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Fire-and-Ice/沙盒/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紅旗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中國河南省林州市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69年
編號6-990
登錄2006年

紅旗渠是位於中國河南省林州市(原林縣)、穿越太行山區的人工引水渠。1960年2月開始修建,1969年7月完工。工程目的是引漳河水灌溉林縣,故而又名「引漳入林」工程。由於多處渠段位於山腰的懸崖峭壁上,因此獲譽「人工天河」。紅旗渠現為中國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背景[編輯]

據當地縣誌記載,從明朝正統元年(1436年)開始至1949年的514年間,林縣旱年加總達400年,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人相食5次。當地307個以上村莊為了解決飲水以及農田灌溉困難常常穿山挑水,遠的每天要走二三十里路挑水。1959年,林縣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乾旱。境內的4條河流都斷流乾涸,水渠無水可引,水庫見底,山村群眾又得遠道取水吃。經過多次討論,要解決水的問題,必須尋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縣。但是在林縣境內沒有這樣的水源,縣委想到了水源豐富的漳河。據統計,「1963年,有375個大隊,2348個生產隊,305200人,30150頭牲畜仍需遠道吃水。每年因遠道擔水誤工達480萬個」。

林縣興修水利的歷史可追溯到1268年修建的天平渠,此後,明代有謝公渠等,清代有桃園南渠等10多條渠,到1949年底,先後挖掘小型渠道15條,打水井3529眼,打旱井10600眼,灌溉面積1.55萬畝。1949年後,縣政府組織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水困難的問題。1953年至1957年,林縣庵子溝修了50多條排洪渠和近百個澄沙坑,打兩眼旱井,挖1個蓄水池。1957年起,先後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等水利工程。1958年1月至1959年底,「林縣全縣建成中小型渠道1364條,水庫36座;池塘2397個,旱井27120眼,水井5652眼,引山泉650個」。林縣多年治水,但由於水源有限,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

歷史[編輯]

1958年11月,毛澤東聽取「引漳入林」工程的匯報後指示楊貴:「要把農業搞上去,必須大搞水利。」1959年8月,楊貴又一次見到毛澤東,受到鼓舞,決心搞好水利建設。期間,河南省人民委員會也制定了《1958年冬到1959年春水利建設方案》。1959年林縣又遇特大旱情,境內水源斷流。

1954年,幾個中共林縣縣委常委組成調查組,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一致得出結論:林縣貧窮落後的根本問題是缺水。1959年,縣委常委共同研究,最終決定從侯壁斷下,平順縣石城公社崔家拐村西定為渠首。

1959年10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會議,決定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時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發出了「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專門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決定於1960年2月開工,時逢中國三年困難時期,全縣只有300萬元儲備金、28名水利技術人員。1959年10月至11月,林縣水利工程技術人員對引漳入林灌溉工程進行選線測量。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開工,經河南、陝西兩省協商同意,後經國家計委委託水利電力部批准。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縣引漳入林委員會在盤陽村召開全體會議,會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意思是高舉紅旗前進。

1960年10月,中共中央要求「堅決壓縮水利等農村基本建設」,提出「百日休整」。1961年7月,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在河南省新鄉地區調研期間,聽到「紅旗渠是死人渠」、「林縣縣委抱著紅旗不放」等言論後,批評林縣縣委,要求紅旗渠停工。林縣組織部長路加林提出異議,遭到譚震林的批評,並撤了路加林的職。面對上級領導的壓力,楊貴陳述林縣修建紅旗渠的正當性。譚震林通過調查得知實際情況後,又恢復了路加林的職務。

1960年5月1日,紅旗渠渠首攔河壩王家莊安全洞和林英渡槽同時竣工。1960年10月1日,林縣紅旗渠總幹渠第一期工程(渠首至河口)竣工,漳河水流入林縣境內。1960年10月17日,紅旗渠總幹渠第二期工程(河口至木家莊段)開工,1961年9月30日竣工。1961年7月15日,紅旗渠總幹渠青年洞竣工。1961年10月1日,紅旗渠總幹渠第三期工程(南谷洞至墳頭嶺段)開工。1962年l0月l日竣工。1962年10月20日,紅旗渠總幹渠第四期工程(木家莊至南谷洞段)開工。1963年月20日,紅旗渠總幹渠渠尾的分水嶺隧洞竣工。1964年10月30日,總幹渠第四期工程(木家莊—南谷洞)竣工。1964年12月1日,紅旗渠總幹渠全線開通。31日,總幹渠全線首次放水成功。1965年4月5日,林縣縣委、林縣人民委員會在分水嶺召開慶祝紅旗渠總幹渠通水典禮大會,總幹渠通水。1965年7月21日,中共林縣第三屆代表大會確定4月5日為紅旗渠通水紀念日。

1966年4月1日,一幹渠桃園渡槽竣工。1966年4月5日,二幹渠奪豐渡槽、三幹渠曙光洞竣工。一、二、三幹渠全面竣工。1966年7月至8月,在完成紅旗渠一、二、三幹渠的基礎上,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展開。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設。至此,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7月工程全面竣工。

1970年10月,紅旗渠總幹渠林英洞至通天溝維修加固工程動工。1971年4月完工。水電部舉辦紅旗渠展覽,紅旗渠開始對外開放。1971年1月,紅英匯流電站動工,1973年12月竣工發電1972年10月,紅旗渠總幹渠陽耳莊至分水嶺維修加固開工。次年6月完成。1973年10月,紅旗渠總幹渠河口至陽耳莊維修加固工程,包括總幹渠寺溝洞改線工程動工,均於1974年8月完成。1975年10月,紅旗渠紀念亭在分水嶺建成。1977年4月,城關公社方家莊「紅旗渡槽」建成,為林縣第一個鋼筋混凝土薄殼渡槽,總長1275米,最高處為19.6米,共104孔。1982年3月20日,紅旗渠總幹渠山西省境內王家莊村東250米處決口後改線工程動工。7月1日完工。

1987年11月20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時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杜魁興、林縣縣長趙玉賢的告急信,「人工天河」紅旗渠因水事糾紛面臨「斷流報廢的危險」,引起廣泛關注。[1]

1990年,在北京參加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的河南省代表團,在全國人大代表王寶蓮(女、林縣籍,林縣第一個全國人大代表),安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洪文廣倡導下,32位代表聯名提出紅旗渠急需更新改造,要求國家給予扶持的議案,引起水利部的重視。河南省計委下文批覆,同意紅旗渠進行技術改造,國家給予一定扶持。整個工程工期5年,總投資7224萬元,幹渠以上列為國家計劃投資2999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000萬元,省補800萬元,市縣自籌1199萬元,幹渠以下列為地方自籌,4225萬元。

1991年10月25日,紅旗渠技改工程紅英北分幹渠翻砌鋪底動工。該工程從小店鄉油村到採桑鄉南峪白甘嶺,全長13.8公里(18公里?),由合澗、採桑兩鄉承擔施工。1992年4月15日,紅英南分幹渠第一期翻砌鋪底技改工程動工。1992年9月紅旗渠遊覽區絡絲潭景區建成。1992年10月24日,紅旗渠桃園分幹渠(桃園一曲山響嶺洞)14.3公里,技改翻砌鋪底工程開工。11月30日竣工。1993年4月1日,縣委、縣政府召開紅旗渠總幹渠技改施工總指揮部全體成員會議。2日上午召開動員大會。4月15日,總幹渠停水,全線施工。

1992年8月22日,紅旗渠總幹渠盤陽段兩處渠牆同時被炸,炸毀長度33米,60米嚴重裂縫,盤陽村遭到渠水襲擊,損失慘重。林縣各領導人趕赴現場,分頭做群眾工作,組織救災。紅旗渠灌區管理局組織搶險,恢復通水。此事件為建國以來罕見的爆炸破壞水利工程案件,在沿漳河三省(山西、河南、河北)三縣(平順、林縣、涉縣)反映強烈,震動全國。

2002年,紅旗渠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6年5月25日,紅旗渠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9年6月30日,紅旗渠灌區配套節水改造2008年度工程,主要包括紅旗渠總幹渠山西境內20公里渠道和紅英幹渠11公里渠道更新改造,總投資3000萬元。2009年11月10日,紅旗渠紅英南分幹渠續建節水改造工程開工。

201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紅旗渠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紅旗渠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也成為河南省第8家被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中西部地區首例縣域獲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4年6月21日,安陽智慧旅遊暨同程「一元游紅旗渠」啟動儀式在紅旗渠分水苑景區舉行。2014年6月26日凌晨3時許,林州紅旗渠總幹渠趙所管理段35+700處出現坍塌,附近村莊受湮,發現險情後,相關部門隨即通知疏散人員並開閘洩洪。渠道管理員發現該情況後,當即通知趙所村用喇叭廣播疏散人員,同時上報紅旗渠管理處、林州市防汛指揮部、林州市政府及漳河上游局,第一時間啟動上下游五座洩洪閘泄水。

2016年2月17日,安陽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紅旗渠申遺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10月,紅旗渠獲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工程[編輯]

工程共削平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2225萬立方米。幹渠長70.6公里,幹渠、支渠斗渠全長約1500公里。灌區的有效灌溉面積為54萬畝。

工程總投工5611萬個。總投資1250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625萬元,占37%,社隊投資7878萬元,占63%。紅旗渠修建中,先後有81位幹部和群眾犧牲。年齡最大的63歲,年齡最小的17歲。包括吳祖太等。

總幹渠

第一幹渠

第二幹渠

第三幹渠

英雄幹渠

紅英幹渠

淅南幹渠

桃園分幹渠

紅英南分幹渠

紅英北分幹渠

支渠

灌區支渠

英雄幹渠支渠

分水閘

影響[編輯]

紅旗渠的修建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的吃水問題。灌區的糧食畝產由修建前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紅旗渠也成為林州市的主要象徵。

紅旗渠的建設為林縣培養了大批能工巧匠,隨著改革開放,林縣建築業得以起死回生並迅速發展成為林縣經濟建設的支柱產業。

1971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發行上映《紅旗渠》紀實電影片,詳細地紀錄了修建紅旗渠的過程。

197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錄片《紅旗渠》。

1990年代,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曾慶紅、李長春、李先念、喬石、姜春雲、李鐵映、葉選平等先後視察紅旗渠。

2012年,由新華通訊社出品,新華社音視頻部、新華社河南分社製作,新華音像電子出版社出版的專題片《紅旗渠傳奇》5集正式出版發行。

景點[編輯]

青年洞、十水言碑、虎口崖、分水閘、絡絲潭瀑布、廊橋、紅旗渠紀念館、創業洞、兩半山、團結洞、老炮眼、鷹嘴崖、一線天、神工鋪。

評論[編輯]

  • 1970年代初,周恩來:「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2]
  • 1995年4月14日,胡錦濤:「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仍要繼續弘揚當年的修渠精神,把紅旗渠精神代代傳下去」。
  • 1996年6月1日,江澤民:「林縣人民了不起,紅旗渠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典範,不僅給後人留下了可以澆灌幾十萬畝田園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寶貴的紅旗渠的精神。這不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國家,民族的精神財富。」並親筆題詞:「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
  • 李海紅認為,紅旗渠修建成功的原因有:其一,農村社會的組織機構有利於群眾性大規模地興修水利。其二,整個人民公社化時期,中共中央一貫重視糧食生產和水利建設。[3]

圖集[編輯]

參考[編輯]

  1. ^ 陳莉莉,趙爽. 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的建构历程——以《人民日报》(1965-2019)的报道为中心. 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11-01: 1-9. 
  2. ^ 王宏民主編;《林州市旅遊志》編委會編. 林州市旅游志. 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7: 6. ISBN 7-80145-841-9. 
  3. ^ 李海紅. 制度、思想与精神:红旗渠成功修建的原因.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 46 (5): 88-93. 

擴展閱讀[編輯]

  • 《林縣誌》
  • 王炳林總主編;馬福運主編;高等學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組編,《紅旗渠精神》,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9。
  • 《林州水利史》
  • 《中國紅旗渠》
  • 林州市紅旗渠志編纂委員會,《紅旗渠志》
  • 中共河南省林縣縣委黨史資料徵集編纂委員會,河南省林縣水利局,河南省林縣檔案局編,《紅旗渠》
  • 郝建生,楊增和,李永生著,《楊貴與紅旗渠》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