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嶺文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屈家嶺文化的範圍

屈家嶺文化,是分布於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平原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發堀而得名。該文化源自油子嶺文化[1][2],影響範圍較廣,東到湖北東部的黃岡鄂州,西至三峽地區,北到河南南陽,南至洞庭湖濱,西北延伸至陝西南部的丹江流域。屈家嶺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約2200年前。

屈家嶺遺址最早在1955年至1957年被發堀,其後學者又在湖北各地發堀了更多屈家嶺文化的遺址,並在其中許多遺址如枝江關廟山遺址中發現其與前後期文化的關係,認定其為是更早期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繼承者,而後被更晚期的青龍泉文化所繼承。

從遺址中可發現屈家嶺文化稻作的痕跡,動物方面有雞、羊、狗、豬等遺留,出土的大量陶紡輪證明其紡織甚為發達。建築方面,燒土塊作為建材已十分成熟。此外發現大量墓葬建築,多有陶器隨葬。陶器繼承大溪文化的圈足器,但有更多的鼎器。

屈家嶺文化大部分陶器相當樸素,有些則有壓印或彩繪圖案。屈家嶺文化仿效大溪文化,出現許多帶有圈足、底座支柱的陶器。陶器上出現的許多紡錘狀螺旋渦紋圖案顯示當時織品紡織可能十分盛行。[3]

主要遺址分布[編輯]

鄧家灣遺址出土的陶筒型器,湖北省博物館

屈家嶺文化時期的古城也屢有發現。這些古城和黃河流域龍山文化時期的史前古城年代相當,但規模一般更大。發現的古城址有:

  • 城頭山古城
  • 走馬嶺古城
  • 江陵陰湘城
  • 荊門馬家垸古城
  • 天門石家河古城

分期[編輯]

根據地層關係和陶器形制,屈家嶺文化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編輯]

早期遺存主要包括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下層,朱家嘴,湖北武昌放鷹台遺址下層,湖南安鄉劃城崗遺址中層等。

這一期的特點是,石器磨製較為粗糙,許多石器的邊緣常有打琢痕跡。陶製工具中,大型黑、灰陶紡輪頗有代表性。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次之,圈足器比較發達,其中朱繪黑陶最具特徵。彩陶多為厚胎,有些紋飾具有仰韶文化的風格。

中期[編輯]

中期是屈家嶺文化的鼎盛時期,分布範圍最廣,代表性遺存有:屈家嶺遺址晚期一、二,湖北青龍泉遺址中層,宜都紅花套遺址第四期,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等。

這一期的房屋發現較多,工具以石器為主,磨製較早期精細,陶製工具較少,以彩陶紡輪為代表。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數量很少。種類和數量都有很大增加,典型器物有矮足罐形鼎、高圈足杯、三足碟、直口長頸扁腹壺等。彩陶數量增多,蛋殼彩陶是屈家嶺文化的代表。一些器皿如大型陶鍋、缸形器皿等,與中原地區的廟底溝文化二期有相似特徵。

晚期[編輯]

晚期的主要遺址有:天門石家河遺址下文化層,丹江口觀音坪遺址下層等。

晚期的石器以長方形石斧、雙孔石刀和有鋌石鏃為代表。彩陶紡輪數量更多,形制變小,有太極圖式和對稱雙弧線中夾斜線彩紋。陶器仍以灰陶為主,紅陶數量有所增加。袋足炊器(鬹)的出現標誌着這一時期的文化已經向青龍泉文化三期過渡。

參見[編輯]

注釋[編輯]

  1. ^ 郭韋民《湖南大溪文化考古發現與研究》:「屈家嶺文化的淵源不在大溪文化內部,而是源自漢東地區的油子嶺文化。在屈家嶺文化取代大溪文化之前,油子嶺文化已經取代了大溪文化並完成了長江中游新石器文化的整合。」
  2. ^ 屈家嶺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首次發現疑似陶窯群和銅礦石
  3.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屈家嶺文化[永久失效連結] 於2011 年3 月18 日查閱

參考資料[編輯]

  • 張光直,《古代中國考古學》,南京:江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217-226。 ISBN 7-5382-6208-3
  • 張之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54-167。 ISBN 7-305-00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