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洛同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公元前431年,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前的提洛同盟城邦 (圖示黃色),雅典的轄地顯示為紅色

提洛同盟(Delian League)成立於公元前478年[1],是希臘城邦組成的一個聯盟,成員在150個[2]至173個[3]之間,由雅典領導。在波斯第二次入侵希臘英語Second Persian invasion of Greece的最後階段,希臘在普拉提亞戰役中獲得勝利後,為了繼續對抗波斯帝國而成立此同盟。同盟的名字來源於官方會議的地址提洛島[4],議會在島上的神廟內召開,財產也保存在這個島上,[5]伯里克利於公元前454年將這些財產轉移到了雅典[6]

在這個同盟成立後不久,雅典開始為了自身利益而利用同盟的海軍。這種行為經常導致雅典和同盟內其他弱勢成員之間產生衝突。而斯巴達並不樂見雅典擴張霸權,建立了伯羅奔尼撒聯盟與提洛同盟對抗。在公元前431年,兩大同盟爆發戰爭,史稱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04年,提洛同盟戰敗而解散。

背景[編輯]

希波戰爭根源於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開創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國後對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特別是伊奧尼亞)的侵略,波斯帝國發現愛奧尼亞難以統治,最終決定在愛奧尼亞地區的每個城邦內安插一名僭主[7]。希臘城邦過去常受僭主統治,這是衰退的專制政府的一種形式[8]。公元前500年,愛奧尼亞反抗波斯暴君的時機似乎已成熟,醞釀已久的緊張局勢最終被米利都的暴君阿里斯塔格拉斯的行為點燃,爆發公開叛亂,為了在公元前499年一次損失慘重的波斯支持的遠征英語Siege of Naxos (499 BC)遠征後自救,阿里斯塔格拉斯選擇宣布米利都成為民主國家[9]。這也引發了愛奧尼亞其他地區類似的反抗,波及到多麗絲英語Doric hexapolis伊奧利亞,是「愛奧尼亞起義」的開始[10]

希臘城邦雅典英語History of Athens埃雷特里亞也加入到了由阿里斯塔格拉斯引起的這場鬥爭中,在他們唯一的戰役季節(公元前498年)期間,也促成了對波斯薩第斯地區的首府進行掠奪和燒毀。[11]在這之後,愛奧尼亞起義持續了五年(沒有了其他外在援助),最終被波斯帝國完全鎮壓。然而在此之後,波斯國王大流士大帝做出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定,儘管已經成功壓制了這場起義,還要繼續對支持這場起義的雅典和埃雷特里亞施加懲罰。愛奧尼亞起義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大流士帝國的穩定,如不加以解決,希臘主要城邦地區還將繼續對波斯形成威脅。大流士大帝以侵略雅典和埃雷特里亞為開始,計劃完全征服希臘。[12]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間,波斯兩次入侵希臘,而多虧了希臘歷史學家,將這些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寫入歷史。第一次入侵希臘英語First Persian invasion of Greece,波斯帝國占領了色雷斯馬其頓愛琴海群島,並摧毀了埃雷特里亞[13]。然而,在公元前490年這次入侵以雅典在馬拉松戰役中的決定性勝利而告終[14]。就在這兩次入侵之間,大流士大帝去世,戰爭的責任落到了他兒子薛西斯一世的肩上[15]

在公元前480年,薛西斯一世親自領導了第二次入侵希臘英語Second Persian invasion of Greece戰爭,帶領了大量(儘管經常被誇大)的陸軍和海軍前往希臘[16]。在兩個同時進行的溫泉關戰役阿提密西安海戰英語Battle of Artemisium中,選擇抵抗的希臘人(「同盟軍」)被打敗了[17]。除了伯羅奔尼撒半島外的希臘其他地區都落入了波斯人的手中,波斯人試圖一次完全終結同盟軍,但在非常關鍵的薩拉米斯戰役中戰敗[18]。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79年,同盟軍集結了當時最龐大的希臘軍隊,在普拉提亞戰役中擊退了波斯入侵軍隊,結束了這次入侵以及其對希臘的威脅[19]

據說,同盟軍的艦隊在與普拉提亞戰役同一天的米卡勒戰役英語Battle of Mycale中,打敗了士氣低落的波斯艦隊的殘兵剩將[20]。這次戰役標誌着波斯帝國第二次入侵的結束,希波戰爭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希臘反擊階段[21]。在米卡勒戰役後,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再次發動起義,而波斯人已無力阻止[22]。同盟軍艦隊開到了仍受波斯控制的色雷斯加利波利半島,包圍和占領了塞斯托斯英語Sestos[23]。在第二年的公元前478年,同盟軍派出軍隊去占領拜占庭(現在的伊斯坦布爾)。這次圍攻取得了成功,但是斯巴達的將軍普薩尼亞斯英語Pausanias (general)的行為疏遠了許多同盟軍,最終導致鮑桑尼亞將他召回[24]

同盟的形成[編輯]

占領拜占庭後,斯巴達迫切想要脫離這場戰爭。斯巴達人認為解放了希臘大陸和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戰爭的目的就已達到,另一方面可能也覺得要為希臘人建立長期的安全保障是不可能的[25]。在米卡勒戰役後,斯巴達國王萊奧提基德斯就已提議將全部希臘人從小亞細亞遷移到歐洲大陸,他認為這是使他們永久擺脫波斯人統治的唯一辦法[25]。米卡勒的雅典指揮官科桑西普斯憤怒地否決了這個提議,愛奧尼亞一開始就是雅典的殖民地,如果沒有其他人站出來,雅典人一定會站出來支持愛奧尼亞人[25]。這標誌着希臘同盟軍的領導權事實上已經轉移到了雅典人手上[25]。隨着斯巴達在占領拜占庭後退軍,雅典的領導權已十分明確。

反抗薛西斯入侵的這個鬆散的城邦同盟以前一直由斯巴達和伯羅奔尼撒同盟領導,隨着他們的退出,剩餘的城邦在提洛島上召開了一次議會來組織一個新的同盟繼續反抗波斯人,於是產生了現在所講的「提洛同盟」這個稱號。根據修西得底斯所說,這個同盟的目標是「通過毀壞國王的領土來為他們所遭受的不公復仇」。[26]

事實上,這個目標被分成三個主要的行動——為以後的侵略做準備,向波斯復仇以及得出瓜分戰利品的手段。同盟成員有兩個選擇,要麼提供軍力,要麼給同盟軍的金庫繳稅,大多數城邦選擇了繳稅。[26]提洛同盟的成員宣誓同仇敵愾,並將鐵錠扔進海里象徵他們的同盟永不可破。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將他的餘生都投入到了同盟的事業中,若干年後在本都去世時(據普魯塔克所言),還在判定新成員的應繳稅額。[27]

成員[編輯]

組成和擴張[編輯]

巔峰時期的雅典王國,公元前450年

同盟成立後的頭十年,客蒙強迫埃維亞島克里斯多斯英語Karystos加入同盟,征服了斯基羅斯島並派雅典人到那裡殖民[28]

隨着時間的推移,特別是通過對反動的鎮壓,雅典在同盟內樹立了霸主的地位。修西得底斯描述了雅典對同盟的統治逐步擴大的過程:

拖欠貢品和船隻以及未充分履行職責的相關行為,是引起背叛同盟的首要原因;雅典人十分嚴苛,他們對那些沒有適應連續工作或者尚未派上用途的人進行壓迫,此行為令其討人厭惡。在一些其他方面,雅典人不再是剛開始那個受歡迎的統治者,一旦他們所履行的職責比公平分配的份額要多,減少想要離開同盟的成員相應地對他們來說就更加容易。雅典人也要求其他成員用錢而不是船隻和人力來支付成員國所應付的花銷份額,對此隸屬的城邦只能怪自己,因為當他們不想履行對同盟的義務時,只能使大多數人離開自己的家鄉。從而雅典用成員貢獻的資金強大了自己的海軍,其他成員的起義也總是缺乏足夠的資源和有經驗的領導而無法成功。[29]

叛亂[編輯]

納克索斯[編輯]

納克索斯島在公元前471年想要退出同盟,也是第一個嘗試退出同盟的成員。在被壓制後,根據後來相似的起義結果,納克索斯應該是被強制拆除了它的城牆,並且失去了在同盟里的艦隊和投票權。

薩索斯[編輯]

公元前465年,雅典人在斯特里蒙河畔建立了安菲波利斯殖民地。同盟成員之一的薩索斯看到自己在潘蓋翁山的礦井利益受到同盟的威脅和損害,於是脫離了同盟並投靠波斯,薩索斯請求斯巴達的幫助但受到了拒絕,因為斯巴達正經歷其史上最大的奴隸革命。[30]

這場革命戰爭的後果之一是,客蒙失敗然後被流放,而雅典和斯巴達也互相成為敵人。經歷三年的包圍後,薩索斯最終被重新占領,被強迫重回同盟。對薩索斯的包圍標誌着提洛同盟從同盟向霸權組織(用修西得底斯的話來說)的轉變。[31]

兩年後薩索斯向雅典領導人客蒙投降。因此薩索斯用於防禦的牆被拆毀,他們的領土、領海和船隻都由雅典沒收充公。薩索斯的礦山也交由雅典管理,每年還必須繳納貢品和罰款。

同盟政策[編輯]

公元前461年,客蒙流放,但他成功地受到厄菲阿爾特伯里克利等民主人士的影響。這也預示了雅典在外交政策上的完全轉變:不再與斯巴達聯盟,而是與斯巴達的敵人阿爾戈斯色薩利結盟。墨伽拉也離開了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轉而與雅典結盟,從而使雅典得以在科林斯地峽建造兩堵牆,以防禦那個地區的攻擊。大約在同時期,由很有影響力的發言人地米斯托克利倡導,雅典還修建了將雅典城與比雷埃夫斯港連接起來的「長牆英語Long Walls」,使之能有效抵禦來自陸地的攻擊。

在公元前454年,雅典將軍伯里克利將提洛同盟的財產從提洛島轉移到了雅典,並宣稱是為了保衛財產安全免遭波斯竊取。然而,希臘歷史學家普魯塔克表明許多伯里克利的對手都將這視為是雅典對同盟財產的霸占,旨在資助防禦工程的修建。雅典也不再接受同盟成員的船隻,人力和武器,轉而只接受金錢。

雅典的這個新金庫用途有很多,不僅用來修建同盟的防禦工事,也被伯里克利用來修建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以取代一個舊神廟,還被用來支付其他很多非防禦用途的花銷。提洛同盟開始從聯盟向帝國轉變。

反波斯政策[編輯]

同盟與波斯之間的戰爭仍在持續。公元前460年,埃及發動起義,當地的希臘領導人伊那羅斯英語Inaros II阿米爾塔尼烏斯向雅典請求支援。伯里克利帶領原本準備襲擊塞浦路斯的250艘船隻前往支援埃及,因為這可以進一步削弱波斯。然而四年後,埃及起義被阿契美尼德的邁加比佐斯將軍鎮壓,從而控制了更大一部分雅典軍。事實上,據伊索克拉底考證,雅典人和他們的同盟在這次遠征中共損失了20000兵力,倖存者逃到了昔蘭尼最終得以回家。

這就是雅典將同盟金庫轉移的主要(公開)原因——進一步鞏固他們對同盟的控制權。波斯乘勝追擊,派遣一支艦隊重新控制塞浦路斯,並派遣200艘船隻迎擊客蒙(於公元前451年結束流放回歸雅典)領導的軍隊。客蒙在圍攻基提翁時死去,但他的軍隊在陸地和海洋上都贏得了勝利,將波斯軍逐出了薩拉米斯和塞浦路斯。

這是對抗波斯的最後一次重要戰役。許多作者報道了在公元前450年,希波達成了卡里阿斯和約,但另一些作者認為這個條約是後世虛構出來壯大雅典聲譽的。無論如何,他們絕對達成了一次和解,使雅典人能夠完全專注於希臘內部事務。

希臘內部戰爭[編輯]

不久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58年,雅典軍封鎖了埃伊納島,同時派出由定期服兵役的老少人群組成的軍隊,以保護邁加拉免受科林蒂安的侵害。接下來的一年裡,斯巴達向玻俄提亞派軍,恢復底比斯的兵力,以幫助控制雅典軍。撤退路線被阻斷後,他們決定向雅典進發,此時「長牆」還未完工,斯巴達軍在塔納格拉之戰英語Battle of Tanagra (457 BC)中取得了勝利。完成這一切後,他們得以通過馬加里回城。兩個月後,穆羅尼德斯領導的雅典軍進攻波伊俄提亞,贏得了奧諾菲塔之戰英語Battle of Oenophyta的勝利,控制了除底比斯以外的整個國家。

公元前449年與波斯達成和平後,局勢又出現了反轉。在公元前447年的科羅尼亞之戰英語Battle of Coronea (447 BC)使雅典失去了埃維亞島。埃維亞和邁加拉都發生叛亂,埃維亞最終繼續作為進貢的盟友,邁加拉則永久地脫離了聯盟的控制。提洛同盟和伯羅奔尼撒同盟簽訂了一個為期30年的和平條約,但只持續到了公元前431年就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

在這場戰爭期間起義不成功的城邦看到了米蒂利尼萊斯沃斯島的主要城市)的下場。叛亂失敗後,雅典判處了全部男性死刑。幾經考慮後,又撤消了這個命令,只殺死了領導叛亂的1000個頭目,隨後將整個島的土地重新分配給了雅典公民,並讓他們移居到了萊斯沃斯島上。

這種判決並不僅只針對叛亂的城邦。修西得底斯記錄了最初由斯巴達建立,在此次戰爭中中立的一個小島米洛斯的例子。米洛斯人有兩個選擇,成為雅典的盟友或者被雅典征服。他們選擇了反抗後,被圍剿打敗,男人被殺死,女人被賣做奴隸(見於米洛斯人對話英語Melian Dialogue)。

雅典帝國(公元前454年-404年)[編輯]

在公元前454年之前,提洛同盟本質上可以說是雅典帝國;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的開始時,只有希俄斯島萊斯沃斯島還在向雅典提供船隻,這些城邦非常弱小,如果得不到其他支持就無法脫離同盟存活下去。萊斯沃斯最初嘗試反抗,但是完全失敗了。希俄斯島是提洛同盟內除雅典外最強大的原始成員,是最後一個發起反抗的,在敘拉古遠征英語Sicilian Expedition中取得了若干年的勝利,也鼓舞了所有愛奧尼亞人的起義,但所有這些起義最終都被雅典成功壓制。

為了進一步加強雅典對其的帝國的控制,伯里克利在公元前450年開始實行「軍事殖民英語Cleruchy」制度(古希臘將征服土地分配給公民的制度)——這些准殖民地與雅典本土密切相連,作為維持控制同盟大片領土的守衛部隊。而且伯里克利僱傭了許多官員來管理雅典帝國:proxenoi負責維繫雅典與同盟其他成員之間的友好關係;episkopoi和執政官負責監督同盟成員貢品的繳納;hellenotamiai代表雅典接受貢品。

經歷了27年的戰亂,雅典帝國並不十分穩定,斯巴達藉助波斯的援助以及雅典內訌的時機,最終擊敗雅典。然而,她不久又捲土重來。作為一個海上自衛同盟的第二個雅典帝國英語Second Athenian Empire於公元前377年成立,同樣由雅典領導。但是雅典已無法完全重振曾經的雄風,她的敵人也已更加強大和多樣。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Martin, Thomas. Ancient Greece: From Prehistoric to Hellenistic Tim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08-11. ISBN 978-0-300-08493-1. 
  2. ^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Ancient Greece By Eric D. Nelson, Susan K. Allard-Nelson, Susan K. Allard-Nelson. Page 197.
  3. ^ Streams of Civilization: Earliest Times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New World By Mary Stanton, Albert Hyma. Page 125
  4. ^ A history of the classical Greek world: 478-323 BC By Peter John Rhodes Page 1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SBN 978-1-4051-9286-6 (2006) In ancient sources, there is no special designation for the league and its members as a group are simply referred to with phrases along the lines of "the Athenians and their allies". See Artz, James. 2008. The Effect of Natural Resources on Fifth Century Athenia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thenian Empire. Saarbrücken, VDM Verlag. P.2
  5. ^ Eva C. Keuls, The Reign of the Phallus: Sexual Politics in Ancient Athe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18.
  6. ^ Thucydides, I, 96.
  7. ^ Holland, Tom. Persian Fire. 2006. 147–151
  8. ^ Fine, pp269–27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9. ^ Herodotus V, 3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0. ^ Holland, pp155–157
  11. ^ Holland, p160–162
  12. ^ Holland, pp175–177
  13. ^ Holland, pp183–186
  14. ^ Holland, pp187–194
  15. ^ Holland, pp202–203
  16. ^ Holland, pp240–244
  17. ^ Holland, pp276–281
  18. ^ Holland, pp320–326
  19. ^ Holland, pp342–355
  20. ^ Holland, pp357–358
  21. ^ Lazenby, p247
  22. ^ Thucydides I, 8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3. ^ Herodotus IX, 1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4. ^ Thucydides I, 9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5. ^ 25.0 25.1 25.2 25.3 Holland, p362
  26. ^ 26.0 26.1 Thucydides I, 96
  27. ^ Plutarch, Aristeides 26
  28. ^ Thucydides I.98
  29. ^ Thucydides i. 99
  30. ^ Thucydides I,100
  31. ^ Thucydides 101

擴展閱讀[編輯]

  • Jack Martin Balcer (ed.): Studien zum Attischen Seebund. Konstanz 1984.
  • Ryan Balot: The Freedom to Rule: Athenian Imperialism and Democratic Masculinity. In: David Edward Tabachnick - Toivo Koivukoski (eds.): Enduring Empire. Ancient Lessons for Global Politics. London 2009, pp. 54–68.
  • Christian Meier: Athen. Ein Neubeginn der Weltgeschichte. Munich 1995.
  • Russell Meiggs: The Athenian empire. Repr., with corr. Oxford 1979.
  • P. J. Rhodes: The Athenian Empire. Oxford 1985.
  • Wolfgang Schuller: Die Herrschaft der Athener im Ersten Attischen Seebund. Berlin – New York 1974.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