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歷史
匈奴 | 東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鮮卑 | |
鮮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車 | ||
突厥汗國 | 鐵勒 | ||
東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 | |||
後突厥汗國 | |||
回鶻汗國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遼朝 | 克烈 | 乃蠻 | |
蒙兀 | |||
蒙古帝國(諸汗國) | |||
元朝(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 |||
北元與後蒙古帝國時期 | |||
韃靼(東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爾喀 | (四衛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準噶爾汗國 | |||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內札薩克·外札薩克) | |||
中華民國境內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國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國 | |||
中國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 | |||
蒙古國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義 | |||
蒙古是亞洲大陸中部一個草原和沙漠遍佈的高原地區的泛稱。蒙古國之外、廣義上的蒙古還包括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部分,以及俄羅斯聯邦的南西伯利亞的部分區域,如圖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外貝加爾邊疆區等。在蒙古帝國建立之前的數千年,其他民族,如匈奴、漢族、鮮卑、柔然、突厥、回紇、黠嘎斯、阻卜、契丹等都曾在此活動。
史前時期
[編輯]大約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進入今天的蒙古地區,其代表為戈壁以南的鄂爾多斯文化和漠北的石板墳文化。然而直到前3世紀之前這個地區和周邊發生的關係很少。
上古
[編輯]匈奴時期
[編輯]早期的亞洲大陸腹地的蒙古地區有四大以游牧為生的部落:丁零、月氏、匈奴、東胡。前209年,匈奴的冒頓單于建立了今蒙古地區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匈奴成為強大的游牧部落,並與秦朝、漢朝長期對立。然而,強大的遊牧帝國並沒有長久。經過激烈的內部紛爭和外來的軍事打擊後逐步走向衰落,雖然在新朝時期,由於赤眉、綠林起義而統一併連年入侵,但是後來在48年匈奴分成南北兩個匈奴,155年在鮮卑人征伐下北匈奴崩潰,最終在158年被丁零人打敗;在216年南匈奴被曹操一分為五。秦、漢帝國在漠南地區的河套平原一帶設置郡縣。
鮮卑汗國時期
[編輯]鮮卑的淵源尚無定論,一說認為其屬於漢文史料上所謂的東胡部落之一。在2世紀中期,鮮卑在檀石槐的領導下崛起,並而建立了鮮卑國,佔領了蒙古高原和中國漢朝北部的一些地區。並進一步滲入魏晉時期的中國北部邊疆,到五胡十六國時期。分別有有慕容鮮卑、禿髮鮮卑、乞伏鮮卑、段氏鮮卑、宇文鮮卑、拓跋鮮卑建立的國家;386年,鮮卑的一支拓跋建立北魏,統一了五胡十六國之後的中國北部,維持統治直到581年。這個時期在蒙古地區活躍的民族還有敕勒。
中古
[編輯]柔然汗國時期
[編輯]402年,拓跋鮮卑的別支(奴隸)柔然的首領社侖稱可汗。在之後的一百年中柔然稱雄蒙古草原。北魏和柔然之間發生了多次戰爭。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柔然汗國崩潰。
突厥汗國時期
[編輯]552年突厥擊敗柔然汗國成為蒙古高原的新興游牧帝國。583年突厥分裂為東西兩汗國。並在屢次與隋朝的戰爭戰敗而走向衰落(參見隋與突厥之戰);雖然在隋末唐初時因中國內亂而盛極一時並連年入侵,但是最終在630年,東突厥被唐朝征服並納入疆域(安北都護府),646年當時漠北勢力最大的薛延陀汗國也被唐朝所滅,但681年後突厥復國,並對武則天的武周連年入侵。最終後突厥汗國在回鶻汗國和唐朝夾擊下滅亡。
回紇汗國時期
[編輯]回紇是敕勒的一小部分,原是突厥下屬的部落。唐天寶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帝國軍隊的協助下,推翻了突厥汗國,殺突厥白眉可汗 。一開始唐和回紇的關係以和平為主。不過也在762年趁機敲詐混亂中的唐朝,並以掠奪洛陽城為條件收復洛陽從而對剿滅安史之亂起到一定作用。9世紀時,因為長期對吐蕃的戰爭造成內亂,加上統治無道而最終被黠戛斯在840年出動十萬重兵滅亡。
黠嘎斯和阻卜時期
[編輯]黠嘎斯滅亡回紇後,一部分回紇人因亡國而南遷契丹,大部分回紇人西遷中亞的塔里木盆地的綠洲城邦。少部分留在原地,期間大漠南北都被黠嘎斯佔領,其東部有突厥語族的阻卜部落,一直到924年被耶律阿保機打敗。
黠戛斯人打敗回紇也結束了突厥人在蒙古草原上的優勢。
契丹時期
[編輯]契丹最早見於史籍是405年,淵源尚無定論,根據《遼史》的記錄契丹人自稱「青牛白馬之後」,一說源於宇文鮮卑部。907年,耶律阿保機稱可汗。916年建立(墓志銘有「大中央胡里只契丹國」之稱),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入侵後晉,並改國號大遼,到1125年為女真人所滅。契丹國盛時疆域包括蒙古高原的大部,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日本海,北至今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和北宋、西夏接壤,成吉思汗的先祖曾受遼朝「詳穩」官號。
蒙古帝國
[編輯]蒙古人的淵源尚無定論,一說認為蒙古人的祖先是以蒼狼和白鹿為綽號的人的室韋人後裔,1127年,以尼倫和迭列斤兩大部落為主體組成的蒙兀國建立。蒙兀國在12世紀時從今俄羅斯聯邦布里亞特共和國和外貝加爾邊疆區一帶遷徙到蒙古高原斡難河上游的。1146年其首領合不勒擊退金兵,金乃承認西平河(今克魯倫河)以北之地為蒙兀汗國領土,並歲以牛羊等。蒙古部常與塔塔兒、蔑兒乞等部征戰,合不勒孫也速該於1170年遭塔塔爾部首領殺害而導致蒙兀王國滅亡。鐵木真稱汗後逐漸征服了乃蠻部、克烈部、汪古部等互不隸屬的突厥人部落,後來還發動了數次侵略戰爭,在1211年—1216年重創金國,並在1217年—1229年繼續侵攻金國,在1205年—1227年間七次入侵西夏而最終徹底滅亡西夏、1218年滅西遼之後,在1219年底—1223年侵滅中亞花剌子模帝國和高加索諸國,殘破東歐基輔羅斯諸國、後返回滅西夏,在1231年蒙古軍入侵高麗,在1234年3月9日徹底滅亡金國。
元朝
[編輯]1259年蒙古帝國第四代大汗蒙哥汗逝世,其胞弟忽必烈爭奪汗位未獲普遍承認,於1271年在中原地區建立元朝,蒙古語稱為「大元大蒙古國」,並最終滅亡南宋,使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繼唐以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期間,蒙古帝國分裂成若干互不隸屬的四大汗國、以及後來忽必烈在蒙古滅金基礎上建立的元朝;直到元成宗時期,經過與四大汗國協商,才再一次取得了「大蒙古國」名義上的統一,確立了元朝為名義上宗主、元朝皇帝稱「蒙古大汗」。蒙古高原地區自元朝建立後,隸屬於元朝治下嶺北行省。
後蒙古帝國時期
[編輯]明朝建立後,元朝在順帝的帶領下退回塞外,被稱為北元,活動範圍在蒙古高原,長城是明軍與北元對峙的前線。1388年,北元覆亡之後,東西蒙古分裂,明朝將此時的蒙古諸部大致分韃靼和瓦剌兩大部。當時的蒙古人則將東西蒙古合稱「四十四萬蒙古」(都沁·都爾本)。1453年瓦剌太師也先統一蒙古諸部,在短暫稱蒙古大汗後迅速敗亡。15世紀末,東蒙古達延汗統一除科爾沁外的蒙古高原東部實現「中興」[1]。1572年,達延汗的孫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入駐河套地區,建「庫庫和屯」城,並吸引明朝的白蓮教徒定居土默川。阿勒坦汗在封貢後訂立的藩屬關係而被奉為「順義王」。明政府於萬曆年間賜漢名「歸化」,意思是令少數民族歸順、化一,服從明朝廷的統治。
蒙古高原南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蒙古部落在明朝初年都暫時歸附了明朝,明朝廷先後設置了羈縻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由原蒙古領主擔任並憑證世襲[2]。在大興安嶺以東地區,明初沿襲元朝設置了三個衛所,被稱為「兀良哈三衛」;然而由於利益分配問題,三衛在明成祖時期歸附東蒙古,攻擊明朝,並最終於明英宗時期徹底脫離明朝、投向西蒙古瓦剌部。
17世紀中葉,漠南蒙古歸附清朝以後,蒙古的政治中心轉移到了四衛拉特聯盟和外喀爾喀地區。為了反對俄羅斯沙皇國的入侵和抵制建立清朝的滿洲勢力的吞併,衛拉特、喀爾喀蒙古統治者們,於1640年在塔爾巴哈台制定了《喀爾喀-衛拉特法典》,調解內部關係和矛盾[3]。
近世
[編輯]清朝
[編輯]1618年(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後金首領努爾哈赤起兵反明。1635年其子皇太極親率大軍,征蒙古大汗所在的察哈爾部,於崇德元年(1636年)改國號「大清」,並最終消滅南明,成為統治全中國的清朝(大清帝國)。其間塞外的蒙古諸部有的與清朝統治者聯盟、聯姻,如科爾沁部;有的則被清朝征服,如喀爾喀部、和碩特部、察哈爾部、準噶爾部。最終清朝在1757年征服了衛拉特的準噶爾汗國,當時整個東亞地區的蒙古部落隸屬於清朝的治下,並對準噶爾滅族[4]。
清代將蒙古分為設官治理的內屬蒙古和由札薩克世襲統治的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又稱之為內札薩克蒙古(漠南蒙古十六盟)和外札薩克蒙古、科布多(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其中前者成為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主體部分。清代後期的官方文書中出現了內蒙古和外蒙古的概念。內蒙古一詞指內札薩克蒙古49旗,外蒙古則指喀爾喀4部(有時也包括科布多和唐努烏梁海)。
清朝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盟由各部定期會盟而形成的機構,旗是分解原來的部落而組成。盟旗中地位最高是各旗札薩克與藏傳佛教的呼圖克圖。
近代
[編輯]蒙古獨立運動
[編輯]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的同時,蒙古民族革命興起,以庫倫為首都的大蒙古國成立,然而只能控制外蒙古地區,俄羅斯與外蒙古與中國簽署《中俄蒙協約》,同意在北洋政府「宗主權」下實施「自治」,而內蒙古繼續留在中華民國之內。一戰後的俄國內戰也波及了蒙古,煽動「泛蒙古主義」的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維奇·謝苗諾夫失敗後,外蒙古成為以恩琴男爵為首的白軍和布爾什維克爭奪的目標,最終蒙古人民黨在蘇俄的支持下取得了蒙古人民革命的勝利,1921年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建立「人民革命政權」[5]。在蘇聯的影響下內蒙古也成立了追求民族解放的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內蒙古東部主張獨立運動的民主人士如郭道甫等發動起義,但被奉系軍閥鎮壓[6]。布里亞特、卡爾梅克等地則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在蘇俄境內獲得自治。
現代
[編輯]蒙古國
[編輯]1924年蒙古君主博克多汗圓寂後,蒙古政府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定都庫倫,改城名為烏蘭巴托,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社會主義國家。在霍爾洛·喬巴山的領導下,蒙古人民黨追隨蘇聯,奉行「集體化」政策。1937年,蒙古爆發了大鎮壓,黨和政府、軍隊、僧人當中有兩到三萬人被殺,占當時外蒙古人口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1939年,蘇軍和蒙古人民軍在哈拉哈河擊敗日軍,1945年,蘇蒙聯軍又在蘇日戰爭時從大日本帝國手中解放了內蒙古和中國東北。二戰結束後蒙古的主權國家地位開始被廣泛承認。冷戰期間蒙古參與「經互會」等組織,並成為「華沙條約組織」觀察員。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為聯合國成員國。蘇聯解體以後,蒙古國於1992年2月12日放棄社會主義,推行多黨制和總統民主選舉,後實行議會制。新憲法當日生效,國名改稱為「蒙古國」[5]。
中國內蒙古
[編輯]在外蒙古獨立的過程中,內蒙古一直在中華民國的統治下,被分為若干特別區,國民黨政府設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等若干個省,其餘地區分屬東北的遼寧省和黑龍江省(抗日戰爭結束後新設興安省、遼北省)。1933年起內蒙古西部的一部分地區開始被日軍佔領,成立德王為首的「蒙古聯盟自治政府」「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機構,管理內蒙古地區。1945年蘇聯紅軍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軍隊根據雅爾塔會議決議出兵打擊日軍,佔領內蒙古。1947年5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在烏蘭浩特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1954年與綏遠省合併,首府遷移到歸化城(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現轄9地級市,3盟,共計21市轄區,11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
參考文獻
[編輯]- ^ 烏蘭. 关于达延汗史实方面几个有争论的问题[J].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1983, (3): 36-45.
- ^ 内蒙古历史渊源.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 ^ 成崇德 那仁朝克圖. 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蒙古-卫拉特法典》研究. 衛拉特研究. [2006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6).
- ^ 秦暉. 何来如此深仇大恨. 南方周末. [2023-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7).
中國古代的專制者與別國的暴君一樣搞過領土擴張,搞過種族屠殺乃至種族滅絕。遠的不說,一度曾是新疆最大民族的蒙古準噶爾人就幾乎被清朝軍隊殺絕。
- ^ 5.0 5.1 Michael Dillon. 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 Mongolia :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Land and its People. 時報出版. [2023-01-06]. ISBN 97895713921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6).
- ^ 茹賓. 墨尔色研究:构筑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内蒙古近代政治史的开端. [2023-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