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事件 (1976年)
南京事件,或稱南京反「文革」勢力運動[來源請求][a],是1976年在南京發生的反對「文化大革命」、支持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進行經濟建設政策的活動,是北京天安門四五運動的前奏及重要組成部分。
背景
[編輯]1976年,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主要由後來所謂四人幫的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和姚文元等控制。早在1974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健康狀況惡化後,鄧小平開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但到1975年年底,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以推行經濟建設為主導、背離「文化大革命」路線的措施引起毛澤東不滿。1976年1月周恩來逝世後,鄧小平再次受到批判,悼念周恩來的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當局壓制。
2月6日,由姚文元控制的《內部參考》黨內刊物上轉載了香港雜誌上一篇攻擊周恩來的文章。3月5日,上海《文匯報》文章中出現了「黨內那個最大的走資派要把被打倒的至今不肯悔改的走資派扶上台」的句子,在當時的環境下被普遍誤讀為影射極孚民望的周恩來,引起了廣泛的憤怒,成為誘發這次事件的一個重要因素。
經過
[編輯]1976年3月28日八時,南京大學數學等系四百多名師生率先公開組織開展周恩來逝世的悼念活動。以周恩來的巨幅遺像為前導,捧着用潔白的玉蘭花製作的大花圈,沿着南京主要幹道,緩緩地前往梅園新村。當天上午,南京其他十幾所大專院校的數萬名師生也抬着花圈和挽幛紛紛湧向梅園和雨花台。
3月29日晚和30日,南大三百多名師生「為使反抗『四人幫』的火種傳遍全市和全國」,分成二十多個小組,分赴南京火車站、汽車站、輪船碼頭及主要街道,到處刷寫「誰反對周總理就打倒誰!」、「鄧小平和人民心連心!」等大標語。
3月31日夜,南京市十七所大專院校的學生代表在南京大學秘密舉行聯席會議,醞釀成立「中國民主大同盟」等組織,最後決定以悼念周恩來為旗幟,成立『南京市各界群眾悼念周總理聯絡站』,推選李西寧為「總指揮」,組織悼念周恩來、支持鄧小平、反對繼續推行「文化大革命」的活動。
影響
[編輯]南京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的鬥爭逐步擴展到全國,北京爆發了四五運動,但隨即遭到政府的鎮壓。南京的抗議活動隨即也被政府鎮壓下去。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參與鎮壓南京事件活動的相關人員受到了審判。[來源請求]
註釋
[編輯]- ^ 「南京事件」實質上是反「文革」運動,在當時的環境下很難在名義上反對「文革」,其反對的對象是堅持「文革」路線的頑固勢力,因此稱為反「文革勢力」運動而非反「文革」運動。
參考文獻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南京事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南京事件」爆發的前前後後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天安門事件」前的「南京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