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吴越民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江南民系
吴越民系
总人口
约8000万人(2013年)[1]
分布地区
中国 中国大陆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
香港 香港少数民系
澳门 澳门少数民系
台湾地区 台湾台湾外省人的一部分
美国 美国华裔美国人的一部分
加拿大 加拿大华裔加拿大人的一部分
澳大利亚 澳洲华裔澳洲人的一部分
义大利 义大利多数义大利华人
法国 法国多数法国华人
新加坡 新加坡华裔新加坡人的一部分
语言
吴语徽语
宗教信仰
传统的汉传佛教道教儒教中国民间信仰
近代的基督新教天主教
相关族群
汉族

吴越民系,即江南民系江浙民系,或称吴越人江浙人[2]:8,使用吴语,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上海全境、浙江全境、安徽东南部(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等)、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和福建北部(浦城县)。[3][4][5]

历史

[编辑]
吴语方言使用地区

起源

[编辑]

吴越地区历史和史前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所在地。在周朝时,吴越地区是吴国越国两国的领土,经过多年的战斗和冲突,吴越两种文化透过相互接触融合成为一种文化。之后楚国领土扩大到吴越地区并击败越国,故江东人项羽自认楚人。直到三国时,孙权建立了孙吴王朝,现代意义上的吴越的概念由此建立。五胡乱华后,中原人大量涌入吴越地区。五代十国钱镠又建立了吴越国,至今仍对江浙地区的文化产生强烈的影响。吴越地区使用的汉语吴语,最著名的方言为上海话

分支民系

[编辑]

吴越民系可大致按明清时期的二级行政区划(府)来进一步细分,如常州人、苏州人、宁波人、杭州人、绍兴人、嘉兴人、金华人、台州人、丽水人、温州人、宣州人等。但上海人为例外,上海人是在19世纪开埠之后因移民而形成的新分支民系,主要来自原苏州人、宁波人和绍兴人[2]:8上海市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移民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河南等非吴越民系省份,这些移民将对吴越民系及吴语的未来产生影响[2]:9

由于交通、移民、商业活动等因素,宁波人和上海人之间的关系是江浙人各分支民系中最近的[2]:8

两岸三地之外仍有江浙人,这些海外移民大多是上海人与温州人。上海人主要在改革开放之后移民日本、澳洲、美国等地,多散居;温州人则主要是始于一战前后起移民荷兰、法国等欧洲国家,改革开放后大量增加,多聚居形成社区,其移民及后代很多只会说温州话与当地的语言[2]:9

文化

[编辑]
江浙建筑风格的宝塔
苏州沧浪亭

教育

[编辑]

历史上,吴越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一席之地,吴越地区经常出状元进士。在清代苏州曾出过廿八位状元。

语言

[编辑]

音乐

[编辑]

戏曲

[编辑]

文学

[编辑]

哲学和宗教

[编辑]

建筑

[编辑]

其他

[编辑]

DNA分析

[编辑]

江浙汉族的DNA具HLA-DRB1,与其他汉族有一样的遗传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特征,江浙汉族在遗传上介于南方汉族和北方汉族之间 。[6][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Chinese, Wu. Ethnologue.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3). 
  2. ^ 2.0 2.1 2.2 2.3 2.4 游汝杰. 吴语方言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44486187. 
  3. ^ 王鹤鸣等主编;上海图书馆编,中华谱牒研究 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第121页
  4. ^ 陆元鼎著,南方民系民居的形成与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03,第147页
  5. ^ 孙永生,潘安著,客家民系民居,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03,第69页
  6. ^ Feng, ML; Yang, JH; Ji, Y; Lu, JW; Lu, Q; Ji, YH; Xie, JH; Yang, Y.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 of HLA-DRB1 locus in the Jiangsu-Zhejiang-Shanghai Han population and a comparison of it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with that of other populations. Zhonghua yi xue yi chuan xue za zhi. 2003, 20 (4): 365–7. PMID 12903056. 
  7. ^ Feng, ML; Ji, Y; Lu, Q; Yang, JH; Xie, JH; Ji, YH; Zhang, GL; Yang, Y. Study on HLA haplotypes in Jiangsu-Zhejiang-Shanghai Han population. Yi Chuan Xue Bao. 2003, 30 (6): 584–8. PMID 1293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