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梁實秋
梁實秋與元配程季淑婚前合照
原文名稱梁治華
實秋
均默
出生1903年1月6日
 大清直隸省順天府大興縣(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平市東城區)內務部街20號
逝世1987年11月3日(1987歲—11—03)(84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墓地 臺灣新北市三芝區北海福座墓園
職業作家學者翻譯家
國籍 中華民國
配偶程季淑
1927年結婚—1974年喪偶)

韓菁清
1975年結婚—1987年結束)
父母梁咸熙(父)
兒女梁文茜(長女)
梁文騏(子)
梁文薔(三女)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1]),名治華,字實秋,號均默以字行。另有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評論家辭書學家、翻譯家,籍貫浙江杭縣(今杭州市餘杭區),出生於北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他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

生平[編輯]

梁實秋(左)與胡適(右)在中央研究院

梁實秋的祖父梁芝山河北沙河人,官至四品。父親梁熙咸原籍河北大興縣,幼年孤苦,幸被梁芝山領養。梁芝山卸任北歸時,曾在杭州停留,期間恰逢鄉試,梁芝山為使養子參加考試,將梁家的戶籍改為浙江錢塘。梁父畢業於京師同文館,為第一期學生,對金石、小學,頗有研究,供職於京師員警廳。

1903年1月6日,梁實秋出生於北京內務部街20號。梁實秋有11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四,上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下有7個弟妹。

1915年夏,梁實秋聽從父親的安排考入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在校期間,與好友聞一多合作發表了《冬夜草兒評論》一書,得到遠在日本的郭沫若來信稱讚,與創造社結下了短暫的友誼。五四運動中梁實秋是學校運動積極分子,其與章宗祥之子同寢室。

1923年8月赴美留學,在科羅拉多泉科羅拉多學院學習。

1924年夏,從科泉畢業後前往哈佛大學,途中在芝加哥與聞一多羅隆基何浩若吳景超、時昭瀛等共同發起了國家主義團體「大江會」。梁實秋在哈佛大學攻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西方文學和文學理論,受到白璧德新人文主義的影響;獲哈佛大學英文系哲學博士學位。

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後改為國立中央大學)、青島大學(後改為國立山東大學)並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北京師範大學;1927年,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並任教於暨南大學外文系擔任教授。 [2]

1929年任上海《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的編輯,兼任暨南大學外文系系主任。[3]

1927年到1936年間,梁實秋先後發表了數篇文學論文,表現了白璧德的影響,闡述了他對文學的中心思想,即只有人生和人性是文學應當的主題,因此引發他和魯迅的論戰,及左翼作家的圍攻,論戰主題包括「文學的階級論與人性論」、「第三種人」、「硬譯」等多個話題。梁實秋堅持將永恆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和文學觀,否認文學有階級性,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的蘇俄「文藝政策」。被魯迅批為「喪家的資本家的走狗」。

同時,梁也翻譯了《潘彼得》、喬治·艾略特的《織工馬南傳》、《塵世情緣》以及艾蜜莉·勃朗特的《咆哮山莊》等。[4]

七七事變之後,梁隻身赴後方。抗戰時曾居重慶北碚雅舍,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立編譯館編纂。1938年梁在其編輯的重慶《中央日報》副刊《平明》上發表類似發刊詞的《編者的話》,其中寫到:「現在抗戰高於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我的意見稍為不同。於抗戰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但是與抗戰無關的材料,只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截搭上去。至於空洞的『抗戰八股』,那是對誰都沒有益處的。」此言論被批判者稱爲「抗戰無關論」,梁再次受到左翼文人抨擊,在重申其抗戰材料「最爲歡迎」、其它材料「也是好的」兩個觀點後不再應戰。

梁與左翼作家群體的理論矛盾使其與共產黨關係不佳。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把梁實秋定為「為資產階級文學服務的代表人物」。

梁實秋的臺北故居

1949年5月因國共內戰移居臺灣,先後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英語系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長、大同工業專科學校董事。1967年,梁自1930年開始規劃的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大型計劃終告完成,梁因此以一人之力首次完成整部全集的翻譯而著名。 [5]此後,梁開始又一項巨大寫作項目——以中文編寫一部全面的英國文學史,1979年完成此三冊本的著作,同時還有三冊的中譯《英國文學選》。但梁實秋作爲文學家的聲譽則主要來自於他在1940年至1986年之間寫成的數百篇關於日常主題的散文,以《雅舍小品》為名結集出版。

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中華民國台北市。11月3日死訊傳到美國時,華文作家一片哀戚。

家庭[編輯]

元配夫人程季淑,祖籍安徽績溪,1927年2月與梁實秋結婚。育有三女一子。1974年4月30日,夫婦二人移居西雅圖探親期間,到附近市場採買午餐的食品時,被市場門前突然倒下的一條梯子擊中身亡;梁實秋悲痛不已,寫下《槐園夢憶》紀念。

  • 長女 梁文茜
  • 次女(夭折)
  • 長子 梁文騏(已於2007年7月病逝)
  • 三女 梁文薔

續弦韓菁清,原籍湖北黃陂,20世紀40年代中期出道成為影星歌星,曾報名參選於1946年舉辦的「上海小姐」評選活動[6]。1974年與喪偶不久的梁實秋相識,並於翌年結婚,引發當時的社會議論。晚年熱心於台海兩岸交流事業。

著作[編輯]

梁實秋的創作以散文最高,風格曠達,幽默風趣,讀者廣泛,影響很大。

散文集[編輯]

  • 《罵人的藝術》
  • 《雅舍小品》(共四集)
  • 《清華八年》
  • 《秋室雜文》
  • 《雷聲》
  • 《社會》
  • 《西雅圖札記》
  • 《看雲集》
  • 《梁實秋札記》
  • 《白貓王子及其他》
  • 《雅舍談吃》
  • 《雅舍雜文》
  • 《雅舍散文》
  • 《雅舍散文二集》
  • 《雅舍情書》等。

其他[編輯]

  • 《雅舍尺牘》
  • 《雅舍小說和詩》
  • 《文藝批評論》
  • 《浪漫的與古典的》
  • 《偏見集》
  • 《英國文學史》
  • 《英國文學選》等

譯作[編輯]

字典主編[編輯]

  • 《遠東英漢五用大字典》
  • 《遠東新時代英漢辭典》

文化資產[編輯]

梁實秋在青島、重慶北碚(雅舍)與臺北均有故居。

梁實秋文學獎[編輯]

梁實秋文學獎是台灣首個以作家為名的文學獎項,由梁實秋的弟子、作家余光中所創辦。獎項由中華日報行政院文建會共同設置,第一屆(1988)由中華日報副刊主辦,第二十一屆(2008)改由九歌文教基金會承辦,第二十六屆(2013)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辦至今。[7]

參考文獻[編輯]

  1. ^ 光緒二十八年臘八節──民國七十六年
  2. ^ 暨南名師梁實秋,2020-06-19. [2020-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1). 
  3. ^ 溫梓川. 《文人的另一面》.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33–35頁. ISBN 9787563343768. 
  4. ^ Chan, Tak-hung Leo.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198. ISBN 0-521-24338-6. 
  5. ^ Liang Shih-chiu, a Shakespeare Translator, Dies.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6, 1987 [November 4, 2008]. 
  6. ^ 上海小姐谢家骅:暗箱操作后的悲惨人生. 彭城晚報. 2015-11-16 [2019-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6). 
  7. ^ 關於梁實秋文學大師獎. 全球華文寫作中心. 

外部連結[編輯]

畫像[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