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南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二十四史
次序 書名 作者
姓名 時代
1 史記 司馬遷 西漢
2 漢書 班固 東漢
3 後漢書 范曄 劉宋
4 三國志 陳壽 西晉
5 晉書 房玄齡
6 宋書 沈約 蕭梁
7 南齊書 蕭子顯
8 梁書 姚思廉
9 陳書
10 魏書 魏收 北齊
11 北齊書 李百藥
12 周書 令狐德棻
13 南史 李延壽
14 北史
15 隋書 魏徵
16 舊唐書 劉昫 後晉
17 新唐書 歐陽修 北宋
18 舊五代史 薛居正
19 新五代史 歐陽修
20 宋史 脫脫
21 遼史
22 金史
23 元史 宋濂
24 明史 張廷玉
相關 東觀漢記 劉珍 東漢
相關 新元史 柯劭忞 民國
相關 清史稿 趙爾巽 民國
相關 點校本二十四史 顧頡剛 共和國

南史》,唐朝李延壽撰。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劉宋永初元年(420),下迄南陳禎明三年(589)。記劉宋、南齊南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的南朝史。《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家李延壽的作品。他撰寫這兩部書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570-628)未完成的事業。

編撰過程

[編輯]

李大師鑑於南北朝各朝歷史,記事重複,詳於本國而略於他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於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藍本,共566卷,又參考「雜史」千餘卷,刪繁就簡,事增文省,其中刪《魏書》、《宋書》最多,刪文多為詔誥、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但無〈表〉、〈志〉。

李大師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當時《南史》、《北史》皆未能成書,最後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壽繼續撰述,「因於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後因事離開史局,「以所得者編次之,然尚多闕,未得及終」,貞觀十五年(641年),繼續編撰,「因茲復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成書,「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司馬光劉恕信中感嘆道:「乃知李延壽之書,亦近世之佳史也。雖於祥詼嘲小事,無所不載,然敘事簡徑,比於南北正史,無煩冗蕪穢之辭。竊謂陳壽之後,惟延壽可以亞之也。」自有南北二史之後,《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被稱為八書,史稱「二史八書」。《南史》與《北史》均廣為流傳,致「學者止觀其書,沈約、魏收等所撰皆不行」[1]

《南史》與《北史》皆用「家傳」形式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以王、謝等大家為主,〈列傳〉多附傳,附傳的人物多屬家族成員,例如《南史·袁湛傳》附傳人物達12人,《北史·陸俟傳》附傳多至20人,前後相去百餘年,乃至於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鳴盛批此甚謬妄。朱熹說:「南北史除了通鑑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2]同時《南史》、《北史》內容亦有重複現象。《南史》中更刪除了部分判決文字(包含《後漢書》的作者范曄等人之罪名文字),使成不白之冤。

內容

[編輯]

本紀

[編輯]
  1. 宋本紀上第一 - 武帝少帝
  2. 宋本紀中第二 - 文帝孝武帝前廢帝
  3. 宋本紀下第三 - 明帝後廢帝順帝
  4. 齊本紀上第四 - 高帝武帝
  5. 齊本紀下第五 - 廢帝鬱林王廢帝海陵恭王高宗明皇帝廢帝東昏侯和帝
  6. 梁本紀上第六 - 武帝
  7. 梁本紀中第七 - 武帝下
  8. 梁本紀下第八 - 簡文帝元帝敬帝
  9. 陳本紀上第九 - 武帝文帝廢帝
  10. 陳本紀下第十 - 宣帝後主

列傳

[編輯]
  1. 列傳第一 后妃上 - 宋孝穆趙皇后孝懿蕭皇后武敬臧皇后武張夫人文章胡太后少帝司馬皇后文元袁皇后潘淑妃)・孝武昭路太后明宣沈太后孝武文穆王皇后宣貴妃前廢帝何皇后明恭王皇后後廢帝陳太妃後廢帝江皇后順陳太妃順謝皇后齊宣孝陳皇后高昭劉皇后武穆裴皇后文安王皇后鬱林王何妃海陵王王妃明敬劉皇后東昏褚皇后和王皇后
  2. 列傳第二 后妃下 - 梁文獻張皇后武德郗皇后武丁貴嬪武阮修容簡文王皇后元徐妃敬夏太后敬王皇后陳武宣章皇后文沈皇后廢帝王皇后宣柳皇后後主沈皇后張貴妃
  3. 列傳第三 宋宗室及諸王上 - 劉道憐劉道規劉義慶劉遵考劉義真劉義康劉義恭劉義宣劉義季
  4. 列傳第四 宋宗室及諸王下 -
  5. 列傳第五 - 劉穆之徐羨之傅亮檀道濟
  6. 列傳第六 - 王鎮惡朱齡石毛修之傅弘之朱修之王玄謨
  7. 列傳第七 - 劉敬宣劉懷肅劉粹孫處蒯恩向靖劉鍾虞丘進孟懷玉胡藩劉康祖
  8. 列傳第八 - 趙倫之蕭思話臧燾
  9. 列傳第九 - 謝晦謝裕謝方明謝靈運
  10. 列傳第十 - 謝弘微
  11. 列傳第十一 - 王弘
  12. 列傳第十二 - 王曇首
  13. 列傳第十三 - 王誕王華王惠王彧
  14. 列傳第十四 - 王裕之王鎮之王韶之王悅之王准之
  15. 列傳第十五 - 王懿到彥之垣護之張興世
  16. 列傳第十六 - 袁湛
  17. 列傳第十七 - 孔靖孔琳之殷景仁
  18. 列傳第十八 - 褚裕之
  19. 列傳第十九 - 蔡廓
  20. 列傳第二十 - 何尚之
  21. 列傳第二十一 - 張裕
  22. 列傳第二十二 - 張邵
  23. 列傳第二十三 - 范泰荀伯子徐廣鄭鮮之裴松之何承天
  24. 列傳第二十四 - 顔延之沈懷文周朗
  25. 列傳第二十五 - 劉湛庾悅顧琛顧愷之
  26. 列傳第二十六 - 羊欣羊玄保沈演之江夷江秉之
  27. 列傳第二十七 - 沈慶之宗愨
  28. 列傳第二十八 - 柳元景
  29. 列傳第二十九 - 殷孝祖劉勔
  30. 列傳第三十 - 魯爽薛安都鄧琬宗越吳喜黃回
  31. 列傳第三十一 齊宗室 - 蕭道度蕭道生蕭遙光蕭遙欣蕭緬蕭景先蕭赤斧蕭諶蕭誕蕭坦之
  32.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 - 蕭嶷
  33. 列傳第三十三 齊高帝諸子下 - 蕭映蕭晃蕭曄蕭暠蕭鏘蕭鑠蕭鑑蕭鋒蕭鋭蕭鏗蕭銶蕭鉉
  34. 列傳第三十四 齊武帝諸子・文惠諸子・明帝諸子 -
  35. 列傳第三十五 - 王敬則陳顯達張敬兒崔慧景
  36. 列傳第三十六 - 李安人戴僧靜桓康焦度曹武呂安國周山圖周盤龍王廣之
  37. 列傳第三十七 - 荀伯玉崔祖思蘇侃虞悰胡諧之虞玩之劉休江祏
  38. 列傳第三十八 - 陸澄陸慧曉陸杲
  39. 列傳第三十九 - 庾杲之王諶孔珪劉懷珍
  40. 列傳第四十 - 劉瓛明僧紹庾易劉虬
  41. 列傳第四十一 梁宗室上 - 蕭景蕭懿蕭敷蕭暢蕭融蕭宏
  42. 列傳第四十二 梁宗室下 - 蕭秀蕭偉蕭恢蕭憺
  43. 列傳第四十三 梁武帝諸子 - 昭明太子蕭綜蕭績蕭續蕭綸蕭紀
  44. 列傳第四十四 梁簡文帝諸子・元帝諸子 -
  45. 列傳第四十五 - 王茂曹景宗曹義宗席闡文夏侯詳吉士瞻蔡道恭楊公則鄧元起張惠紹張澄馮道根康絢昌義之
  46. 列傳第四十六 - 張弘策庾域鄭紹叔呂僧珍樂藹
  47. 列傳第四十七 - 沈約范雲
  48. 列傳第四十八 - 韋叡裴邃
  49. 列傳第四十九 - 江淹任昉王僧孺
  50. 列傳第五十 - 范岫傅昭孔休源江革徐勉許懋殷鈞
  51. 列傳第五十一 - 陳伯之陳慶之蘭欽
  52. 列傳第五十二 - 賀瑒司馬褧朱異顧協徐摛鮑泉
  53. 列傳第五十三 - 王神念羊侃羊鴉仁
  54. 列傳第五十四 - 江子一胡僧祐徐文盛陰子春杜崱王琳張彪
  55. 列傳第五十五 陳宗室諸王 - 陳擬陳詳陳慧紀陳昌陳曇朗陳伯茂陳伯山陳伯固陳伯恭陳伯仁陳伯義陳伯禮陳伯智陳伯謀
  56. 列傳第五十六 - 杜僧明周文育侯瑱侯安都歐陽頠黃法𣰰淳于量章昭達吳明徹
  57. 列傳第五十七 - 胡穎徐度杜稜周鐵武程靈洗沈恪陸子隆錢道戢駱文牙孫瑒徐世譜周敷荀朗周炅魯悉達蕭摩訶任忠樊毅
  58. 列傳第五十八 - 趙知禮蔡景歷宗元饒韓子高華皎劉師知謝岐毛喜沈君理陸山才
  59. 列傳第五十九 - 沈炯虞荔傅縡顧野王姚察
  60. 列傳第六十 循吏 -
  61. 列傳第六十一 儒林 -
  62. 列傳第六十二 文學 -
  63. 列傳第六十三 孝義上 -
  64. 列傳第六十四 孝義下 -
  65. 列傳第六十五 隱逸上 - 陶淵明
  66. 列傳第六十六 隱逸下 - 陶弘景
  67. 列傳第六十七 恩倖 -
  68. 列傳第六十八 夷貊上 - 林邑國扶南國中天竺國師子國
  69. 列傳第六十九 夷貊下 - 高句麗百濟新羅倭國扶桑國河南王宕昌國鄧至國武興國・荊雍州蠻・豫州蠻・高昌國龜茲于闐波斯國蠕蠕
  70. 列傳第七十 賊臣 - 侯景熊曇朗周迪留異陳寶應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郡齋讀書志》卷2上《雜史類》
  2.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四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本作品原文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南史 (四庫全書本)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南北史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