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韓國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大韓民國 |
---|---|
代表機構 | |
中國駐韓國大使館 | 韓國駐華大使館 |
代表 | |
臨時代辦 方坤[1] | 大使 鄭在浩[2] |
中韓關係或韓中關係(韓語:한중 관계/韓中 關係 Hanjung gwan'gye */?),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之間的雙邊外交關係。雙方在1992年正式建交。此後,兩國政治、經貿、文化、人員往來得到巨大發展。1997年12月,金大中訪華期間,兩國關係被提升為「面向21世紀的合作夥伴關係」,2003年盧武鉉訪華期間提升為「面向21世紀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2008年5月,李明博訪華時,兩國關係被再次提升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朴槿惠期間,兩國關係因韓國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事件開始有交惡跡象。不過隨着2017年末文在寅訪問中國以後,兩國關係開始趨於緩和。2022年,尹錫悅上任總統後,中韓關係在涉韓戰、台海局勢問題等再次出現不穩定跡象。
歷史
[編輯]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
[編輯]中國與朝鮮半島交往的歷史幾乎貫穿於整個中國歷史和朝鮮半島歷史,關係長達2000多年。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朝國力漸衰,伴隨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李鴻章將自己部下袁世凱任命為朝鮮總督,派赴北韓[3]:119。1882年,北韓兵士發動壬午事變,攻擊日本公使館,袁世凱逮捕大院君,帶到清朝軟禁[3]:119。1885年至1887年,英國皇家海軍攻打並佔領朝鮮王朝巨文島(英國稱為漢密爾頓港 Port Hamilton),牽制俄國;中國也害怕俄國介入朝鮮半島,最終俄國允諾不侵佔北韓領土,英軍撤出巨文島[3]:121。
1885年,北韓閔妃派系意圖與俄國簽訂密約,但受到日本和清朝反對而失敗;大院君獲釋回北韓,牽制閔妃[3]:120。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朝貢關係至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而完全崩潰。
1899年9月,清政府與大韓帝國政府簽訂《中韓通商條約》(中文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寄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恆溫恆濕的庫房保存。),正式建立近代條約關係;至1905年隨日俄戰爭結束,大韓帝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後於1910年被日本吞併。
1921年11月,時任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代國務總理兼法務總長、外務總長申圭植以特使的身份到訪孫中山在廣州剛剛成立的廣州中華民國政府,雙方相互承認,並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成為中韓近代關係史上的一段佳話[4]:51-52[5][6]。「二戰」以後,「冷戰」開始,朝鮮半島南、北形成分屬東、西方二大陣營的敵對政權[7][8]。
1949年1月1日,民國政府承認大韓民國[9]:8767。
冷戰
[編輯]中國與韓國現代關係史,始於「二戰」以後。「二戰」以後朝鮮半島分裂為南、北兩個國家;與此同時中國因「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戰敗後退居台灣。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社會制度差異、韓戰爆發等諸多因素,位於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位於半島南部的大韓民國一直處於敵對狀態。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從1948年開始承認「三八線」以南的大韓民國政府;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承認三八線以北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朝鮮半島合法政府,並一直認為朝鮮半島應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來統一。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化,伴隨1970年代末鄧小平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全面實行現代化,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重視國際環境的穩定,同時關注朝鮮半島的和平與安定,朝鮮半島的安定穩定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與現代化有着密切的聯繫。
1970年代以後隨國際局勢漸漸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善了同美國、日本及西方國家的緊張關係,新的國際秩序的形成,在確保國際影響和本國利益時,在重新審視其對外政策。1978年以後在推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注意到韓國經濟的發展,對韓國出口主導型發展戰略作出了肯定的評價,重視同韓國的經濟合作,也希望韓國成為經濟合作夥伴。
1973年6月23日,時任韓國總統朴正熙發表了「有關和平統一外交政策的特別聲明」,即「6·23宣言」,表示韓國願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下與包括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所有國家實行門戶開放[10]:820[11]:381。根據歷史學家沈志華的考證,韓國自1971年起就有意拉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在1972年的韓國報紙上就已直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且從韓國檔案看,這是韓國當局有意為之。但同時,韓國當局怕台灣方面中華民國政府的抗議和韓國本土反對方的壓力,所以只敢偶爾在報紙上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稱呼,大部分時間仍使用「中共政權」。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並未感受到韓國的這種小心思[12]。
中韓建交
[編輯]1983年5月5日瀋陽飛往上海的中國民航296號三叉戟飛機被卓長仁等人劫持至韓國後由於韓政府恰當處理,中國和韓國進行首次官方會談後,態度開始有所改變。1983年6月,中國、韓國、日本和國際民航組織達成協議,在東海上空,上海飛行情報區和福岡飛行情報區間設立飛躍仁川飛行情報區的「福江走廊」,由中國、日本航空管制機構直接指揮,使得中日間民航機無需向南繞行仁川情報區[13]。
另外一方面隨着韓國經濟騰飛,中國開始重新認識韓國.隨着1986年漢城亞運會和1988年漢城奧運會,與韓國接觸交流日漸增多。事實上中國政府非常注重韓國經濟發展經驗,這就成為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的經濟背景 [14],但因為台灣問題,加上韓國政府一直不願意和中華民國政府斷交,雙方的建立外交關係談判處於僵局。1989年,韓國開始與蘇聯、蒙古及東歐國家建交。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1992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韓國彼此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同時統轄台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與韓國政府斷絕外交關係。
韓中正式建交後,兩國關係即進入蜜月期。1992年9月27日,時任韓國總統盧泰愚在兩國建交僅1個月後,便率龐大訪華團出訪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見了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等領導人。[15]。雙方在北京發表了《中韓新聞公報》,並簽署了《中韓貿易協定》、《中韓投資保護協定》、《中韓關於設立經濟、貿易、技術聯合委員會協定》、《中韓科學技術協定》[16]:183-185[10]:832-834。自建交以來,韓中關係不斷提高,雙方高層互訪頻繁,經貿、文化、人員往來迅猛發展。1997年12月,金大中總統訪華期間,兩國關係提升為「面向21世紀的合作夥伴關係」[16]:247-251[10]:841。2003年,又被提升為「面向21世紀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16]:287[10]:847。2008年5月,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訪華時,兩國關係被再次升級為「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使雙邊關係走向成熟[16]:350-352[10]:841。2013年6月,朴槿惠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分別會見。雙方發表《中韓面向未來聯合聲明》。中韓關係急劇升溫。直到韓國決定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兩國開始有交惡跡象。[17]不過隨着2017年文在寅訪問中國以後,兩國關係開始趨於緩和。
2023年1月2日,韓國方面考慮到中國新冠肺炎疫情擴散的情況,決定從當日起暫停發放自華赴韓短期簽證,並要求自華旅客提供新冠陰性證明等。1月10日起,中國駐韓國使領館暫停簽發韓國公民赴華短期簽證。[18]2月1日起,中國對自韓乘機入華旅客進行新冠病毒落地檢。[19]2月10日,韓國宣佈自11日起恢復向中國公民發放赴韓短期簽證。[20]中國駐韓大使館也表示2月18日起恢復簽發韓國公民赴華短期簽證。[21]3月1日起旅客自中國入境韓國後無須進行核酸檢測。[22]
2024年5月26日至27日,停開4年的中日韓領導人峰會在韓國首爾重新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會議並見韓國總統尹錫悅[23]。
2024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宣佈,從2024年11月8日至2025年12月31日對韓國等9國單方面免簽。[24]。
政治關係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建交以來,兩國政治關係取得很大進展。1998年11月,韓國總統金大中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雙方簽署了《中韓刑事司法協助條約》等多項條約協議;2000年10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對韓國進行正式了訪問,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引渡條約》。2003年7月,盧武鉉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雙方商定在21世紀建立和發展韓中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兩國重申在解決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上的加強合作,強調高層交往和各層次的對話與交流、深化各領域的互利合作、擴大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闡明了在東北亞、聯合國、世貿、東盟、東盟+3、APEC等國際領域的合作。
兩國建交以後,領導人互訪頻繁,其中歷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中國國務院總理與大韓民國總統、大韓民國國務總理及其他國家領導人進行了互訪,二國政府高層官員互訪頻繁,在共同出席的眾多國際會議期間舉行會晤。截至2014年,先後有大韓民國總統盧泰愚、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和朴槿惠、大韓民國國務總理李漢東、李洪九、李海瓚、韓升洙和金滉植、國會議長金守漢、黃珞周和姜昌熙先後訪問中國;歷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朱鎔基和溫家寶、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李鵬和吳邦國、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和賈慶林先後訪問韓國。
2013年,韓國總統朴槿惠訪問北京後,中韓兩國迅速進入「蜜月期」。2015年,韓中關係已達到雙方建交以來的最高水平[25]。同年9月3日,中國在北京舉行反法西斯70周年閱兵活動,朴槿惠應邀出席。特別地,在她訪問北京期間,朴槿惠作為韓國總統登上天安門城樓,這在歷史上是首次,體現出韓中關係正邁向新的階段[25]。2015年,日本共同通訊社發表評析文章指出,「習朴會」主要會談議題為北韓核問題和如何遏制北韓方面挑釁行為,此外還有可能涉及舉行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的問題;且甚至可能涉及歷史問題,同時,「習近平與朴槿惠共進午餐,給予了高規格的接待」,這是兩人第6次舉行元首會談。另外,文章提到,美國認為中國欲借3日的活動展示軍事實力的增強,對此保持着警惕。而韓國則頗為重視中國,因為中國不僅是其最大的貿易夥伴國,還對遏制北韓的挑釁具有影響力。朴槿惠參加閱兵式將給外界發出具有象徵性的信號,即「韓國在歷史問題上將與中國攜手應對日本」,且中韓關係的重要性不亞於韓美關係[26]。
根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在2016年1月6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進行第四次核試驗前,朴槿惠一直期待中國能在對北朝鮮制裁方面採取積極措施,但事後卻發現首腦之間熱線電話無法打通。之後,中方要求韓方在2月4日午夜安排首腦通話,但被韓方以通話時間不合外交慣例為由拒絕,而最終在2月5日晚上9時打通電話。此後,朴槿惠即決定同美國商討在韓部署反導系統以對抗北朝鮮的導彈威脅[27]。2016年7月8日,美韓雙方代表召開記者會,宣佈將在韓國部署THAAD導彈防禦系統。(韓國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事件)中國外交部對此決定表示強烈不滿[28]。其後中韓關係持續惡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廣電總局於11月頒佈文化娛樂方面的「限韓令」,即從2016年11月19日開始,中國國內各電視台以及網絡平台等,凡是涉及韓劇、韓國電影或是韓星參演的影視綜藝節目以及根據韓國影視改編的作品,由韓星代言的廣告均不得在中國播出,不過僅引進韓國模式的綜藝節目則不在此列[29][30][17]。
2017年11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到訪的韓國外交部長官康京和。兩國外長就「階段性」處理薩德導彈達成共識,外界解讀,「階段性」是中韓雙方在接受共識差異同時管控當前局面的措施[31]。12月2日,一支32人組成的中國旅行團從北京抵達首爾仁川國際機場,受到韓國旅行社及免稅店職員歡迎,他們是薩德事件後首批抵達韓國的旅客,此行被譽為「破冰之旅」[32][33]。12月13日,文在寅抵達北京,展開為期四天的國事訪問[34]。啟程前夕,文在寅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記者水均益採訪。他指出,此行目的是恢復兩國間的政治互信,強調薩德系統純粹用於防禦,不會傷害中國的安全利益[35]。
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韓國新當選總統尹錫悅通電話,這是尹錫悅贏得總統選舉以來首次與中國領導人通話[36]。
2022年5月,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作為習近平特別代表前往韓國韓國新任總統尹錫悅就職儀式,期後分別會見新任總統尹錫悅和時任總統文在寅[37]。
2022年8月9日,韓國外長朴振訪華,表示韓方願以兩國建交30周年為契機,推動韓中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發展。[38]
2023年4月19日,路透社發表對韓國總統尹錫悅的採訪,採訪中,尹錫悅稱「台灣問題不單純是兩岸之間的問題,也像北韓問題一樣,是全球性問題」[39]。4月20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時就尹錫悅言論表示,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不容他人置喙[40]。同日,韓國外交部發佈媒體聲明,並召見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就中方對韓國總統尹錫悅涉台發言作出的評論提出強烈抗議。韓外交部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尹錫悅的言論作出了無禮的評論,這是外交上的失禮行為[41][42]。同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同韓國駐華大使鄭在浩通話,就尹錫悅涉台言論提出嚴正交涉[43]。韓國媒體報道稱,孫衛東在交涉中表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此前有關「不容他人置喙」的表態,不是針對尹錫悅[44]。
2023年4月23日,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批評韓國總統尹錫悅訪問美國前後涉及台灣的言論,引發韓國駐華大使館抗議。對此,環球時報5月8日發表社評反擊,對尹錫悅政府「媚美親日的屈辱外交」最嚴厲的批判來自韓國國內,如果不是因為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中國人根本沒有興趣去評價。但韓方最近一些涉華公開言行,在中國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感和警惕,這才是助長兩國民間「負面認知」的罪魁禍首。對此,中國外交部5月8日表示,《環時》觀點不代表中國政府的立場,但反映了中國國內民意。[45]
6月8日,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會見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時表示,美國正竭力打壓中國,有的人賭美國贏、中國輸,這顯然是誤判,沒看清歷史大勢,稱現在賭中國輸的人今後一定會後悔。韓方事後由外交部第一次官張虎鎮召見邢海明強烈表示遺憾。[46]中國外交部指邢海明同韓各界人士廣泛接觸交流是其職責所在。[47]韓國外交部指他以不符事實的內容刻意正面批判韓國政府政策,此舉引發問題,認為違其反《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和外交慣例,屬於干預韓國政治的內政干涉行為。[46]而中國由外交部部長助理農融召見韓國駐華大使鄭在浩關切和不滿韓方就邢海明言論的不當態度。農融指出邢海明大使同韓國各界人士廣泛接觸交流是其職責所在,目的是增進理解、促進合作,維護和推動中韓關係發展。希望韓方深刻反思,當前中韓關係的問題所在,並予以認真對待。而鄭在浩也對農融表示,中國駐韓國大使會見韓國在野黨黨首時發表的言論有違外交慣例,不合常理、具有挑釁性且與事實不符,已對此表示嚴重憂慮並轉達了韓方的嚴正抗議。[48][49]
經貿關係
[編輯]中國與韓國進行經濟交流始於從1975年,當時主要通過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間接貿易,貿易規模小。1983年起開始通過香港、新加坡等地開始間接貿易,1988年3月開始開展民間直接貿易,1991年,中國國際商會同大韓貿易振興公社在首爾和北京互設代表處。1992年2月和7月,中韓民間貿易協定和民間投資保護協定分別生效。1992年中韓建交後,兩國簽訂了貿易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以及關於成立經濟、貿易和技術合作聯委會的協定,二國經濟貿易迅猛發展。
1980年代後兩國貿易漸增,各種經濟交流與合作也呈現大規模、多樣化趨勢。二國1992年建交以來,雙邊關係快速發展。人員互訪從1992年的13萬人上升至2006年的480萬人[50];雙邊貿易額從1992年的50.3億美元[51]上升至2013年的2,742.5億元,在國家和地區中韓國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對象,中國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對象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國[52];其中中國向韓國出口額911.8億美元,自韓國進口額1,830.7億美元[53],兩國領導人商定2015年中韓貿易額達3,000億美元的目標,並於2012年5月啟動中韓FTA談判。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1年中韓貿易額2,456.3億美元,增長18.6%。其中,中方出口829.2億美元,進口1,627.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0.6%和17.6%。2012年中韓貿易額2,563.3億美元,增長4.4%。其中,中方出口876.8億美元,進口1,686.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7%和3.7%。2013年中韓貿易額2,742.5億元,同比增長6.9%。其中,中方出口911.8億美元,進口1,830.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9%和8.5%。中國是韓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韓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國。兩國領導人商定2015年中韓貿易額達3,000億美元的目標,並於2012年5月啟動中韓自由貿易區談判,並於2015年6月落實。
2013年,韓在華投資新批項目1371個,中國實際使用韓資30.5億美元。截至2013年,韓累計對華投資項目56224個,實際投資金額559.5億美元。韓是中國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國。2013年,中國對韓非金融類直接投資2.5億美元,同比增加121.4%。截至2013年,中國累計對韓投資12.4億美元。
由於早期未建立外交關係,韓國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起步較晚,直至1985年才有企業經香港或日本的間接投資,1988年才開始有直接投資。1992年韓國對華投資僅為1.19億美元,1993年以後投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到1998年韓國對中國大陸投資已達11,177項、合同金額達148.4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達72.9億美元;2006年,韓國對華投資累計達169.8億美元(依照中方統計為349億美元[註 1])。著名企業有大宇、三星電子、現代汽車、LG電子和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在中國建立了廣泛的生產和營銷網絡。
韓國企業開始起始階段投資區域集中環渤海灣地區的東北和山東省等地,隨着兩國關係的改善和韓企對中國情況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對中國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出現擴大的趨勢。韓企對華投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製造業居多,企業構成上,中小型企業多,開始階段以紡織服裝、玩具、鞋類、皮革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進入1990年代中後期後,機電、汽車、化工等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投資迅速增加,並開始同歐美、日資企業展開競爭。
韓國在華投資企業與歐、美在華企業相比,韓資企業技術含量高的少,以勞動密集型和消費品生產企業居多,以技術研究和開發在韓國、產品在中國當地生產的投資方式。經營管理上,有些中小型韓資企業侵犯人權、違反勞動法超時工作較為普遍,對職員的培訓方面投入較少,韓國企業的當地化水平不高;起用中國人不夠,企業的部門經理和業務主管多有韓國人擔任,中國人在韓企得到晉升和提拔機會不多。基於上述原因,韓資企業關閉或撤資較多[54]。
2023年1月,中國首次成為韓國單月的貿易逆差國,中國也從韓國的第一大貿易順差國成為第一大貿易逆差國。有分析認為主要是因為2022年中國動態清零政策和封城措施導致韓國對華出口減少。[55]當年韓國對華直接投資同比下降78.1%,而且自1992年以來,中國首次不在韓國最青睞的五大投資目的地之列。[56]
軍事交流
[編輯]1992年中韓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後,兩國先後於1993年12月和1994年4開設韓國駐華武官處和中國駐韓武官處。1992年和1994年,韓國聯參議長曾兩次隨韓國總統訪華。1995年,兩國召開了國防政策實務會議,並開始不定期第舉辦軍隊的體育交流和國防學術大會。[57]:208
兩國關係提升為「合作夥伴關係」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於1998年8月帶團訪韓,拉開兩國軍隊高層交流的序幕。1999年,韓國國防部長趙成台訪華,成為韓戰後首位來華的部長級韓國軍方官員。2000年1月,中國國防部部長遲浩田訪韓。2001年12月,韓國國防部長官金東信訪華,並舉行了兩國國防部長會議[57]:208。2001年10月,韓國海軍士官學校巡洋艦隊訪問了中國上海,2002年5月,中國「嘉興」號、「連雲港」號護衛艦先後訪問了韓國仁川港。2002年9月,韓國空軍大學運輸機首次訪問中國[57]:209。
兩國關係提升為「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後,中韓兩軍從2004年開始定期舉行局長級別的國防政策實務會議。2005年胡錦濤訪韓期間,雙方在首爾首腦會議共同聲明中表示「雙方同意繼續加強兩國國防、安全領域的對話和接觸,擴大兩軍交流」。這是兩國首次將深化軍事關係明確記錄到正式文件中。2006年,兩國共同商定將韓國陸軍第3集團軍司令部和中國濟南軍區的互訪定例化,中國北海艦隊、東海艦隊與韓國海軍第2艦隊也開始交流。2005年和2007年,兩國海軍分別在海南島和東海臨海進行了搜救演習,使兩軍關係進入全面交流階段。[57]:209
2008年兩國關係提升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後,兩軍關係進入軍事合作階段。兩國海軍和空軍之間開通了直通電話,並持續開展聯合搜救演習。2010年天安艦事件和延坪島炮擊事件後,韓方對中國所持態度不滿,兩國軍事高層交流中斷。2011年7月15日,兩國在北京舉行了第8屆國防部長會議,決定建立高層國防戰略對話機制,推動儘早簽署有關救災互助的諒解備忘錄,2012年起向對方開放短期教育課程。當時與中國定期舉行國防戰略對話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等7個國家。
2013年,朴槿惠總統訪華後,兩國關係進入最高水平。同年7月12日,韓國海軍參謀總長崔潤喜登上了中國的新潛艇,標誌着兩軍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57]:209-210。2013年3月28日,韓國向中國移交了首批437具在韓戰中陣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軍人遺骸[57]:215。2014年7月23日,兩國在北京舉行第四次戰略對話,就開通國防部直通電話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韓國國防部是繼美國國防部和日本防衛省之後,中國國防部與之開通直通電話的第三個國家國防部[57]:214。2015年2月,中國國防部長常萬全對韓國進行了為期3天的訪問。這是繼2006年前國防部長曹剛川訪韓後,中國國防部長第三次訪韓。截止到2015年,兩國國防部長先後進行了9次互訪,其中韓國國防部長訪華6次,中國國防部長訪韓3次[57]:211。
爭議
[編輯]蘇岩礁專屬經濟區爭議
[編輯]兩國對於主權之爭,本身並無異議,不像兩國分別與日本有釣魚島和獨島之間的主權爭議,但在部分問題上仍有爭論。
兩國政府對於蘇岩礁的主權以及是否是「島嶼」這個屬性並無爭議,但在兩國的專屬經濟區歸屬上有分歧,韓方主張以中間線作為劃界標準將蘇岩礁劃為韓國專屬經濟區,而中方則主張依據大陸岸線原則將其劃為中國專屬經濟區[58]。因此,中韓兩國常常發生漁業衝突。
高句麗歷史歸屬爭議
[編輯]高句麗是一個位置覆蓋今日朝鮮、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部分地區的國家,中韓兩國學術界、民間和政界對於高句麗屬於中國古代政權還是朝鮮半島古代政權存在爭議。
文化爭議
[編輯]由於中韓兩國互相之間歷史文化影響深厚,擁有許多類似的文化,因此兩國民間對部分歷史文化的歸屬產生爭議,經常造成輿論衝突。例如2004年韓國申請江陵端午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事件,引發中國民間反韓浪潮。
註釋
[編輯]- ^ 韓國國家統計廳(Korea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口徑不同。中方公佈的統計數字包括在華直接投資的韓國企業的利潤在中國的再投資金額,韓方公佈的對華直接投資額未包括這個數字。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中国驻韩大使邢海明辞行拜会韩外长赵兑烈. 韓聯社. 2024-07-04 [2024-07-10].
- ^ 驻华大使到任顺序及递交国书日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4-02-02 [2024-0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5).
- ^ 3.0 3.1 3.2 3.3 宮脇淳子. 《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 新北市: 八旗文化. 2015 [2011]. ISBN 978-986-5842-66-6.
- ^ 石建國. 《中国境内韩国反日独立复国运动研究》.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4年4月. ISBN 978-7-308-13033-2.
- ^ 石源華. 近代中韩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重评孙中山会见韩国临时政府专使申圭植. 《韓國研究論叢》. 1996年, (00期).
- ^ 石源華. 参加辛亥革命的韩国人申圭植. 《世紀》. 2002年, (05期).
- ^ 2004年10月29日,學術中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流變——世界體系論視角》
- ^ 亞洲文明研究院網站[永久失效連結],《二十世紀後半葉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權赫秀教授
- ^ 韓信夫、劉明逵、郭永才、王明湘、齊福霖、范明禮、張允侯、張友坤、章伯鋒、胡柏立、耿來金、劉壽林、鍾碧容、鍾卓安、陳崧、王好立、朱信泉、任澤全、蔡靜儀、丁啟予、陳永福、嚴如平、柏宏文、吳以群、羅文起、查建瑜、婁獻閣、白吉庵、李靜之、張小曼、石芳勤、徐玉珍、江紹貞、熊尚厚、吳以群、劉一凡、郭光、郭大鈞、王文端、李起民、李隆基、常丕軍、劉敬坤、陳道真、李振民、張振德、梁星亮、陳仁庚、董國芳、張守憲、王榮斌、陳敏、章笑明、汪朝光、卞修躍、賈維、陳民、朱宗震編著.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 ^ 10.0 10.1 10.2 10.3 10.4 楊昭全、孫艷株. 《当代中朝中韩关系史》.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3年6月. ISBN 978-7-5472-1603-3.
- ^ 方秀玉. 《战后韩国外交与中国-理论与政策分析》.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年12月. ISBN 978-7-5326-3500-9.
- ^ 沈志华谈当代史研究中的档案获取与使用. 澎湃新聞. 2017-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 ^ DAILY ON NEW TOKYO-BEIJING AIR ROUTE VIA ROK FIR New Tokyo-Beijing Route (PDF). Korea Times (Defense Technical Information Center). 1983-06-12.
- ^ 韓國建國大學·《韓中關係論》,宋永等編寫·1993年8月由韓國知永社出版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1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16.0 16.1 16.2 16.3 宋成有 等. 《中韩关系史-现代卷》. 北京: 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1月. ISBN 978-7-5097-5142-8.
- ^ 17.0 17.1 這邊核彈那邊薩德,朝鮮和韓國讓中國兩邊頭疼. 紐約時報中文網 國際縱覽. 2017-03-03 [2017-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2) (中文).
- ^ 简讯:中国驻韩使领馆暂停签发韩公民赴华短期签证. [2023-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7).
- ^ 详讯:中国明起对自韩入华旅客进行落地检. [202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1).
- ^ 详讯:韩明起恢复发放中国公民赴韩短期签证. 韓聯社. 2023-02-10 [202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1).
- ^ 视频 | 中国驻韩大使馆:本月18日起恢复签发韩国公民赴华短期签证. [202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30).
- ^ 视频 | 韩国:3月1日起旅客自中国入境后无须进行核酸检测. [2023-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5).
- ^ 李强会见韩国总统尹锡悦_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www.mfa.gov.cn. [2024-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7).
- ^ 中國外交部證實新增南韓等9國公民免簽. www.worldjournal.com. 2024-11-01 [2024-11-02].
- ^ 25.0 25.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1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陳築君. 朴槿惠赴北京參加閱兵 日媒:南韓向中傾斜. 中國時報. 2015-09-02 [2015-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4) (中文(繁體)).
- ^ 新浪. 韓美同意在韓國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 新浪新聞. 2016-07-08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中文(簡體)).
- ^ 美落實在南韓部署薩德系統 中方強烈不滿. 無線新聞. 2016-07-08 [2016-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9).
- ^ 大陸「限韓令」升級 電視、網路全面禁韓流. 中時電子報. 2016-11-19 [2017-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30).
- ^ 大陸限韓令內容曝光! 牽涉韓星「11/19起全停播」. ETtoday. 2016-11-19 [2017-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 ^ 韓媒解讀中韓外長「共識」 指雙方接受分歧、同意管好當前局面. 香港01. 2017-11-23.
- ^ 限韓令解除後首個中國旅行團抵韓. 商業電台. 2017-12-03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3).
- ^ 限韓令實施8個月 中國首個旅團抵首爾. 蘋果日報 (香港). 2017-12-03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4).
- ^ 韩国总统文在寅抵京 开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新浪新聞. 2017-12-13 [2017-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3).
- ^ 文在寅訪華前受訪 冀與習近平成為老朋友 承諾薩德不損中國利益. 香港01. 2017-12-12 [2017-12-13].
- ^ 习近平同韩国当选总统尹锡悦通电话-新华每日电讯. www.news.cn. [202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 ^ 王岐山出席韩国新任总统就职仪式_央广网. china.cnr.cn. [2022-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3).
- ^ 王毅:坚持五个“应当”,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_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new.fmprc.gov.cn. [2022-08-09].
- ^ 尹锡悦:乌平民遭大规模攻击时或扩大援乌范围 | 韩联社. 韓聯社(韓國聯合通訊社). 2023-04-19 [2023-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7) (中文).
- ^ 外交部回应尹锡悦言论:台湾问题不容他人置喙|中国|台湾省|汪文斌_新浪军事_新浪网. mil.news.sina.com.cn. [2023-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2).
- ^ 韩政府称中方评论尹锡悦涉台发言为外交失礼 | 韩联社. 韓聯社(韓國聯合通訊社). 2023-04-20 [2023-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9) (中文).
- ^ 韩政府召见中国驻韩大使抗议中方评论尹锡悦发言 | 韩联社. 韓聯社(韓國聯合通訊社). 2023-04-20 [2023-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9) (中文).
- ^ 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就韩国领导人涉台湾问题错误言论向韩国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国际--人民网. world.people.com.cn. [2023-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9).
- ^ 韩媒:中国副外长澄清台湾问题“不容置喙”非针对尹锡悦 | 早报. www.zaobao.com.sg. [2023-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30) (中文(簡體)).
- ^ 韓國抗議《環時》觀點 中國外交部指非官方立場. 香港01 (聯合早報). 2023-05-09 [2023-05-09].
- ^ 46.0 46.1 張黎莉. 韩外交部:中国大使扭曲事实批韩政策引发问题 | 韩联社. 韓聯社(韓國聯合通訊社). 2023-06-13 [2023-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8) (中文).
- ^ 外交部:邢海明大使同韩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是其职责所在-中新网. 中新網. 2023-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8).
- ^ 外交部部長助理約見南韓駐華大使
- ^ [1]
- ^ 2007年8月24日韓國《中央日報》,《開創韓中關係的新紀元》。
- ^ 2006年2月14日新華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記錄》。
- ^ 2007年8月24日韓聯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韓中建交15周年②韓中經濟與韓美經濟的差異》。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 ^ 徐長文:《韓國企業對華投資的現狀及發展戰略》,《亞非縱橫》(2002年第1期)
- ^ 中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 韓聯社(韓國聯合通訊社). 2023-03-28 [2023-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1) (中文).
- ^ 韩国去年对华直接投资同比下降78.1% 31年来中国首次跌出最青睐目的地前五.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4-03-15 [2024-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9) (中文).
- ^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趙楊、劉吉文、李瀟. 《韩国军队发展史》.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5年12月. ISBN 978-7-5012-5138-4.
- ^ 楊龍. 中韩苏岩礁之争及解决措施. 《學理論》. 2012年, (第27期).
來源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