人,及沙门形。又出家时,四天王敕使者捧举马足,自四边侍护菩萨。天帝释取发,于其天上城东门外立发塔;又持菩萨宝衣,于城南门外立衣塔;佛至树下时,奉上好草。执金刚菩萨,常执金刚卫护菩萨;梵天王请佛转法轮。如是等,各有常法。以是故,四天王奉钵。四钵义,如先说。”
  26. ^ 《大宝积经》卷9〈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二〉:“其时诸子,此贤劫中千佛兴者是也。从拘留孙为始作佛,至楼由竟千佛也。其法意太子。则今金刚力士,名密迹是也。其法念太子者。今识其梵天是也。”
  27. ^ 《大宝积经》卷9〈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二〉:“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无央数劫不可思议,尔时有佛,名无量勋宝锦净王……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勇郡王……王千太子,其后二子……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喜,不怀疑结。”
  28. ^ 金光明经》〈鬼神品〉:“金刚密迹大鬼神王,及其眷属五百徒党,一切皆是大菩萨等,亦悉拥护听是经者。”
  29. ^ 吉藏《法华义疏》卷12:“金刚神下第三示非凡非圣身。既为鬼神,属四天处住,是故非圣身。实是楼至佛,故非凡。楼至,此云啼哭佛,独住半贤劫度众生。”
  30. ^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18:“卢至如来,梵语佛名,古译楼至,唐云爱乐,即此贤劫中第一千佛劫末后成佛,即今之执金刚神是也。亦名密迹金刚。”
  31. ^ 一行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金刚手秘密主者,梵云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刚与手执义同,故经中二名互出也。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云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执金刚杵,常侍卫佛。故曰金刚手。”
  32. ^ 大自在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3. ^ 散脂大將.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4. ^ 韋馱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5. ^ 堅牢地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36. ^ 菩提樹神.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7. ^ 鬼子母神.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38. ^ 摩利支天.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39. ^ 39.0 39.1 藏傳佛教中 「豬」 的意象 (PDF). [2019-10-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6-29). 
  40. ^ 娑竭羅龍王.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41. ^ 41.0 41.1 閻魔王.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42. ^ 閻羅十殿.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43. ^ 緊那羅. buddhaspace.org.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44. ^ Shahar, Meir. The Shaolin Monastery: History, Religion,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2021-05-09]. ISBN 978-0-8248-3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45. ^ Cheng'en Wu.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由Anthony C Yu翻译 Revised e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1582]. ISBN 978-0-226-97131-5. OCLC 77414788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