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人
本条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2013年10月2日) |
![]() |
本条目需要更新。(2015年6月25日) |
本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0年9月27日) |
华裔美国人 Chinese Americans |
|
---|---|
總人口 | |
476万人 佔美國總人口1.2%(2007)[1] |
|
分佈地區 | |
主要分佈於纽约市、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圖、波士顿、檀香山、休士頓、芝加哥 | |
語言 | |
國語/普通話(即現代標準漢語) 粤语(主要為廣州話和台山話,流行於舊金山和紐約,特別是當地華埠) 其他漢語:閩語(閩東話和閩南話)、吳語(溫州話和太湖片)、客家話 美國英語 |
|
宗教信仰 | |
基督新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及無宗教 | |
相關種族 | |
華人、英籍華人、加拿大籍華人、澳籍華人、紐西蘭華人 |
华裔美国人 | |||
简化字 | 华裔美国人 | ||
---|---|---|---|
繁体字 | 華裔美國人 | ||
|
华裔美国人(英语:Chinese American)又稱美籍華人,指具有华裔血統的美國国民,是亞裔美國人的一部分。华裔美国人的来源为来自于大中華地區和世界各地後來歸化成為美國公民的华裔及他們的後代。他們的人數至2015年有約476萬人[1],佔總人口的1.2%,高於其他亞裔在美國所佔的比例。他們大多數居住在大都會紐約地區、北加州及洛杉磯[2]。
過去200年來,华裔美国人曾受歧視,著名的《排華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廢止。加利福尼亚州議會於2009年、美國參議院於2011年,正式向华裔美国人為歷史的排華法案道歉[3][4]。
在美國,华裔被認為「模範」少數民族[來源請求],他們不像黑人會為自己爭取權益。根據2005年美國平等雇用委員會(EEOC)的調查,华裔美国人在職場上受到歧視的比例為31%,比黑人的26%更高,但較少有人以訴訟方式解決問題[5]。
歷史[编辑]
普遍上认为华裔“移民”美洲最早在1785年。那一年,被美国人奥多奈尔(John O’Donnell)招募的32名印度以及4名中国水手乘着美国商船“帕拉斯号”(PALLAS),抵达了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首次将亚洲货品输送到美洲,有记录显示这些劳工曾要求美国政府将他们送回母国,其后再也没有这4名中国水手的消息,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他们在美国定居[6][7]。因此,一般上,华裔移民美国只能追溯到1820年代,历史上,华裔移民美國有數次移民潮。據美國政府記載,首次的移民潮大約發生在1820年左右。從1820年代到1840年代末的中國移民以男性為主,每次數量很少。不過,由於移民地區只有少數的中國女性,很多移民都選擇與當地的歐洲移民的女性後裔結婚(包括一些愛爾蘭裔)。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华裔移民是舉世聞名,具有四分之三华裔血緣的暹羅雙胞胎。
較大的华裔移民潮始於1850年代。當時北美西岸在加州淘金潮期間得以迅速開發;同時由於太平天國运动,中国南方政治與經濟動蕩不安,又有鴉片戰爭之外患,許多貧困、操粵語台山話和粵語廣州話(即標準粵語)的华裔移民從珠三角來到美國修建铁路。他們不願再忍受家鄉貧困的生活景況,情願為預付金簽下往美國長期勞動的合同。許多人把掙來的錢全寄回家,不再期望能活著回家。他們的實況就有如「賣豬仔」。
1868年美国和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又稱《蒲安臣條約》),其第五条款规定华裔愿常住美国或入籍,皆须听其自由不得禁阻[8]。此条约为美国来华招揽大量华工开方便之门。
1877年美国加州经济转入低迷,出现第一次排华浪潮。1880年美国与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其第一条规定限制华裔到美的人数和年限[8]。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禁止中國移民。許多西部州也開始生效了一些有種族歧視的法律,使得中國和日本移民很難擁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找到工作。這些法律直到1950年代民權運動開始時才被廢止。
第二波华裔移民是在1952年和1965年,美國移民法解禁之後,大量台灣留學生到美國求學,其中一部分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而成為移民,成為台灣裔美國人。自1965年起,美国移民局对華裔移民分別予以中國大陸、英屬香港和台灣出生不同的配額。1970年代,台灣經濟漸趨發達,故台灣裔美國人於1970年代末開始減少。1977年中國大陸開始送學生往美國,此類移民在1980年代越來越多。這群华裔傾向集中在市郊地區,並且遠離市區的唐人街。這些华裔說普通話和家乡的方言。
按照「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Fourteenth Amendment)和1898年美國最高法庭對「美國訴黃金德案」(1898 United States v. Wong Kim Ark)的判決,任何在美國出生的华裔皆是美國公民。歸入美國籍時,移民並不需要放棄原有的國籍[9]。
人口[编辑]
历年华裔美国人的人口数如下图所示[10]:
年份 | 华裔人口数目 |
1850年 | 4018 |
1860年 | 34933 |
1870年 | 63199 |
1880年 | 105465 |
1890年 | 107488 |
1900年 | 89863 |
1910年 | 71531 |
1920年 | 61639 |
1930年 | 74954 |
1940年 | 77504 |
1950年 | 117629 |
1960年 | 237292 |
1970年 | 435062 |
1980年 | 806040 |
1990年 | 1645472 |
2000年 | 2432585 |
2010年 | 3347229 |
传统意义上的华裔美国人大多聚居於州內大城市的唐人街,與同鄉一起生活。但是也有例外。有大量华裔美国人的美國城市包括紐約、舊金山、洛杉磯、休斯敦、西雅圖、和波特蘭。從1960到1970年代,這些城市大多有唐人街,新舊住有移民。在一些地區,华裔美国人和其他亞裔群體保持密切聯繫,特別是越南裔美国人。這些聯繫是有幫助的,事實上許多越南裔美国人在民族上是华裔,因此大部分華裔越南裔美国人並不將自己歸入越南裔美国人。
除了大城市,小部分华裔美国人散居遍及美國的鄉村小鎮,特別是一些大學城。2000年,华裔美国人占加州人口接近3%,東北部佔超過1%。在夏威夷這個歷史上亞裔比重較高的州,佔接近10%。
整體上,华裔美国人由於移民繼續高速增長,而平均出生率低於美國白人,人口相對迅速老化。近年來,從中國收養小孩,尤其是女孩,也增加了华裔美国人的數量,儘管大部分收養者是白人父母。
华裔美国人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很廣泛。儘管許多住在大城市唐人街的華裔是貧窮的,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上層人士住在諸如库珀蒂诺、帕羅奧多、奇諾崗、鑽石吧、聖馬力諾這樣的地方。上層和下層华裔的社會地位區別很大。下層华裔常常被上層歧視,看成未受教育的工人,非法移民。例如在聖蓋博山谷,儘管蒙特利公園和聖馬力諾兩座城市都是华裔美国人社區,地理上彼此靠近,卻被巨大的社會-經濟和收入差異區別開。
歧視問題[编辑]
2016年,AB1726提案,又被称为“亚裔细分法案”,旨在将亚裔和夏威夷岛屿的少数族裔细化,分为中国人、孟加拉人、印尼人、马来西亚人等21个族群。有专家直言这一提案的目的是用种族配额的方法限制亚裔人口在接受高等教育、公司录取和政府雇佣等层面的机会。许多研究表明,这些高校“长期持续性以及系统化地歧视亚裔申请学生”。印度裔工程师学会华盛顿特区分会会长阿贾伊·科塔里博士说“你可以通过好莱坞电影和电视了解这个国家,尤其是所谓的自由建制派,他们只关心非裔美国人问题,不会在乎亚裔美国人。”[11]
2017年6月,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人士,长期为亚裔在美国追求平等权利而发声的美国加州大学黑斯廷斯法学院教授及前任校长兼教务长吴华扬,也是美国首位担任这样职位的亚裔。他表示亚裔在美国社会“可见度”提高了,但是因为“优秀”仍然受到歧视,“你如果读读过去人们的辩论,为什么他们要把华人排除在外?他们说,中国人工作太努力,这是不公平的竞争。我再说清楚一点,他们是说中国人‘太好了’,不是他们太糟糕,而是‘太好了’。他们的说辞说,这样,他们会逼走白人工人。”又指出美国一些大学招生中出现限制亚裔学生名额的现象是一种種族歧视[12]。
2017年,美国司法部表示正调查哈佛大学涉嫌在招生过程中歧视亚裔考生的指控。但哈佛大学方面没有配合调查,其律师声称招生方式已获得联邦法院认可。而普林斯顿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亚裔学生的SAT成绩需要比白人高出140分,比拉美裔高270分,比非洲裔高450分才能进入美国一流大学,超高的分数线被称为“亚裔税”。哈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歧视亚裔的行为,使得美国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滥用“平权法案”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13]。
相關案例[编辑]
- 2012年5月25日,纽约两名年近七旬的华裔老翁吃过晚饭后在街区上散步,期間遭到三名年龄看上去还不到20岁的黑人青少年无故殴打,該三名黑人青少年被拘捕後表示之所以要殴打两名华裔老翁,是“因为他们是华人”。据透露,被捕的三名非裔青少年事实上早有前科,早前有华裔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前往五分局报案,表示遭遇街头暴力,也是涉案三人所为。[14]
- 2016年9月,美國嘻哈歌手YG所創作的一首名為《遇見劫匪》(Meet the Flockers)的歌曲有煽動搶劫華人的內容,引起華裔族群的反感,11萬人向白宮聯署請願信[15],然而白宮認為「這屬於言論自由範圍」,白宮的回應引發了不少批評。[16]
- 2017年7月18日晚,一名29歲的黑人男子杜邦(Charles Tobin)在法拉盛凱辛娜走廊公園(Kissena Corridor Park)用利刀威脅和毆打一名32歲的華裔婦人並將她強暴,次日晚上又在同一地點對一名於公園小徑散步的17歲華裔少女,杜邦拔出一把刀威嚇受害人,然後把她拖到公園的一個草叢強迫她對他進行口交,然後對她強姦,事後在一條小徑逃離現場。7月20日,警方在杜邦家中將他拘捕[17]。
- 2018年2月,美国旧金山华埠接二连三发生非裔歹徒暴力抢劫华裔事件。即使结伴同行,歹徒也大胆抢包[18]。
政治狀態[编辑]

华裔美国人的社群組織頗為複雜,與世代、籍貫、社會經濟水平等因素皆有關係,在美國自由的風氣下,對於台海兩岸的政治立場更是多元:有積極支援或敵視某一方的,也有漠不關心的。因此,华裔美国人並沒有統一的政治團體或政治觀點。
第二代华裔美国人,即美国出生华裔,被称作ABC(American Born Chinese)。
語言[编辑]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漢語為美國第三大語言,在加利福尼亞州,由於华裔移民人數眾多,漢語為常見的語言。200萬美國华裔至少會說一種漢語,主要是講粵語。在紐約,雖然只有10%在美國出生的华裔使用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作為母語,但被作為繼英語之後的第二語言,來自福建福州的移民帶來閩東語福州話(長樂話),閩南話使用者大多來自閩南、潮汕、臺灣和東南亞華人聚居地區,吳語使用者主要來自江蘇、浙江和上海。雖然美國华裔第一語言為英語,但基於傳承文化和維持親族間的聯繫,大部分美國华裔都會教導其子女學習漢語中文,簡體漢字是美國华裔使用最多的書面語言,但美國的中文公告和中文標語一般都是使用繁體漢字。
州屬 | 漢語使用人數 |
---|---|
加利福尼亞州 |
|
紐約州 |
|
德州 |
|
新澤西州 |
|
麻薩諸塞州 |
|
伊利諾州 |
|
名稱 | 使用人數' | 誤差範圍 | 使用英語能力"非常好" | 誤差範圍 |
---|---|---|---|---|
全部 | 2,896,766 | 13,255 | 1,600,886 | 8,527 |
"中文" | 1,867,485 | 13,875 | 1,054,885 | 8,578 |
客家話 | 1,350 | 307 | 840 | 263 |
贛語和湘語 | 50 | 65 | (D) | (D) |
粵語 | 458,840 | 6,487 | 257,625 | 4,433 |
普通話/官話 | 487,250 | 7,953 | 240,810 | 5,571 |
閩東語(福州話) | 1,450 | 455 | 1,175 | 418 |
閩南語(臺灣話) | 77,675 | 2,687 | 44,140 | 1,939 |
吳語 | 2,670 | 466 | 1,375 | 287 |
宗教[编辑]
大多數美國华裔社群對於宗教信仰無表態。43%的美國华裔轉換不同的宗教,54%的美國华裔只有童年時有宗教信仰。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在2012針對美國华裔調查,52%的15歲以上的美國华裔表示他們沒有宗教信仰。調查對像中,有15%為佛教徒,8%信奉天主教,22%信奉基督新教。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 1.0 1.1 ASIAN ALONE OR IN ANY COMBINATION BY SELECTED GROUPS: 2015. U.S. Census Bureau. [15 October 2015].
- ^ List of U.S. cities with significant Chinese American populations.
- ^ California Apologizes to Chinese Americans.
- ^ Senate Apologizes to Chinese for Past Discrimination.
- ^ Joyce, Amy. Dec. 9, 2005. “The Bias Breakdown.”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June 17, 2008.
- ^ chineseamericanheroes.org
- ^ [1]
- ^ 8.0 8.1 梁启超《记华工禁约》《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二
- ^ U.S. State Departmen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0-14.
- ^ U.S. Census Bureau Delivers Illinois' 2010 Census Population Totals, Including First Look at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 Data for Legislative Redistricting. U.S. Census Bureau. [20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2月19日).
- ^ 美国加州“亚裔细分法案”涉嫌歧视 华人抗议
- ^ 美华裔教授:美国亚裔时常因优秀而遭歧视 被骂“滚回去”
- ^ 读哈佛亚裔门槛最高 比非洲裔高出400多分
- ^ 美非裔少年无故殴打华裔老翁 称只因“是华人”
- ^ 華人請願白宮:禁播帶「歧視」的說唱歌曲
- ^ 黑人饒舌歌手被指種族歧視華裔 白宮回應:言論自由
- ^ 涉嫌2天強姦2華女 29歲非裔嫌犯被捕
- ^ 三名华裔女性旧金山华埠遭抢劫 警局:将加强巡逻
- ^ Table 5.Detailed List of Languages Spoken at Home for the Population 5 Years and Over by State: 2000 (PDF).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February 25, 2003 [October 3, 2012].
- ^ http://names.mongabay.com/languages/
来源[编辑]
- 书籍
- Chinese Americans and Their Immigrant Parents: Conflict, Identity, and Values, May Pao-May Tung, Haworth Press, 2000, paperback, 112 pages, ISBN 0789010569
- Chinese Americans: The Immigrant Experience, Dusanka Miscevic and Peter Kwong, Hugh Lauter Levin Associates, 2000, hardcover, 240 pages, ISBN 0-88363-128-8
- Compelled To Excel: Immigration, Education, And Opportunity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Vivian S. Loui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aperback, 272 pages, ISBN 080474985x
- 张纯如: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 Viking, 2003, hardcover, 496 pages, ISBN 0-670-03123-2
- Being Chinese,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Shehong Che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2 ISBN 0252027361 electronic book
- On Gold Mountain: The One-Hundred-Year Odyssey of My Chinese-American Family, Lisa See, 1996. ISBN 0679768521 Program Exhibition based on book from Smithsonian Asian Pacific American Program
外部連結[编辑]
- 美籍華人組織(英文)
- 美國華人歷史學會(英文)
- 美国华人信息网[失效連結](中文)
- Chinese Community in America[失效連結](英文)
- "Paper Son" - 一個在1882年排華法案頒佈時,美籍華人赴美的故事(英文)
- Becoming American: 華人經歷(英文)
- 美籍華人對橫貫大陸的鐵路的貢獻(英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