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官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ronlee90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31日 (四) 10:42 (使用HotCat已添加Category:1980年代中国经济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官倒是1980年代在中国大陆出现的词汇,是指有官方背景的倒买倒卖的投机者。当时,中国在进行的经济改革过程中,物品价格采用两套定价系统,称“价格双轨制”。一些官员或其亲属,利用权力获得低价的重要物资,倒卖到市场上赚取价差,谋取利益。在1989年中国大陆的六四运动时期,“打倒官倒”是示威的学生和民众的重要诉求之一。后来该词汇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价格双轨制的取消而逐渐淡出中国的日常用语。

经济学解释

1980年代,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彻底开放为市场经济。政府在这一时期实行價格雙軌制,即有些重要物资除了按供求关系调整的市场价格外,会用特定的低价格提供给指定企业,做为计划供应。因为生产力不足然而需求量大,导致市场价格非常高。而在这套制度下,同一种物资的市场价格与计划价格之间的差价十分大。于是掌权的官员利用他们可以调拨物资的行政权力,占有计划物资并将其转到市场高价出售,称为「官倒」。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官倒实际是利用特权谋取私利,有失公平分配,损害公众利益。但从整体社会经济来看,这种竞价方式实际上可以将稀缺资源分配到最有需求的部门(价高者得)。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官倒为整个社会创造了价值。若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浮动物价,实际会造成供给资源的大量浪费。官倒能够谋取私利的根源,是因为价格双轨制违反了一价定律。官倒在这一政策下的低效率市场中会必然出现,且很大程度矫正了它的低效。随着中国经济体制逐步改革完成,单一市场价格得以实现,这一现象也自动消失。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