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紧那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金納羅
位於曼谷的緊那羅像

紧那罗梵語किंनर巴利語kinnara),音译还作紧捺洛紧担路紧捺罗金娜里甄陀罗真陀罗等,漢譯又做人非人疑神音乐天歌神歌乐神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小神,形象為半人半鳥,是天神的歌者和乐工。佛教也吸收了此神,作为天龍八部護法神之一。禪宗叢林將他當作灶神奉祀,尊稱為「監齋使者」,以祭灶節加以祭祀。[1]

印度教

[编辑]

关于紧那罗的来源,一说他们从大梵天的脚趾中生出,另一说认为他们是生主迦叶波的孩子。紧那罗的形象通常表现为半人半;或者人头马身,或者马头人身,額上常有獨角。男性紧那罗擅長音樂,女性緊那利梵語Kiṃnarī)美麗動人擅長舞蹈。他们住在吉罗娑山俱毗罗的乐园里,是俱毗罗的伴神。

佛教

[编辑]

緊那羅爲天龍八部護法之一,又称“紧那罗天”,被歸屬於畜生道[2]。紧那罗爲半人半马之神,似人而有角,故得名“人非人”或“疑神”,其梵语名字的词根kiṃ-义爲有疑问的,谓疑似人而非人[1]。不过“人非人”这个称号也可用于天龙八部所有部众,因祂们都是非人而变作人形来听法、护法。[3]。被尊為二十四天之一。

投生到紧那罗身的因緣,是曾信奉佛法,劝人發菩提心,但後來自己卻又轉信邪論、行邪行而得的果報[4]

法华经》说有四大紧那罗王,如妙法緊那羅、法緊那羅王、大树紧那罗王等。關於大树紧那罗王,有《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5]

歌乐神

[编辑]

紧那罗和乾闥婆都是音乐神,前者演唱和舞蹈,後者演奏。故紧那罗也被称为“乐神”、“歌神”、“执法乐神”(爲帝释天主演唱法乐)。在藏傳密宗中,紧那罗爲俱毗罗之眷属阿阇梨所传的曼荼罗图位中,位居北方第三,在外金刚部北方。另外,观世音菩萨曾化身为紧那罗天,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中的“紧那罗应”[1]

漢傳佛教的“灶神”傳說

[编辑]

宋朝時即有監齋使者信仰,不過尊奉緊那羅王為監齋使者是後世之事。依据《河南府志》记载,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一位负责厨房杂务的行者,蓬头、裸背、赤足,常手持烧木棍,勤劳尽责而少人熟識。到了至正十年(1350年),刘福通等率紅巾军围攻少林寺,危急关头時,这位负责行者却手提燃烧的木棍,化成身高数十丈的紧那罗王站在山峰上,紅巾軍见此异象落荒而逃,少林寺从而幸免于难。戰後寺僧知是紧那罗王显灵,遂建紧那罗殿、在香積廚中供奉緊那羅王,尊其為伽藍神、棍術之神。其後佛寺也往往祭祀供養,尊稱為監齋使者監齋菩薩大聖紧那罗王菩薩等,以祭灶節農曆臘月廿三為神誕[6],又被視同中國民間信仰道教灶神

形象

[编辑]

紧那罗在印度教和佛教中的形象,通常为半人半马,人面而长角。在东南亚印度化国家,紧那罗则通常表现为半人半

在佛教造像中,紧那罗身上还会带着乐器[1]

註釋

[编辑]
  1. ^ 1.0 1.1 1.2 1.3 《佛光大辞典》【紧那罗】
  2. ^ 嘉祥吉藏《法華義疏》卷1:「問:緊那羅何道攝?答:《雜心》云:『是畜生道攝。』問:常列八部在揵撻婆後,今何故在先?答:揵撻婆是鬼神道攝,緊那羅既是畜生,故在彼後。今以其奏法樂,故在初列之。」
  3. ^ 《佛学大辞典》【人非人】:(天名)緊那羅之別名。似人而非人也。法華文句二曰:「緊那羅,亦云真陀羅,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號人非人。」【又】天龍等八部眾之總稱,以彼等本非人而詣佛所皆現人體也。舍利弗問經曰:「八部皆曰人非人。」法華經義疏二曰:「人非人者,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變作人形來聽說法,故云人非人也。」
  4. ^ 《舍利弗问经》:舍利弗复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何因缘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
    佛言。以二种业。一以恶故生于恶道。二以善故多受快乐。
    又问。善恶二异可得同耶。
    佛言。亦可得耳。是以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
    天神者。其之先身。以车舆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胜之人。犹怀悭俭谄嫉妒者故。受天神身。如普光净胜天神等。
    虚空龙神者。修建德本。广行檀波罗蜜。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龙王等。
    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故在天上空中地下。
    乾闼婆者。前生亦少嗔恚。常好布施。以青莲自严。作众伎乐。今为此神。常为诸天奏诸伎乐。
    阿修罗神者。志强。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之人。作诸邪福。傍于邪师。甚好布施。又乐观他斗讼。故受今身。
    迦娄罗神者。先修大舍。常有高心。以倰于物故受今身。
    紧那罗神者。昔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得今身。摩睺罗伽神者。布施护法性好嗔恚。故受今身。
    人非人等。皆由依附邪师行谄恶道。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
  5. ^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8). 
  6. ^ 知歸. 監齋菩薩. 明覺雜誌電子報. No. 59. 2007-08-17 [202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9) (中文(臺灣)). 

资料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