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喀里多尼亞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12月22日) |
新喀里多尼亞 Nouvelle-Calédonie(法語) | |
---|---|
![]() | |
首都 及最大城市 | 努美阿 |
官方語言 | 法語 |
官方文字 | 法文 |
族群 | 美拉尼西亞人、歐洲人、玻里尼西亞人及其它少數民族 |
政治體制 | 半議會、代議民主制 |
政府 | 新喀里多尼亞議會 |
• 總統 | 埃馬紐埃爾·馬克龍 |
• 政府主席 | 蒂埃里·桑塔 |
面積 | |
• 總計 | 18,575平方公里(第154名) |
• 水域率 | 0.26% |
人口 | |
• 2019年估計 | 271,407(第184名) |
• 密度 | 14.5/平方公里(第200名) |
GDP(國際匯率) | 2011年估計 |
• 總計 | 98.9億美元 |
• 人均 | 38,921美元 |
貨幣 | 太平洋法郎([[ISO 4217|XPF]]) |
時區 | UTC+11 |
行駛方位 | 靠右 |
電話區號 | +687 |
ISO 3166碼 | NCL |
網際網路頂級域 | .nc |
新喀里多尼亞(法語:Nouvelle-Calédonie),位於南回歸線附近,是法國在大洋洲西南部的一個特殊集體。該地區整體主要由新喀里多尼亞島和洛亞蒂群島組成。作爲法國的海外屬地之一,除官方語言法語以外,美拉尼西亞語和玻里尼西亞語亦通用於此。
歷史[編輯]
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佼佼者,以陶器聞名。最早的居民來自巴布亞和玻里尼西亞群島。
英國航海探險家詹姆士·庫克是首位發現新喀里多尼亞的歐洲人,1774年9月4日,他在他的第二次探索途中發現此島。[1]他以蘇格蘭古羅馬時期的拉丁語名喀里多尼亞來命名此島,因為島的東北部令他想起蘇格蘭的風光[1]。
法國探險家拉彼魯茲伯爵讓-弗朗索瓦·德·加洛在他失蹤之前,曾於1788年接近主島(格朗德特爾,Grande Terre)的西岸。洛亞蒂群島則要待至1796年才首次有人探訪。[1]
1843年,英國派專員到該島。
1860年,成為獨立行政區。
1946年,成為法國海外領地。
1956年,成立第一屆領地議會。
1976年12月,成立政府委員會,享有部分處理內部事務的自治權。法國委派的總督改為高級專員,新喀在法國國民議會有兩名代表,在參議院有一名代表。
1979年,法政府解散政府委員會,將新喀置於法國政府的直接統治下。
此後幾年,新喀政黨與法政府就新喀獨立問題進行多次協商,均未能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案。1986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新喀被列入聯合國非自治領土名單,從而確定了新喀居民享有自治權。
1988年6月,共和黨(保衛喀里多尼亞在共和國內聯盟)和卡奈克和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陣線同法國在巴黎簽訂《馬提尼翁協議》(Accords de Matignon)。根據該協議,一年後新喀實行有限的地方自治;新喀成立北方、南方和洛亞蒂群島三個自治省,並於1998年舉行全民公投來決定新喀是否獨立。從1999年7月起,法國逐步把大部分權力交給了新選出的三個省議會。
政治[編輯]
1997年5至6月,該島舉行法國國民議會議員選舉,因受卡奈克社民解陣線等要求獨立組織的抵制,參加投票的人較少,兩名代表均由保衛喀里多尼亞在共和國內聯盟的成員當選。1998年4月21日,法國政府同卡奈克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陣線及保衛喀里多尼亞在共和國內聯盟,就喀島未來地位問題在努美阿達成一項政治協議。
主要內容有:法國逐步向新喀移交教育、稅收、外貿、交通運輸等權力,但仍掌握防務、司法、警察等部門;在今後15-20年內,新喀將就獨立舉行全民投票,如超過半數的人選擇獨立[2],法國則交出其餘權力,如獨立被否決,可在隨後的4年中再舉行兩次投票,如獨立在第二次投票中又被否決,將重新商議該群島的前途;承認「法蘭西共和國內的新喀里多尼亞公民身份」,日後該群島若選擇獨立,這一身份即變成「國籍」。5月5日,法國總理若斯潘在努美阿同新喀支持和反對獨立的各派領導人簽署了上述協議。
1998年11月8日,新喀就《努美阿協議》舉行公民投票。由於對立的兩派政治力量都號召選民投贊成票,該協議以71.9%的贊成票獲通過。獨立派認為協議為新喀獨立奠定了基礎,反獨立派則聲稱新喀「永遠不會獨立」。輿論一般認為,該協議獲通過有利於新喀今後的社會穩定。同年12月底,法國國民議會以絕對優勢通過了協議草案的全部內容,1999年2月,參議院也通過了該協議。
新喀里多尼亞在2018年11月4日的獨立公投最終結果為不獨立。[3]在2022年之前還要舉行兩次獨立公投。[3]法國政府已同意其在2020年再次舉行獨立公投。
2020年10月4日的獨立公投最終結果為新喀里多尼亞不獨立。[4]
地理[編輯]
島上多山,地勢起伏,有兩列平行山脈,內陸有高原,沿海有平原;島的周圍為珊瑚礁環抱。
屬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以上;常遭熱帶颶風侵襲。
人口[編輯]
根據1996年數據[5]:
- 美拉尼西亞人占45.8%
(其中44.6%爲卡奈克人,1.2%爲萬那杜人); - 歐洲人占34.5%
(主要源自法、德、英、義等地); - 玻里尼西亞人占11.8%
(其中9.1%爲瓦利斯人,2.7%爲大溪地人); - 印尼人占2.5%;
- 越南人占1.4%;
- 其他民族則占3.9%。
行政區劃[編輯]
新喀里多尼亞共分為三個省:
議會制度[編輯]

新喀里多尼亞議會為立法機構,共54席,任期5年,以比例代表制選出。下設三個省議會,各省所占席位:南方省32席、北方省15席、洛亞蒂群島省7席。本屆議會於2009年5月選舉產生,其中以UMP聯盟(原保衛喀里多尼亞在共和國內聯盟)為首的反對獨立派31席,以卡奈克和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陣線和喀里多尼亞聯盟為首的獨立派23席。
新喀里多尼亞在法國國民議會有兩名議員、在參議院有兩名議員。法國國民議會兩名議員來自反對獨立的喀里多尼亞一起;參議院兩名議員來自UMP聯盟。
聯邦元首[編輯]
國家元首仍以法國總統為元首。新喀里多尼亞現任政府主席為蒂埃里·桑塔(Thierry Santa)。
此外,由領地議會提名並由聯邦政府主席任命高級專員(Haut-commissaire)為駐新喀里多尼亞的法蘭西共同體代表和新喀里多尼亞的外交代表,現任為洛朗·普雷沃(Laurent Prévost)。
主要政黨[編輯]
- 保衛喀里多尼亞在共和國內聯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Calédonie dans la République - RPCR):亦稱共和黨。1977年建立。由民主社會中心黨和共和黨組成,與法國保衛共和聯盟關係密切。主張新喀維持現狀。
- 卡奈克和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陣線(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 Kanak Socialiste - FLNKS):1984年建立。由卡奈克解放黨、喀里多尼亞社會主義黨、喀里多尼亞聯盟、全國獨立聯盟、美拉尼西亞進步聯盟等組成。成員有1萬多人,主要為卡奈克人。主張新喀獨立。
- 大洋洲聯盟(Union Océanienne - UO):1989年從共和黨內分裂成立。主要成員為來自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的移民,屬保守派。
- 爭取獨立民族聯盟(Union nationale pour l'indépendanc)
- 獨立者協調委員會聯盟(Fédération des Comités de Coordination des Indépendantistes):於1998年從卡奈克社會民族解放陣線中分裂而成立。
其它政黨有勞動黨、喀里多尼亞明天黨、創建未來共同發展黨、洛亞蒂群島發展陣線等。
社會經濟[編輯]
1996年4月人口普查的數字表明,從1989年以來,歐洲向玻里尼西亞的移民呈10倍增長。卡奈克族人口占總人口44.1%,但出生率相對地也較高,因此他們強烈要求法國政府控制移民人數,以確保當地更多的人民能夠就業。1999年10月底,卡奈克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陣線在努美阿組織了一次有5000人參加的遊行示威,以引起社會對卡奈克族高失業率的關注。
交通[編輯]
鐵路:無。
公路:總條數:4
航空:努美阿國際機場
參考文獻[編輯]
- ^ 1.0 1.1 1.2 Rapport annuel 2010 (PDF). IEOM Nouvelle-Calédonie. [2013-01-30].
- ^ 努美阿协议法语原文.
- ^ 3.0 3.1 法属新喀里多尼亚选民投票拒绝独立. 美國之音. [2018年11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1月5日).
- ^ 法属新喀里多尼亚公投 反对独立派险胜.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 ^ ISEE - Population-Société - Population. [2007-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0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