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邹荻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邹荻帆
出生1917年5月5日
湖北蒲圻
逝世1995年9月5日(1995岁—09—05)(78岁)
北京
笔名史纽斯
职业翻译家、诗人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奖项斯梅代雷沃城堡金钥匙奖
活跃年代1936年 - 1995年
配偶史春芳[1]
子女邹海岗

邹荻帆(1917年—1995年),男,祖籍湖北蒲圻,中国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任《诗刊》主编。

生平

[编辑]

1917年出生于湖北蒲圻(现为赤壁),后随母亲迁于湖北天门。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武汉冯乃超穆木天等创办诗刊《时调》,并出版了长诗《在天门》和《木厂》,遭到当局查禁[2]。1938年与臧克家于丁等在大别山第五战区文化团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同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1940年秋到重庆复旦大学学习[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特派办公室主任[4]、联络处处长等职务[5]。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6]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调至《诗刊》工作。1979年至1994年一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7]。1983年担任《诗刊》主编[8]

1995年9月5日凌晨[1]心脏病[9]在北京逝世[10]。(一说9月4日)

作品

[编辑]
国内

著有长篇小说《大风吹》、《颤抖的灵魂》,诗集《尘土集》、《意志的赌徒》、《布谷鸟与紫丁香》、《晴空与林》、《雪与村庄》、《走向北方》、《总攻击令》、《祖国抒情诗》、《金塔一样的麦穗》、《浪漫曲》等,长诗《没有翅膀的人们》、《在天安门》、《木厂》等,译着长篇小说《克罗米长曲》,诗集《披着太阳的少女》,寓言集《鹰与鸭》等。[11]

国外发表

1984年1月号西柏林《技术时代的文学》杂志翻译发表了邹荻帆的诗《访斯特恩》、《小小的海鸥》和《春夜,火车疾驶》。刊载时并印有《小小的海鸥》中文原作。1983年第2期美国《国际诗歌》杂志翻译发表了邹荻帆的诗《夜航》[12]

附注

荣誉

[编辑]

1984年《邹荻帆抒情诗》获中国作协诗歌奖[15]。1993年10月14日晚在第24届南斯拉夫斯梅代雷沃国际诗歌节上荣获“斯梅代雷沃城堡金钥匙”奖[16]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绿原. 写在罗飞《我忆邹荻帆》后面. 黄河文学. 2003, (6). 
  2. ^ 邹荻帆. 中国作家协会. 
  3. ^ Herbert Batt; Sheldon Zitner. The Flowering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 Anthology of Verse from the Republican Period. McGill-Queen's Press. 2016: 317. ISBN 9780773599451. 
  4. ^ 缅甸文化代表团 抵广州后乘车来京. 人民日报. 1952年4月23日: 第1版. 
  5. ^ 波文化代表团抵京. 人民日报. 1952年10月3日: 第4版. 
  6. ^ 邹荻帆. 中国作协会员辞典. [失效链接]
  7. ^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名单. 人民日报. 1985年1月6日: 第3版. 
  8. ^ 贺敬之会见并宴请依万·科佳斯基. 人民日报. 1983年7月21日: 第4版. 《诗刊》主编邹荻帆等在座 
  9. ^ 陈群. 本刊同仁沉痛哀悼原主编著名诗人邹荻帆在京病逝. 诗刊. 1995, (10): 63. ISSN 0583-0230. 
  10. ^ 著名诗人邹荻帆逝世. 人民日报. 1995年10月10日: 第4版. 
  11. ^ 中国现代诗歌大全. [2019-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12. ^ 邹荻帆作品在国外发表. 世界文学. 1984, 5 (5): 28. 
  13. ^ 陈思和:站在生活的前沿,不忘文*学与梦想. 澎湃新闻. 2019年8月7日. 
  14. ^ “五七干校”研究:从文学到史学. 中华读书报. 2015年9月30日. [失效链接]
  15. ^ 十六部新诗集获奖. 人民日报. 1986年2月2日: 第3版. 
  16. ^ 我著名诗人邹荻帆在南获奖. 人民日报. 1993年10月17日: 第7版.